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乱世佳人》是一本由黄蓓佳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65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乱世佳人》精选点评:
●好看~不过话说女人和女人要是较起劲来。。。真是很可怕。。。尤其是俩人如果还是姐妹的话
●这内容,再版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了吧
●初中时看的。
●美
●忽然觉得,海阳城好像指代的就是无锡江阴呢。江海阴阳,东乡西乡还有鲥鱼。
●五星好评,当之无愧。
●从始至终看到的心碧感觉都是伪装起来的,不是真性情之人,这可能和乱世风云中执掌大家庭的诸多思虑有关。对于每个女儿的描写也能看出各自不同的性情,反倒看不出母亲对于子女的教导与影响,对于烟玉舍身饲虎的那一段特别惋惜,觉得太不值了,其它的几个女孩子倒还不至于;在略显狗血的全家覆灭记的故事框架下,事情逐次发生,没有丝毫喘息只时,环环相扣又不至于生硬地过渡;虽有意通过历史的切片,增加文章的厚重感,但没有与之对应的文字力量,很难成为经典之作;看到中间部分,觉得有些红楼梦的影子,也有莫言《丰乳肥臀》的影子;而且本书活脱脱就是一部上世纪30~40年代的一个大户家史,有很优良的电视剧底子,文章内容、对话、情节很落俗套;通篇大的社会背景下,小的细部场景较弱。书不错,值得读!
●儿时记忆,那时隐隐体会一点,却因为许茹芸的歌声一直萦绕脑海很多年,现在来看书,能回忆起好些电视画面。看完还是唏嘘人物的命运。
●1998-1999年连载于扬子晚报。从前在小说月报上零零散散看的黄蓓佳就觉得很喜欢。全书最喜欢的女配是烟玉,一是共鸣,二是伤心。最喜欢的男配是沈沉。喜欢聪明温柔的男人,喜欢聪明坚硬的女人。全书对于政治的态度清醒透彻。书中的恶人那么多,却都恶得有趣,恶得风情万种,唯独绮玉的恶让人心生恨意,种种祸起王千帆,两人也是相配。
●是因为有了电视剧在先才去看这本书的,主要剧里的插曲是许茹芸的《独角戏》,还有和熊天平的《你的眼睛》“芸”式唱腔贯穿整个剧情,很有味道~~~
《新乱世佳人》读后感(一):薄命佳人
同样是通过一个家族的命运变迁,反应战争时期的中国人民的生活面貌,讴歌中国人民不屈不饶的精神。但作者是女性,自然是从女性的角度来写,与男性作家的相比,更细腻一些。只是其中几个女儿的命运太惨了,看着让人心疼啊!
《新乱世佳人》读后感(二):10年追逐
算起来,从电视剧播放到现在已经10多个年头。映像深于熊天平和许茹芸片头片尾温柔悲情的歌,看了原著更加震撼。
对结尾记忆深刻,董心碧的几个女儿仿佛都如花般重新绽放在她面前。
时光彷徨,这个女人和她几个花般凋残的女儿,不得不赞叹作者对江南生活的把握,辞藻,情节。
电视剧惊艳,很多女星早期的风华;小说震撼,柔弱的江南见证一个女人和其家族的史诗。
《新乱世佳人》读后感(三):我以为是儿女情长,原来是母爱无疆
决战双十一的晚上,和老公在他办公室蹭网,边听音乐边刷淘宝,突然听到一首歌,很熟悉很熟悉,不知怎的,莫名觉得这样的歌曲一定是某个电视剧的主题曲,而这部剧一定很精彩。后来一查,果然没错,这首歌叫《雪候鸟》,电视剧是《新乱世佳人》。
好多人童年都看过吧,可能我小时候太喜欢家里那台电视剧,童年回忆的电视剧特别多,现在时不时就这样怀旧一下,果然又是别的感受。
幼时的视野,总会停留在小辈的身上,只为心碧几个儿女的爱情故事唏嘘不已。长大了再来看,才体会到做母亲的不易,这些孩子太不懂事,想来在别人眼里我可能也是这样的孩子吧,以后当了母亲,不知道自己要怎么对待。但我也会像心碧那样,做个坚强的母亲。
结局那行让人心碎不已,愿全天下的妈妈永远不要老去。
《新乱世佳人》读后感(四):念念不忘的菜谱
从前人家娶媳妇,新娘子三朝日要当着至亲近族面前下厨执炊,说白了,就是考考新娘子贤惠不贤惠,能干不能干。放在差不多的人家,也就是走个过场,娘家婆家总要先商议好了,择一道叫好又叫座的菜,把葱姜作料准备齐全,新娘子到时辰抓起铲刀意思一下,就算过关了,落个皆大欢喜吧。
偏有这一家人家,婆婆自恃手艺高明,小姑子又来得刁钻古怪,这天厨房里摆出来的是一片新鲜鲥鱼,作料什么的通通没有,存心要出出新娘子的洋相。新娘子也不怵场,袖子一卷,一刀下去,霍霍霍把鱼鳞全刮光了。这下要出大笑话了,婆婆抿嘴在旁边冷笑,小姑子更是幸灾乐祸,招呼合家大小来看嫂子出丑,还说些什么:到底不是好人家的底子,没吃过猪肉,也听过猪叫呀……三姑六婆,豪奴娇仆,笑倒了一片。新娘子呢,任凭着别人冷嘲热讽,没听见似的,不慌不忙从发髻里拔出一根绣花针来,又找出红黄蓝绿紫五色丝线,把刚刚刮下来的鳞片串成五条,反钉到锅盖下面。而后她使文火慢慢蒸煮,待到鱼熟,鳞上的油脂也就一滴滴的全都滴到了鱼盘子里,香味传出三里路外。那滴光了油的鱼鳞呢,自动卷成五串亮晶晶的珠珠儿,新娘子顺手一圈,盘成五朵梅花,盖在鱼身子上。新娘子将这盘鱼恭恭敬敬端到公婆面前,轻声细语说:五福临门,恭请二位大人赏脸。这时候婆婆的脸啊,真比挨媳妇打了还难过呢。
曾在《新民晚报》上看过连载,又在电视里瞟过几眼,最后是一字一句在电脑里读完的故事,中意的却是上文的鲥鱼菜谱。
扯句题外话,如今电视编剧同志们热衷在国民革命直至抗日战争时期让如此多的中国家庭同时涌现出国共两党高级将领的故事,乃至火得一天世界的《人间正道是沧桑》,我还曾经在《每周广播电视报》上读到过夫妻两个分别是共产党打入敌人的卧底及国民党潜入我方的间谍的电视剧概要,简直是乱弹琴。想当初在《新乱世佳人》里看到,还蛮觉新奇。
《新乱世佳人》读后感(五):戏是好戏,人是好人
看小说《新乱世佳人》看到一小半的时候,我就想:黄蓓佳是个有手段的作家!
看小说《新乱世佳人》看到一大半的时候,我就想:这个小说怎么没有被禁掉呢?
一直到看完了。实在为这部小说捏了一把汗!——之所以强调“小说”,是因为电视剧把小说改得面目全非了。——没有任何贬低电视剧的意思,换了我来编剧,也一样会动大刀子,毕竟电视媒体的影响力广得多,广电总局的剪刀又狠得多。——由此又想到:纸媒还是享有更多一点的自由度的……
对不起,岔远了。
对黄蓓佳的认识,是从少儿小说开始的,《少年文艺》啊什么的刊物,无数少男少女的精神食粮,其中经常看到黄蓓佳的名字,而且往往是大力推荐的——大概她那个时候已经是知名作家了——因此印象就停留在那个地方了,少儿文学家,确切地说应当是青春文学。所以无意中看到她写的非青春文学的小说时,心里颇有些怀疑,也有些好奇。于是随便找了一个名字最俗的来看,也有点存心找茬的意思。
不想黄蓓佳却是有些手段的,竟能“老少通吃”!《新乱世佳人》,名字虽然顶俗套,故事却紧锣密鼓、严丝合缝,讲得从容不迫,颇有大家气度。从中日战争爆发开始(大约三十年代后期吧),讲到中共掌权(约四十年代末),十几年的时间,以豪门太太董心碧为中心,讲述了董氏一门及董家一子五女的坎坷命运。
题目是“新乱世佳人”,故事的中心便是一群女人,而且是一群美得出奇的女人。“乱世”和“佳人”,分开来看,任何一个都是无数精彩故事的线头,随便抽一根,就够人感叹唏嘘一辈子了;系到一起,更是纷纭复杂、叫人眼花缭乱了。难怪这么多人都喜欢拿“乱世佳人”说事——仅仅这四个字,就已经叫人浮想联翩了。
故事精彩,更难得的是作者的头脑冷静。董心碧生下五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大女儿受了新式教育,自由恋爱结婚去了,却因为难产而死;二女儿和三女儿是双胞胎,分别爱上了一个共产党和一个国民党,结果互相残杀而死;四女儿爱上了被日军头目凌辱的男旦,为救他而与这个日本人同归于尽;儿子染上毒瘾,吃鸦片被毒死了;剩下小女儿,命略好一点,嫁给大姐夫,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了。
看着主角们一个一个地死去,我竟有一点一点地解脱之感。因为故事的结局,历史早就替你写好了的,无法改变:好人注定要受屈辱,好心终究得不到好报,——或许只有死亡才是保留尊严的唯一办法——又可惜局中之人对此一无所知,还要奋力挣扎,妄想通过自己的聪明、善良、宽恕和怜悯获得善报,保全自己——谁又会知道历史是如此的乖戾呢?凡抱着好心的,都被杀、被辱;凡自私自利的,都获一时之荣。(当然,最后没有一个人过上好日子。因为解放后的运动比战争持续的时间还长。)从土~共时期到战争结束,只是一个阶段;小说虽然结束了,后面的故事却不难想象。活到这个时候并不等于度过难关,还有更残酷的难关在后面等着,无人可以幸免。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死在前头,实在是一件幸运的事情。我只盼着好人们都不要那么爱国,赶紧逃出这是非之地算了。
对不起,又岔远了。
戏是好戏,人是好人。只是盼着人赶紧死掉,戏好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