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魔山》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2-05-19 02:08: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魔山》读后感1000字

  《魔山》是一本由[德]托马斯·曼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7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魔山》精选点评:

  ●郑州。这德国人连篇累牍的议论啊。

  ●又开始看这个版本,觉得翻译上要比杨武能先生版本好【也可能是看过一遍的缘故】,貌似看得轻松了点。

  ●好书,值得花时间反复读.

  ●不知其味

  ●无聊,然而有种魔力,必须看下去

  ●80万字关于哲学、史学、宗教学、社会学、生物学、占星音乐的现实主义百科全书。七年如梦,被战争的炮火震醒。有时间写文章就山中的疗养院和索尔仁尼琴的《癌症楼》对比一番,倒是很不错的素材。

  ●读到吐。

  ●第二次阅读时,才能辨析出内里包含的二十世纪初期的各种思潮...原谅我当时不知道你的好,曼...

  ●魔山读的痛苦程度比没有个性的人好上那么一点,这一点应该多亏了翻译,所以我读完了,这个读完仅仅是把书翻到了最后一页,而并非像读黑塞托老那样每个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比如大部分塞和纳的争吵我都看的迷迷糊糊,因为这争吵不属于我关心的人本而牵涉到政治形态,抓不住要点,倒可能因为天性对汉斯和克拉的爱情看得很高兴。约阿希姆的死,同餐桌病人的描写,最后的决斗很喜欢,但却始终感觉对不起巨著的光环。应该是我理解力的问题,不知道日后重读会不会好一点。

  ●给我读真浪费,我只在意他的暗恋

  《魔山》读后感(一):我的魔山

  之前看《追忆逝水年华》有感于普列斯特对同志的描述,后来不知在哪位的博客上看到说《魔山》也是写同志的高手,是的“不可不读”(似乎很多书都这样宣称)的,按捺不住,就找来看了。

  老实说,看书之前查了一下了解了个大概,兴致不太高,所以看的过程中中断了几次又看了几部别的书(好像有本《天龙八部》),但又实在放不下,为那个“同志”吸引,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因为看了前面大概十分之一没发现什么迹象,所以强迫自己看下去。果然没有令我失望,真的被汉斯对小时同学的那种感情震动了,但深入看却发现本书最大的看点显然不在此。

  魔山是什么?我不知道。我只是知道看着汉斯待在山上不理平原一切在自己的桃花源中游荡感觉“痛心”,是的,痛心。只是觉得不应该这样避世,可下山干什么,当一个安安稳稳的工程师每天上班、下班娶妻生子吗?我也不知道。两个精神导师是超脱的人吗?似乎不是,他们的执着冠之以坚持可以但又何尝不是魔山中魔山呢。

  对哲学不了解的我读书时确实有点吃力(老实说这种探索人生的书我本来是很喜欢的,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本好书),或许正如作者所言,应该赶快再看一遍。

  《魔山》读后感(二):用时间堆砌的生活

  从汉斯到车站后和表兄那个不想显得过分亲热而克制的拥抱开始,我在心里给了作者一个友善的白眼:你捉到我了。我开始在最细微的动作最亲描淡写的一瞥中捕捉这兄弟俩的故事,因为好奇心太不安分。之后,就跟所有的事一样,你渐渐淡忘了初衷,作者居然可耻地让我陷进疗养院每天的无数餐,他们餐后散步的小道以及房间的摆设……而我呢,带着嫉妒目不转睛地盯着他们的餐桌,听着汉斯对阳台上用来静坐的躺椅夸夸其谈,它的每一处设计都堪称完美,那时候我的脑海里浮现的是他在一顿美餐后躺在上面悠闲地抽雪茄。

  这是一本关于时间的故事,知道这件事并不需要多少精力,表兄接汉斯往疗养院去的路上就无奈地表述着种种让人难以捉摸晦涩的话,我只把它当作病人无所事事的矫情罢了,毕竟远离平原以及病人的属性让他有资格这么做。如果你问我到底有没有体会到“时间”这回事?答案是肯定的,并不是因为他们哪句关于时间的感叹让我茅舍顿开,而是这真的是一本长到要死的书,作者堆砌的没完没了的字硬生生地让你同意他的观点,唯一能恼怒的只剩自己:被时间这么轻易玩弄。

  那个摔门的俄罗斯女人是汉斯在山上绕不开的结,让我很诧异的是关于她的形象,对于她的细部描述(高颧骨眯缝眼)并不容易让人心仪,这是我对她的最初印象,断定在那山上的病人都着了魔,在平原上不会多想一下的人在这都会让人着迷得发疯,表兄是,汉斯是,之后来探望而短住又落荒而逃的舅舅也是。考虑到汉斯在平原上还是孩子时就对有着相同长相的同学着迷过,也许他的喜欢更具有说服性,但当作者下定论“汉斯绝对爱那个俄罗斯女人无疑没有灰色地带”的时候,我还在怀疑会不会他把她当那个让他着迷的同学或者他只是对这种长相的人有怪癖而已,谁知道呢?然后俄罗斯女人的最初印象慢慢在我眼前晕开直至不能辨认,我不能确认喜欢她(不想那么草率),确定有着淡淡的好奇,我对“淡淡”的东西有着感性的敬仰。

  我没有天真到充斥在疗养院的都是荷尔蒙和食物,病人死在疗养院再平常不过,表兄死在这里,用雪橇把尸体运下山。山上来了个通灵的女孩(我本身对这种事持保留意见,因为有一瞬间我以为自己在看韩剧),当她说可以让死去的人现身,当汉斯的心在颤抖时,我并没有第一时间想到他想见到谁(时间让我忘了表兄),表兄出现在黑魆魆的房间,汉斯像知道他会在哪一般(也许他真知道)抬头望向他,只是一眼,汉斯感到反胃,眼睛不舒服,这是我第一次知道他会流泪,那句“对不起”让我把思绪拧成了一团,妄想理清他在为什么道歉……伴着时间,它又不重要了,他的反胃就已经说明了一切,我以为这是最深的情感的折射。

  《魔山》读后感(三):托马斯·曼和他的魔山

  我们先了解一下托马斯曼

  托马斯曼的资料

  当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有不少文学家很支持。在给哥哥亨利希·曼的信中他写道:

  “我必须对物质生活方面的大变动做好准备。如果战争再继续,我可以很有把握地说,我真的会,如人们所说得那样,被彻底“毁”了的。”然后他又写道:“以上帝的名义!难道我要反对这些由大事件带来的特别是精神上的大变革吗?难道人们不要心怀感激,被允许经历这种难以预料的大事情吗?”

  托马斯曼认为战争原则上是必要的。战争可以摧毁世界上“最可恶的警察国家”——沙皇俄国。在他的《战争中的思考》一文中他为有军国主义倾向的同行辩护。作家斯蒂芬·茨威格,赫尔曼·黑塞,和罗曼·罗兰,都反对战争。此时的托马斯·曼跟他哥哥断绝了往来。

  托马斯曼前期是一个战争的狂热者,有明显的军国主义倾向。1924年《魔山》出版, 小说以一个疗养院为中心,描写了欧洲许多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人物,其中有普鲁士军官、俄国贵妇人、荷兰殖民者、耶稣会会士……他们都是社会的寄生虫。整个疗养院弥漫着病态的、垂死的气氛,象征着资本主义文明的没落。作品通过人物之间的思想冲突,揭示出颓废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血缘关系。

  整合的。

  《魔山》读后感(四):人文主义的巨著——《魔山》

  是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把自己看的书、电影什么的,都贴上自己的标签,从自己的角度来解释呢?反正我是没有看出中文版译者在序言中写到的那些“资产阶级的腐化”以及“批判现实”的扯淡,我看到的是一个青年人在两种不同思想间的挣扎,一种,是Settembrin代表的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和自由主义,他代表了正义和自由、民主,相信人类的理性,相信“世界大同”;而另外一种,则是在那时已经在德国抬头的,以Naphta为代表的激进主义,他极端地理解了社会主义,认为自由和民主已经是过时的东西,不过是人类历史上的昙花一现,号召用宗教的裁判所重新残酷的统治世界,并鼓吹战争。

  在这两个人最后的决斗中,Settembrin 像一个真正的男子汉那样,对空开枪,决斗前他对主人公Castorp说:“我不会杀死他的。”而Naphta却羞愧难当,对谋杀的恐惧和对人文主义者的仇恨交织在一起,他歇斯底里的自杀了。Thomas Mann清楚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清楚地告诉了我们:集权主义者,压抑自由者,保守主义者,军国主义者,他们的下场,即使自由主义者,民主主义者,人文主义者,不向他们发射子弹,也一样能够轻易预料。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始终觉得我就是Castorp,而Thomas Mann就是Settembrin,他在向我们年轻人说:你这个令人担心的青年阿,舍弃极端思想,对人类充满爱,对普通的民众充满希望,争取自由!正如同作者所说,这确实是一部教育小说。

  我不想详细评述这部巨著的方方面面,实际上我只看了一遍,又怎有这样的资格?它中间的众多人物,曲折情节,精彩辩论,甚至那些动人的描写和入微的细节,让它毫无疑问成为一部值得一读的书。

  魔山7年,地上1月,这一个月,我与伟大的思想作伴。

  附:魔山主要人物表

  Allegorical characters

  * Castorp

  * Settembrini: Humanism

  * Naphta: Radicalism

  * Chauchat: Love and temptation

  * Peeperkorn: The Dionysian Principle

  * Ziemßen: Duty

  欢迎光临我的BLOG:

  《魔山》读后感(五):一个半月的《魔山》路

  呼,终于把《魔山》看完了。除了几本摄影画册,这一个半月的阅读时间全部奉献给了这本我目前看过的单本最厚的书。

  在我看来,魔山描述的是一种虚假的理想生活。

  子曾经曰过:唯上智与下愚难移也。那么,对于魔山也有三类人,上智、下愚以及普通人。不移的“上智”应该是那种找到理想生活并一直坚持过这种生活的人,说“坚持”往往有忍耐意味,形容他们可能不太合适,因为上智选择这种生活必定是乐在其中的。不移的下愚则是那种不寻求改变,一辈子生活在“庸俗”中的人,书中主人公汉斯的舅舅应该算这类人吧,在疗养院住了不到一个礼拜就逃下山去了。给庸俗加引号是因为有贬义,但生活方式本无优劣之分,上智也不会有看轻下愚的优越感,更何况不是人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最后是我们普通人,人人都有心中理想的生活,都想像上智那样“幸福快乐地”与理想生活在一起,但现实是残酷的,在追寻理想的道路上迷失方向便往往会走上“魔山”。然后是逃避现实沉溺魔山,还是冲破阻碍继续上路?主人公汉斯正是沉溺了七年才幡然醒悟,走下山去。

  从看第一章起,我就开始期待结局,到底是什么事件给汉斯当头棒喝,让他醒悟下山?这可能是处于魔山中的我们最需要反省的。“雷声震撼着土地的地基,对我们来说则是晴天霹雳,它炸开了魔山,把沉睡了七年的青年粗暴地赶出大门之外”——居然是雷声将魔山中的汉斯震醒的?当然我知道那雷声是指一战,但这还是令我很难接受,难道没有爆发一战汉斯就继续沉沦下去了?看完全书吃着泡面时我还在苦恼这结局,不过回想最后第二节我便理解了,“高度神经质”,疗养院中的病人从书中开头时的温文尔雅,风度翩翩转变为暴躁易怒,神经过敏。有的因争吵激动过头咯血而死,有的因种族问题大打出手,而汉斯的的两位导师,虽说平时争锋相对,但也相互尊敬,此时却要进行决斗,水火不容了。所以战争只是导火索,汉斯已经慢慢意识到这魔山上的生活根本不是自己的理想生活。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最初的疗养院的确称得上是一片乐土。这里风景优美,空气清新,有各种美食满足口腹之欲,有最棒的医生照料自己的身体;在这里,汉斯如饥似渴地阅读以获取知识,如痴如醉地享受爱情带来的欢愉;最重要的是,还设有两位观点对立,但才华横溢的精神导师处处给以指点。塞塔姆布里尼,所谓的民主主义者,居然初登场时就跟汉斯闹僵了,在这里我不得不赞叹托马斯.曼的独具匠心,倘若我们的人文主义导师一出场就给汉斯来一罐谆谆教导的心灵鸡汤,令我们的主人公醍醐灌顶,那从此以后看书的人也将跟主人公一样对他唯唯诺诺,而不会有自己的思考了。更进一步,到后来军国主义者纳夫塔登场时,我们也很难再站在公正的角度欣赏两人唇枪舌剑了。能遇上这两个人,真是汉斯的福分,他俩对立的观点激烈交锋,碰撞出灿烂的火花,让汉斯这个“生活中令人担忧的孩子”成长为以为有思想的好青年。

  下山前夕,汉斯毫无疑问已是一个有思想,爱思考的青年,但同时他变得玩世不恭,对世事也抱着冷漠的态度,这是自命清高吗?我想更确切地说是丧失生活的激情,他早已不知道该往哪儿走,回到山下的念头也不可能再有。所以说爱思考,会反省是好事,但一味地反省事物本质,而对食物本身却一直不予关注,这便是本末倒置了。就像有些人,一天到晚思考旅行的意义,但其实却不曾跨出自己生活的区域一步,这有怎能体会到旅行的意义呢?

  我以前不知道理想的生活应该是怎么样的,读完魔山我仍不知道。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知道算不算,不过至少现在我知道,什么时候该跳出苗头不对的生活。当原本可不思议,绝对接受不了的事情现在看来不再那么可怕,甚至觉得只是小事一桩的时候,就该反省是否“麻木不仁”这魔鬼已经俘获了我。至于目前的状态,照片拍着,篮球打着,步跑着,书读着,事业将要去闯,责任立马要挑,且乐着吧~

  《魔山》这书看的挺费劲儿,两位精神导师的激辩中有大量专业词汇,涉及时间、疾病、生死、宗教、历史,还有各种流派和团体。所幸读书前在知乎上看到有关读书心态的一句话,原话不记得了,意思大概是,当你开始关心你读了几页的时候,你一定已经读不下去了;当你开始计算你读了几本书时,可能第一本书的主人公名字你都忘了。所以读的时候并不把它当成任务,实习生活早八点晚八点,加上双休日,我居然一个半月也读完了,甚是欣慰。

  .我在浙图看《魔山》,外面闹哄哄地在反日游行,倒有几分《挪威的森林》有感觉。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魔山》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