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是一本由威廉·G.比斯利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450图书,本书定价:40.00元,页数:2012-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明治维新》精选点评:
●给人一种精英主导吧,在我看来这是另一个版本的菊与刀
●写得挺烂
●据说是西方维新史研究的力作,但错页太伤人心了;另外,要是在保留英文书目的同时能将相应日文也标注出来就好了,读音联想原文对初学者来说简直是恶梦
●1973年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奖得主。 的确是关于明治维新这一东亚乃至现代世界历史和现代化进程中最重要事件的一部经典解读。这本书的风格是典型老派的专业研究著作,重逻辑性与阐明性,在许多问题上甚至到了琐碎的地步。很有说服力。从书本身五星绝对不亏,翻译也还可以,比较流畅。扣掉一星是因为装订纯属乱搞。
●不明觉厉的感觉。。。看封面完全没有那么学术啊!
●经常有学界人士批评北美日本学只见肉而不见骨,这本绝对是标准案例。还留有上个世纪对考据的严谨,但是范式略显陈旧,对幕府甚不理解,思想层面也略为少见。而且实名吐槽校对印刷,请辞职谢罪
●翻译的不好,缺字漏文太严重。。。
●估计编辑出完这书后马上被炒鱿鱼了吧。这么多排印错误。。。号称研究维新史的权威作品,但读来不过尔尔,无非是把分析中世纪欧洲的老生常谈挪到日本来。讲幕府时期江户的经济和人口流动,怎么读怎么觉得像是在写都铎时期的伦敦,写武士阶级的脱离地产和破产负债,也像极了在写上院贵族的经济困境。但写到实打实的幕末社会政治运作方式、经济结构和税收体系的时候,就突然没了词。
●第一章讲幕府政治制度有意思,其他的翻翻
●本书是一部史论结合的书籍,前期以简明的方式讨论明治维新期间的相关情况。本书旨在讲述明治维新运动的历史背景、主导力量、发展过程。作者以时间为主线,引用大量历史数据和文献对文中观点进行论证。明治维新并不是历史教科书上所描述的如此顺利,其过程亦起伏跌宕。萨摩和长州的关系是关键因素。明治政府在成立后也面对财政危机,同时国内的各种矛盾也是此起彼伏。值得注意的是,明治政府并不是现代西方民主选举而产生的政府,其政府体制是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结合的“集权资本主义体制”。就个人而言,每个组织的组织方式都是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影响的结果,改革组织形式时全盘推倒的做法或许会破坏组织原有的文化体系等软环境,激进的改革还是需要参考保守主义的建议会更加稳妥。
《明治维新》读后感(一):此书排印时出了问题
第6章 不满的武士 第138-139页的内容和之后的内容重复.
而原来应该有的原书页149-150页的内容没有排印进去.
希望能出修订本,改正.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明治维新》读后感(二):第6章和第11章——出这么多错——话说这书是没有责任编辑吗?
书其实不错。当然,如果想在这书里找各种人物掌故和段子是甭想了,这书是一本主线相当非常清晰,靠史料和数据来研究推动明治维新各种力量及它们各自变迁轨迹的学术性著作——最后的结论是明治维新乃一场民族运动。
但第6章 不满的武士 第132-139页的内容重复印了两次,尊皇主义与尊皇主义者部分是一样的。我看的时候还以为自己忽然恍惚了,那么后面的尊皇主义者部分内容是不是也没有了?
还有,第十一章维新,到了282页莫名其妙就断了啊,从283页开始没事人一样开始第十二章……摔!!!!!!!!
这书的编辑到底怎么了?这是没责任编辑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豆瓣嫌我太短的分割线——————
但第6章 不满的武士 第132-139页的内容重复印了两次,尊皇主义与尊皇主义者部分是一样的。我看的时候还以为自己忽然恍惚了,那么后面的尊皇主义者部分内容是不是也没有了?
还有,第十一章维新,到了282页莫名其妙就断了啊,从283页开始没事人一样开始第十二章……摔!!!!!!!!
这书的编辑到底怎么了?
《明治维新》读后感(三):明治维新(比斯利)阅后感——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本书是史论结合的书籍,以时间为主线,引用历史数据和相关文献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作者认为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导致两国在19世纪面对外患时分别表现出不同的反应。在中国,儒家秩序过于强大,遏制政治和观念的变化,形成保守主义主导国内形势的局面,最终导致衰落。在日本,儒家思想并没有全面占据主流,武士道等日本固有文化观念也具有重要影响力。总而言之,作者认为“民族主义”的出现导致日本能够在19世纪的变化中领先中国,同一时期,中国的“中华民族”思想还未盛行,中国没有准备好转变为一个“国家”。
在社会阶级方面,德川社会拥有森严的等级制度,个人社会地位基本由其出身决定。武士阶级是特权阶级,由于不从事生产,也被称为“寄生阶级”。阶级和政治地位是世袭制,各阶级之间基本不存在流动,尤其是底层民众缺乏上升渠道。
德川时代后期的挑战可分为内忧和外患。内忧主要为藩国和幕府的财政危机。藩国的财政通常由一两个大商家代理,在此体制下,商人能够获得较大利益。不过商人的社会地位却很低下。有证据显示,武士从德川时代早期就处于“贫穷”状态。面对财政危机,藩国领主的可支配收入很少,税率上升空间很小,导致难以有所作为。虽然有人主张改革,但是身份较低的人改革意愿并不强,各个阶层对改革也有不同的理解。将军家也为此进行了“天保改革”,但是效果甚微。
外患则主要是外国势力对日本闭关锁国政策和主权的挑战。另外,西方文化也对日本社会中传统的东方文化造成挑战。19世纪,美国的佩里远征强行打开了日本的国门。
最后,正如我国所见,明治政府还是成功应对了各种问题,使日本走上强国之路。但是,有两点需要注意的是:1)武士阶级的利益虽然受到损害,但是由于武士阶级的教育机会和家庭关系使武士阶级依然拥有优势地位,更容易成为社会精英;2)明治政府不是西方式的民选政府,而是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结合的“集权资本主义体制”。
《明治维新》读后感(四):关于明治维新书中的一些重要内容(附带我对明治维新的评论文章)
明治维新 江苏出版社 作者:威廉.G.比斯利 译者:张光 汤金旭 2012年7月1日第1版
以下内容以书右下角页码为准:(*为非常重要内容)其余为比较内容和观点
导言:P2 16-18行 明治维新的一些重大变革
正文:P3 第2段 德川幕府政治安排的危险性“隐患”及其有利“安排”(P3-5)
5 扣押人质对之后明治维新带来的意想不到的益处
9 第3段 幕府长久统治的原因(也是衰落的原因)
11 倒数1-6行 萨摩、长洲倒幕的部分原因
*P16第二段 可以看到中国的影响
**P18-20(第一段) 日本富农的产生 可对比法国大革命的富农
21中国朱熹学说对日本的体制的影响(服从忠诚的重要性)
60 第二段(11-14行)天宝改革的意义
*P60-61(第三段)幕府体制对经济发展的局限性和改革后延伸
(建议细读第二章)
*P67 最后一段 加速变革两条重要原因(神道复兴和兰学兴起)可以说科学萌芽早在1783左右就进入日本
68(最后一段)-69 18世纪日本已有侵华计划
*P71第5-8行 中日的不同:中国以不变应万变 日本以万变应万变 前者更忠诚 后者更灵活(故需要一个忠诚避难所-神赐的民族)
72 第一段 泽正志斋的《新论》在日本的影响
*P106中日对外敌入侵的不同对策和之后的命运
111(倒数3-7行) 奥利凡的元件
160(第三段)-161 尊皇主义和其成员的构成及其各种身份造成的理念差异
202第一段 一个国家领导(专制)头断了则群龙无首 而民主国家则会出现更多的小集团(领导)对抗外部敌人
204 (倒数6-7行)-205(3-4行)日本困境与外部压力的积极性
*P214(第四段)-P216 尊皇(爱国主义)的局限和积极意见及其在日本尊皇攘夷中失败的原因
*P238(最后一段) 藩国(日本从属)作为独立的“国家”与国外谈条件,而清政府作为作为一个整理(各级)无权也无力直接打破上层的封锁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
239 第二段 侧面说明当今强国不卖先进武器的原因
291 倒幕的完美收官(团结重于崩溃)
*P293 第一段 一针见血的支出明治维新的起点并不完全具有(正义)进步性 各种思想的特色交融在一起
311(第三段)-P315(第三段)阐述明治维新初代成员的成分、矛盾以及改革不断收紧(为新政赢得时间)的策略
*第13章 第二次明治维新 (废藩)人物变迁角色转变(各色人物为同一个目标奋斗当目标达成了各种思想的矛盾使他们决裂)
345 (倒数4-5行)岩仓这位明治先知的态度值得玩味 领导的客观性多么重要
354 日本全民教育始于1872(1900年几乎所有儿童进入小学)
371 (10-13行)大久保的高瞻远瞩
397(1-7行)武士影响的延续(军国主义影子)
398最后四行 农民的惨状(维新运动不是主角 没有功劳就没有收益)
*P402第2段 内部存在的矛盾在外部强大的压力下会积累爆发
404日本和清政府 在大体相同路上分道扬镳
409第2段中日两国文化的本质区别 (多深刻的评价啊)
413 最后五段 (重申了我关于武士影响续存 P397军国主义的看法)
*P414第二段 明治维新 中农民的影响(贡献)并非巨大 农民的代表是(富农和商人、地主)
415第一段 作者真幽默:明明说好积极的内容 结果把本质露骨的说出来了,剥去了明治维新光辉的(正义凛然)外表。
我写了关于明治维新运动的一篇评论类的文章,(似乎因为MG词 豆瓣发送不了 其实内容挺客观中肯的 呵呵)可看下面链接http://user.qzone.qq.com/343817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