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德的谱系》是一本由尼采著作,生活·讀書·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40元,页数:1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论道德的谱系》精选点评:
●好产生于贵族为区别于下等人对自身的一种标榜。基督教是犹太人的道德奴役,产生于怨恨。(第16章)道德天才犹太人取胜了高贵强壮的罗马人。良心谴责起源于不允许发泄的本能(仇恨、残暴、迫害欲等)转而反对自己,才长出了“灵魂” 。禁欲主义也喜欢把自己想象成救世祖,它与之战斗的只是痛苦本
●尼采说真话栏目精选。
●译序、前言、一:1-10、二:16-21、三:13-19
●彻底虚无,打着灯笼找上帝
●上先老师一学期课,对尼采粉转文学粉……做了如此有魅力的一部史诗,让前赴后继的信仰者们陷进去给他接着演。
●啊尼采真是天才
●向禁欲主义吐痰的经典著作
●风格即人,冷嘲热讽,斗志昂扬,强力意志就在他的语言里。贵族的好是自我肯定,坏是贵族对非我的否定,是次要的。奴隶的恶是对非我的否定,然后借助上帝的力量派生出善的自我肯定。两种价值判断都与功利、实惠、善行无关,而与强力意志(生命的本质)有关,只是善恶判断是强力意志在出现生理障碍下出现的情况。人类被奴隶道德约束之后(奴隶-主人vs希腊强者-主人/众神),原本向外的强力意志转而向内,人开始蹂躏自己,这是良心谴责的来源。从祖先到上帝,债权人形象的越发丰满让债务人的自我折磨登峰造极,只有超人才能治愈这种疾病。人宁可追求虚无也不能无所追求,这是禁欲主义产生的原因,科学追求“真理”而否定生命因而是其同盟,艺术是其敌人。禁欲主义作为一种强力意志反对自身的消极虚无主义最终要被强力意志追求自身的积极虚无主义超越。
●睡前读完,开始胡思乱想,还是穆勒能镇住我慌乱的心啊……
●这版最经典。也是必读之一。
《论道德的谱系》读后感(一):论道德的谱系
坏人的存在是源自于好人对自己的界定,被压迫者,被蹂躏者,被战胜者他们出于无能者渴求复仇的说:我们要做好人,不去伤害人,我们是正义的忍耐的谦恭的,我们是好人。但事实上,这只是他们伪装的外衣。弱者为自己的软弱找借口,认为自己的“善良”是符合道德的,是顺应天理的。
这种本能惯于把所有的谎言都神圣化。
“良心谴责是一种病。”
相信未来会有救世主出现,思索现实,将人们从虚无主义,虚无意志中解救出。
《论道德的谱系》读后感(二):《论道德的谱系》:曾经描写西方道德体系的经典
这是我看的第一本尼采的书,老实说,这种癫狂中带点浪漫的口吻,以及给出一个封闭的前提、然后发泄式输出的手法……挺像现在微博上的可流行的杠精套路了??这么说可能有点失敬,但实在是……微博用多了,看这本《论道德的谱系》少了一大半的冲击感。
除此之外,尼采笔下的西方道德体系跟东方的伦理体系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作为一个没什么知识背景的人,虽然觉得尼采晚年的这本书阅读难度比预想的低很多,还是很难留下什么太深的印象。我基本就是当做看看尼采的文学性和那个时代的历史了。
《论道德的谱系》读后感(三):短评
(因读过的英文版未在豆瓣找到,所以打分是根据英文版,对本书有兴趣的,请无视此打分)
尼采的书,读起来总是惹得人嘴角上扬,而不是像大多数其它巨哲,除非有着非学术的真激情,读时都会或多或少地沉几下眼皮子----我就这样一本一本地读了过来,在咖啡馆里,在地铁上,在图书馆的角落,在家里垫了两层旧床垫的大双人床上----从Genealogy到Twilight, 再从Beyond Good and Evil到Homo Ecce。
我为他的热烈而倾倒,因他的勇气而自惭。他并不痴迷于哲理,也不热衷于辩论,字里行间承载了他所欣赏的法国作家谐谑曲一般的跳脱与幽默,同时饱蘸了对天然欲望的拥抱,以及对纯粹感官的颂扬。
拒绝了所谓的神,是因为彻悟了神性的共通性和普遍性;驳斥了道德,是因为对自我及人性的维护和执着。
可他终究是过于浪漫的,用自己的信仰赋予哲学那涌不尽的波涛,逶迤磅礴;自身却成了浪高处被抛起、爆裂的浪花,淹没于精神上的疯狂。
他的哲学,美如他的文字。
浮生一叹,息入骨髓。
《论道德的谱系》读后感(四):关于翻译错误
对照英译本,发现此书中译本翻译错误、不可解之处甚多。以第三章19节为例,P113页
中译本:比如有位心理学家今天很欣赏这样一种东西(随便是什么东西,其他人可能会说,这是他的正派),于是他就抵制那可耻的道德说教(现代人关于人和物的所有判断都粘在了这种说教),因为人不应该欺骗自己。
英译本:Actually,a psychologist today shows his good taste, if he shows any at all (others might say: his integrity), by resisting the scandalously over-moralistic language with which practically all modern judgments about men and things are smeared.
试译:的确,今天的心理学家如果抵制了可耻的过于道德化的说教,他就显示了自己的良好趣味(也许别人会说,这是他的正直所在),因为这些说教把现代所有关于人和事的判断都玷污了。
《论道德的谱系》读后感(五):无法直视的骄阳
人向往光明,却无法直视刺目的阳光,一个从迷梦中醒来的人,不惜自己的双眼,望向骄阳,这便是尼采。
尼采用思想刺穿了语言,用语言嘲笑着思想。人类社会的风俗被撕开了一道裂缝,沿着血迹斑斑,我们看到在很久以前,当人学会了算计,功利被戴上了道德面具,强者哄骗弱者,一场人类理性对自身极限的挑战,生存意志与死亡意志的缠斗。
记得鲁迅讲过一个故事,一家人生了孩子,众人来道喜,纷纷说这个孩子以后会当大官,会成富商,主人很高兴。只有一个人说这孩子终究是要死的,结果主人很不高兴。其实,只有这个人讲了真话,凡是人都是要死的。人常常喜欢听希望听到的话,来麻痹自己。
“我的意中人是个盖世英雄,他会驾着七色彩云来接我。”但紫霞最终盼来的是一个绝对正义的化身,作为个体的好恶却消褪了,他只能猜到开头。
经过光明的洗礼,尼采同样难以直视,直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