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再造“病人”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12-12 02:48:5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再造“病人”读后感100字

  《再造“病人”》是一本由杨念群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80元,页数:46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再造“病人”》精选点评:

  ●阿弥陀佛,中医可千万别再复兴了

  ●读的算是细的了

  ●材料驳杂,逻辑欠奉,结论扯了一堆虎皮了事,只能看个热闹

  ●几组对扬关系充满张力。医学史与“现代中国”的构造。

  ●尽管全书像是用同一个思路讲了一千件事,但产婆那章真的十分好……

  ●非常有趣

  ●曾经阳哥让我看,我看了几章就放回去忙别的了,如今想起来还是应该完整看完。

  ●典型的观念先行

  ●就不说赞的话了,扣一星在于整个处理的问题有点散乱,横向和纵向的铺展不够条理,然后对福柯理论的运用有点浮在表面。

  ●“想讲一个好故事”其实是相当谄媚的标榜,对历史学家和新闻记者来说都是如此。抖机灵是最难但又必须控制的冲动,引以为戒。

  《再造“病人”》读后感(一):不同角度看问题

  有人说这本书是四不像,我却不以为然,这种换一个角度看待问题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来见一般人是望尘莫及的,从医疗体制看中国现代政治的建立,同时又可以包含人类学的内容,是一个创举,或许我们又可以从其他角度看待中国政治制度建立的问题。

  一般人都可以看懂这本书,但是想要真正的理解却并不是那么容易,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利用书中的观点批判或者理解问题,更是不容易。

  《再造“病人”》读后感(二):总的来说写得比较差

  海裔说他运用史料不够充分,我看这都还说得轻了。

  大体上来讲,和国内很多人一样,把半通不通的西方时髦理论——什么身体啊,福柯啊,规训阿,空间啊——和一大堆匮乏深入整理、有机联系的资料杂凑在一起,就成了一本冗长的书。

  那些西方理论语汇几乎看不出和列举的材料之间构成什么实质关联,除了字面上有些相似。而材料的堆积,十分杂乱,看不出作者有什么自己的思考和组织。巫医啊、中医啊、传统社会仪式性的生死,西医啊,都堆在一起,走马观花,没一个深入全面的,也没有关联在一起。大而无当,空洞罗列。

  不过这样的好处倒是,当成一本全景展示的通俗介绍性材料倒很不错,因为面面俱到。

  当然了,就国内的来说,也算不错了。

  《再造“病人”》读后感(三):【读品·浅尝】

  杨念群博士十年磨一剑,交出这本43 万字的沉甸甸巨著。

  这些年来,杨念群一直试图打通社会史和思想史的界限,用知识考古、符号学、政治社会学等最新西方理论来重新阐释中国问题。而医疗史正是他选中的切入点。

  医疗一直是社会系统和社会保障中最重要的一环。杨念群选择的时间段是从鸦片战争前后一直到上个世纪80 年代。在这一百余年里,中国民众的医疗方式伴随着政治体制巨变,同样发生着巨变。而且更重要的是,传统的中医遭受了西方现代医学的冲击。不仅是医疗体制在变,医学理念也在变,这一切构成中国人民在接受现代医学时的基本进路。

  杨念群敏锐地意识到,医疗理念和医疗体制是密切相关的。传统“巫医”、“接生婆”、“吉祥姥姥”、“阴阳先生”的活动都有着相应的社会背景和宗教秩序。而巫术和传统中医的逐渐消亡,也正是由于医疗制度改革而突然发生的。现代医疗体制在“瘟疫”的考验下,体

  现出国家的动员和控制能力,给我们理解国家政治制度提供了有益的视角。【文·梁捷】

  《再造“病人”》读后感(四):院内唯有书香来——《再造病人》

  都说,杨念群的帅在人大是出了名的。

  一顿饭吃下来,我似乎可以冒然定论:现在,没有几个史学教授可以有他这样的博学雅致;没有几个四十岁的男子可以有他这般翩翩风度;没有几个名家后代可以有他这般低调从容。

  “我也是做过几年少爷的人。”他打趣道,眼睛里闪过几丝顽皮。

  都说,文如其人,风度尤甚。

  年前,初次看他的《再造病人》,睡前信手乱翻,如坠到一条通往陈年的出口。书在手里,你很难放下,眼前是晚清与民国政治风潮,中西医的碰撞,以及由此折射的世人心态。它不是一种宏大叙事般地说教造势,更多是一种来自微观体恤的娓娓道来。没人乐意错过有趣的东西,何况它不时点拨着你心头的脉络。

  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读些史书,至少《再造病人》是难得的一本可以让你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看下去的书,行间有很多人祖辈父辈的身影,清晰到触手可及。它无关刻板生硬,语言可爱却不失严谨,将手举过头顶,空气中,沉淀在内里的文字上面有灰,可以不朽。

  此言尽不了,其文诉不了,何许不了了。

  我说,终此一书的心随如斯,终究是没有什么后悔的。

  《再造“病人”》读后感(五):读书笔记

  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有很多丰富翔实的史料作为支撑,观点和理论也比较明确,但也存在很多缺点,首先是有滥用学术概念的嫌疑,尤其是“空间”、“架构”这一类字眼;其次是例子与理论之间的链接不到位,给人的感觉是他的例子并不能直接过渡到所指的理论上;再次就是语言运用与文采了,很多故事的叙述听起来都不像是一个中国人在讲,很像是国内蹩脚的翻译者将外国的故事翻译成中文那种怪怪的感觉。

  再来说一下书中的内容吧。第一章是救不了的灵魂,从西医传教士身上所肩负的医疗服务与宗教传播这两个相互冲突的责任开始,然后讲西医传教士所面对的焦虑,这一方面来自于医疗实践与信仰传播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是西医传教士自身的经历感悟与信仰之间的矛盾。这只是从救赎者的角度来讲能不能救赎的问题,作为冲突的另一方—中国的患者,他们则是灵魂愿不愿被救赎的问题,作者认为根本原因是“本土文化环境所起到的抵抗作用”,中国人的宗教缺乏感情的色彩,而更注重实际的利益,西医传教士想通过医疗服务的方式来感化和引导病人皈依基督教,但中国病人则更看重医疗服务的效果,而自动忽视了背后的宗教含义。(但这一观点写的不太清楚)

  第二章是对陌生空间的恐惧与接纳。人们的恐惧来源于对陌生的密闭空间与西医的独特诊疗过程的不了解,同时谣言的渲染与官民的合谋更加重了这种恐惧。而人们对医院的接纳也经历了一个过程,主要是西医进行了部分的本土化,包括将手术公开透明以破除采生折割的谣言、营造病房的家庭氛围以留住病人,另外以狂癫病作为主要医治对象的精神病院(广东的惠爱医院)则因为收容精神病人为地方治安解决了难题,从而成为了地方政府治理的有利机构而获得了政府的合法性支持。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再造“病人”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