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懒得等了,接近10个小时我可以做很多事情了
●昼时,数七分钟的全景固定长镜头,被一辆飞奔而驰的车所撕破。夜幕,蹒跚而归的牛群大队,充当起整条公路的路灯。此刻,拉夫·达兹的故事才正式拉响。
●我知道镜头和剪辑都很有特点,也喜欢这个悲哀的故事,也明白凝视本身的意义。但是10小时可以做很多事的,真的。
●
●9.5;大限度扩充单个镜头的空间,局部视角到补全视角的精心切换,不能忽略个别漂亮的剪辑
●都灵之马换牛车,叠床架屋载箱舟, 撒旦时间如探戈,先入丛林后入世。 逢林莫入第一诫,一入丛林是非多, 一入丛林讳如深,一入忽逢桃花林, 桃花源里失牛车,欲穷其林寻因果, 屋舍俨然成废墟,怡然自乐恶人多, 此中皆云不足道,不复得路遂癫狂。 先入丛林后入世,入了丛林难出世
●满分,杰作。《驱除黑暗的魔咒》+《基纳瑞》but far more further。时间成倍放大变奏的意义。
●
●特殊的写实风格;警察的演技很好;结尾处理得稍为造作
南洋人贩货为业,缘蹊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逢林莫入失牛车。愚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百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荒草埋,屋舍俨然成废墟,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恶人,夜夜夜欢,悉无外人,呕哑嘲哳,并怡然自乐。
愚人见,乃大惊,既出及郡下,诣派出所,说如此,派出所长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南洋耶利米,高尚士也,闻之,欣然又往,未果,被胖揍。遂迷,不复得出。
后遂无问津者
南洋人贩货为业,缘蹊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逢林莫入失牛车。愚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百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荒草埋,屋舍俨然成废墟,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恶人,夜夜夜欢,悉无外人,呕哑嘲哳,并怡然自乐。
愚人见,乃大惊,既出及郡下,诣派出所,说如此,派出所长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南洋耶利米,高尚士也,闻之,欣然又往,未果,被胖揍。遂迷,不复得出。
后遂无问津者
整部电影极少的近景,用极端黑白长镜头来渲染压抑的气氛。拉夫达兹在摄影风格上通常只有主观镜头时是运动镜头,全片只有一个运动镜头是非主观的,而电影中的其他镜头都是固定机位长镜头,摈弃了各种花哨的特技,甚至不实用长焦,景深,以静态的镜头去观看人物动态的表演,尤其是电影的前两个小时,每一个镜头都是完全不动的,人物的行走,运动也极其的简单,陪着菲律宾乡村美景,单个镜头所括含的极大空间。。。。。。如画一般。估计导演是按剧本的故事发展顺序所拍摄的,因为后来镜头在固定机位的情况下也开始一些简单的横向运动了,相比于洪尚秀的“北村方向”,镜头的运作显然不如后者,但对于整部电影的整体来说,要比后者强多了。
让观众最能记住这部电影的应该是片中的主观镜头了,大约在影片四百分钟左右时,有一个长达一个小时的长镜头(对于叙事性的长镜头长度来说,这个镜头的长度在据我所知的镜头中排第二了,第一是索科洛夫的“俄罗斯方舟”。这个镜头是主人公处于窥视状态下的镜头,仅仅是在讲述富家子弟计划奸杀那一段,配着大量的音乐(个人感觉这属于配乐,也是全片唯一一次配乐,长达一个小时),先是摇滚乐,之后是没有明显节奏的噪音,最后是吉他弹奏的乡村民谣,其实这是拉夫达兹亲自弹奏的(据说他在菲律宾组建了他自己的乐团)。
导演是想给我们揭示社会罪恶的泛滥成灾,片中在耶利米的牛被偷的时候警察说:“我从小就想成为警察。(好似是这么一句话,也许我记错了)”他认为警察是正义的象征,可是在最后同一个警察却没有去制止罪恶,反而是将揭示罪恶的人揍了一顿。听别人说这部电影好似有什么隐喻,但由于不了解菲律宾历史,暂时不知道。这部电影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用大量与故事无关的镜头去拍摄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个人感觉还是相当真实的。
对于喜欢极端风格化的艺术片影迷(最好是能经受得了枯燥)来说,这部电影的确不妨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