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2-03-14 15:17: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经典读后感有感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是一本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编写组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6.00元,页数:49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精选点评:

  ●膜一膜。

  ●多了解历史总是好的,不过很多地方读起来确实有我上中学时读历史教科书的感觉(那时候历史考试仅能及格)。

  ●中国历史读了很多次,每次读都有不一样的感觉,历史是已经客观发生的了,在那个时间,那个空间留下了不可抹去的痕迹,每个人看的角度不同,每个人转述的口吻不同,每个人汲取经验的策略也不同,百家争鸣,才能百花齐放。

  ●补上中国历史。

  ●喜欢史学

  ●各种古文引用和简写,也不加以讲解,仿佛看到作者端着一副酸秀才的清高模样

  ●好赞。非常适合想大致理清中国历史脉络的入门者。读完有种明晰豁然的感觉。

  ●泛泛翻过

  ●亮点在参考书目

  ●果然是简明历史,对中国的历史观有个大概的了解,配合简明中国历史地图,对整个祖国发展历史有个概括的了解。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读后感(一):成一家之言,不可不读

  此书代表了大陆学者运用马克思主义史观的分析方法对国史的解读,成一家之言,不可不读。

  无论读史还是做人,切不可人云是则是,亦不可人云是则不是,凡事之真伪、历史意义等等,皆应有自己的判断和思考。

  对比阅读大陆学者、港台学者和欧美学者的史学著作(尤其是近现代史),可以发现史家之观点常常截然不同,于是读者自身的世界观的重要性变凸显无疑。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读后感(二):不予评论

  买这本书的目的只是想看看官方的历史是怎么样的观点。回来翻了翻,基本和中学历史书差不多。有点失望。回头想想,也没什么可失望的,对于历史,能够说的,可以说的,基本上在中学历史书上就已经说的差不多了。剩下的那些,出于各样的理由,或者不能说,或者不便说,或者只能说一部分,或者只能用这样的方式和视角来说。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读后感(三):与其他几种通史的比较

  顾颉刚曾指出中国通史写得好的有七本,今天还广为流传的且极具特色的大约只有钱穆的《国史大纲》,吕思勉的《白话本国史》和《中国通史》,还有张荫麟《中国史纲》。

  以上几本书中,钱书写于1939年,由在西南联大授课的讲稿整理而成。彼时日寇气焰正炽,国家命运悬于一线,钱抱着“写中国最后一本通史”的悲壮去写史,钱书文采飞扬,感情激荡,既立足高远又一针见血,确实是千古之书。美中不足的是有些地方稍微有些主观,且钱本人立场保守,一些史论显得迂腐,有类司马光的“臣光曰”,且行文文白交杂。钱曾立遗嘱,其书版权未公开之前,不得出简体横排版。故至今钱书只有繁体竖排版,书中异体字满天飞,对一般普通读者是障碍。

  吕书其注重历史材料的串联和考证,故吕书其耐读性较差,尤其是《中国通史》,腰封上吹得满天飞,买回家一看一般读者必然不会喜欢。吕书中国通史体例也与众不同先上篇是按“婚姻”、“族制”、“经济”等专题写的专史,非常专门,占全书的五分之三强。下篇是中国政治史通讲,很简略。故只想读一本中国通史,不对中国历史很感兴趣的,吕书不是最优选择。

  张荫麟的《中国史纲》其实是非常适合普通读者的。文采不输钱书,客观不输吕书。张本人也是传奇人物,具体的上网可以看。张留过洋,有自己的历史哲学观点,故其书气象开阔博大,文字清顺流畅,简约而不简单,易于理解而不媚俗。可惜张写到东汉张荫麟即病殁。

  近年来,港台的中国通史类著作也纷纷流入大陆,今天我们也能见到一些。这里距几种。一种是傅乐成主编的《中国通史》,一套七本,一般人坚持也能读下来。此书图文并茂,文采也不错,可是似乎书中体例、观点等诸方面未能一致,其中有些作者还是在读研究生。一种是傅乐成本人写的《中国通史》,此书则考证味较浓,注释大段大段,书中仅仅提供历史材料,不提供可供参考的历史观点。对于没有形成自己历史观点的读者来讲不合适。还有一种是李定一《中华史纲》。虽然腰封上吹牛,“比钱穆《国史大纲》客观,比吕思勉《中国通史》生动”,书中讲到明太祖,通过几个不讲背景的例子便断言朱元璋心理变态,客观在哪里?而且此书还具有一种搜集轶闻、拘于小节的倾向,很多地方会讲一些很具体的历史小细节,而这不是通史的任务。

  所以严格地讲,今天我们还没有一本对普通读者来说接近完美的中国通史读本。写作优秀的中国通史读本,其实是要多人合作的。司马迁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每个历史学家擅长的方面不一样,只有多人通力合作,才有可能写出一流的作品。我觉得在这点上《简明中国历史读本》做到了。这本书的绝大多数地方写得还是非常客观、易读的。对于了解我们自己的历史,此书的出版又是一面镜子。然而这本书能不能超越“国史四大家”之钱、吕的通史,我还是持怀疑态度的。在这个平庸的年代,大家都“拖着一条庸人的辫子”。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读后感(四):这是一本“特色”书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这本书,我是看到了官方新闻“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简明中国历史读本》(简称读本)和《中国史纲》出版座谈会”后,于7月30日晚在亚马逊网上订购的,在正式发行有书后,亚马逊8月4日第一时间送到。32个印张,定价66元,折后46.2元,价格不算贵,从用纸及装订水平来说,也不便宜。

  这本来不是我想读的书。为什么这么说?《读本》一书,从中国的原始社会与文明起源一直讲到清王朝覆灭、辛亥革命,前后五千年,不足500页,40余万字,基本上就是围绕着朝代更替以及各个时期的经济、科技、文化、民族关系和对外往来等方面按年代顺序,从前往后有线索地演绎推进。参考书目有范文澜、郭沫若、翦伯赞、白寿彝、蔡美彪等史学名家的通史著作,没有什么新的内容。

  这些年来,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先后读了剑桥中国史、范文澜的中国通史、钱穆的国史纲要、柏杨的一系列历史评点著作、香港版的中国革命史以及一些网络作家、网络红人的歪说歪评,加上古装历史剧的反复熏陶、轰炸,我对中国古代史部分基本上是熟悉的;而现代史、当代史则没办法去说,这两个时期的历史,由于意识形态和话语权的交锋,估计我们普通人所看到的、知道的也是些皮毛,是尚不能成为共识的一些观点。这是当代历史学者、历史爱好者的一大遗憾。

  普通老百姓读史,图的是个兴趣,满足的是个人爱好,不可能有专业学者那样的机会与兴趣,去研究探索各个时期风云跌宕背后的真相,去对比各家史书的不同,去考究不同意识形态下对中华文明、中国历史以及历史上诸多关键人物的功过是非的评价,更没有很好的办法去领会当代中国最高领导层、史学界的“修史观”。

  这本书怎样不必刻意去评价,最重要的是我们从与其他通史对比的过程中,了解当代中国的最高“管理层”他们对历史的认识,以及他们心中的期待与厚望。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