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媚回憶錄--從破曉到黃昏》是一本由顧媚著作,香港三联出版的2006图书,本书定价:160.00元,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顧媚回憶錄--從破曉到黃昏》精选点评:
●每个人都有过青春,我看见一个贤淑女子辉煌的过去,沉淀的如今。她始终在聚光灯下,只是越发的拥有磁场,吸引着珍爱她的人们。
●终于忍不住买了这本书,真的是好书!好人!好歌声! 今天一口气读完
●顾媚的指名道姓、黑白分明简直令人发指。
●got it from office lately, happy
●3.5。真是明媚率直的女子。看自传,除了看传主的人生,也有这份以文观其人的趣味。顾媚的人生也足以配上传奇二字,当八卦看也足够有趣。
●作者原来是顾嘉煇的姐姐,和刘以鬯曾有一段情。
●那時女子或站或坐都自有風情萬種,顧媚小姐可愛之處在于那幾分真性情。
●3.5 吐槽了好多遍欧阳莎菲的老公屠光启给她穿小鞋,还讲了我超级喜欢的莫愁的死因,还有李香兰跟姚敏......书已经转掉了只记得这么点儿八卦。对她我不苛刻,小云雀应该也是性情中人,不然她的人生要钻营得更好些。
●飞机上看完的休闲读物。
●顾小姐的传记有点鸡肋,有趣之处是在旁枝挖掘各种交集的八卦,无趣之处是文字平淡反而很多故事暴露出伊一些个人性格问题,让我看罢不由地对她的印象打了折扣。顾小姐对自己待人待事多为一付自问无愧于心的态度,写到其他人就常有不满之意流露纸上,直指姓名这点直白的紧。
《顧媚回憶錄--從破曉到黃昏》读后感(一):坦率的見證
之前聽到的評語, 幾乎一面倒讚譽, 期望值不自覺升高了. 因此, 看後的第一感覺是, 沒預期好, 尤其是中段有些拖沓.
然而, 文字中的坦率, 卻實在動人. 對有名有姓的人, 她的愛恨, 依然毫不含糊, 沒半點顧忌, 充分看出她, 我行我素的個性,
今天, 人的生活豐饒了, 要什麼有什麼, 獨獨缺了一塊, 個性. 所以, 單憑這點, 這本書, 還是成了一本好書.
《顧媚回憶錄--從破曉到黃昏》读后感(二):果然是真性情的人
难得有全篇指名道姓批评故旧名人的回忆录。顾媚确实是真性情!她写自己小时后性格内向孤傲,不讨人喜欢。童年的性格长大后也没变,演戏的时候对导演顶嘴,在拍片时被整。 我最关注的是她写多年好友邵逸夫太太方逸华。两人相识于微时,在新加坡一起唱歌,住一间房,渐成无话不谈的好友。两人年轻时相约在某处碰头,结果顾离谱得迟到了一个半小时,那时没手机可以联系,结果方居然一直等在那里。足见两人情谊深厚。顾欣赏方的能力和才干,但也没想到她后来能够成为邵氏王国的女王。方对她很念旧,推荐顾去邵氏拍片唱歌,顾中年破产后,又提供邵氏宿舍免费居住。虽然顾对方位高权重后不似以前随意说笑和来往变少有所不满,但她仍感念对已有恩。
《顧媚回憶錄--從破曉到黃昏》读后感(三):一生传奇
我用了四个小时的时间读尽了一个女人的一生,就像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笔下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也像一个女人的二十四小时,我看的这本书叫从破晓到黄昏,主人公叫顾媚,也叫顾眉,巾帼不让须眉,这是她自己写的自传,更加真实却也免不了立场会很主观。读它的缘起有二,其一她与邵氏的不解之缘,而邵氏是tvb曾经的老板,其二她与顾嘉辉的姐弟关系,而顾嘉辉是香港的音乐大师,他作曲作品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甚至他的音乐成为了那个时代香港的背景音乐。她的一生充满传奇,辗转广东,广西,香港,泰国,新加坡,加拿大等地,从夜总会的歌女到电影明星再到享誉世界的画家,演艺圈,名利场艺海浮沉数十载,看透人情冷暖,看尽世态炎凉。感情世界更是众说纷纭,与刘,蒋,邵的关系更是被媒体添油加醋,真真假假,又有谁知道,这些都是何等人物,有幸与她相识。字里行间能读到许多当年,那个时代是她目之所及的时代,也许写她自己多少有些美化的成分,但对那个时代的书写以及冷眼旁观却是非常真实。多年后,她仍然风华不减,风采依旧,是歌女,也是才女,是美女,也是时代的传奇。
《顧媚回憶錄--從破曉到黃昏》读后感(四):不管喜与悲,八卦永远OK
顾媚,在绘画界不知名头如何,在娱乐圈,名气肯定不如她弟弟,顾嘉辉。
《从破晓到黄昏》是顾媚去年出版的一本回忆录,在香港城中掀起不小的评论热潮:一个当年的影视歌红星,洗尽铅华摇身一变而为国画家,本身就是个传奇。何况她一生中情路坎坷,又兼身份关系,所识者多为名流富贾,自传更具可看性。
顾媚原名顾嘉弥(“弥”字应有三点水旁),“媚”是艺名,当年还有“小云雀”之美誉。顾媚长得真不算美,身量瘦小,脸庞略显刚硬,倒是有一把好嗓子,从小生长在父母不合的家庭,很早就出来讨生活。初恋是作家刘以鬯(王家卫在《花样年华》中有三段字幕引用自刘的小说《对倒》),有意思的是二人分手的原因是顾媚不小心弄丢了订婚戒指,搞文学艺术的人真是比一般人来得随心所欲啊。后再与一华侨富商结婚,她自己也承认,当初嫁为商人妇是图安逸生活(可以潜心作画),结果该商人生意失败反而要顾媚卖楼卖画来还债,“生活”真是幽默大师,投桃报李。
顾媚感情运不佳,事业上倒算顺利。年轻时风光过红过,年岁渐长拾起画笔也很有佳评,生活经历使她在娱乐圈与艺术界都有交游,八卦甚是好看。
一则写黄沾。当年顾媚在台湾驻唱,黄沾携新婚妻子华娃去补渡蜜月,结果身上的钱用光了,便向顾媚借六千港币。后来顾媚要债,黄拿不出来,适逢金庸也在台湾,便有人出主意让黄沾向金庸《明报》交稿,金庸先支6000元作为稿费还给顾媚。是为《不文集》写作缘起。(黄沾与顾媚之弟顾嘉辉多年工作拍档,交情深厚,前几年黄去世前在香港合开的“辉黄演唱会”堪称一时之盛。顾媚也在这次演唱会上却不过弟弟的情面,勉为其难地复出了一回。)
另一则关于张大千。顾媚的父亲顾淡明擅长鉴定古画,曾刻印章:“我虽不善画,知画莫若我”。顾淡明与张大千是好友,因着这层关系,顾媚也常去拜望张大师。但顾媚习画后第一次去酒店拜访,张大千午睡未起,让顾媚在客厅里等了一个多钟头。顾媚是直肠子,在书中秉笔直书:“我觉得张大千太客气,而且客气得有点近乎虚伪。。。。。。我时常看到一些画家将张大千的赞辞来炫耀自己而显得飘飘然。他们却不知道张大千谦虚得逢人都赞,这就没有什么意义了。相比起来,我觉得林风眠真诚和可爱得多了。”有意思的是,《从破晓到黄昏》这本自传,封面上就是张大千的赞语:“嘉弥歌声满世叹为清才,今观其画复奔逸迺尔,喜题小诗非谀辞溢美也。”顾媚与张大千两段话互看,一笑。
顾媚与邵氏掌权者方逸华也是多年至交,在顾还是艺人时就多得方关照。按顾媚书中自述,方逸华经常在她困难时给予帮助,后来顾媚移民回流返港发展绘画事业,暂无住处,也是方逸华无偿借出邵氏员工宿舍。但到晚年,二人却渐行渐远,主要原因是顾媚认为方逸华现在的地位已高高在上,身边太多人对她阿谀奉承,她们之间已不像以前可随意相处,仿佛竖起了一道无形的墙。而直接的导火索从书中看来却是:某次方逸华过生日,很多人替她准备了庆贺活动与礼品,但方逸华本人是不喜欢别人对她提过生日的(也许上了年纪都会有点感触?),大家便都只献礼而不提原由,心照而已。但顾媚却觉得以她们五十多年的交情,这不是什么问题,直接走到方的面前说了句:“生日快乐!”方面露不悦,假装没听见,而顾媚不依不饶,再追一句“生日快乐!”方逸华很不高兴地走开了,顾媚更不高兴,觉得方太做作,又不念旧情,二人遂淡漠下来。此段记叙来自顾媚本人,我读后感想是:别说是位高权重,升斗小民如我,要是有朋友,明知道我不爱听什么还偏说什么,我也跟她疏远。朋友是用来吹捧的,忠言直谏尚且能免则免,何况不爱提生日这种纯属个人习惯值得互相尊重的小事。倚熟卖熟、沽名卖直,有这样的朋友,谁还需要敌人?当然,顾媚应该没想这一层,她是艺术家。看她书中的理直气壮,便知她是天真烂漫全无机心之人,艺术家大多具备、也需要这种气质。通书读下来,顾媚是很自我的人,年纪大些,再加上受肯定的才气,便自我得理所当然了。
人这一生,得失该如何结算?在全书快要收尾处有这样一段:顾媚最喜欢的歌是赵丹在《十字街头》里唱的那首《春天里》,当年刚移民到温哥华,离了婚,破了产,一无所有,独自驾车时就常轻轻哼着这首歌:“亲爱的好姑娘,天真的好姑娘,不用悲,不用伤,人生好比上战场,身体健,气力壮,努力来干一场。。。。。。”后来她终于靠自己一枝画笔翻了身,不但重建了家业,作品更被世界各地多家艺术馆收藏,在拍卖行也都有不错的成绩。谁也不能否认,这位好姑娘,在人生的战场上,一直很努力,从未气馁或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