文章吧手机版
金圣叹批本西厢记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12-13 00:21: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金圣叹批本西厢记读后感1000字

  《金圣叹批本西厢记》是一本由[元]王实甫原著 / [清]金圣叹批改 / 张国光校注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5元,页数:33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圣叹批本西厢记》精选点评:

  ●沉潜子弟,文必雅驯,苦不透脱。 高明子弟,文必透脱,苦不雅驯。 极似分道扬镳,实则同病别发。

  ●只读一遍

  ●不喜欢金圣叹,注释也不得力。

  ●万岁!向修改封面的高人致以崇高的革命敬礼:)

  ●太赞了,简直就是今天的齐泽克!

  ● 下午天突然阴冷起来,做PPT做到手软。郁闷中,冷不丁的想起圣叹的“不亦快哉”。 “夜饮酒,转复寒甚,推窗试看,雪大如手,已积三四寸矣。不亦快哉”“推纸窗,放蜂出去,不亦快哉!”.................................下班了,不亦快哉!

  ●经典!

  ●9。暑假读的,补标。金圣叹太有意思了。如果能看到他评高鹗续的《红楼》就完满了。

  ●对于鉴赏力低的我,就需要看批本

  ●好重的才子腔

  《金圣叹批本西厢记》读后感(一):绝妙好书

  毋庸置疑,这是有“书”以来,最美的一本,林小姐的“辞藻警人,口齿留香”,她完全当的起。经常是短短几个词,就描绘出一副神形兼备的绝妙好画。很喜欢这一句“我抵着牙而慢慢地想”。

  《金圣叹批本西厢记》读后感(二):金圣叹真是极幽默啊

  提起金圣叹,他作为人所熟知的故事便是他在砍头前的遗言,豆干与花生米同食,有火腿滋味。临死也不忘黑色幽默一把。 作为著名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喜欢用段子的形式来评点书中的绝妙之处。最近在读金圣叹批评本西厢记,就把他在书中写的有趣的段子,精彩的点评总结一下。 金圣叹对西厢记这本书的评价非常高,并把它与《庄子》、《离骚》、《史记》、 《杜工部集》、《水浒传》并称为为"六才子书",并加评订。 在西厢记的开篇,金圣叹说世人都把西厢记当作是淫书,他很不高兴不是因为别人诽谤他心中的好书,而是因为之前只有读书人读这本书,被评为淫书后,贩夫走卒,平民百姓,大家都来读这本书,这本奇书的绝妙之处本是秘密但现在所有人都知道了,金圣叹不开心。 金圣叹提出虚构类文学不仅仅要读它们的情节,更要关注作者是如何组织这些情节,推动整个故事的发展。愚蠢的人读西厢记时,痛恨夫人悔婚,棒打鸳鸯,但如果不这样安排情节,就全剧终了,所以悔婚是个好情节。就像左传,字字句句是妙文,不是实事。金圣叹曰:吾怪读左传者之但记其实事,不学其妙文也。

  《金圣叹批本西厢记》读后感(三):金圣叹对结局的删改

  金圣叹在「惊梦」末尾这样批道“何用续?何可续?何能续?今偏要续,我便看你续!”

  旧本西厢记以夫荣妻贵的大团圆作为结局,而金圣叹删掉了“衣锦荣归”大团圆结局,止于「惊梦」,把喜剧的西厢记改成了悲剧很多人对其功过的问题予以了评价。我认为,整体上金圣叹的修改功大于过。

  首先夫荣妻贵,崔张二人的大团圆爱情结局我认为并不能称得上是喜剧。

  婚姻问题是封建社会中的一个重大社会矛盾,“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口号基本上是与包办强迫的封建婚姻制度相对立的。《西厢记》所反应的矛盾是封建礼法观念与追求爱情自由思想的矛盾。在剧中具体表现为莺莺、张生、红娘一方和老夫人代表的封建权势一方的冲突。

  从“赖婚”到“拷红”,是《西厢记》主题思想最健康的部分,也是反封建礼教精神比较强烈的部分。

  在“拷红”中,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力量暂时处于劣势状态,可是老夫人并不承认“生米煮成熟饭”这样的尴尬局面,于是“长亭”中又对崔张二人的爱情进行了又一次打击。张生选择了向封建门阀制度屈服,接受了老夫人的考取功名迎娶莺莺的条件。崔张叛逆性的爱情开始屈从于封建势力。“长亭”之后揭露封建礼法制度和门第观念,仍保持了其批判性质,但是却离开了民主的、爱情自由的主题,开始同封建势力妥协,并宣扬以功名富贵作为归宿的大团圆结局。

  这种向封建势力妥协的结局,我认为并不能算是一个喜剧结尾,而是一个悲剧结尾。

  这样一来,便偏离了作者反封建礼教,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原意,金西厢止于「惊梦」更加符合作者的原意。

  其次,西厢记第五本主要涉及:1 、张生高中归来;2、郑恒诽谤张生;3、老夫人第三次赖婚;4、杜确解困,团圆结局。 金圣叹删掉了旧本大团圆的结局,也删掉了莺莺由于郑恒三言两语就同意嫁给这个小丑的败笔,也保留了莺莺这样一个美好的形象。

  同时郑恒丑恶的嘴脸,使文章主旨忽然转变成了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大团圆的结局昭示着正义一方的胜利。但是这样一来使得文章反封建礼教的主旨偏离。而将第五本拦腰截断,删去反面人物郑恒,则使代表封建势力的老夫人形象更加突出。把团圆的喜剧改成震撼人心的悲剧,更能起到控诉封建制度不合理的作用。

  王实甫的观众应是聚集于瓦舍勾栏的下层百姓,他们深受“仁、礼”说 教,形成了对夫妻团圆的追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指出:“张生和莺莺到最后终于团圆了,这是因为中国人底心里是很喜欢团圆的,所以必至于如此,大概人生现实底缺陷,中国人也很知道,但不愿说出来。 因为一说出来,就要发生‘怎样补救这缺点’ 的问题。而中国人不大喜欢麻烦和烦闷,现在倘在小说里叙了人生底缺陷,便要使读者感着不快。”

  可见大团圆的结局大多是受到了读者意向的影响。所以这样的大团圆结局不仅不能让人深刻认识到封建礼教的束缚,起到批判、控诉的作用,更不能使人觉醒突破封建的控制,反而使人活在了向封建礼教妥协便能大团圆的美好幻想中。

  中国古典戏曲的通病有三:一是大团圆结局,二是才子佳人戏,三是结构臃肿。金圣叹将大团圆的结局改成了崔张二人分手的悲剧,应该是西厢记的删改中最主要的成绩。

  《红楼梦》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记宝、黛有如下一段对话:「宝玉笑道:『那《闹简》上有一句说的最好: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这几个字不过是现成的典,难为他是几时三个虚字问的有趣。是几时接了?你说我听听!』黛玉听了因笑道:『这原问的好!他也问的好,你也问的好。』」按《闹简》乃是金本的标题,而且「是几时」三字也恰好是金圣叹改的。这也说明曹雪芹对金批本《西厢记》评价之高。至于《红楼梦》以悲剧结局一反才子佳人小说的大团圆的俗套,也不能说未受金西厢的启发。

  《金圣叹批本西厢记》读后感(四):文人把玩之西厢

  金圣叹是极好玩儿的人。他是明末清初的人,也就带有了不少晚明人士的习气。虽说那时稀奇古怪的人已经多到毫不希罕了,但金还是十分富有“个性”,他擅长“扶乩”,据说十分灵验,以至于有一种推背图的注解,还附会是他作的~~~~~呃,这个也不好说,没准真是他作的也说不定。当然,如果仅仅是这样,那他就比神棍之流的也强不到哪去。所以,他老先生的长项,还是在评点上。

  在他的评点中,以评《水浒》和《西厢记》最为有名,他的评本都成为这两部书后来最为流行的本子。他批这两部书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腰斩”原文,对于水浒,是到聚义为止,他自己又编了一个惊噩梦的结局;对于西厢,则结束于草桥店梦莺莺,也就是说,把第五本裁掉了。

  金圣叹这个人,怎么说呢,还是有点“封建”吧,所以既见不得人去做“强盗”,也见不得才子佳人发乎情不止乎礼义,然而他也不是道学先生,所以莺莺是可以爱张生的,但是要有个理由先。他认为莺莺以“相国千金”的身份,居然在大殿上对一个毫不相识的男子大送秋波,实在是件很不成体统的事情,于是在破贼前莺莺对张生的好感的词句一律删无赦,并把莺莺提出的只要破贼不论何人都嫁变为由老夫人提出。这样,莺莺与张生在一起就既是报恩又是不违母命,情理兼顾了。当然,此君也并非总是这么“封建”,对于那些指斥西厢为“淫书”的道学先生,他就讥诮为此辈正是淫者见淫。

  金圣叹特看不上西厢第五本,认为是“伧夫”所为,但却没有像对水浒那样删掉了事,还是留了下来,并且恶狠狠的说:”何必续,如何续,偏要续,我便看你续!“呵呵,看来是留作大批判之用了。其实对于西厢记的第五本,明人已经提出疑议,一种普遍的看法是前四本为王实甫作,第五本为关汉卿续,并认为第五本在成就上不如前四本。然而这种说法并无文献支持,也是一种推测而已。不过止于第四本的确自有其效果。张生醒来,发现与莺莺的相会不过是一场梦,对着霜华残月而感叹“虚飘飘庄周梦蝴蝶”,“娇滴滴玉人何处也”,把前几出的繁华热闹,一下子都变成了寂静冷清。再联想起这出艳遇本来就是发生在佛寺里,颇有点“色即是空”的味道。而张生此去,前途未知,负心与否,也很难说,到此结束,就有了无限的可能,也有余韵不尽之妙。不过,这样给人的感觉,倒是接近于《会真记》,而不太像原剧中那个世俗而欢乐的故事了。

  因为讨厌,所以越发的出语刻薄。金圣叹本来就伶牙俐齿的到了有时几乎油嘴滑舌。在惠明的唱词“这些时吃菜馒头委实口淡”下注曰:众僧合掌: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笑死,亏他能把古诗十九首给弄这儿来。等到挖苦第五本中张生赌咒时说的“若有此事,天不盖,地不载,害老大小疔疮”时就道:此是西游记猪八戒语。呵呵,读到这里差点笑翻了。不过,金圣叹虽然讨厌第五本,也还能“取其精华”,对于那句“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他还是很欣赏的,并说如果第五本都是这样的句子,那么他也会说好呀。

  既然他对西厢的内容大动手脚,自然的,对曲文也就难免有所改动,由于他不怎么懂音律,并且也不屑于让自己的“才子书”被“牧猪奴”去表演,所以往往改的不合格律,等到被音律行家——如李渔——看到了,就一语点出他这是“文人把玩之西厢,而非优人搬弄之西厢”了。

  金圣叹对于人生,其实是有一种悲观的态度的,所以对于水浒西厢,他都要结以一梦,特别是对于西厢这样明显是喜剧的作品,他都不惜为之抹上浓重的悲凉。在他为西厢所做的序中,更是以“风驰电掣,水逝云飞”来描写人生的无常和美好的易逝。这一点上,倒是有点接近元稹的《莺莺传》中的怅惘与无奈,更加具有文人情调。然而,即使如此,人生的存在,恐怕也就是要在无意义中寻求一些乐趣。所以他又有那个著名的“不亦乐乎”,就是要在悲凉之中,看到一点快乐吧。

  西厢记的曲白,华丽流畅,金圣叹的评语,则机智而幽默,可谓珠林玉树,交相映衬了,所以一出胜过了其他各种版本,成为了最为流行的本子,也不是偶然的。红楼中宝黛并读的那个西厢,偶总怀疑可能就是他的本子,“十六出俱已看完”,可见是没有第五本了,而且金批本中对少儿不宜的部分也删去了一些,比较适合与MM一起看吧。宝黛情缘,终成一梦,又与金批本中崔张之情以梦结束相似。呵呵,是不是雪芹先生以此暗示呢。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金圣叹批本西厢记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