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觉醒》是一本由(印) 克里希那穆提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裝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9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智慧的觉醒》精选点评:
●读了点佛经后觉得他说的是糟粕 有人说他落在了有想无想的有为法里,有的说他只是在戒定慧的定中 总之佛经比较靠谱(虽然我还没读几本……)
●2/3 这本书是克氏一辈子想让人类觉醒,更多人一体化,不再冲突,分裂,树立概念,种族,暴力,痛苦,派系,主义,权利寡头所做出的努力。余下3/1,30岁后感慨吧。
●不得不承认,水平不够,没有读完。没有很强的共鸣,于是没有足够的心思看下去~
●看不懂,印度人写的书
●克氏演讲录,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心的警觉
●这么厚一本书,但是却不能直指人心,也是枉然。仅仅说理,让人陷入无端的思考,只能是让人进一步的在内心中寻觅自我,在文字中找到戳中自己心坎的话。因此本书并不适合未开悟的学习者。而讽刺的地方在于,如果你已经明白什么是智慧,那你根本就不需要再看它了
●翻译一般。推荐英文版。
●对话形式的讲哲学,知道和年代久远没关,可还是没理解
●只要存在中心,空间就必定永远受到限制。
《智慧的觉醒》读后感(一):一本值得看的书
很不错的一本书,值得我们一生反复阅读。一位朋友让我认识了克,也是她送了我这本书。感谢翻译此书的作者,感谢辛勤的工作。翻译得很好。很不错的一本书,值得我们一生反复阅读。一位朋友让我认识了克,也是她送了我这本书。感谢翻译此书的作者,感谢辛勤的工作。翻译得很好。很不错的一本书,值得我们一生反复阅读。一位朋友让我认识了克,也是她送了我这本书。感谢翻译此书的作者,感谢辛勤的工作。翻译得很好。
《智慧的觉醒》读后感(二):何为智慧,何为佛
1,一人一世界
人是如何认识周围的世界的呢
通过自己的观察、理解、分析、判断、总结。
所以每个人看的世界都是不同的。
再加上个人的性格偏向,做出对外界的不同反应和状态。
所以想认识世界,请先认识你自己
你自己就是世界
2,智慧-认知你自己
大师一直在说的一件事情就是客观的认知你自己
如何认识你自己呢
察觉、不带任何判断,
你不需要判断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是对是错,是好是坏
更不要找个合理的理由
如何察觉呢,他没有说的非常清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
需要自己去发现探索
3,喜欢急于回答问题,和问别人问题
是不是大家都很喜欢回答别人的问题
而且不论什么问题都有自己的答案
是不是你有观点的时候他们都有疑问
都喜欢问问题
人们不太探究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答案
抱有这样的观点
人们也不太关心 他人为什么这样想问题
把思想流于肤浅
《智慧的觉醒》读后感(三):关于看
看到树在墙上斑驳的投影晃动,看到空中云涌动的变化,这种看显得非常不经意呢,前一刻还没留意下一刻就沉醉其中,那这些就是克所说的看吗?发现那独特的风景?那岂不是很多优秀的摄影作品都是看的果实,也许看的难度和意象的强度有关,看树,看鸟,没有太多先入为主,也没有纷繁的爱恨和利益,所以那一刻的风景其实不难捕捉,而越是喜爱,越是害怕,越是充满意象的人和事就很难平静的去看了。书还没看完,而我大概知道了,我的困惑,我的麻烦都得自己去解决,如果以前我认为人生需要追求,需要意义的话,现在已经开始质疑了,如果这追求不过是过去的记忆所拼凑的,以期摆脱现在的烦恼,那和毒鸡汤有什么分别。
今年夏天为了让租的小房间更美好一点,我买了好几颗绿植,放在窗外,有段时间我精心去照顾它们,并且疯狂爱上月季,虽然没有种植,那时候脑海里有很多美好的想法,逛淘宝,看种植视频,还在图书馆借书看,这激情维持了一个月,植物们冬天就集体移到室内了,激情过后我只是看到植物黄了,央了才记得浇水,再也没有欣赏过它们,在读了本书以后,我发现,普通意义的兴趣,爱,或者喜欢都有其残忍之处,因为在夏天已经有一盆死了,冬天后,有一盆也快不行了,现在我也没有丝毫的愧疚之类,只是发现如果不去想要装饰,不去喜爱,那么我就不会买了,如果买来我就能够去看,就算没没真的看到,留有这样想去看去感受的心,也不会象现在这样,我曾有多喜爱就曾有多冷漠,所以,我也是残忍的,现在只是知道了这点,而真的感受到自己的冷漠和残忍,也只有更多的去看才能体会。
《智慧的觉醒》读后感(四):我问是因为不得不问
《智慧的觉醒》跨时数月方读完,太忙,加上四百多页的厚度,也不方便带来带去。读完做的第一件事,是把包书皮的彩纸的内折边在书扉页和末页磨擦出的痕迹用橡皮仔细擦干净,将书内页几处小小的卷角仔细抚平,下意识的慢动作缘于心理上的畏难——要在一段基本不在阅读和书写的状态之后,写一篇关于克氏教诲的文字。
《智慧的觉醒》收录克里希那穆提在美国、印度、欧洲等世界各地的演讲,以及他与各界知名人士的对谈。没有《序》,没有《后记》,以他与旧金山州立大学哲学教授雅各布•尼德尔曼在美国关于“老师的角色”和“内在的空间•传统和依赖”两次谈话开始;以他和伦敦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大卫•博姆在英国“论智慧”结束。中间还包含内在革命、关系、宗教经验、冥想、人类的挣扎、善与恶、看的艺术、自由、神圣、冲突、快乐、时间、空间、志趣、秩序、孤独、思想、意志、能量、意识、恐惧、暴力等等大量内容。形式包括谈话、对话、演讲、讨论。拉得很长的阅读过程中,只要在读,就会被深深震撼,就会感到思维豁然洞开的惊喜,就会由衷体味种种束缚唏里哗拉往下掉的松快。克氏的东西,非常好读,“我讲的东西非常简单。”他说,“我并不是哲学家,不会虚构理论。”但每次我尝试着想跟朋们友聊聊他,却都发现很难找到准确的语言。想来想去,克氏语言难以转述的重要原因,在节奏和深度上。他一步一步走到问题核心的严谨,他抽丝剥茧深入探究问题的方式,都不是现代人际聚聚就散的状态所能够承载的。克氏的东西只能去读,静下心仔细去读。他在对话中一再说慢一点,你太快了,我们还没到那里。
相较克氏与普通听众的对话,我更喜欢看他的演讲,以及他与不同领域专家们的谈话。普通听众的问题零乱且易陷入循环,虽然克氏不会被他们左右,但节奏难免受影响,“看看我们绕的圈子,翻来覆去地说,却没有领悟。 ”整篇的演讲,则畅达深邃,不可思议的逻辑谨严。至于他与专家们的谈话,我特别喜欢双方的那种懂,那种清晰的推进和深入。
读克氏的书,会发现问号特别多,一个接一个。他反复告诫人们要质疑,一再提醒听众质疑的还不够。他说“除非我们批判性地觉察在谈论的内容,因而质疑一切,不盲目接受关于我们自己或他人的任何事情,我看不出我们怎么能为生活带来任何理智(理智表示一种相当健康的生活方式)。”他向听众提的问题远多于他请听众提问,听众所提出的问题,数量上如此,品质上更加悬殊。有听众因为怎么也回答不对克氏的提问而埋怨,克说:“我问是因为不得不问。”说串连起克氏教诲是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一点也不为过。他用层层推进的问题带领听众探察世界的真相,人类自身的真相。克认为人类的内心及行为如果不改变,任何社会结构——不管其多完美——都会败坏。人类千百年来面对的问题——战争肆虐、民族纷争、男男女女彼此争斗……也不会改变。“我关心的是怎样改变人的心,好让它无论如何也不会对人类造成生理和心理折磨。”人类的改变迫在眉睫,改变的前提,是要看到真相。如果有足够的热情和能量、强烈的兴趣和认真的态度——克对听众的要求,那么跟随他密集的问题,进入那个深刻质疑的领域,便可从中看到人类改变的刻不容缓!
我看的是宋颜译,重庆出版社出的2010年版,全书共十一章, 各章均有副标题,分别注明这是“演讲”,“谈话”,“对话”,“小组讨论”。先来看四次“谈话”。谈话对象除了前面提及的哲学教授尼德尔曼和物理学教授博姆外,另两位是曾随侍克氏六年,担任克氏秘书及助理,并自认是克的学生的音乐家艾伦•诺德;以及学者和老师斯瓦米•凡卡特桑那达。
尼德尔曼教授问克,时间是1971年,有没有注意到年轻人对灵性革命所做的探讨,克认为要认真检查一切所谓宗教或灵性的东西,搞清楚其中的真相。纵观世上所有宗教,他看到它们“组织化的徒劳无益”。人们依赖智者、尊者、宗教、教会、教育、传统……可这些东西千百年来并未将人类从悲伤、野蛮、丑陋、暴力、空虚、贪婪、恐惧……中解脱出来。克认为人类自知充满问题,于是祈求解决问题的速效药,以臻上帝、开悟、真理之境。思想因为只能在已知的领域活动,像一个牢笼,当它厌倦了时,便向外寻求,但寻求到的仍是已知之物。宗教、上帝——全是用已知的过去投射未来。克反问诺德:“我们为什么把整个存在划分为我身外的世界、我内心的世界以及超我?”人们是不是因为解决不了外部的问题,而转向内心,但却同样无力应付和解决内在的问题,于是又转向了其他维度?
克指出,社会,亦即人类关系的存在状态,也就是人们身外的世界,就是人们创造的。“世界就是我,我就是世界。”如果能认识到这一点,“那么不管做什么,不管发生什么转变,都能改变整体的人类意识。”如果人们老是指望通过改变世界,来改变内心,只能永远困于其中。“世界的意识就是我的意识。”——转机就在这个意识中。如果认识到这一点,就会知道,“我的任何改变都将影响到意识的整体。”如果世人想要创建一个不一样的世界,首先要对世界的现状负起责任来。意识必须彻底革命,怎么革命?靠努力,靠意志可以实现意识的转变吗?比如通过抵抗、克服、压制、抗拒、逃避——它们都是意志的活动。克指出,靠冲突实现转变,“生活从此就是一场无休止的战斗。”如果我们的生活与意志永别,那就意味着我们的生活再也没有抗拒,意识不再四分五裂。只有当意识毫无冲突时,才会有自由,观察的自由,意识以及意识有关的一切才能产生根本的革命。
有绝对的善和绝对的恶存在吗?首先,什么是善?克认为“善”是“全然的秩序”。即头脑、心灵、身体的和谐。“秩序意味着处于自由当中的行为。”他认为如果能深刻认识到我就是世界,世界就是我,世界的意识就是我的意识,就会有慈悲,而慈悲、自由、秩序、美德、善,是一个东西,一件事。秩序不是计划出来的,美德也不来自计划。执行计划是在遵从某个标准,一旦遵从便会导致内心的矛盾,就会产生冲突,而冲突正是混乱的根源。克不喜欢“恶”这个词,“因为它充满基督教的气息,带着谴责和偏见。”离开秩序,就会滑入恶的深渊吗?比如行为不端、说谎、有意无意对他人的伤害?克认为如果结束它,就可以清除它——不是逐渐清除,是一下子擦干净——就可以沐浴在善之中。因此他认为否定怨恨,否定暴力……那种否定本身就是善。在是否有绝对的恶的问题上,克的态度非常坚决,他说:“说什么存在绝对的罪、绝对的恶,那么说就是最恐怖的,那才是恶。”他进一步阐述道,“我们一旦主张存在绝对的恶,那种主张本身就是对善的否定。”
学者斯瓦米与克展开名为《古鲁和寻道》的谈话,“古代表无知的黑暗,鲁代表驱除者、驱散者。因此,古鲁就是驱散无知黑暗的光。” 斯瓦米这样对克解释“古鲁”。克问,别人,不管他是开悟的还糊涂的,真的能帮人驱散内心的黑暗?还是必须靠自己下功夫?克打比方说好比我们在街上问路,有人给你指明了方向,但路还得你自己走,并且你也用不着赞美那个指路的人多么伟大。斯瓦米深入他的问题,说吠檀多根据求道者的资质或成熟度把他们分为几类,给予程度不等的指导。克认为成熟意味着无“我”,而一个人成熟不成熟需要他自己去搞清楚,怎样正确的生活也只有靠自己搞清楚。“道德并不是接受模式,也不是遵循一套无聊的常规。善不是例行公事。”克氏质疑任何靠系统和方法开悟的处理方式,他认为任何日复一日的修炼,不知道意思的重复念诵,都会使人头脑越来越狭隘、局限、迟钝。只有拒绝所有来自权威的制约,独自——深层意义上的独自一人,始终保持觉察、清醒——这需要一颗非常安静的心,只有如此,才能否定混乱,搞清楚自己生活中的秩序。“我可以独自一人是因为我懂得了自己生活中的秩序。”
物理学教授博姆告诉克,智慧(intelligence)在字典里被解释为:“领会言外之意”和“心的警觉”,克饶有兴致地重复了这两个短句,然后问:“智慧是思想的产物吗?”克认为思想是机械的,即重复的,可衡量、比较的,博姆教授补充道“依赖的”,而且思想永远在时间中运作,充满矛盾。思想在政治上、宗教上、心理上……制造出一个极其矛盾、分裂的世界。没有智慧的思想毫无意义。可是,“智慧要觉醒,思想就必须彻底静止。”克认为思想的止息是智慧觉醒的条件。书中收录的四次谈话,克与博姆教授的《论智慧》是互通度最高的一次,甚至博姆教授大段大段的话,克均认同,所以这一篇读起来格外通达。
特意查了《汉典》,“谈话”的第一词意是“彼此的对谈” ;而“对话”的第一词意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的谈话”。之所以想区分,是因为书中还收录了九次“对话”,四次在印度马德拉斯,五次在瑞士萨能。克解释这种对话的目的,在于想就大部分人真正关切的种种问题做一番切实的探察和思考,“不只是客观地泛泛而论,而会非常深入内心。”他还特别谈到“对话”与“辩论”的不同:后者涉及推理、逻辑、争论,“不会带我们走多远”;前者是选一个对每个人都至关重要的问题进行彻底的探究,其特点是深入细节,不偏离问题,不下断语,不提供观点,不引入思想体系,不引用他人的话。纵观九次“对话”,克通常以这样的提问开始:“今天早晨我们要一起谈些什么?”或者“今天早晨我们要一起思考什么?”他会在听众所提的若干问题中选定一个,对之展开探究,很慢很细地推进问题。听者有时会跑题,有时会擅下定语,有时会跃进,常常会不知所云,答非所问,他总是立刻要求回到正在讨论的问题上来,不要跳过去,一步一步来,不要人云亦云,不要照搬哲人、圣人的理论,他要求听众要全身心投入,头脑必须要清醒,否则就无法了解所谈论问题非常复杂和微妙的性质。
九次对话的主题被归纳为:“冲突”、“追求快乐”、“时间、空间和中心”、“根本问题”、“意识的分裂”、“智慧觉醒了吗”、“恐惧”、“恐惧、时间和意象”、“智慧和宗教生活”,乍看之下,非常概念和抽象,但克恰恰是最反对概念最反对抽象的,他的教诲总是跟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跟每一个人面临和身陷其中的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在标题为“冲突”的对话中,克问大家:“我们可以选这个涉及观察和思考的问题吗?”他细化道,“什么是观察?什么是倾听?谁在倾听?谁在思考?”如何看一株树?你看到的是树的意象还是那棵树?面对听众的不解,他将问题引入日常生活,“当你看你的妻子或丈夫,你看到她或他了吗,还是看到了你对她或他抱有的意象?”克认为意象、联想、记忆等等,犹如一道屏障,挡在我们和我们“看”的人与物之间。人们对自己也抱有各种意象,我对自己的意象加上我对对方的意象,屏障倍增。岂止,“我们透过概念看万事万物。”概念、信仰、观念、知识或经验,以及其他吸引人们的东西,人们透过这些看世界。克问,它们有意义吗?它们在日常生活中重要吗?“生活意味着去生活,去生活意味着与外界发生关系,关系意味着联系,联系意味着合作。”人类却总是按照概念——观点、方法、体系等等——去生活。信这个那个主义,信上帝不信上帝,应该这样生活,不该那样生活等等。一个概念还是一打概念,都是概念,人类深受其制约。“关系意味着当下即刻的直接联系,在同一个层面上,有着同等的强度、同等的热情。”如果之间隔着意象的厚墙,便不可能存在同等的强度和热情。克认为,一个概念化的世界就是观念、公式的世界,理论的世界,想象的意识形态构成的世界,它不同于现实的日常生活。当概念不同于此刻正在发生的现实时,实然——现实——和应然(或概念)间就存在间隔、差别,出现二元性,于是冲突滋生。人们为什么总是抱有概念,信这个信那个,活在意识形态的世界里?克指出,如果实然是快乐的,人们便不会想这想那,但如果是痛苦的,就想逃开,就逃到概念里去了。“你的上帝、你的信仰、你的理想、你的原则就是为了逃避日常的痛苦、日常的恐惧、日常的焦虑。”可不可以看到这之中的荒谬,没有隔阂地生活,抛开信仰、模式、概念、理想、希望、绝望……抛开这些,没有冲突地活在实然中?可不可以抛开意象,真正与人相遇?比如不带意象地与妻子或丈夫相遇?心如果摆脱不掉意象,在人际关系中就会制造伤害,伤害一旦存在,关系就结束了,人们以为靠变换关系就能彻底不受伤害,于是投入另一份关系,结果是再一次受伤。抛开意象、概念生活,“需要非凡的智慧和巨大的能量。”如果头脑不被各种意象、概念搅得乱七八糟,头脑就拥有了自由。克认为头脑可以通过当下不形成意象来清空自己。
梳理上述内容令我的受益度甚至超过阅读时,但这样写下去的话,这会是一篇长得无法收拾的东西,挑一些克氏之问结束“对话”部分的介绍。
一个不要有恐惧的概念能帮你摆脱恐惧吗?
你靠一个概念摆脱暴力了吗?
你嫉妒过,没有吗,羡慕别人?那个说“我嫉妒”的人是谁呢?
思考,即记忆的产物(记忆永远是过去,不存在鲜活的记忆),思考,跟过去有关,它能清晰吗?
如果我们在过去的阴影中生活、运作,有任何清晰可言吗?
你能不能过一种没有丝毫分裂的生活,一种不分裂、不支离破碎的生活?
你我能把存在的整个现象看成一个统一的生命运动,而不作意识和无意识之分吗?假设我不能把生活看成一个整体。我觉察到了自己在分裂地看待生活吗?
你了解你的意识吗——你思考些什么,怎么思考,为什么思考?
我觉察到我的制约了吗?不只是表层制约,还有内心深处的制约。心要怎样从自身的制约中解脱出来呢?
脑子——旧的那部分——能不能让自己安静下来,好让新的部分运作起来?
我们必须了解思想的本质,什么情况下它是必要的,什么情况下它是魔鬼,什么情况下它具有毁灭性,什么情况下它造成了恐惧?
思想能平静地面对未来吗?
脑子能不能在一个向度上知识渊博,在另一个向度上却无知无识?这意味着彻底的寂静。明白吗,先生?彻底寂静,然后用那份寂静使用知识。
……
克不传播理论,他认为只有对事实不抱有一套理论,才能面对它,对于听众习惯性深陷理论,他有一次着急道:“先生们,不要理论化,看在老天的份上。这些没用的脑子,只会理论!”克也不教授方法,“方法属于时间的范畴,因此方法没有好处”。他希望人们敏感——“最高的敏感就是最高的智慧”、全然的观察——“直接、简单、诚实地看”,因为只有这样,头脑才会变得极其警觉、清晰。
十五场演讲按演讲地:美国纽约、印度马德拉斯、瑞士萨德、英国布洛克伍德,分别收在四章中,时间是1968年和1971年。我准备只选择部分场次演讲的题记,一是无论我如何仔细梳理,仍然会挂一漏万;二是克氏的东西需要涓滴不遗地读,才可真正领略它的美,如果您有兴趣的话。
内在革命
恐惧现在、恐惧未来,恐惧死亡,恐惧未知,恐惧无法满足,恐惧不被人爱,想要被爱——有这么多恐惧,全部是思想机制造成的。所以思想即有合理性,也有荒谬性。
关系
置身于这一切混乱、仇恨、毁灭、污染,置身于这些骇人听闻的事正在横行的世界,人类怎样能,你和我怎样能找到正确的关系?
宗教经验和冥想
一个人要是说“我知道”,这种人其实不知道。一个人要是说“我已经体验了真理”,绝对不要信他。
看的艺术
要是从那个小角落里往外观望,你是看不到的,你看不到世界正在发生什么,你看不到绝望、焦虑、隐隐作痛的孤独,你看不到母亲的眼泪、妻子的眼泪,家人的眼泪,看不到那些被杀害的人们的眼泪。
神圣
你出于恐惧,出于这个传统不变的习惯赋予了它神圣的意义,你献身于你认为神圣的东西,听任它摆布。但,寺庙中的塑像并不比路边的一块石头更神圣。
什么是你最高的志趣
你能认识到社会中的秩序只能由你而不是由其他人实现吗?我们对那样的秩序负有责任,我们有责任通过改变我们的行为、思想以及生活方式来实现那样的秩序。
秩序
你的心处于完全的秩序中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不要再进一步探究。没有人、没有老师、没有古鲁、没有救世主、没有哲学家教给你什么是秩序。
我们能了解自己吗
我们可能会问心自由的意义是什么。其意义就是这样的心是没有冲突的,这样的心是彻底安静平和、没有暴力的,只有这等品质的心才能创造新的文化,新文化并不是跟旧文化争锋相对的,它是截然不同的东西,在其中我们不会有丝毫的冲突。
思想和不可衡量的境界
在不断学习的心是没有恐惧的,也许只有那样的头脑才能探究那不可衡量的境界。
思想、智慧和不可衡量的境界
我们在生态上、社会上没有空间,我们的心也没有空间,我们没有空间的现实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暴力。
认识思想和意象的关系
人类的心要求从内疚、痛苦、混乱和无休止的战争及暴力中解脱出来,而思想却无法带来自由。它可以编织自由的概念,但那并不是自由。
(请勿转载)
《克里希那穆提传》:你看,真相就在里面,你还犹豫什么?
什么都不是的人才是快乐的——克里希那穆提致一位青年的信
你对她的怀念,只会造成她的执著,让她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