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毕业在上海 job hunting》是一部由刘跃执导,李凤博 / 王劭禹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毕业在上海 job hunting》精选点评:
●http://tv.sohu.com/20111209/n328466568.shtml(2013.7.20想 看)一看就是学生作品,没看完,一开场就不吸引人!快进五分钟
●明年再来纠结,现在就看看电影吧
●好怕找工作。。。面试机械专业的可以问几个专业问题,学语言的问什么专业问题啊。。。当场写命题作文啊?。。。
●驚喜。我覺得能影響我、改變我世界觀的就是好片子,這一部是。兩個人物的對比隨著故事發展逐漸顯露,到最後變得和之前的樣子截然不同。我的理解是,我之前和很多人一樣把找工作看得太重,就像考大學一樣,其實這只不過是人生中的一個點,與成敗無關。@奕僧陳 求跟導演@劉小躍子 合照=3=
●缺说服力。
●搞笑,谁说外地生上上中就非要关系网了。要是在这个片子里你只看到这些,就太可惜了。
●大学生能拍出这样的纪录片不容易!
●估计这个题材的作品还会不断涌现,基于同龄人拍同龄人,停留在习作水平也算情有可原,其实这种片把拍摄对象确定好,拿开学求职答辩毕业告别大事记一串,再穿插些音乐体育爱情之类的情怀,拍得再烂都会有人叫好,当然这指的是纪录片,要是谁不自量力非要拍成剧情片,那多半还得挨骂。
●有想法,但是画面还可以更讲究一点儿
●自己也是如此。
《我们毕业在上海 job hunting》影评(一):两种价值观,两种人生
那年我们毕业在上海
片中我是非常喜欢王邵禹这样的男同学,有想法,经历多,侃侃而谈,不喜欢李凤博的木讷,然而看到后面才发现他那是温厚,他片中好几句话都显示他的智慧,没有适合你的工作,只有你去适合工作;过分的积极进取也是一种浮躁,他追求的是一种宁静的心态。王邵禹说他不开心的本质就是想的太多,现在是开心了,可开心以后呢,想以后更多的细节,他对自己的人生有明确的规划,自我意识清晰。两种价值观没有对错,没有优劣。
联系到自身,在校园时期包括现在我是多么喜欢那样自信能言善辩的王邵禹啊,就是心目中完美的学长形象,作为一个旁观者看这部真实的纪录片,近看才发现完美中的不完美,也许确实想的太多,追求的太高,忽略自己的基础专业知识,作为应聘达人,真正在职场中会后劲不足,我也是个不满足时常不开心的人,就是想的太多,一直处于迷茫,王邵禹比我好,至少他做的并不少,目标明确。看到最后,李凤博说的过分追求积极进取也是一种浮躁,一语点醒梦中人,年轻的他看现实这么通透达观,我理解的达观是介于悲观乐观二者之间,对我一直以为的,年轻人就要积极进取这样的价值观冲击很大。影片真实,同龄人拍同龄人感触颇深。
《我们毕业在上海 job hunting》影评(二):苟富贵勿相忘
说实话,影片的内容并没有给我太多的感触,作为一个过来人,面试、被拒、失落、欣喜的过程经历了个遍,两年前也看惯了身边的喜怒哀乐,这些对我、对有过如此阅历的人们来说都太平常不过了。
打动我的是影片中时时闪现的校园情景:食堂、医院、球场、寝室、蓬莱阁(貌似是吧)……种种种种都让我又回到了两年前的那个状态:不去上课早早的爬起来看球(湖人要是打主场还好);漫无目的的在校园里瞎转,却从没有用心的感受一下校园的美丽;毕业时依依不舍,感觉自己超级爷们也忍不住流下泪水的感觉都让我感觉这是一个好片子……可能是出于同根同源的缘故,但我更希望他给其他学校的人带来的是同样的感觉。
里面一个人有句“这有可能就是最后一面了”感觉很残酷,毕业的时候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觉,可都心照不宣的谁都没有提起,这个不识趣的学弟一语道破不能说的秘密,让毕业已两年的我又一次体会到了毕业的伤感。是啊,想想几个定期聚聚的同学,有多少人还有过多长时间才能见上一面呢。
别的不说了,只想以一句上学时期的笑谈结束:同学们,苟富贵勿相忘!!!
《我们毕业在上海 job hunting》影评(三):“过分的积极进取也是一种浮躁”
《我们毕业在上海》在两个同济大学应届毕业生的求职、初入职场的经历中显示了一种张力。一个是凤博,老实男孩,外地的贫家子弟,同济众屌丝理工男的典型代表,温厚沉稳,幽默率真,对人际交往不是很敏感,专注于他的机械专业,除此之外就是打打篮球,生活简简单单。凤博这种人选定一个专业后就会埋头做下去,很少考虑“为什么”“怎么做”“目标在哪”这类问题,但这种踏实苦干的人往往会稳定地取得不错的成就。绍禹作为大城市弟子的代表,则显得聪明许多,自我意识觉醒较早,富有主见,这种聪明在大学校园里轻松地为他赢来很多光环,他们一个光鲜亮丽,一个屡战屡败,求职上对比鲜明。然而时间一过,绍禹的问题迅速暴露,过度自信易使他刚愎自用,固步自封,过多的光环也使他难以正确评价自己,正如母亲说他“骄傲”。对自己评价过高,往往会不知足、不安定,一心想着跳槽,这既是挑战也是麻烦。绍禹第一次宣讲会中那个合影的镜头给得特别好,他笔挺、自信、穿着干练,在一群屌丝中光彩夺目,这是因为他的职场意识觉醒较早,相比之下,凤博虽然还是个呆若木鸡的毕业生,也有企业看出了他的潜力——他专业技能更扎实,至于职场的软功夫,只要有意识去培养很快就能跟上。初入职场,聪明的学生容易一下抓住人的目光,但这不会构成长久的优势,个人能力的扎实稳进才更重要,所以一些类似凤博的学生其实后劲更足,更直接稳定地为企业带来效益,而绍禹则需要一段时间经历挫折、调整心态。最有趣的是,绍禹在片尾显出了上海小男人的本色,遇上一个气场更强大的女友,甘心受其所制,转战杭州,放弃了自己的小算盘(之前提到他毕业后前三年要在上海,这是自己家,会有许多优势)。一个想法多的人往往也容易自我颠覆,这是否是明智之举还很难估计。凤博和绍禹虽不相识,在影片中已形成一种隐性的较量。“过分的积极进取也是一种浮躁”,凤博的人生观无意间正中了绍禹的下怀。他们将继续在职场中浮浮沉沉,时而你超过我,时而我超过你,两种性格,两种人生。算计难道不是一种盲目?聪明人难道不会越来越困惑?踏实地等待也并非不是明智……谁也难以预料。随着越走越远,更多的比较也许意义不大,加之拍片时间有限,一个开放式的结尾已作出了最好的提问。这个短片是一次丰富的人学研究。
2014-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