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不到云端无写作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2-03-07 14:55: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不到云端无写作读后感精选

  《不到云端无写作》是一本由何立明著作,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8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到云端无写作》读后感(一):据超星搜索,《不到云端无写作》目前有近20家图书馆收藏

  《不到云端无写作》(何立明 著),华师大出版公司发行渠道,全国近20家图书馆收藏。谢谢~

  “有考辨,有推理,有哲思,有想象。章法如流云,变幻无穷。……读了先生的文章,倒使我加深了对周实《价值》的理解。”(湖南作家 周宜地)

  “看你写‘到了周实先生《友谊》这里,表里表外则更颤颤巍巍,谈友谊如同发哮喘,上气不接下气,底气虚弱。底气弱,便不忍心揭时下友谊的疮疤。让友谊喘口气吧!歇一歇,趁此机会回溯友谊的发生学,探索它的渊源,借回一点灵气。’我笑起来。友谊发生学的梳理很有意义,也有意思。可是中国的友谊概念和培根等的西方还是不太一样吧?他们一样和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能不能从两种文化的角度各自梳理,然后比较,让我这个细心的读者就更清楚得多?……。我在这里胡思乱想,等着继续读的想法。”(旅美作家 沈 睿)

  《不到云端无写作》读后感(二):四十、读【周实•无法安宁•08.灯】这一夜的灯,会灿烂得异样一些

  四十、读【周实•无法安宁•08.灯】

  这一夜的灯,会灿烂得异样一些

      因为生在南方,身在南方,每逢雨夜,我常凝望雨中的灯。(《08.灯》)

      从这一句开始进入周实先生《08.灯》的时候,我在想,为什么要写“雨中的灯呢”?南方的雨夜,那夜可是真黑,又湿又沉的黑就像一团吸饱了墨汁的棉花,填满天地间,可以把一盏小小的灯捂得窒息死去;那雨可是真大,如注如瀑,带着震耳欲聋的翻缸倒盆声响,劈头盖脸就可以把一盏小小的灯光给抽没了。这濠雨夜的灯我小时见过,在巷口街尾,孤零零立在盖过脚背的积水中,倔强得像一个老头儿。老头儿从绿色灯罩下探头出来,哽亮着,像一个负气的愣头青。我宁愿,那雨是丝丝细雨,夜灯下,像万千银针,刺下街面薄薄水皮上万千朵小水花。这时候,南方雨夜的灯,犹如一个雨巷诗人,吟哦着一个打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

      然而,周实先生的《08.灯》拒绝想象,尤其无关于这样轻盈的联想。“雨中的灯,晕黄的,模模糊糊,像长了毛,像是一个小刺猬,冷得哆哆嗦嗦的,一闪,一闪,呼吸短促。”这灯充满了质感,都是毛糙如树皮的质感,我仿佛从“晕黄的,模模糊糊”中看见了一对昏浊的眼,从“一闪,一闪,呼吸短促”中看到了一双苍老的手,在仓促的呼吸中写这“灯”。写道:灯“像是一个小刺猬,冷得哆哆嗦嗦的”。形象不说、朴质不说,但从“小刺猬”见怜爱之意,从“哆哆嗦嗦”见悲悯之心。由于词象,从“冻死”,从“南方的寿命”和“北方”的“冰”“雪”来呵护这“灯”,可见不是一鳞半爪的即兴随感,却是弥天塞地的沉底悲悯和无奈:

    每当这时,我就想;它是会被冻死的。

    每当这时,我还想:它在北方寿命长呢,还是南方寿命长?

    北方,风大,雪也大,雪还结成冰。

    南方,阴森森,整天湿淋淋。

    结论不会有,因为不知道。(《08.灯》)

  周实先生的《08.灯》,是关乎生命的“灯”,对生命的关注会有不同的角度。“生命都是短促的,只要是生命”,这是一种角度,是从死与生的伦理空间上的一般关注;“父亲看着儿子长大,祖父看着孙儿诞生”,这是另一种角度,是作为父亲(祖父),因而是从血缘绵延的一条时间生命线上来的关注。记得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作者鲍里斯•瓦西里耶夫在小说中谈论过生命的这一个角度:一条年轻的生命死了,死在抢下,这就有如一条绵延的生命线被战争的剪刀无情剪断。剪断了这条线就永远断了,以下的世世代代生命就从此消失了。 的确,战争不过是一个特列,是威胁生命线那个强大意志的种种表现中的一个特例。日常生活中对生命的销蚀与战争瞬夺生命的快刀不同。不过,日常生活中迫人生命的那个黑洞洞的老饕,也有另一种褫夺的力量,就是“那样巨大,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黑暗”。所以,来得更加消磨人;所以,周实先生《08.灯》中的那根连绵线,虽没有断裂,但绵延得似乎无力、恍惚而胆怯:

      每当这时,我就想;它是会被冻死的。

      每当这时,我还想:它在北方寿命长呢,还是南方寿命长?

      北方,风大,雪也大,雪还结成冰。

      南方,阴森森,整天湿淋淋。

    ……

      就像夜晚,一盏,一盏,灯亮了。

      然后,天明。然后,灯灭。似乎不曾亮过似的。

      亮过的,变成星,一点,一点,绿莹莹,犹如夜光表,走着,却无声。

      每逢雨夜,看着灯,我总这样,看着,无声。(《08.灯》)

  不知道怎的!我感到这无力、无奈而胆怯的情绪,如同来自于田野地里绿森森庄稼的忧郁。它惧于气候、惧于节气,捱受今天,也捱受明天。就像庄稼挣扎抽穗,都是为了给来年播种作准备。

  “父亲看着儿子长大,祖父看着孙儿诞生。”生命在时间之维上绽开自己,因此我觉得《08.灯》很农民!“灯河闪闪发光地从那黑暗之中流来,又消失在黑暗之中”,这正是农民式的时光度过方式。苦哇!沂水边上的孔子也如此叹“逝者如斯”,也令人想起了早年罗中立的油画《父亲》。 由此,可以抚摸《08.灯》中所沉到底的,不是生命的思辨命题,而是性命的切肤之疾。“每逢雨夜,看着灯,我总这样,看着,无声。”为什么是“雨夜”?手边稔熟的是巴金写过两次“灯”,有意思的是均无关于“雨”。那是因为巴金的“灯”是民族意志的产物,是一盏民族理性之灯。 周实先生的“灯”背景着“雨”中出现,挂着温度、湿度和冰度,贴着魂魄、刺痛和胃觉,是一盏性命之灯。两种“灯”中都在“寻找”,一个寻找的是国家民族之途,一个寻找的是个体存在之根。但二者都有一个相同立场,那就是均站在时间的纬线上,以祈盼变化!

      我也在时间的纬线上,前天,我作了一个空间的漫游。这个时空交接中,便感受到了另一异样一点的灯。

      漫游源于旅美学者吴琦幸的一段文字,题目叫《美国人的隐私和GOOGLE》。 当然,我的漫游动因不止于此,还有很多,但这篇“隐私”一文推我跨出了行动的一步:决定搜一搜我的初恋情人!果然,初恋的文章出现了,生活工作信息出现了,变成了一幅画面,居然出现苏杭。而且邮编、学院路、门牌号码、课表、课时量历历在目,就像站在眼前一样。真有意思!几十年来我一直以为她在岳麓山下,舀白沙古井浇灌着她那一根生命线。前年,游玩桃花源,经过橘子洲时,映象中居然沿途“看见”的都是她。湘女多情、情采绝艳,已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长沙小妹。没想到,何年何月迁移到了西施河边,做了说吴侬软语的浣纱大姐了。于是,从岳麓山下到西施河边……我的“空间”随之有了改变。而在这一夜,或许也有雨,我头顶上的灯却有了几分灿烂、一份相思!

      这一夜的灯,会灿烂得异样一些。

  (2006-4-9)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不到云端无写作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