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鹿鼎记(全五册)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12-11 02:55: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鹿鼎记(全五册)的读后感大全

  《鹿鼎记(全五册)》是一本由金庸著作,广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0.0,页数:19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鹿鼎记(全五册)》精选点评:

  ●已经看完前四部了,真的很佩服金庸老先生的文笔啊。什么时候我也能习得一二呢。感觉自己在各方面都是笨笨的,无聊是写作还是绘画或者是书法,难道我的出厂模式设置错误了吗。耗时不知道多久,终于在今天把这部长篇巨著看完了,虽然最后韦小宝没能跟皇帝再相爱相杀下去有些遗憾,也是一个比较圆满的结局了。

  ●可以说是惡臭不堪了。

  ●颠覆人生观

  ●近年来乱七八糟的武侠改编剧愈来愈风靡,大家看了个热闹图了个开心,不过,终究要回归初始,看看原版的小说,你才会知道,什么样的作家才叫大师。

  ●这部书是在旅途中买的。应当是金庸书里最切史实的一部了吧。简直是吹牛大王历险记。文字是全本,不知人说32开本删节者是什么意思。

  ●拖了有两星期之久。

  ●这部取名“天龙八部”倒也颇合适,一个韦小宝混迹于各种奇形怪状的人之间,报得七美全身而退,金庸最恣意的笔触都奉献给他了,令人拍案叫绝

  ●喜欢这一版。

  ●购自淘宝网店,25元+10元邮费,四川人民出版社版本。

  ●一个周马不停蹄地看完,呱呱叫别别跳地好!

  《鹿鼎记(全五册)》读后感(一):那年兄弟

  【广州出版社金庸作品集新修版之《鹿鼎记》第四十五回“尚余截竹为竿手,可有临渊结网心”(P1737)】

  “小桂子,***,你到哪里去了?我想念你得紧,你这臭家伙无情无义,可忘了老子吗?”

  对康熙来说,韦小宝不是什么韦爵爷,也不是什么韦香主,甚至也不是童年时候的一个玩伴,而是康熙唯一愿意相信的朋友,是一个见到的时候会骂,不见时会想的手足兄弟。在韦小宝的身上,在与韦小宝的关系上,连接着康熙最珍惜的,青春。

  童年时的记忆是这样深刻地印在那个少年康熙的心中,为了那一点点美好的感觉,他赦免了韦小宝所有的忤逆之罪,只想要问问他“可忘了老子吗?”

  他是一个寂寞的皇帝。

  好在,韦小宝和他一样寂寞。

  《鹿鼎记(全五册)》读后感(二):西王之恋

  【广州出版社金庸作品集新修版之《鹿鼎记》第三十二回“歌喉欲断从弦续,舞袖能长听客夸”(P1204)】

  “圆圆,你怎么如此糊涂?还不出来?”

  在平西王吴三桂的心里,一个他爱的女人只有和他在一起,才是幸福。他并不知道,爱要尊重、包容与放手。而这一点,陈圆圆也不知道。

  在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心里,江山与皇帝都不如一个他爱的女人重要,他并不在乎,他的爱是不顾一切的争取。

  权利使人腐化,对权利的欲求使人变质。

  青春的可贵在于,爱都爱的比较牛13。

  看看平西王吴三桂,再山海关总兵吴三桂。

  很显然,每一个女人都更愿意选择一个为她不惜背上千古骂名的吴三桂,即使他不是平西王,即使他只是一个小小的山海关总兵,即使他是一个大汉奸。

  因为,那一年的吴三桂,代表着,爱情。

  《鹿鼎记(全五册)》读后感(三):金庸作品集新修版评论-鹿鼎记

  【广州出版社金庸作品集新修版之《鹿鼎记》】

  《鹿鼎记》这部小说,因为对小流氓的市井无赖习性进行了塑造,而被流氓们所推崇,这是一部流氓意淫之书,刻画了流氓们所希望的生活。因为这样,《鹿鼎记》一直都是热议之书,韦小宝的英雄梦想、韦小宝的讲义气、韦小宝的七个老婆、韦小宝的巨大财富、韦小宝的搬弄是非,这些都被人用各种文本进行了诠释、解读与演义。

  很奇特的是,关于康熙与韦小宝的友情。

  这是韦小宝传奇的第一步。对于那时的韦小宝与康熙来说,彼此是对方真的能够玩到一起的朋友,这种友情扎根在心底,无法磨灭,进而影响了韦小宝此后的生活。韦小宝的混衬托了康熙是一个敢作为、有担当的君主,而康熙则一手成就了韦小宝其后通达的黑白两道。

  整部小说人物繁多,却不过是在说一对好朋友的成长史。他们都生活的很好,各有原则,自成格调,是一个圆满的小说。

  只是,整部书中,没有一个人能说是可爱。

  《鹿鼎记(全五册)》读后感(四):南柯一梦

  金庸的长篇小说也看得差不多了,说来还真是不怎么喜欢《鹿鼎记》。绝无贬低此作之嫌,只是跟天龙笑傲射雕飞狐等等作品相比,它既不是美丽的爱情故事,也不是荡气回肠的武侠传说。武功招式看起来花哨,实则也是平平。全篇的主要人物看来看去,就一个陈近南算得上是个英雄了。开篇拿顾炎武等大人物引出“反清复明”的大事件,整个故事却是以韦小宝这个不学无术好色贪婪又懒惰的小混混的插科打诨为主线,看得我也是醉了。不过倒是领略了金庸的幽默,原来金大师坏起来也是蛮有趣的。

  论起“主角光环”,现在的网络小说恐怕也要拜倒在“小桂子”脚下。一个个武林人物,被韦小宝的油嘴滑舌耍得团团转,看得不爽,我也懒得去深究小说背后的隐喻。只是看到最后一册,想要弃书时,竟稍微觉得些有趣了。原来康熙一直是知道韦小宝的身份,这才像个皇帝的样子呀!韦小宝身份被揭穿后东奔西走,我心里竟觉得出了口气。并非我讨厌韦小宝,只是不爽大家被他耍。陈近南被郑克塽偷袭死后,韦小宝痛哭一场,我这时才意识到自己还是挺喜欢这个角色的,他是非常无赖,没有教养,但是在关键时刻又表现出了强烈的狭义和正气,平日里贪财好色,真到了明辨是非曲直的时候绝不含糊,比刘一舟郑克塽之流要强上百倍。这也许就是陈近南经常说的吧,韦小宝这个孩子心地是好的,只是没有得到好的引导和教育。

  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七个老婆,我没想到我竟然是最喜欢双儿(一般我对这种温柔体贴又听话的软妹子人设是不感冒的)。她跟韦小宝之间的情谊最为深厚也是最真诚的。也许韦小宝最爱的还是阿珂,但是双儿在他心里应该是分量最重的,这也是我喜欢韦小宝的非常重要的一点,不管他如何胡闹不讲理,那些真正对他好的人他也会付出真心回报。只是我也挺心疼阿珂的:意外的出身,坎坷的成长,被迫处在各方势力争斗的中心,可是她在我眼里也不过是一个爱吃糖的小姑娘。

  金庸这化虚为实,真中有假的功力实在是炉火纯青,就是把《鹿鼎记》拿来当历史书看也比那些戏说历史之作要正统。生在妓院,不知父亲是何人,靠坑蒙拐骗长大的韦小宝,跟着茅十八入了京城后,与康熙结拜,参与了除鳌拜、削三藩、收台湾、抵沙俄的大事件,跟多隆、索额图、明珠等大人物成为好基友,手握大清龙脉机要,迎娶不同口味的夫人,最终随着茅十八的死亡尘埃落定,回到扬州过着莺燕环绕锦衣玉食的生活,走上了人生的巅峰,只是怎么看都不过是韦小宝的“南柯一梦”罢了。

  《鹿鼎记(全五册)》读后感(五):「老子不干了」

  文字作品从大体上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写给以主动型主导人格的读者看的,这一类作品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各种成功学,平时看的新闻也属此类。总之是给人用的,希望你再去主动谋取点什么。

  而第二类是写给以被动型主导人格的读者看的。这一类作品主要是小说占了主体,小说的读者群主要以被动型人格为主。从小说的世界中,成全一颗被动的心。而小说的作者无论是从写时代,写故事,写人物出发,无论如何从主题上是并不主动的。一个人物他在怎样一个时代,遇到一个怎样的故事,应生出怎样的动作。这是小说的主旨,如果脱离外遇,则便如成功学的书籍一样。“无往而不赢”,这样的一个观点拿到小说中就没什么可再写的了。

  一个人并不是完全主动或者被动的,我们这里讨论的是哪一个占得更多一点的情况。或者哪一个在人生大事上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从这个观点来看,金庸作品的大多数主角都是以被动型人格为主导的,以下就简称为被动型吧。

  自绝于世的乔峰,绝迹江湖的杨过,归隐雪山的狄云,飘逸海外的袁承志,小隐于世的张无忌,令狐冲,他们的最终出路都是逃避,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只有迷茫。

  金庸的最后一部作品也不例外,当韦小宝喊出“老子不干了”,这一刹那,被动型人格的出路已经决定。

  (郭靖似乎是这个观点的例外,原由主要有二,一,郭靖仍处故事漩涡中;二,郭靖因此也失去了可以书写的主角身份而成为整个时代的背景)

  金庸的三观中期望的人人平等的社会,积极进取的社会,不免最终躲不过主动型人格(时代)(现实)的一击,而一败涂地。

  对被动型人格来说,必胜之法,唯有四字,“及早离去”

  《鹿鼎记》我看韦小宝有二,

  一,韦小宝是令狐冲的再一次进化。有些朋友可能不喜欢,但从入世的角度讲,韦小宝损失的是面子,得来的是银子。损失的是武艺,得来的是情义。损失的是潇洒,得来的是人生。

  二,韦小宝并不是其他读者描述的靠厚黑挣了一大票。而是本身能力超过了鹿鼎记小说中的所有人,智力情商都碾压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被动型人格是难以做出这样的成绩的。通过书中的巧合,却有机会展示被动型人格更具实力的手腕。全书最重要的关键节点,都是韦小宝通过一己之力逆转,决定大局走向。康熙遇到的五路齐逼(三藩,罗刹,西藏,蒙古,神龙岛),四路被韦小宝化解,剩下一路则推荐领军将领最终也获得胜利。当韦小宝真实能力展现到高过康熙后,他已经不可能留在康熙身边。如顾炎武劝其做皇帝,被动型人格韦小宝最终出路避不开被推到比上一阶段更高的高位,但因被动型人格,而最终退出。

  我们可以看到除了主动提出去北京,在大事情上,韦小宝几乎未有主动决策。每一次都是被逼无奈,为了保全性命而行动,但一出手,做到最好。

  这是被动型人格的可悲之处,即使金庸写到了最后一本书,以极具智慧的能力加赋于韦小宝,仍无可回避。被动型人格的可悲之处,无论取了几个老婆,挣了多少钱,都无法掩盖最终避世这一灰色出路。

  我读《鹿鼎记》,读完金庸全作,最终的感触即是这一层遗憾。

  金庸说《鹿鼎记》之后便无再想写的作品了,我想无论如何最后要绝世,自己动手不写却是最好的办法。

  这个世界确实是属于主动型人格的。被动型人格讲究的无争,回避是没有出路的。天下是争出来的。被动型人格不争,仅在不得已的时候才出手。一是进展慢,无积累,缺部从。不是小说那样给你创造不断际遇,备好了绝世武功的山洞也不行(张无忌),天生神力无往不利也不行(乔峰),聪明绝顶大智大愚也不行(韦小宝)。二是总有松懈不备的时候被主动型人格进而逼倒。以上例子对印的主动型人格分别是朱元璋,耶律洪基,康熙。

  被动型人格强调的那些英雄梦,行侠仗义,锄强扶弱,做的事情必须是我辈中人做的事。在现实社会里,却是一场梦魇。大到为国为民,苍生百姓也好,小到方圆百里,身边三米也好。被动型人格的能力总有尽时,性格是先天性的悲剧。(主动型人格也有悲剧处,如本世纪科技巨人乔布斯临终前语,一生最好事只是育有子嗣。本书评主要为鹿鼎记而写,因此主动型人格的悲处不再言表)

  总体而言,进而失,退难全。似乎自然界的万物生息的法则,天理循环,在所难免。

  眼看韦小宝最后嘎然而止的人生,金庸落笔仓促。人生绝无就此可能,千条线,万条线,剪不断理还乱。但文艺作品中,能让受众者明了作者最终要表达的意图,这样简单的操作是可行的。

  慢慢填坑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鹿鼎记(全五册)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