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雅典的泰门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2-05-16 02:10: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雅典的泰门的读后感大全

  《雅典的泰门》是一本由威兼·莎士比亚著作,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08图书,本书定价:14.00元,页数:200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雅典的泰门》精选点评:

  ●怒骂之言实属可爱,愤世嫉俗的哲学家和泰门太喜欢了

  ●导致泰门的悲剧原因和李尔王相似,但感觉整个剧本没有李尔王有冲击力

  ●醒世之作,但尤其引我注意的是其复仇的心态,无论善恶,毋论是非。

  ●老莎是不是很愤世啊,还是受过什么情伤?不知道是老朱有意思还是你有意思,这几句骂人的话是小学生水平吧哈哈哈

  ●最可爱的人还是哲学家

  ●我也想认识一下泰门

  ●呃。。。借的书书名是麦克白莎士比亚戏剧精选集(中国画报出版社),看了半天泰门,还奇怪为啥麦克白还不上场,还以为女巫是泰门变的,这脑洞和智商啊。。。

  ●有钱能使鬼推磨

  ●入我心者,定之好货。

  ●泰门的诗性,人类需要诗人。

  《雅典的泰门》读后感(一):随

  我心目中人类世界有两位大智者,两位伟人,是贝多芬和莎士比亚。贝多芬如今只能听到现代钢琴演奏的作品,莎士比亚我也没办法看古英文版的,所以这点很可惜,人类世界的进程在发展,被遗忘的、陨落的美好智慧也不少。距离那个世界遥远今天的我们,也许更多只能用一种体悟的方式去了解他,所以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莎士比亚。

  听说过许多不同的流言,版本大致相同,这也塑造了我心目中的莎士比亚。我心目中的莎士比亚是爱财的,是了解乡村生活的,也是极具表演天赋的大艺术家。虽然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理念是"完人",但莎士比亚无疑不是,他也有自己不好的,不善良的地方。

  托尔斯泰说不喜欢莎士比亚,是不能理解他的戏剧性。为什么一会变成这样,下一秒马上变成那样,不现实啊。

  我个人非常喜欢《雅典的泰门》。有些地方我觉得他像《李尔王》,但结构上《雅典的泰门》更简单,更早期,但这不代表他没有《李尔王》好,或者不如莎士比亚的任何一部戏剧。他给予我的体验,是颠覆性的。他完善我"生命是什么"这个问题。

  命运最终成全了泰门,让他离开了人世和荒野两座监狱。走向何处?

  《雅典的泰门》读后感(二):(Shklar)

  “……泰门首先是一个经典的专横之徒,他厌恶自己,因为他无法控制自己贬低他人的渴望。他的慷慨是一种吃人的姿态(hannibalistic gesture),而非一种友好的往来。这是对友谊的拒绝。尼采认为,这样贪婪地食人注定会使人走向厌世。事实上这已经是一种心灵转向厌世的表现了。尼采观察到,普遍性的慷慨决不允许单对单的友谊,这一洞察甚至更接近真相。事实上,泰门甚至连自己都不喜欢,他一点都不愿关心自己的事务,这一事实已经足够说明问题了。……

  “……因为他认为,友谊是功利性的。他没意识到,这样的契约性友谊往往非常脆弱。不过他和自己那些食客的关系甚至比契约性友谊还要稀薄,因为这种关系完全只对其中一方有利,在物质或情感层面泰门的客人都没为他做出什么贡献,他们只是满足了他的占有欲。泰门肆意挥霍,而食客们只是这种挥霍的消极享用者。……破坏力如此之大的其实并不是金子,而是泰门一直以来使用财富的方式。在他眼里,所有来他这儿蹭饭的宾客都是一样的。他并不想把他们看作一个个的个体。虽然他几乎是强迫性地把珠宝赠与宾客,但他很少答谢他从客人那里收到的礼物。有一个债务人想还钱给他,他也拒绝接受。……他既不明智也不高贵,只是冷淡且疏离。……这些宾客也许是使他厌恶自我的最直接源头,但自始至终,他都是个货真价实的厌世者,无朋无友、专横暴戾。……

  “……他一丧失财富就变得活跃起来。他从消极的厌世者变成了积极的咒骂者。使他在厌世者中显得极为特别的是,他对自己的厌恶不亚于对其他所有人类的厌恶。……甚至连丰饶的土地也只是“人类共有的娼妓”。整个自然都呈现为一副掠夺活动的景象,而泰门和他的厌世是这样一个宇宙的完美表达。然而,……只有当他怂恿亚西比德使雅典倾覆于血泊之中时,我们才能看到他的厌世如何为残忍提供了理由。…他并没有选择重新成为一个战士;如今,任何行动都与他的厌恶之情相合。在他自己看来,他最后的诅咒不过是天地间不和谐之声的回音。……

  《雅典的泰门》读后感(三):有个雅典人,名字叫泰门

  《雅典的泰门》讲述了雅典贵族泰门,因为其慷慨大方的生活方式挥霍掉全部财产,而后向一帮所谓朋友求助失败后,隐居山林,消极厌世,最后葬身于自己提前做好的坟茔之中的故事。若凭本剧另一译名《黄金咒》来看,本剧实在是个现在看来相当老套的抨击资本主义腐朽贪婪的故事。但如果我们把注意力放在本剧的后半部分,从另一角度对某些细节上的不同理解就能增加这部戏剧的人文深度。

  该剧的前半部分介绍了家产殷实而又乐善好施的贵族泰门如何在挥霍无度的施惠中尽丧家财。任何人只要随便送给他什么礼物,就能得到数倍甚至是数十倍的回赠。他自己也是过着夜夜笙歌、灯红酒绿的生活,并用殷实的家产解决朋友们生活中的难题,所有的贵族都紧紧环绕在他的四周。此时的泰门心里想的是“神啊!要是我们永远没有需要我们的朋友的时候,那么我们何必要朋友呢?要是我们永远不需要他们的帮助,那么他们便是世上最无用的东西,就像深藏不用的乐器一样,没人听得见他们美妙的声音。”所幸,几位债主催债给了泰门一个需要朋友帮助的机会。诚如其仆弗莱维斯所言“慷慨的人都以为别人想自己一样慷慨。”此时的泰门认为人们都有困难的时候,都需要朋友的帮助,所以自己帮助别人,别人也会在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助自己。人在判断别人的想法与行为时确实会有别人相似于自己的倾向,如果相信了这种倾向,那么一旦这种判断与现实相违背,巨大的失落会让人难以接受,甚至失去正常的理智。这也为后来泰门的失智埋下隐患。泰门的“好友们”无一例外全以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回绝,荒诞程度几乎让人忘记这是一部悲剧。失落的泰门在戏耍了众位贵族后愤然遁世,故事也进入到精彩的后半部分。

  对于将军攻城前元老像泰门求助这一情节,看着真是令人疑惑,文中并没有说泰门是用什么方法多次令雅典免遭战火。如若他真有这样的能力,又为什么会落魄的这么轻易?窃以为作者心中的泰门是一个高智商高情商的厉害角色,只是太过相信别人,没有好好保护自己。他像守护神一样用别人看不到的方式将战争和混乱挡在雅典之外,将和平与财富连同无条件的信任给予他的人民。然而雅典却在他需要它的帮助时放弃了他,也等于放弃了他们自己。

  所幸最后元老们的认罪和将军的恩怨分明拯救了雅典,也拯救了人类。作者真正的态度也随艾西巴第斯的结尾对白阐述出来:人有善恶,重要的是我们努力发挥那一面。戏剧中的没有道德上的完人,最后认罪的元老们放高利贷、将军贪恋美色(带病打仗,军饷不够人心涣散的时候还带着两个情妇)。但在关键时刻他们表现出来的自制和泰门的死一同构成了人类向奥林匹斯山上的天神们的庄严宣告:我们在打开潘多拉魔盒之前,你们也曾给予我们美德。守护美德,正如结尾所说要一手持橄榄枝,一手持宝剑。没有能力自卫者,发扬美德就要做好忍受诸多困难险阻的准备。更多的人,还是会像管家弗莱维斯一样,平凡的活着。

  附本剧结尾(将军艾西巴第斯得知泰门死讯并读了他的墓志铭):虽然你看不起我们人类的悲哀,藐视我们凉薄的天性里自然流露出来的泪点,可是你丰富的想象使你叫那苍茫的大海永远在你低贱的坟墓上哀泣。高贵的泰门死了;他的记忆将永留人间。带我到你们的城里去;我要一手执着橄榄枝,一手握着宝剑,使战争孕育和平,使和平酝酿战争,这样才可以安不忘危,巩固国家的基础。敲起我们的鼓来!(朱生豪译本)

  《雅典的泰门》读后感(四):当黄金成为你的上帝

  即使他住在比猪窝还卑污的庙宇里,

  也会受人膜拜。

  ——《雅典的泰门》”

  莎士比亚的悲剧里最有名的当然就是《麦克白》《李尔王》《哈姆雷特》《奥赛罗》了,这几部悲剧当年我是一句一句地对比着原文看的,那段时间还真是收获很大,就连一向难啃的钦定本圣经都能比较流畅地读了。恕我浅薄,我对莎士比亚的理解也就仅止于这四大悲剧加上一个《罗密欧与朱丽叶》了。大学看的第一部莎士比亚戏剧就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到目前为止我已经看了将近十个版本的电影。对于莎士比亚的其他戏剧,虽偶有听说,但基本上没有翻过。

  作为莎士比亚最后一部悲剧,《雅典的泰伦》比起另外四大悲剧的确逊色不少,就连篇幅也是少了很多,缺少比较细致的矛盾冲突的描写,梁实秋先生早就指出过了。不过,相对于其他四大悲剧的宏大叙事,这部戏剧看起来倒更接近于我们的现实生活,更能让我们想到隐隐约约隐藏于我们身边的那些嘴脸——他人或自己——在面对金钱时所表现的豁达与谄媚,贪婪与吝啬。

  这样下去肯定是要倾家荡产的。果不其然,很快泰门就负债累累,债台高筑了。泰门相信,当年他帮助过那么多人,现在他有难了,那些曾受惠于他的人肯定也愿意施以援手。谁曾想,那些人避之唯恐不及,或者装穷表示无法借钱,或者根本就不愿意见他。泰门终于醒悟过来,他想要报复那些人。于是他再次邀请他们来到家里做客,那些做惯了逢迎拍马的人以为泰门只是在考验他们的忠诚,又露出了谄媚之象。谁知道,摆到他们面前的盘子里装的都是水,泰门看透了这群人的嘴脸之后,把水泼在了他们身上,将之扫地出门,然后离开了雅典,把自己放逐到海滨的洞穴,以树根为生。谁知道在他挖树根时,他又挖出了金子,而且他有金子的事情又被人知道了,又有很多人觊觎他的金子前来行窃,泰门就把这些金子分给了那些窃贼和妓女。对人类和黄金极其痛恨以及对自己的人生极其绝望之下,泰门孤独地死去。

  王尔德童话《快乐王子》里,王子很不解地对燕子说,人们很喜欢黄金,似乎这东西可以给他们带来幸福。所以王子不停地将自己身上所有的黄金剥下来,送给那些需要的人,直到王子再无黄金可送,被当作一堆破铜烂铁丢弃在垃圾场。死去了的快乐王子肯定不会想到,他所帮助的那些人是否真的能够从贫困当中被拯救出来,暂时温饱的解决无法让他们的灵魂得到任何救赎。他们只是发现平白无故地可以多得金子,可以瞬间让他的生活改善。等到这笔改善资金用完,努力工作以求更好的回报这种想法不会有,有的只是静静等在窗边,希冀另一份黄金悄然临到。

  这才是人,这才是人性,这才是直堕地狱的人类的最可能结局。他们不大可能真的会想知道提供帮助的是谁,是否应该感激,除非又有新的欲望出现,需要更多的钱,需要更多的黄金。估计很多人都看到过类似的新闻,将一位老大爷累死累活捡破烂供不认识的贫困孩子读书,等到这孩子真的长大成人学业有成了,这孩子竟然毫无感激之情。我们根本不需要责怪这个孩子,就像泰门慷慨施予过的那些贵族宾客,轻易地可以得到的黄金,只能引起他们更多的贪婪,而不是更多的感激或者回报。

  他们不需要回报吗?他们当然需要回报,在他们的意识里,他们如此的慷慨一定会换来更多的将来的回赠。只可惜,过分的慷慨,盲目的挥霍,只能换来虚假的友谊,无谓的牺牲。付出当然需要回报,这个道理大家似乎明白,但又似乎不愿意那么明白。当一个人全心全意地爱你的时候,无论你喜不喜欢对方,你都希望对方能够付出而不求回报,如果对方看到这样的付出得不到任何结果,想要放弃,换回来的大抵不过是轻蔑。其实换个角度想想,有些要求是对自己的,比如说付出与回报的问题。我可以无限制地付出而无怨无悔,但你绝对不能让我毫无想要获得回报的心思。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泰门,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奉承泰门。我们渴望拥有泰门的财富,我们渴望搜刮泰门的黄金。当黄金成为一个人的上帝,他也就彻底沦为了地狱的死囚,无论是泰门还是门客,都毫无区别,只是以不同的方式奔往毁灭。泰门和他的门客们从来没有真正在这个世界上死去,但泰门和他的门客们也终究从这个世界上彻底死去。只是到了那一天,黄金销毁了,贪婪消失了,名誉化成一缕烟,富贵成为一阵风,还有多少灵魂能够被拯救?

  ——————END——————

  Love never fails.

  爱是永不止息。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雅典的泰门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