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逝水年华》是一本由(法)普鲁斯特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53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追忆逝水年华》精选点评:
●从一块泡芙开始追忆人生,值得一看的作品
●确实没有看完...看在这么有名的份上还是五星吧...
●赞
●真的太棒了⋯⋯千万不要因为听别人说枯燥就放弃读这本书( :3 )
●追忆这种东西 是人在大限之时的本能反应
●同样是一本看不懂的书,可能也有自己不感兴趣的原因。不过很喜欢封面和书名。
●巧了,读《斯万的爱情》一章时正着魔般迷恋着某个人,而结局竟也肖似。有幸借普鲁斯特的文字审视了一遍自己的生活,正如他在书中预言的那般。文学万岁。
●情节性好弱,但必须承认不少句子表达了我所不能表达的体验。
●虽然读完了也不清楚在讲什么,但是作者能抓住那么细微像意识流一样的变化,真的是厉害啊!最后那篇《失而复得的时间》很有意思~
●意识流式的小说 莫名有一种自我安慰的
《追忆逝水年华》读后感(一):感性到了极致
在生活中,我们坐在办公室里,或者忙碌着生活,很少能有心思体会自己内心流淌的感情,头脑中奔腾的想法。但是,作者把头脑中奔腾的想法梳理成了一首十分流畅的乐曲,曲折微妙生动极为丰富的变化,就是这些转瞬即逝的流淌的思绪,构成了本书无以伦比的精华之处。
《追忆逝水年华》读后感(二):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我们行为受困于大脑,大脑由极多复杂的脑细胞组成,只是比喻下,这大脑可以写出无数小说,只要时间无数。
我的阶级,我受制于此,不管喔如何狡辩。解决了温饱,于是我有大量的时间去感知世界、时间、自己的各种情绪与味道。
死亡、爱情、亲戚,作者用一辈子去下一部书,谁又不是呢?这个导演一辈子其实只拍一部作品,这个音乐家只谱写一曲乐章。我们每个人的性格都已确定,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时间短暂,一辈子只可做一件事。
《追忆逝水年华》读后感(三):就是这个版本的再版。
寻找失去的时间
更新描述或封面
副标题: 法国廿世纪文学丛书
作者: (法)马塞尔·普鲁斯特
译者: 沈志明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1992
页数: 2册(712页)
定价: 10.70
装帧: 平装
丛书: 法国廿世纪文学丛书·安徽文艺版
ISBN: 9787539607382
《追忆逝水年华》读后感(四):《追忆逝水年华》阅读笔记
最先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是在电影《情书》中,觉得书名也挺好听的,便选择这本作为这学期外国文学的精读作品。在图书馆找到这本书被它一卷的厚度吓到,只能怀着崇敬而忐忑的心拿起旁边浓缩的精华本。
很多人对这本书的看法和它当初被拒稿的理由一样——无聊。
我个人的感触是,真的很难读,即便读完了也很快忘记作者到底写了什么,把它安排在睡前读更相当于催眠;其次,因为作者本身是贵族,所以书里涉及大量的名画名曲,对这些都没有涉猎的我来说是很大的阅读障碍,看到后面这些内容我都快速浏览过;还有,书中提及的人物多且乱,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精华版的缘故。
同一个名字有好几种不同叫法,比如德·克雷西太太和德·福什维尔夫人同指奥黛特,罗贝尔·德·圣卢既被成为罗贝尔也被成为圣卢……总之,没有明确理清人物关系会很容易混淆。
不过,这样的作品阅读起来也有轻松的地方——隐喻没有小说那么多,不用紧抠作品中出现的每一个意象或每一件小事物,有很多描写得很美的句子,只管享受着阅读就行;同时,作者随手拈来的涉及多个领域的比喻和洞见也让我眼前一亮。
以下是整理的是每章节大概的内容,以及人物关系。因为是意识流作品,整理内容的意义其实不大,但用于回顾还是不错的;至于人物关系,是我在读了精华版的作品后整理出来的,如果有能看到这篇文章并发现错误的读者,还请指出来哟。
人物关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