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与项羽》是一本由朱永嘉著作,中国长安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刘邦与项羽》精选点评:
●读史可知世,然读史者未必尽知何以入世也。
●其实是和一位网友聊起四人帮了,就无意间发现了这本书。这本书我读的速度挺快的,一部分原因是就是为了毛才看的这本书,就只想看书中关于毛的那一部分。另一部分原因就是这一部分的历史已经挺熟的了,所以匆匆略过了一些内容。读完此书,你要问我有什么感想,我只能说我已经彻底迷糊了。只觉得越是读二十世纪的相关史料,越发觉得自己一无所知。但不论如何,还是应该坚持那个朴素的功利性观点“读一本书就要有读一本书的好处,假如读完了书还是书,我还是我,那就是在浪费时间。” 谢谢朱先生。
●简单翻翻,可以读读。但是还是比较想看《晚年毛重读古文内幕》。是不是长安出版社想出版,而没能出来呢?20150308
●大有删节
●这部书是朱永嘉先生的讲义稿,内容为楚汉之争,不过老朱讲这段历史还是有现实关怀的。特别是关于汉代建国后,如何安排政治利益,很明显影射国朝开国问题。特别将立太子问题拿出来讲,结合晚年古文内幕,就知道他说的是谁了。
●文笔一般,也没什么创见。
●平實論史,老教授功夫
●还不错,
●反复读,仔细读。
●这本书没有上一本《曹操传》写的好,关于本书的评述,详情请点击:http://papa.me/post/u4Qf2S8G 欢迎收听本人的语音图书推荐节目【书声琅琅】!
《刘邦与项羽》读后感(一):慨然担道统,毕竟是书生
《近代学术导论》(朱维铮著,中西书局2013年版)的出版,是对仙游一周年的朱维铮先生的怀念。如朱先生高第李天纲的序言所说,这个书名是朱先生在病榻上定下的,这本书是《求索真文明》一书的重订。书中集结的文章,是先生就明清经学史研究的发微,很难三言两语概括全书的内容。不过,可以明确的是,朱先生一生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走出中世纪”,以及在这一现实问题观照下如何“求索真文明”。这是一个读书人对学问的贡献,更是对中国政治的反思。作为学术载体的书生,对待政治的态度,与政治的关系,一直是中国学术与中国政治的重要一环。杨奎松先生的《忍不住的“关怀”:1949年前后的书生与政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就是对这一主题的案列研究。杨先生选取了三个人物,一个是戴晴专书研究的张东荪,一个是王芸生,还有一个是潘光旦。如杨先生自己所言,当此书完工付梓之时,《倒转红轮》出版了,这两部书无疑是从两个国家的案例讨论同一个话题。杨书所揭示的也正是读书人的悲哀之处,所谓“失语”其实并不存在,因为读书人何曾在政治场域中发言。朱维铮先生老早就发现了这种悲哀,他说,中国学术如果有传统的话,那么就是“学随术变”的传统。在这种传统中,读书人只剩下了周一良先生那句“毕竟是书生”的感叹。
但同样是“天地一书生”,凌伊先生就走上了与周一良截然不同的道路。他的旧著《刘邦与项羽》(中国长安出版社2013年版)再版就可以窥见一二。凌伊先生之所以在关心曹操的同时,还关心刘邦与项羽,这不仅仅是一种学术上的志趣,更是一种现实的敏感。他说到,开国大典结束后,毛主席去吃饭时就在读《项羽本纪》与《高祖本纪》了。无疑,毛主席是要看刘邦在马上得天下后如何治理国家。这是政治家治史的一般方法,从历史人物和事件中寻得借鉴。那么,凌伊先生研读刘邦与项羽,也就绝非出于一种好古精神,亦非尼采所谓“历史势力主义”的由果导因,而是探求历史相似处带来的实践智慧。他之于现实政治的高妙处就在于,他没有立刻陷入拥护或反对政治家的境地,而是跟着这位伟大领袖一起思考。不过,他果真能逃过“毕竟是书生”的中国式魔咒吗?结合杨先生的著作,我们就可以发现,所谓读书人,并没有超然于政治之外的利好可得,那种文人气地参政最终只是文人的一厢情愿,终究于学于政都是不可靠的。所以,唯有重新识得政治对学术的根本限定,才能摆正读书人问政时的个人身位,才能理清中国经学史,理清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中国学术史。理清了这些,也正为当今读书人在十字路口上的选择提供历史相似处的借鉴。照此看,这两年的胡适热也就可以理解了。2013年尚未过半,就已经有六个出版社出版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这是读书人从历史中获得的借鉴,也是“毕竟是书生”的别样呐喊。
《刘邦与项羽》读后感(二):朱永嘉:毛泽东为什么要王洪文读《刘盆子传》?
朱永嘉:毛泽东为什么要王洪文读《刘盆子传》?
毛泽东要他读《刘盆子传》,其中另一层意思,无非是告诉他,靠别人来扶持是靠不住的,如果你靠在别人身上,那只能是一个过渡性人物,将来谁来当领袖,或许还是要在斗争中形成的。刘盆子最终是随赤眉军退出长安以后,一起当了光武帝的俘虏,毛泽东要王洪文读《刘盆子传》,在那时,谁都想不到它会变成了对王洪文的谶言了。光武帝刘秀是在斗争中形成自己地位的,扶是扶不起来的,靠别人扶,那就是刘备的儿子阿斗了。尽管有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辅佐,他最终还是被送到洛阳,说“乐不思蜀”以图自存,岂不可悲。楚怀王的孙子熊心,实际上也就是这样的人物,是项梁扶他起来,项羽根本没有把他放在心上,之所以没有马上收拾他,也只是碍于各个山头之间的相互关系,需要这个傀儡来平衡一下,等项羽称霸王时,楚怀王孙心便成为多余的了,项羽就让英布把他淹死在江中。最终王洪文只能是如楚怀王孙心那样的悲剧人物。
历史总会给每一个人以某种机会,你驾驭得了吗?历史的结局总是各种因素互动的结果,只有识时务者才能成俊杰。话说回来,问题的关键是能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及其趋势,也就是正确认识形势,然后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从实际出发顺势而为,时势造英雄;当然,有适当的时机英雄也能造时势啊!记得王洪文在“十大”做修改党章的报告中,谈了一句“马克思主义反潮流”的精神,是毛赞赏的,也是毛加上去的,是毛对王的期望,也是毛对自己一生的总结。话是王洪文在台上讲的,文章是肖木起草的,肖木顺着它作了进一步阐释,可惜王洪文并没有真正理解其内涵呀!所以他缺少独立的精神,不能如毛那样驾驭左右,掌控局势,而是左右为难,后来只能如刘盆子那样回上海与自己一起造反的小兄弟们厮混了。
所以,任何一个人,不管你处在什么地位,多一点历史知识或许能帮助你冷静地观察所经历的一切事件,打破一切偏见,求得真知,或许还能启发你思考你眼前所面临的形势,帮助你正确地给自己定位,帮助你如何知己知彼地趋利避害。一部中国历史,它能为你提供许许多多案例,每个案例都有错综复杂的矛盾,不断地剖析这些案例,会为你提供无穷无尽的智慧,那比西方课堂上讲的那些案例要丰富得多。毛泽东熟悉中国历史,无非是对历史上各种类型成或败的案例,能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让这许许多多案例因时因地地能为我所用。毛泽东总能从古人身上看到今人的影子,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既要看透古人,更要看透今人,达到古为今用。这可不是前些日子平遥那个县委副书记,装扮清代的县太爷作小丑来吸引游客,那既是戏弄古人,也是有失身份地戏弄自己。
(本文节选自朱永嘉读史作品《刘邦与项羽》)
《刘邦与项羽》读后感(三):刘邦为什么能够获得天下?
秦朝末年,群雄逐鹿天下,陈胜,项羽,刘邦,张耳,彭越等十几股势力先后揭竿而起…..陈胜占据了先机,本来说应该最有机会争夺天下,但是半年后就兵败被杀;项羽以其战无不胜的武力所向披靡,但最终却败于垓下;张耳,彭越之类的,也不能说缺乏政治才干,政治抱负,但是始终是次要力量,等刘邦打败项羽,刘邦作为名义上的盟主,团结了最大的几股力量,任何一股力量的反叛,都是得不偿失的了。最后汉帝国成立了,被各个突破。
与其说老天最终选择了刘邦,不如说刘邦所做的事情,最符合那个时代的要求。或者说,针对争夺天下这件事情,刘邦采取了最正确的做法,犯了最少的错误。对于一个开创帝国的创始人来说,他的个人性格最符合帝国开创者的素质。即使是对于我们当代的人来说,他的做法也值得借鉴、学习,因为人性从不改变。
刘邦夺取天下的直接原因有两个:
第一,确立了“以关中为根据地,进则争雄天下,退则据关而守”的战略。因为此战略,所以刘邦即使每次都是逢项羽必败,但是只要性命在,大后方都能送过来粮草士兵,从而东山再起。这也是萧何被列为汉朝建立第一功臣的原因。刘邦没有韩信,最终也还是会得到天下,只是时间的长短而已。因为环顾四方诸侯,有这样大战略,而且占据这样的地利条件的领袖的确是很少,刘邦耗得起,其他人都耗不起。当然,项羽也有大后方,也有大战略,那就是占据彭城这个四战之地,便于四面出击,谁不听话就打谁。从这个战略就可以看出,项羽的确是霸王而不是帝王的素质。彭城虽然便于出兵天下,但是却易攻难守。在兵力占优势时,可威慑天下,群雄拜服。一旦弱势,就容易被围剿。彭城战略决定了项羽出兵只能够速战速决,一旦被拖入战争泥潭,打起了消耗战,则容易后方起火,陷入被围歼的命运。后来,楚军粮草被彭越切断,彭城被韩信占领,根据地周殷被黥布策反,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项羽的失败乃是典型的战略失败。他不是战死的,而是困死的。虽是猛兽,无奈落入陷阱,利齿又有何用?!
战略的背后是政治意图。刘邦的战略部署,反应出其欲一统天下的构想,这个构想应该是在第一次“破武关,入关中”时成型,不然又如何会有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的气魄。因为有了更长远的计划,所以才能克己以争取天下民心。相对而言,项羽则短视的多。一进入关中,就让士兵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依然是十足的流寇作风。至于后来建都彭城,更可看出,他并没有更进一步的政治方针,只是想做个天下诸侯的霸主而已,谁不服就打谁。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看出,项羽只是个战无不胜的战神而已,身上的政治细胞少的可怜。如果项梁未死,他叔父二人应该可以荡平天下吧。
第二,注重外交,善于结盟,孤立了项羽。不得不说,刘邦十分善于结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去对付最主要的敌人。TG后来在这个方面,的确是进行了发扬光大。原来属于项羽的力量,比如黥布、张耳等最后都加入了刘邦的阵营。与其说刘邦做得好,不如说项羽做得太差,老是被刘邦挖墙脚。项羽过于笃信武力,刚愎自用,他所需要的,只是别人臣服于他,畏惧他。所以诸侯对他只能是敢怒不敢言吧,虽然怕,却是心怀怨恨的怕。在自己威势重时,其他诸侯还不敢轻举妄动,一旦虎落平阳,新怨旧恨一起爆发,恐怕诸侯就是欲除之而后快了。他既缺乏从根本上让各路诸侯依附自己的意愿,又怎么会花费心思浪费在这些势力上呢?用武力压制他们好了,谁反叛就灭了谁!只是想不到,压制的越狠,反噬的力量就越强!刘邦则相反,不是靠武力压制,而是以“利”诱之。靠着利害分析,得失计算来说服诸侯,以划分天下,裂土封王的承诺诱惑诸侯,从而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团结了共同对付项羽的系统力量。个人的力量再强大,也是敌不过系统的力量的。项羽的“大棒”外交最终难敌刘邦的“胡萝卜”外交了。这一推一拉的力量最终使项羽成了孤家寡人。
以上两点应该是主要原因,当然还有许多次要的因素,包括一些偶然性的机会等等。项羽由于自己的一些弱点没能抓住,从根本上源于其性格上的缺陷。
刘邦与项羽作为两大集团的核心人物,他们自身的性格是形成最终结果的根本因素。要说这两个人的性格,还要从他们各自的发迹轨迹来说。公元前209年,刘邦举兵,时年48岁,之前一直混迹于社会的基层。经常看到评论说刘邦本是无赖流氓,我只能笑而不语了。公元前的历史,比耶稣还早,所以评价一定基于客观事实,而不是建立在他人的看法之上。
第一个事实,刘邦不事生产,反而经常带小兄弟们回家吃饭。这个事实说明了刘邦并不是安分守己的性格,反而具有游侠的气质,并且是个慷慨大度的人,有饭大家一起吃,朋友多,重义气。
第二个事实,刘邦当上了亭长。相遇于现在一个镇的派出所所长。那个时候,亭长也算是吏了,必须能读书识字,还需要通过考试,所以刘邦是读过书的,从后来其咏诵《大风歌》也看得出来。亭长专门负责治安,抓捕犯人。所以,其身体素质应该比较好,按其想成为游侠的个性,应该是习过武的。
第三,萧何、曹参等推荐刘邦为沛公,举事反秦。为什么推荐刘邦为老大?原来看到一个观念,说因为萧何、曹参他们不愿意冒风险,所以推荐无产阶级刘邦为党首?听起来有道理,其实不然。因为按照秦的法律,谋反是要诛九族的,哪里分什么主从呢?萧何,曹参都参与了杀害当地县令,绝对的核心人员,如果失败了,一样的诛九族。所以说他们为规避风险不愿当老大是不成立的。只有一个原因,因为刘邦最合适。具体表现在:(1)虽然职位没有萧何,曹参高,但是一直做得是派出所所长,负的是保一方平安的职责,相对而言,对领兵打仗更有经验;(2)刘邦当时已经有十几名追随者了,当时刘邦放走修建陵墓的罪犯,有十几名罪犯愿意跟着他。他已经具有自己的势力了;(3)最重要的,大家相信他。刘邦是本地人,萧何,曹参也是本地人,应该彼此都十分熟悉。刘邦的慷慨,侠义的个性让大家都信服他。
活到48岁谋反的刘邦,经过了生活的历练,充分了解基层群众的想法,成为了首领。应该说,是他本身慷慨侠义的个性,使大家都团结在他的周围。如果一个老男人,如同兄弟一样对你,自己有好吃的,就邀你一起吃,没事就跟你谈天说地,赌博玩牌,有困难就替你解决,大概你也会选择跟随他吧!
所以说,刘邦成为核心,一方面是他刚开始具有的“武”的条件,相对能守卫沛县,最主要的是其慷慨大度,能够凝聚人心,团结众人的个性。
项羽则太年轻了。项羽出身于楚国贵族豪门,一直跟随着叔父项梁游历天下。刚开始谋反时,一直是项梁主持大局,他是听命行事。因为年轻,所以缺乏阅历,缺乏对人性的洞察。同时,血气方刚,笃信武力;因为出身豪门,所以缺乏对劳动者的理解,也缺乏同情。所以后来,动不动就烧杀抢掠,坑杀士兵;因为是项梁主持大局,所以缺乏宏观的战略性思维,没有政治头脑。历史书上说,项梁死,所以项羽才有机会出来。在我看来,这是项羽的悲剧。从项梁谋反的政治布局,遵楚怀王熊心为王的举动可以看出,项梁的确是个非常有政治谋略的人才。他是项羽的大脑,他一死,项羽就失去了更高的视野了。
在楚汉争霸的过程中,刘邦以其“自知知人、宽容慷慨、从谏如流”的气魄加强了自己的力量。项羽则由于“刚愎自用、外宽而内忌”的个性不断削弱自己的力量。刘邦在“织网”,他打造了一个刘邦系统,使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发挥着最大的力量,宽容他们的错误,发挥他们的长处,所以大家也乐于为其效力。关键是,刘邦做得一切并不是无意识的,而是有意识的,他很清楚自己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才是最可怕的,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反映出其大智若愚的智慧。从其后面“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这段经典论断中,可以看出刘邦是很清楚如何做一个领导者的。为了发挥出系统最大的功效,他很好的扮演了一个遇事无主张的“如之奈何”先生,同时以共同的利益、容人过失的大度将大家都凝聚在自己周围,以系统的力量来补充个人的不足,用人之长而容人之短。帝王的素养也不过如此了。
项羽的则是典型的刚愎自用。因为个人本身是个战神,所以更强化了这种倾向。但是,个人的光芒太胜,则发挥不出系统的作用。由于他本人笃信武力,战无不胜的霸气,所以一切的谋略在他看来都是多余的吧。他是试图以武力来奴役天下的人,相信武力可以无所不能,任何人胆敢反叛,即灭其家族。所以,烧杀掳虐,不重视民心;用不了范增、陈平、韩信。他的盲点无人来补,最终也败于其盲点。他的悲剧在于其性格的悲剧。至于说他“外宽而内忌”则是对谋士外表十分尊敬,却不用其谋略,将士有功劳,却舍不得封赏官爵土地,只相信项氏家族的人,身边的优秀人才一个一个离去,剩下一群平庸之徒。他的胸怀恐怕装不下天下吧。
《刘邦与项羽》读后感(四):朱学勤:“凌伊先生”(记朱永嘉)
朱学勤:“凌伊先生”(记朱永嘉)
后来听第二批文件传达——“反革命暴乱”如何被“粉碎”,倒觉那批留守上海的地方头目有点像本地人了。大军压境,立受招安,检讨、揭发、输诚,要什么给什么,哪有一点暴戾之气?很符合上海小市民的庸人习气。可见左派们在这个城市活动多年,就算把握政权也呈悬浮状,或地下或地上,就是不能站稳地面,一接地气,终被软化。究竟是革命改造城市,还是市民软化革命?纷纷扰扰中,文件传达越来越多,心猿意马,昏昏欲睡。忽听一句大黑话,让我眼前一震、内心一惊。那文件说,王张江姚被捕后,“上海帮”群龙无首,居然有人在会议室倡言:“我们应武装抵抗,抵抗一星期,上海就能成为又一个巴黎公社!”这句话成为“暴动”铁证,此后在文件中反复引用,也像刀刻一样在我心里30年,不能忘却。须知说话者并不是军人,竟是一介书生,从复旦提拔上去的一位中年史学家,大概是读历史读多了,1976年竟引用“1871年巴黎公社”。说完后,北京方面不动声色,允许他按原定日程访问日本。归来落虹桥机场,下机即逮捕,入狱14年。
他是无锡大户人家出身,半个世纪前在复旦读书就背叛家庭参加革命,并不在意这些。1976年巨变,下狱前开除党籍公职,母亲却在同一年落实政策,得一笔退款,写信问需要什么,他回信说:“里面有点冷,送一套棉毛衫裤,加一套二十四史。”此前他为革命治史,或为伟大领袖点校诗赋,无暇细读二十四史,这一次有的是时间了,却无力购置。于是“剥削阶级”母亲出手,用“落实政策”退回的“人民币”,给“革命逆子”购置“二十四史”,向铁窗内邮寄。二十四史太沉,从上海提篮桥转狱去秦城,狱卒搬书发有怨嗔:“你这是孔夫子搬家,除了书,还是书!”更滑稽的是,那一年他进提篮桥,复旦中文系老教授贾植芳因胡风一案平反出狱,一进一出,居然是同一间牢房,贾先生特意关照他所熟悉的狱卒,要善待这位刚进去的狱友。这些事发生在1976年,可与《基督山恩仇记》开头媲美,一起一伏,一进一出,颠扑如戏。我历来认为本国上世纪史最为生动,且将那些真人真事如实道来,毋庸虚构,即可把19世纪巴黎文人那一点小说滥情比下去。他听后也是心不在焉,似乎所有思维细胞都已经历史化,不给文学留下空间。
他的人性柔情这一面,是我在夏天去偶然看见的。天热,他门前有一棵树,他坐树下翻阅书报,一方凳,一竹椅,一壶水,一副老光眼镜。树影摇曳,有三五只野猫来脚下寻食,他竟有耐心起身喂食,口中还喃喃有语。我看那盆猫食,是煮熟的,可见他日日如此,每天下午都在等这群老朋友来见。冬天去,野猫不见了,陋室内堆满古卷,老房子年久失修,1930 年代日本人留下的木结构,门窗皆漏风。室内只有两张老式的学生床,下一层留出床沿当座位,上一层书摞书,摇摇欲坠。主客对坐,也是隔一张学生桌,青灯黄卷,冷风嗖嗖。我扛不住冻,大衣不能脱,他穿棉裤棉鞋,也不说冷,数着刚完稿的古籍点校本,露出满意的笑容:“这是《淮南子》,60万字,那是《唐六典》,100万字,还有20万字长序。可以了吧?可以啦,比那时好多了!”他说的“那时”,是指丁香花园学雷锋,为领袖点校大字本;还是秦城铁屋为自己读二十四史,一读 14年,终于读出历史深处的滋味?
前年他心脏动手术,医疗费沉重。此前我多次起念,请他来seminar给研究生讲讲他的史学,满肚子学问还有阅历,不说太可惜,也好以此理由开列讲课费,略尽心意。每次提,每次都被他拒绝,怕给我惹是非。这一次他终于同意了,我们父子俩很高兴地去接。路过1976年他初次被关押的军营,我让儿子等一等,陪他从围墙边踱过去怀古。隔一条小河,他辨认出那间房子,笑微微地说:“不就是那排灰营房吗?没变,没变。当时从虹桥机场押进这个大院,他们要保密,我是一眼就认出来了,南京路上好八连的团部!每逢“八一”,我要领队来慰问,熟门熟路。上海我是第一个关进去的,编号为01 。”说完用食指在空中画圈,圈里画“1”。
原来又转出一层历史,凡有历史处,总要戛然而止。预定讲一个学期,结果只讲了一次。但也留下了一处痕迹:那次讲完秦汉古制,学生领来讲课费,我签字,也须请老先生签字,他却为我顾虑起来:“签名恐有不宜,会给你留下麻烦的。” 我说也是,你也不在乎笔名多少,刚才提到那个“01”就不错,新开一个吧?老先生展颜一笑,大笔写意,就签两个字:— —“凌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