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美国女儿越南妈妈》影评摘抄
日期:2020-11-14 06:43: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美国女儿越南妈妈》是一部由Gail Dolgin / Vicente Franco执导,纪录片 / 战争主演的一部美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国女儿越南妈妈》精选点评:

  ●原本不该发生的悲剧就这样残忍的发生了

  ●本来是充满欢喜和期望的越战后的寻亲重逢,却在母女相处过程中出乎意料地转变成分离造成的巨大的文化冲突,并以不可调和的悲剧收场。摄制组跟拍过程中也没料到会有这种转变;前后反差充满力量;爆发的那一整段高潮很绝。

  ●跨文化课上看的

  ●浮生若此不如莫遇

  ●wow,又是一部reference,感叹时间的奇妙,两三年前最早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是压根看不下去的,现在觉得简直绝了,文化的差异,记录的朴实,剪辑……值得借鉴。

  ●文明冲突下的悲欢离合

  ●Stupid, arrogant, fat, fat, fat... so American.

  ●其实挺悲伤的,不仅是文化差异,双方其实都没有真正的想去理解对方,而是想去证实各自对对方的想象。

  ●电影本身很好,但对人物真是吐得掉一桶槽。评论里有人说得好,“什么文化冲突都是借口,本质上跟越战时没区别的美国精神:eternal arrogance,gigantic American ego, 潜意识里期待一切的外界文化顺应自己的需求和野望。”

  ●asian american experience

  《美国女儿越南妈妈》影评(一):当亲情遭遇怀疑

  天真的女主人公Hiep满心欢喜踏上寻根之旅。坐上去越南的飞机前,从她紧张地挑选衣服,捣鼓发型,在飞机上向邻座学习越南语的问好,可以看出她还是十分重视这次的重逢。

  只是Hiep对生母的感情也许并不及生母对她的十分之一。生母的感情里夹杂了后悔、怜爱、和二十多年的思念。所以一见面后,生母不住地亲她的脸颊,多少的触碰都不够。

  短短七天的相处,两人之间的交流是很少的。

  生母希望能和她多一些交流,让她们互相了解彼此。

  Hiep希望能快点回到美国,过回原本的生活——这里的一切开始让她觉得难以想象和难以忍受。

  影片的最后,在哥哥要求Heip出钱赡养母亲时,Heip终于忍无可忍,伤心地大哭,消极地抗拒。她难以理解自己陌生的家人突然让自己背负的责任和枷锁。

  看着崩溃大哭的女儿,母亲只能强忍自己的伤心,安慰女儿说她能够理解文化的差异所带来的误解,支持女儿按照自己的想法来。

  于是影片以Heip飞回美国、母女从此不再往来为结局。

  纪录片的最后远在越南的母亲端着凉了的米饭坐在窗前,不知在看着什么,很憔悴的样子。

  可以说在这场亲情与文化的较量中没有输赢,就像最后母亲所说:二十年前我将你遗弃,而二十年后你也将我遗弃,我们谁也不欠谁了。

  《美国女儿越南妈妈》影评(二):基督教和儒家的冲突

  基督教没有孝的概念,子女不养父母天经地义,父母不养子女就大错,在美国大片里,经常看到父母因没钱给子女买玩具,没时间看孩子的学校比赛,没给孩子提供安全环境就内疚啥的,在中国文化里,两个角色正好倒过来。基督教的理论似乎是孩子欠父母的养育之恩,还给了自己的下一代,故无需向上偿还,这个逻辑看起来有点怪,但好像也找不出毛病。

  抛开宗教观念,从道德和法理而言,这对母女的冲突有一个关键问题,即越南母亲是否抛弃了女儿。美国女儿生于1968年12月10日,1975年4月通过Operation Babylift送到美国,越南母亲养了女儿6年。母亲在片中说,谣言说战后会把混血儿烧死,根据看世界杂志《“越战混血儿”的残酷人生》,里面也提到了相似的说法:“1975年4月初,西贡陷入越共军队手中,一时谣言四起,说凡是与美国有关系的南方人都可能遭到大屠杀。”。现在的问题是,母亲抛弃女儿,究竟为了女儿好,还是为避免自己战后遭被清算,如果是前者,母亲没有过错。其实不管怎么说,女儿毕竟是受益了,当年10万越美混血儿,只有1630名成功被送到美国,没走的后来在越南饱受歧视、虐待,后来80年代再迁到美国的那些混血儿也在美国受到歧视,难以融入当地社会,相比之下片中的女主角就好得多。

  从经济的角度看,美国女儿的越南大哥请求美国女儿给母亲每月寄生活费,美国女儿表现出极为反感的情绪。片中有越战结束22周年的游行,表示女儿回越南是1997年,我查了下,当时越南人均GDP 362美元,而美国为31554美元,是越南的87倍。女儿上过大学,收入应该能超过美国人均GDP,美国女儿只要每年给母亲寄100美元生活费,加上大哥和两个姐姐给母亲的生活费,母亲已经可以过上当地中上等的生活。因此从经济的角度看,我不认同美国女儿的表现。

  看似互相遗弃,但女儿欠母亲的还是多一些,女儿应适当履行义务。

  《美国女儿越南妈妈》影评(三):一部引起无比复杂不知对错的纪录片

  非常纠结

  1975年,一个叫做Operation Babylift的美国组织将一批一批的越南孤儿送往美国,并安排他们被美国家庭领养。Heip是越南战争时期越南妇女与美国士兵生下的混血儿。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孤儿,但她被越南母亲送进了孤儿院,因为当时流传说共产主义会将这些“资本主义产物”给处理掉。Heip就这样来到了美国,还是美国田纳西州。养母只身一人将她带大,并且想尽一切办法将她美国化。只是养母并不是一个很懂感情交流的人,在Heip大二一次晚归之后,竟然一气之下要断绝关系。正是这件事引发了Heip对寻根的期待。

  终于,Heip回到了越南,见到了生母以及她的哥哥姐姐。她妈妈懂一点英文,见到22年未见的女儿又是亲又是吻的,看得我有点惊讶:原来越南人用很多肢体接触来表达感情的啊!

  可是他们终究算是“陌生人”。而Heip也是被很彻底的美国化了。相处一周多,足以将初见的激情磨灭。取而代之的是现实的压力和分歧。

  越南的近代史相当悲惨,致使越南家族形成了一旦是出去了的条件好一些的家庭成员,都需要给整个家族以支持,最主要是以经济支持。Heip的哥哥在类似于“家庭会议”的场合提出了希望她赡养母亲支持全家的希望(他们之间交流需要翻译,所以这也可能是他们无法很好互相理解的原因之一),Heip竟然流泪离开,一个劲地说"I cannot do this anymore"。连母亲过去安慰时她都将母亲推开说"Don't touch me"。结局不能说是不欢而散,但是回到美国的Heip没有和在越南的他们保持联络。虽然她自己说"I just closed the door. I didn't lock it",我认为也只有她自己才能打开那扇门。

  个人命运与国家历史的纠缠

  亚洲文化与欧美文化在对家庭负责任问题上的分歧

  想得到家人的爱又不想付出,或者说是在该如何付出上无法达成共识

  越来越体会到其实亚洲国家的人民的经历还是有不少共同点的

  I wish one day I can proudly say something like "my continent" :-) Like what Felipe said about South America and what Michael said about Europe

  加油 ASIA!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美国女儿越南妈妈》影评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