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法国革命史(全三卷)》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2-03-14 15:19:0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法国革命史(全三卷)》读后感精选

  《法国革命史(全三卷)》是一本由[法] 马迪厄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1963-7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法国革命史(全三卷)》精选点评:

  ●作者是罗伯斯庇尔的粉丝

  ●很多史料

  ●我傻逼了!这是三卷本的啊!结果我只借了上下册

  ●作者的主观立场极其鲜明,资料的选用相对这个题目过窄,实际还是本“巴黎革命议会简史”,最大优点是文笔流畅生动、有很强的整体戏剧感。中文翻译总体来说很好,只是有些过时的译名和句式,例如随处可见的“方丈××”就让人感觉很别扭。

  ●牛掰的学术书肯定也是好看的!

  《法国革命史(全三卷)》读后感(一):法国革命史

  这是我看过的第一部至今为止也是惟一的一部法国大革命全史。   总体来说算是正统史书,内容由大革命前的政治思想形态直到罗伯斯庇尔下台为止。感觉过于正统,先是按时间进行事件叙述,按大革命时间分几个阶段,然后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情况综述。材料罗列丰富,但读起来有些枯燥,并且作者思想观点明确,属于左倾立场,可能政治立场鲜明是否在材料上有所偏颇需要注意。当然全面来看,算是比较客观的断代史作品。

  《法国革命史(全三卷)》读后感(二):杨教授翻译的版本

  史料算是比较翔实的了,可能杨人鞭是从英语转译过来的,看上去很别扭。

  作者曾经是法国共产党的同路人,但终因政见不合分道扬镳。在大革命的历史上,他比较推崇罗伯斯庇尔,且专门整理出版了罗氏的文集。为此,还跟自己崇拜丹东的导师决裂。

  书中,马迪厄对罗伯斯庇尔的崇敬之词溢于言表,并且提到了丹东的骑墙(如跟王室的联系),完全不是中文世界里大家通常意义上想象的那个高喊“路易当死,祖国需要生”的雄辩家了。

  这里是读书笔记。

  这次革命并非爆发在一个贫穷的国家里,反而是在一个正在极度繁荣的国家里。贫困有时可以引起骚乱,

  但不能造成伟大的社会激变。社会的激变往往是起于阶级间的不平衡。——《旧制度的危机》

  “大革命不同于从前的农民起义,农民起来造反是因为饥荒、疾病和贫困,,而法国革命的根源是阶级之间的不平衡”

  贫困人决然相信各级官吏再也不会象以前那样压迫他们,他们现在已有当时社会之最高权力来支持他们,不平事件最后会消灭的。这便是他们胆大的原因。他们既意志坚强,又久经困苦,自然会急切地奔向他们所希望的及所埋怨的目标。他们之消灭不平就是在实行国王的意志,至少他们以为是如此。后来,当他们发现自己弄错了的时候,便离弃了国王。但要有相当时期才可使他们觉悟。——《三级会议》

  “奴隶们起来造反总要经过一个从懵懂到觉悟的状态。”

  真正的工人要求还不曾有。笔杆还是握在“老板”手中。都市无产阶级还不能参加政事。反之,工商界的愿望、他们对英法商约不良结果的抗议、各不同生产部门的需要,显然都经过详尽的研究。要领导革命的这一阶级已充分意识到它的力量及权利。他们决不是受了空论的诱惑,他们很了解现实,并且有方法使现实来符合他们的利益。——《三级会议》

  “新登上舞台的资产阶级老练成熟,而且显然他们还不曾愿意给予下层群众以改良权利。”

  目睹这类杀戮而心中难过的巴贝夫曾于致其妻的信中说:“政府的各种刑戮,如四分尸、酷刑、车辗、火刑及绞刑,刽子手数目的增加,影响我们人心是如此之坏!应该开化我们的主子们却曾使我们变为野蛮的,因为他们自己是野蛮的。他们正在或将要收获他们所已经播种的东西。”——《巴黎的起义》

  “总有人指责大革命时期的恐怖政策而对王政时代的反革命残暴选择性失明。”

  当资产阶级到处武装起来而且敢于把地方政权拿到手里的时候,农民怎能毫无动作呢?在三级会议选举的大热狂之后,他们曾安静了一会。代表他们到凡尔赛去的资产阶级叫他们忍耐一下,说是陈情书中所提出的要求会得到满意的解决。他们等了三个月了,而且在忍受着饥荒的威胁。巴黎及其他城市的起义使他们手中也有了武器。他们擎着猎枪、大镰、大叉及禾枷等,一闻警钟即出于本能地群集起来,围绕他们主人的第宅。他们要求主人把借以索取无数封建权利的封建契约交给他们,就在天庭中把这些可咒诅的羊皮卷文件烧毁。领主如不得人望,或拒绝打开文件室,或随同其手下人抵抗时,农民则烧毁其第宅并加以报复。——《各省的起义》

  “这种情景后来俄国、中国都发生过,按照自由主义的观点,‘一群暴民’。”

  宪法取消了根据门第的特权,但它尊重而且加强了根据财富的特权。虽然《权利宣言》有这么一条:“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由其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定。”可是论到选举权时,却将国

  民分为被动公民及能动公民两级。前一种公民的选举权被剥夺,因为他们没有财产。西耶士发明了一个名词,称他们曰“工作的机器”。大家怕他们受贵族利用而成为恭顺的工具;尤其不相信他们能够参与任何微小的国家事务,因为他们最大多数是文盲。反之,照西耶士的说法,能动公民是“巨大的社会公司中的股东”。他们所纳的直接税,至少要相当于当地三日工作的价值。只有他们才能自动地参与公共生活。被雇用的佣工被视为无产者,列入被动公民阶级,因为认定他们是没有自由的。——《法国的再造》

  “资产阶级利用了当时人数很少的无产者和城市手艺人、小生产者的起义摧垮了王室,但却在普选问题上耍阴谋。”

  罢工事件已在接连发生,木工、印刷工、帽工及蹄铁工等,均已先后罢工。贝野想禁止工人团体集会。1791年6月14日,制宪会议通过了所谓《沙伯利厄法》,严禁工人结合向雇主要求一致的工资。认为这是犯法行动。罗伯尔在《国民新闻》上抗议当局对于工人的恶意。他巧妙地把民主要求与工人结社要求相提并论,他得有罗伯斯庇尔德支援再度攻击财产选举资格制。骚动已推广到外省城市。这显然已有阶级斗争的性质。拉法夷脱派的报纸一致攻击民主派为破坏财产的无政府党。——《国王的出走》

  “阶级斗争还是阶级斗争,工人要提高自己的生活待遇,于是老板们跺脚大骂‘无政府’。”

  乡间的骚乱是起因于麦价之高涨,同时也是为了抗议封建制度之仍得保持,为了答复屯留在外国而声言要侵入的亡命者之恐吓。……起事的群众要当局减低生活价值。他们要求法规限制及规定物价。他们抢劫亡命者的财产,他们要使贵族及反抗派僧侣不能为害。他们这么模糊地形成了一个保卫革命的纲领,这一纲领后来才逐渐实行。——《战争》

  “如果不是雅各宾派掌权,半吊子的吉伦特派估计会保留法国的封建地主制,然后象德国的容克和资本家一样,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纲领的对立表现出经济利害的根本对立,这几乎是一个阶级斗争。市府及从而脱胎出来的山岳当代表民众阶级(工匠、劳工、消费者),这些人承受着战争及其后果所产生的困苦:生活昂贵、失业及工业之失其均衡。议会及其继承者吉伦特党代表经商而有产的资产阶级,他们要保护自己的财产,反对那威胁着他们的限制、妨碍及没收等措施。这个戏剧般的斗争用各种形式表现出来,要了解其全部复杂性,非详加说明不可。——《市府与议会》

  “小资产阶级民主派VS大资产阶级的党”

  正如多弩所云,吉伦特党包括“一大群业主及有教养的公民”,他们具有社会尊卑感。他们对粗俗而为受教育的人民,天性表示厌恶。他们认为财产权是绝对不可侵犯的。他们认定人民是无能的,他们要给本阶级保留政治垄断权。凡性质上会妨碍业主资产阶级行动的东西,他们认定都是坏的。他们和罗兰一致主张极度的经济自由主义。他们认为干涉个人最少的政府是最完全的政府。

  反之,山岳党所代表的是小民,是那些因战争危机而受痛苦的人,那些曾经推倒王政的人,那些因暴动而得接触政权的人。他们步入吉伦特党那样看重理论,他们比较地是现实主义者,因为他们更接近现实,他们知道当时法国所处的可怕情况要求非常的补救政策。他们容易地提出生存权来对抗财产权,提出公共利益来对抗私人利益。他们不了解竟会有人在尊重原则的借口之下,拿一阶级来与祖国衡量。遇必要时,他们预备限制自由及私有财产,倘使为着群众最高利益而非此不可的话。——《国民大会的选举》

  “指明了雅各宾党人和吉伦特党人各自不同的阶级基础。”

  假使吉伦特党不为阶级政策所左右,他们便该想到使有产者分担战争费用,他们便该进行募债,他们便该通过新税。滥发指券必然要使物价急速地增高,他们应该不顾一切来限制其滥发。马拉、圣鞠斯特、沙跛以及雅各·杜旁都提出有改良财政的政策。他们的主张未见采纳。——《财政与物价高涨》

  “注意,马拉等人这里提出的是改良,就像后来进入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小资产阶级民主派一样,要求不过分,不过吉伦特党是既要打仗,又不希望开明士绅承担过重的负担。”

  纸币发生影响了。受痛苦的是工资生活着。他们平均每日所得,在乡间为二十鎍,在巴黎为四十鎍。可是有些地方,如蒙俾利埃,面包价已涨至每磅八鎍,其他货品亦因而高涨。——《财政与物价高涨》

  “通货膨胀,一小撮投机者发财,普通百姓受苦,两百多年前的法兰西如此,两百多年后的特色国亦如此。”

  当时执政的吉伦特党对于劳动者的怨诉无所感觉。他们用来辩护其无所动作或敌视态度的理由就是那个在议会中及其刊物上说过无数次的理由:抱怨的人就是那些“无政府主义者”或被他们所欺骗的人。布里索谓谷物之涨价“完全是由于鼓动家”,这个说法无异是罗兰的回声,罗兰的整个社会政策是用刺刀对付挨饿的群众。——《财政与物价高涨》

  “用刺刀对付挨饿的群众,反误了卿卿性命。”

  须付六鎍购买一镑面包的工人要求对资本征收累进税,同时要求规定工资与物价及组织革命军来执行此类规定。——《旺德郡的叛乱》

  “具体的改良措施开始实施了,没办法,贵族带着落后的农民在西部造反了。”

  当制宪议会及立法议会十七,无套裤者曾资源无报偿地为革命的资产阶级尽力来对抗旧制度。理想主义的热狂时代已过去了。无套裤者眼见有产者之日趋富有,或由于购置国产,或由于以高价出卖粮食与商品,他们已从这教训中有所觉悟。他们再不愿受欺骗了。他们认为革命应该养活那些造成革命及支持革命的人。——《吉伦特党的颠覆》

  “雅各宾党上台了。”

  罗伯斯庇尔之当权开始了一个新时代。他之有助于公安委员会,不仅引起少有的特性:她的冷静与胆量、敏锐的先见、厉害的口才、惊人的组织力、大公无私的态度;此外还有更重要的关系。自从制宪会议以来,罗比斯庇尔在工匠及小民阶级中是最有声望的,他取得他们的完全信任。在无套裤党中,他是无可与抗的领袖,尤其是自马拉死了以后。他并不是单独一人参加委员会的。在他后面有一大部分斗士:一切组成各俱乐部坚强核心的人、一切要与革命共存亡的人以及一切非征服即死而无他途可走的人。——《大公安委员会的初期》

  “每个激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心中都有一个强力领袖的形象。马迪厄选择去蜜罗伯斯庇尔。”

  故此艾贝尔派压迫的结果,不仅在于实施恐怖政策、以嫌疑犯法来常川厉行监视与压迫,通过无套裤党所要求的限价、组织革命军向农人征取粮食,而且予革命政府以一个有力的推动。——《艾伯尔派的压迫与恐怖的开始》

  “艾贝尔派是法国革命中的左派,比它还左的估计是巴贝夫了,不过马迪厄对他颇为不屑,将其主张称为‘焦土主义’。后面更是极力为罗伯斯庇尔和圣鞠斯特对他们的镇压辩护”

  在一个对外战争再加上内乱的国家中,政府竟不采用简便而神速的司法制度以消灭通敌、阴谋及叛乱者,几乎是没有的事。——《革命的司法》

  “马迪厄是个明事理的人。”

  被称为奥国女人的王后之判决是早已注定了的。她死时颇为勇敢,广的群众当时高呼:“共和国万岁!”——《革命的司法》

  “过去的统治者在被被统治者打倒之后,总是希望保持某种威严的姿态来震慑起来造反的奴隶。法国王后如此,俄罗斯电影《海军上将高尔察克》中的主人公亦是如此。”

  工人的发动似乎已遍于全国各地,拒绝工作已成如此习见之事,以致巴累只得于心8月15日使议会通过一个法令规定:凡从事必需商品之手作、运输及零售的人概由政府征用,凡因怠忽而从事犯罪结合以危害民事者,则解送革命法庭。——《革命政府的改组》

  “这个事件的背景是物价的高涨,罗伯斯庇尔那一派再打倒了左翼的艾贝尔派和骑墙的丹东派之后推出了

  一个所谓限制最高工资的法令,然而发行指券造成的物价飞涨和战争带来的困苦使得城市工匠很不满意,于是,雅各宾党出台了这个法令,毕竟是小资产阶级激进派,你不能强求它做百年之后布尔什维克派做的事情。”

  农人受了征发及运输任务的压迫,工人苦于日食不给而渴望获得法律所不许的工资,商人一半已毁于限价率,国债持券人则深受指券的损失,于是在沉寂的表面之下,酝酿着一种深沉的不满。唯有新官僚政治下的大批人员从事军用品制造的人,才是新制度下得利的人。——《革命政府的改组》

  “连作者这个雅各宾主义的崇拜者也承认革命已经悬空为官僚政治了,不过他会说罗伯斯庇尔是好的,都是底下那些投机分子的错。”

  将领中有很多是由下层迁升起来的,均能忍受艰苦以为模范。他们住在帐篷里,过着无套裤党的生活。以往将领与议会特使间的摩擦亦已消灭。议会特使都是经过慎密选择的,能不烦暴力而使人家服从。他们注目于兵士的疾苦。他们用自己的爱国热情激发兵士。——《夫鲁律斯的胜利》

  “革命必然要打碎旧制度的军事体系,成立新型军队。所以就有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对一些高级将领的清洗。另外这里的议会特使有点像后来苏中红军中的政委,只是有点像而已。”

  这是一个悲剧的讽刺!罗伯斯庇尔及其一派之失败,大部分是由于想用恐怖政策来造成一个财产上的新变革。他们想用新6月法令来造成一个无贫富之分的平等共和国,他们一死,这个理想也随之而消灭。不自觉地无套裤党马上就后悔不该推翻限价令。他们想用暴动来恢复它,但已不可能了。——《新十一月事变》

  “恰恰相反,罗伯斯庇尔派的失败在于其忽视了群众的呼声,他们把群众当成人肉背景。不过也没办法,你不能要求他们把银行和工业拿在手上,让生产为社会公益而开展,只要资本主义制度仍在一天,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就不会停止,雅各宾派希望做一个超然的调和者,终于失败了。”

  可是新十一月派现在已将恐怖工具握在手中。他们将其同党从狱中放出,而代之以罗伯斯庇尔派。他们纵容了反动,因而成了反动的抵押品,于是不得不违反他们的本愿而要走得更远。其中有许多人到了晚年时,后悔不该参加11月9日事变。他们杀了罗伯斯庇尔,便是使民主共和国延迟一百年。——《新十一月事变》

  破仑就上台了,拿破仑在1806年称帝,然后是波旁王朝复辟。1830年的起义推翻了王朝,这次吉伦特派选择支持奥尔良公爵搞君主立宪,然后奥尔良又被起义群众赶下台,‘拙劣的模仿者’——拿破仑第三由总

  这个共和国是从战争及其困苦中产生的,为事势所迫不得不违反其固有的原则而投向恐怖,这个共和国虽完成了不少的奇迹,究竟只能算是偶然事件。它所依靠的基础日益狭小,就是它要与之共生死的人也不能了解它。它之得以生存到对外战争胜利之时,只是靠领袖们热烈的神秘力量及他们之超人的能力。具有两千年历史的王政与奴役时不能在几个月中消灭的。最严厉的法律也不能一下就改变了人性及社会秩序。罗伯斯庇尔、库通与圣鞠斯特也深知到这一点,因而他们要延长专政来建立人民的制度及推倒富人的统治。除非单单由他们掌握整个专政权,他们才有成功的希望。可是,当政府中同僚向他们让步之时,罗伯斯庇尔仍然要和他们决裂;他这种不妥协的态度足以使悬在法律空中的建筑物倒坍。人类的意志要克服事物的阻力究竟是有限度的,这便是一个可记忆的例子。——《新十一月事变》

  “不得不吐槽下作者的唯心史观,它竟认为废除封建地主制等一系列成果是偶然事件,革命的推动靠的是领袖的意志,而非社会政治经济基础和群众的直接行动。”

  “法国大革命是小资产阶级激进派的一个最高峰,雅各宾专政的例子为后来的布尔什维克派所推崇,但是之后的小资激进派再也不曾达到过这一高度。1793年的山岳派尚且敢撇开吉伦特派单干,后来1848年的新山岳派只能充当大资产阶级派别的尾巴了。”

  《法国革命史(全三卷)》读后感(三):當一回文抄公:讀馬迪厄《法國革命史》劄記

  第一卷 王政的傾毀

  第一章 舊制度的危機

  封建制度的衰微

  農奴制衰微代之以封建地租

  長子繼承權產生小貴族(幼子如不能從軍或加入教會,只能均分家產的三分之一,靠壓榨農民地租為生,對中央委派官吏不滿)

  大貴族階層,開銷巨大,入不敷出,生活奢侈。厭倦豪華的懶散,希望像英國貴族一樣參與國家政事,不願做裝飾品,接受新思想(參加美國革命的大貴族),對王室有不滿。

  司法獨立的法院法官(自認為三級會議休會期間代表民意的機關),各地方官吏成為既得利益階層,不服從中央指揮,中央集權制已經動搖。

  與特權階層及盤踞國家政務的官僚相對立,有從工商業興起的新勢力。一方是封建不動地產,一方是活動的資產階級財富。

  “這次革命並非爆發在一個貧窮的國家裏,反而是在一個正在極度繁榮的國家裏。貧困有時可以引起騷亂,但不能造成偉大的社會激變。社會的激變往往是起於階級間的不平衡。”

  工商業的發達,鋼鐵大王的出現,銀行的大量增加,自來水廠、人壽保險公司、股票、債券市場的繁榮。資產階級的興起。

  資產階級地位地下,進入上流社會場所遭到貴族的歧視,自尊心受極大的損傷。

  啟蒙思想傳播,得到資產階級、貴族的支持。底層接受牧師、律師的思想啟蒙。

  第二章 貴族的反叛

  路易十六和王后的醜聞

  路易十六甘願屈服於裙帶的控制,在改革派與腐化派之間舉棋不定。

  路易十四用濫施恩澤來安撫被剝奪了政治權力的封建貴族,路易十六不改父之志。

  國庫財政危機:1789年債務已達45億鋰。在路易十六統治的十五年中,增加了三倍。

  其中參加資助美國獨立戰爭的債務達到20億鋰。

  財政大臣卡倫向國王提出財政改革,觸犯貴族利益。

  1787.2.22貴人會議開幕,對國家巨大的財政虧空數字表示憤怒。

  卡倫下臺,布裏昂上臺

  布裏昂設立省議會,其中第三等級代表數目等於兩特權等級代表數目的總和。

  貴族威脅徵稅需召開三級會議

  布裏昂、路易十六害怕三級會議,最終錯過避免革命的最後機會。

  司法改革:設立由高級官吏組成的全能法庭,代各法院註冊國王所下一切命令。刑法改良,進步的司法改革。

  貴族帶頭叛亂,反對加稅。各地騷亂不停,司法改革廢棄,布裏昂下臺。

  第三章 三級會議

  布裏昂倒臺,貴族與愛國派(第三等級)分裂

  貴族要求恢復封建制度特權,只交國家賦稅。

  第三等級要求公權、司法、賦稅的平等,自由權及代議制政府,學習英美制度,三權分立。無代表權堅決不納稅。

  三級會議開始選舉代表,民眾要求打倒特權階級。經濟大恐慌。

  三級會議的投票是一個階級一票,還是一個代表一票,激烈爭論。

  第四章 巴黎的起義

  演變為第三等級與特權等級的鬥爭。

  三級會議開幕,國王惦記打獵,要求在凡爾賽宮附近召開,第三等級要求與第一二等級享有平等權利

  藉口休整內部,封閉會議廳,旨在解散第三等級。

  6月30日第三等級在會議廳外的網球場大廳發佈誓言,“非待憲法完成及其基礎鞏固以後,他們絕不解散;集會的地點則可依情況而定”

  國王親臨三級會議,禦前大會。恐嚇代表。

  路易十六決定暗中調2萬軍隊來鎮壓,而且要外國人組成的隊伍。

  愛國派運動軍隊,軍隊不願攻打群眾。

  7月14日,民眾攻佔巴士底獄,其中並無重要政治犯。

  路易十六承認三級會議的合法性,國王降格為一個名義上的國家元首,法國相當於立憲君主國。貴族與普通民眾地位平等。君主立憲派上臺,制憲會議統治法國。

  第五章 各省的起義

  各省爆發騷亂,農民、工人要求廢除封建制度各項特權

  第三等級害怕無產階級動亂,認為系貴族煽動

  自由主義貴族提議廢除封建特權(什一稅、封建勞役),以現金形勢贖償,以補償法來取消封建地租。

  農民歡呼,停止燒毀第宅。後來農民發現需要贖償才能免除封建特權,感到憤怒,繼續抗議請願,拒絕繳納稅負,零散反抗延長三年之久。

  騷亂不斷,法國有同無政府狀態。

  第六章 “宮相”拉法夷脫

  整個制憲會議時期,資產階級仍不能不推選貴族來做嚮導與領袖。拉法夷脫侯爵是他們的偶像。

  拉法夷脫模仿美國獨立宣言,提出《權利宣言》於制憲議會。宣言保證有“反抗壓迫之權”。財產為法律所不可剝奪的權利。

  拉法夷脫被任命為新成立的國民衛軍司令。有了革命武力。他的野心只是成為國王、議會與人民三者間不可或缺的調停人與居間人。

  宣言是憲法序言,之後討論憲法。

  路易十六不信賴拉法夷脫,拖延批准制憲會議通過法案。

  巴黎市民、國民衛軍進軍凡爾賽,與親衛軍發生衝突。拉法夷脫覲見國王,路易十六答應遷都巴黎,議會宣佈不能和國王分離之令。

  君主立憲派宣佈效忠王政,國王王后得到民眾擁護。

  拉法夷脫要求路易十六與革命派妥協,斷除與保守貴族的關係。君主立憲制確立。外交權收歸議會。制憲議會最高權力機關。

  憲法保存了一個世襲的國王,居全國之首,國王是憲法本身再度產生出來的,隸屬於憲法,對憲法宣誓。

  第七章 法國的再造

  憲法對國王權力的限制;議會實行一院制,議會權力至高無上。

  憲法規定的選舉權限制,財產資格。分為能動公民與被動公民。被動公民無選舉權。1791年,法國人口兩千六百萬,能動公民429萬,無公民權的貧民300萬。理由:文盲,民智未開。

  地方各省實行自治,效法美國制度。不合法國國情。

  第八章 財政問題

  國債達到31億一千九百萬,各項封建制度改革(國家贖買封建特權)加重財政危機。

  為應對危機發行國債、紙幣

  大量紙幣公債推動教會財產拍賣

  第九章 宗教問題

  節省開支,壓縮教會開支,推動國教改革

  宗教信仰自由遭到立憲派內部牧師的反對,雅各賓派主張以革命為宗教,反對一切宗教狂信,使國家成為一種新的宗教。

  第十章 國王的出走

  第十一章 戰爭

  第十二章 王政的傾覆

  第二卷 吉倫特黨與山嶽黨

  第一編 立法議會的末期

  第一章 市府與議會

  1792年暴動群眾攻下杜伊勒裏宮,禁錮路易十六。

  這次暴動和以往完全不同,其目的不專在反抗王政。而是一個對議會本身不信任及恫嚇的行動。與合法權力對峙的,出現了一個革命的權力。

  “暴亂群眾成立市府,成為新的法統。市府對王宮衛隊取得流血的勝利因而具有強大的威望;它粉碎了王黨的叛逆,因而自覺對革命及法國盡了很大的力量,於是不願使其行動限制在狹隘的市政範圍以內。”

  “市府及從而脫胎出來的山嶽黨代表民眾階級(工匠、勞工、消費者),這些人忍受著戰爭及其後果所產生的困苦:生活昂貴、失業及工資之失其均衡。議會及其繼承者吉倫特黨代表經商而有產的資產階級,他們要保護自己的財產,反對那威脅著他們的限制、妨礙及沒收等措施。”

  “議會不得不承認暴動合法,承認了革命的市府。同意召集國民大會,用無分能動及被動公民的普選制選出。”

  第二章 9月

  阿贝伊监狱大屠杀

  暴亂群眾屠殺監獄囚犯,死者數目估計1100-1400人,以保衛祖國的名義。

  司法部長丹東:“當所有壯丁都去從軍而使我們在巴黎無武力保衛之時,各監獄中卻關著一大群陰謀家及無賴,企待著外軍到來即把我們屠殺。我只有預防發生此類事件。我希望所有到達香檳郡的巴黎青年都帶有血蹟,這才表示他們之忠於國家。我曾希望在他們與亡命者之間,有一條血的鴻溝。”

  外省民眾:“巴黎屠殺的消息博得熱烈的掌聲。正如昔日的神祗一般,這尊“愛國主義”的新神祗也要用人來做犧牲。”

  教士被屠殺

  第三章 國民大會的選舉

  共和運動迅速在外省展開。義勇軍聽見路易十六停職的時候,高呼:“沒有國王的國民萬歲!”雅各賓黨高呼:“平等萬歲!打倒國王!”

  “國民大會議員是由決然的少數選出來的。大部分議員是屬於資產階級,他們的利益與革命的利益是相連的。”

  動亂導致的經濟危機(經濟恐慌)、糧食緊缺、囤積居奇、投機倒把。各地方政府幾乎都在頒佈干預市場措施。麥之買賣已不能自由,以後除在地方當局的允許及監視下不得自由經營。

  “9月2日到3日晚上,革命的巴黎市府為著供給它所徵集的義勇軍的糧食起見,議決要求議會通過一個法令,強迫農人收割穀物以資征發。……價格則由當地行政機關規定。”(限價徵用)

  對私有財產權的限制,“凡屬不能提供出原始契約券來證明的地產,一律宣佈為國產。”

  “羅伯斯庇爾久已成為山嶽黨的當然領袖。當制憲議會時,他始終在保衛弱者及無產者。他是第一個以不倦的熱情反抗有財產資格限制的選舉制度……他抗議戒嚴令而主張武裝人民……他主張限制遺產……他始終認為共產主義是一個不可能的荒唐夢想。”

  “吉倫特黨包括一大群業主及有教育的公民,他們具有社會尊卑感,他們要保全並加強此一尊卑感。他們對粗俗而未受教育的人民,天性表示厭惡。他們認為財產權是絕對不可侵犯的。……他們認為干涉個人最少的政府是最完全的政府。”

  第四章 發爾密之役

  王政的歐洲與革命的法國之間的對立。

  英國、俄國,各國驅逐法國領事

  普魯士聯軍進攻法國

  發爾密之役:雙方所受損傷都輕,普軍為兩百人,法軍為三百人。

  發爾密之役並非戰略上的勝利,因為普軍並未受損害,仍然屹立於巴黎及法軍之間。但這是一個精神上的勝利。這麼被人輕視的無套褲漢居然也能抵擋一陣……

  第二編 吉倫特黨政府

  第一章 停止黨爭的三日

  國民大會具有一切權力。不設總統代替國王,行政不獨立。反對王政、獨裁制、三頭制。

  丹東主張凡公民皆可任裁判官,並不限於名列律師表上的人物。

  沙塞再度提及無政府與紛亂情況為理由說:“主張以無專業知識之輩去主持法庭的人,便是要以裁判官的意志來代替法律的意志。這樣不斷的諂媚人民,結果就是要使人民聽命於潛竊人民信任的人之武斷。……”

  革命群眾仍然忠於巴黎的雅各賓俱樂部。吉倫特黨退出以後,俱樂部即為山嶽黨所獨有了。

  吉倫特黨常常聚餐,羅蘭夫人請吃飯,每週兩次,參加的都是黨中優秀分子,重要的舉動就是在這裡準備的。

  凡屬具有陰謀及結黨意味的即可引起公憤,吉倫特黨此類秘密集議,容易失去人望。

  第二章 對“三頭”的攻擊

  吉倫特黨對羅伯斯庇爾、馬拉及丹東的進攻。

  馬拉承認自己有獨裁傾向,但認為這是為了保護革命成果。

  調查丹東秘密政治費用。丹東不答復。

  第三章 第三黨的形成

  吉倫特黨激烈反對8月10日革命所產生的監視及鎮壓機關,此類機關目的在鎮壓王黨。

  蒲佐主張凡使人不服從法律或反抗官吏的騷亂者應立予逮捕。丹東高呼:“不自由,毋寧死!”

  國民大會分裂為左中右三派。

  第四章 審判國王

  雅各賓派以叛國罪、危害國家安全罪、投機罪、貪污罪控告國王路易十六。

  認為國王自己違反憲法即不能受憲法保障,況且國民大會開幕後該憲法即失效。不能拿憲法來抵制再度行使權力的國民。不能由法院審判國王,應由國民大會來審判。

  國王辯護律師提及路易十六廢止王室土地中的農奴、啟用哲學家大臣、召集三級會議。

  聖鞠斯特承認就法律而論,國王是不能受審判的。現在所要從事的,並非一個法律案件,而是一個政治事件。路易十六不是被告,是敵人。他只能適用民族間的法律,即戰爭法。

  羅伯斯庇爾採用聖鞠斯特的理論,將其擴大:“你們並不是去判決某人之有罪無罪,你們只是為公共安全而採取一種措施,為保衛國家而有所動作。……為鞏固這初生的共和國起見……只有使一般人心中深深地輕視王政,對國王之黨羽予以徹底的打擊。”

  山嶽黨舉發吉倫特黨領袖與宮廷勾結。

  勒巴認為“凡投死刑票的議員,現在因切身利益關係,不得不盡其全力去阻止復辟,否則他們會因這次投票而遭重大犧牲。他們要以加倍的力量與全歐洲王政鬥爭。”

  勒巴寫道:“現在是議員們要表現其偉大性格的時候,非戰勝即使是,所有的愛國者都覺得必須如此。”“我們已這樣發動了,我們的後路業已破壞,不論是否滿意我們只有向前;尤其在目前我們只能說:或則生而自由,或則死。”

  第五章 財政與物價高漲

  吉倫特黨保護財產的財政政策招怨人民。

  麵包不僅價高,城市居民且不易買到。麥子並不缺乏,收成頗好。地主及農人不急於出賣其穀物來換得他們所不信任的紙幣。一系列暴動事件使地主們感覺不安,寧願保存麥子。

  調查存糧及特許強迫征發案,遭到羅蘭部長的抵制,他這個正統派經濟學家認為用政府權力干涉就是旁門左道,一切立法限制及征發都會危害財產,都是向無政府狀態的犯罪讓步。

  饑荒騷亂,工人罷工,吉倫特黨主張帥軍隊鎮壓

  激進派攻擊羅蘭、羅蘭夫人,認為他們應負物價高漲的責任。將羅蘭夫人比為路易十六王后瑪麗。

  第六章 自然邊界的征服

  “吉倫特黨政權之維持需靠軍事勝利。一旦沒有軍事勝利或甚至失利,他們就完了。發爾密之役以後,接連總是勝利,法軍以驚人之速度進抵阿爾卑斯山及萊茵河。”

  在法軍佔領區域建立共和國體制,法國有義務援助新政權。在佔領區只有宣誓終於自由平等的公民有選舉權,一切舊的稅收均應廢止。屬於公家的、親貴的、靈俗兩界社團的及暴君黨的財產,均應沒收,以為強制通行的指券之保證。

  為對抗波旁王室需對西班牙戰爭。

  第七章 第一次聯盟軍

  各地人民害怕人家所加給他們的“革命政權”。他們認為這不過是個榨取他們財富的方法,是個武斷及統治的工具,是個破壞他們獨立的不可容忍的罪行。

  爆發佔領區民眾到巴黎請願,認為所謂革命政權只是潛取的政權,暴力的政權。反抗幾乎是普遍的,因其牽涉了實際利益。誰也不願接受強制行使的指券,有很多人則因公款及教會財產遭沒收而受到損害。

  第八章 杜木里厄的叛變

  第九章 汪德郡的叛亂

  1793.3.10在汪德郡及其相鄰各郡所發生之宗教的與王黨的暴動,只算是在全國民眾中已起作用的反抗與不滿之最嚴重的表示和最可怕的插曲而已。事實上幾乎全國都有此醞釀,其主要原因都是經濟的及社會的。

  糧食匱乏,工人、洗衣女工騷亂。國民大會接二連三受到恐嚇性的請願書,要求強迫維持指券價格,以死刑對付囤積者及頒佈最高物價律。

  查格•盧為搶劫雜貨商一事辯護,“我認為,這不過是雜貨商將一向從人民榨取得來之過多的部分歸還給人民而已。”

  地主們害怕無政府狀態及土地法,於是右傾,開始覺得王政是秩序最可靠的擔保。城市工匠及鄉村勞動者為生活艱難困苦所迫,時而傾聽反動的煽動,時而傾聽新革命的號召。

  汪德郡周圍是個文化經濟都比較落後的地區,農民受舊制度壓迫,原無反抗革命之意;他們篤信天主教,厭惡舊制度的兵役,離前線也很遠,三十萬大軍徵集令成為叛亂的導火線。

  汪德郡叛亂之後的影響:經濟上,大力推進規定物價政策,強迫按價行使指券法令、穀物最高限價法令出臺;政治上,為威脅及監視貴族與敵人之奸細起見,產生了監視委員會,將人犯解送於十天前成立的革命法庭。議會增大了它的權力,使他們成為獨當一面的獨裁者。

  汪德郡叛亂促成了恐怖政策。但能行使恐怖政策的只有山嶽黨,因為他們已創建了此類機構,而且合於他們本身利益。

  第十章 吉倫特黨的傾覆

  羅伯斯庇爾並非理想主義者,而是個密切注視輿論最小轉變的現實主義者,他自始即明了須使無套褲者與勝利有直接利害關係才可征服吉倫特黨。他在國民大會宣讀一個權利宣言,將私有財產置於社會利益之下,因而在理論上說明激進派所重視的征發政策是合法的。他不斷激起工人群眾來反抗他所稱的“金套褲黨”,企圖奪取各區權力的人物。

  吉倫特黨決定召集各地武裝推倒巴黎各權力,但是市府才握有唯一有組織的武力,即國民衛軍以及各區之革命委員會。

  雅各賓俱樂部宣佈以暴動來對付腐敗的議員。開會指定暴動計畫,設立秘密暴動委員會。下令逮捕羅蘭,羅蘭出逃,羅蘭夫人被捕。(羅蘭自殺,羅蘭夫人被處死)

  第三卷 恐怖時代

  第一章 聯邦黨的叛亂

  1793年6月2日革命,無套褲黨推翻吉倫特黨統治,並未流血,其實是一場政變。打倒資產階級,國民大會依靠人民。

  吉倫特黨鼓動各地聯邦主義的叛亂。吉倫特黨攻擊雅各賓黨獨裁。

  要辨別公民之好壞日見困難。凡在共和國時代起過作用的,隨時都得受監視與檢查。各俱樂部開始清洗。各行政機關亦要清洗,經過一再清洗以後,革命人物的數目就日益減少了。有產階級既是擁護吉倫特黨的,那麼他們便是可疑分子。富人就有貴族嫌疑。革命派不久便限於一個狂熱、警惕而有活力的少數派。總之,唯有這個少數派才需要專政和暴力。但是,這個雅各賓少數派卻能以他們自願要去保衛及救護的祖國大義來辯護他們的行動。

  第二章 大公安委員會的初期

  大公安委員會初期內部意見不能一致。

  左派深信必須連接各俱樂部的革命分子來進行統治,滿足他們的要求,供養並扶助為饑寒所迫的無套褲黨,鎮壓叛逆,更換高級軍事人員及行政機關;總之要依靠民眾階級來終止混亂局面,統一事權並使一切服從。實行一個階級政策。

  拉乍爾•卡諾說:“革命黨並非生就的,而是變成的”這批人是被迫而採納專政的。(內部經濟恐慌與外部軍事失利)恐怖統治是“窘境中的專政。”

  沙洛特•科兌(王黨、吉倫特黨)刺死馬拉。馬拉被控為無政府主義者及吃血者。她對裁判官說:“我殺了一個人,為了要救十萬人。”沙洛特深信她已刺死了無政府黨,刺死了山嶽黨。可是,反而給了它以新的力量。

  7月16日,國民大會全體參加馬拉的葬儀。埋葬在杜伊勒裏宮花園。各地都在舉行追悼會,每次散會都有報仇的呼聲。血債血償,於是使主張以恐怖手段去鎮壓通敵的反革命派的人有更有力的理由。

  議會通過嚴禁囤積的7月27日法令。凡藏有貨物者,限一星期內將所藏數目向市鄉政府申報。監視商人出賣貨品,需分為小量賣與任何買主。申報不實及執行此律瀆職的官吏,均處死刑。告密者,給予被充公貨品三分之一以為獎賞。還規定刑事法庭對於違犯此律的罪犯之判決不得上訴。

  從此,凡屬最必須的貨物均在政府機關統制之下。

  羅伯斯庇爾進入公安委員會,他之當權開始了一個新時代。他的冷靜與膽量、敏銳的先見、厲害的口才、驚人的組織力、大公無私的態度;此外還有更重要的關係。自制憲會議以來,羅伯斯庇爾在工匠及小民階級中是最有聲望的。在無套褲黨中,他是個無可與抗的領袖,尤其是自馬拉死了以後。在他後面有一大部分鬥士:一切組成各俱樂部堅強核心的人、一切要與革命共存亡的人以及一切非征服即死而無他途可走的人。

  第三章 1793年8月的危機

  8月23日從現在起到一切敵人被逐出共和國領土時為止,全法國人民始終處於征發狀態,以便為軍事服務。青年人去打仗,已婚男子則製造武器、運送糧食,,婦女則製造帳篷、衣服及在醫院中服務,老年人則出現公共廣場去鼓勵戰士們的勇氣、宣傳痛恨國王們和共和國的統一。

  在戰時,將全國力量,如人口、糧食、商品等均置於政府控制之下,在近代史中這是第一次。擴大了公安委員會的作用。它現在在統治著,甚至超出各部部長之上而處理行政,各部部長們變成了它的屬員。

  第四章 艾貝爾派的壓迫和恐怖的開始

  艾貝爾責難國民大會政府不夠激進,準備一個新的暴動,在雅各賓俱樂部提議向國民大會請願,要求清洗高級將領,排除貴族及採用保全公安的措施。“就讓我們實行恐怖吧!它是使人民驚醒及迫著他們自救的唯一方法!”

  成立革命軍,鎮壓一切貴族、富人、反革命,向農民徵收糧食等非常措施。

  嫌疑犯的規定:有下列情形者均視為嫌疑犯:1.行為、關係、言論及著作表現擁護暴君政治、聯邦主義及敵視自由者;2.未能遵照3.21法令之規定來說明其生活狀況及其已履行公民義務者;3.未能領得愛國證者;4.經國民大會或其特使……停職或撤職而尚未能複職的官吏;5.前為貴族,無論其為夫妻、父母、子女、兄弟、姊妹或亡命者之代理人,而未能始終表現擁護革命者;6.自1789.7.1至1792.3.30法令公佈時,其間出走的亡命者,包括該法律規定限期以內或以前返國者在內。

  國民大會通過法令,公安委員會改組,並有權提出其他委員會的名單。從此公安委員會超越其他委員會,有權管理及監視昔日與它平行的其他委員會。

  第五章 昂德斯科特及滑迪尼兩役

  倘使在軍事上沒有幾次迅速的勝利,縱有羅伯斯庇爾的口才為之辯護,大公安委員會亦不足以抵禦焦土主義的左派及戰敗主義的右派之可怕的攻擊。

  公安委員會的人物愛好科學,求助第一流的化學家和工程師、學者,改良軍械軍工生產。

  第六章 革命政府的建立

  努力將公安委員會的權力推廣及於全國。

  革命政府建立,要使各非常策略的執行總隸屬於委員會的指揮之下,原因:政治上的,軍事總動員令;經濟上的,全面限價令。

  派出議會特使,權勢有如黎塞留時代的巡按使,必然要摧毀各地的頑強權力。

  派往舍爾郡執行徵兵令的拉普蘭什:派代表人有權徵集壯丁、軍械、糧食,有權搜查住宅,解除惡棍及可疑人物之武裝,並收用家中“剩餘糧食”分給貧民;有權逮捕嫌疑犯、撤換官吏,向富人徵稅,用於賑濟貧民。宣傳反對天主教,封閉教區教堂。只要自由與平等的信仰就足夠了。(革命曆法,以推翻王政之日1792年9月22日紀元,稱共和國元年。)

  富舍也是相信唯有靠為無套褲黨服務的有效階級政策才可挽救革命的人。在尼埃夫爾郡的每一個縣設立監視及慈善委員會,有權按窮人數目的比例來向富人徵稅。他在穆蘭下令麵包店只許製作一種麵包——平等麵包,規定一直的價格為每磅三索,向富人徵稅來補償麵包商所受的損失。禁止行乞,行乞及閒散者均須拘禁。不服從征發令的農人在公共場所示眾,標明:“人民饑荒製造者,國家的叛徒!”頒佈法令將墳山世俗化,規定在墳山門口樹立一塊自然主義的標識,上書:“死是永久的睡眠。”

  推行全面限價法非實行恐怖不可,同時要堅決趨向更嚴密、更有組織、更專政的中央集權制。頒佈最高物價表。

  聖鞠斯特提出一種臨時憲法,“法律是革命的,執行此類法律的人則否。……須以民意來壓服王政少數派,……對於新秩序的敵人用不著姑息,自由應該不惜任何犧牲去征服。你們不但要懲罰叛徒,而且要懲罰漠視者;在這共和國裏凡是被動的人以及不曾為它盡力的人,你們都應該去懲罰。……司法所不能駕馭之徒,只有用鐵去對付,必定要壓服暴君們!”批評革命隊伍裏面中飽私囊的人,強調依靠貧民階級和小兵。將6月所通過的憲法擱置,使專政取得法律上的依據,暫時將選舉的原則屈從於權力的原則之下。

  最高物價表一經宣佈,貪得的群眾蜂擁而至,立即使各商店空虛、關門。

  巴黎市府開始採用急進的幾口配銷制來統制現存貨物的分配。10月22日,公安委員會創立一個三人委員會,稱糧食委員會,具有最廣泛的權力。由於應用征發權,可依照限價收買一切物品,再將此類物品分配各縣。

  第七章 革命的司法

  1793年3月8日,巴黎各區要求立即設置不得上訴的法庭,以制止叛徒及現統治敵人的膽大活動。議會決定設立特殊刑事法庭,其裁判官及陪審員由國民大會任命而不由人民產生。審理一切反革命企圖,一切危害自由平等共和國統一的國家內外安全罪行,它的判決不得上訴或推翻。死刑犯財產國家沒收。

  杜木裏厄叛變後,沙利埃提議,檢察官有權將一切陰謀犯直接解送革命法庭,毋須議會預為決定。丹東也說明此類罪犯為數太多,國民大會決無充分時間來查閱其案卷,用不著浪費寶貴時間來討論控訴此輩的控訴案。

  8月25日羅伯斯庇爾在俱樂部說:“為推動革命而特設的法庭不能因其罪惡性的遲緩而使革命退縮;它應當與罪犯一樣地活動,它該要趕得上犯罪的速度。”

  鎮壓裏昂叛亂。斷頭機嫌太慢了,輔之以炮轟及集體槍斃。

  在南特,為肅清監獄起見,卡裏厄組織了沉溺制。後來因威脅城市衛生才引來責難之聲。犧牲者最少2千人。

  第八章 外人的陰謀

  第九章 寬大派

  查格•盧被禁在聖伯拉吉監獄中寫道:“單憑恐怖來鎮壓人家,不足以使人愛護及擁護政府。……光是靠混亂、破壞、放火及流血;光是使法國變成一個巨大的巴士底獄,仍不足以使我們的革命征服世界。……生來就有罪的辦法只足以使狂信主義復活。被拘禁的無罪者比有罪的人還多。……”他原是促成此類激烈政策的人,及至自己做了犧牲者時始覺其恐怖……

  丹東在攻擊以暴力對付天主教之舉,並靈巧地提出目前已可終止恐怖之意:“我要求要愛惜人類的血!”

  德木蘭直接攻擊整個革命制度,他認為國民大會各委員會因為無知與驕傲而有罪。

  第十章 從極右到極左

  主張恐怖政策最力的人自來也只認為恐怖政策是暫時的應急之策,一俟和平即應終止。聖鞠斯特提出另有特殊意義,是建立民主共和國所不可少的條件。要消滅公民心中的利己主義,直待私心消滅了,恐怖政策才可取消。他說,革命法庭的刑戮工作不過是對王政統治之野蠻所輕微答復而已。要求財產上的革命,沒收反革命的財產,不再拍賣,而是分給革命的無產者。

  第十一章 各派的傾覆

  羅伯斯庇爾打倒極右、極左派。

  第十二章 革命政府的改組

  羅伯斯庇爾派全民專政的開始。

  聖鞠斯特在《共和國制度論》中說:“革命已冰冷了,一切原則都衰弱了,只看見戴紅帽子的陰謀家。恐怖政策的執行麻痹了罪惡,正如烈性酒之麻痹口腔。”

  羅伯斯庇爾被選為議會主席,主持崇敬主宰與自然之盛大的紀念會。

  第十三章 夫魯律斯的勝利

  第十四章 新十一月事變

  羅伯斯庇爾及其一派之失敗,大部分是由於想用恐怖政策來造成一個財產上的新變革。他們想用新6月法令來造成一個無貧富之分的平等的共和國,他們一死,這個理想也隨之消滅。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法国革命史(全三卷)》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