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里的一头牦牛》是一部由帕武·多杰执导,Sherab DORJI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教室里的一头牦牛》精选点评:
●这显然是我没有经历过并且日后也不会有机会经历的事 暑假去了趟西藏 也知道隔壁就是不丹 一个我不知道该怎么办签证的国家 lunana很远 但我没想到远到要爬六天山路 导演爬了这么多天 在这么偏远的地方拍摄 也真的是辛苦了 看得出来 在山上拍摄的一些画面 镜头还有些抖 在这个时代下 不知道car的那些小孩子们 真的希望他们能够走出来
●哇終於有中文片名了!近幾年看過最好的藏語電影,沒有之一。
●去世界最偏远的学校,走路八天才能到。来世界最纯净的地方,只需一首歌的时间。牧牛人和牦牛有如亲人般的牵绊,异乡人和孩子有如雾霭般的缘分。他们唱着圆满牦牛之歌,笃信勤劳的生灵会转世归来。哪怕冰雪消融,雪狮不会消失;哪怕教室坍塌,牦牛不会牵走。不知道汽车为何物的孩子,教会他牵系为何物。
●一部被中文译名耽误了的好电影
●关于极端贫困地区的信仰和教育问题,但整体还是太温和了。结尾略显意外,让原本以为的正能量套路转化成了浓郁的乡愁,倒变得有力量了起来。男主长得好像史蒂文元……
●/长评
●导演处女作,影片简单真诚,整部电影就像是导演带着观众的朝圣之旅。用最简单的镜头去表现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通篇有如影片的那首歌一样,学会、唱出来、知道其中的寓意,然后再去用心体会。 感谢导演带给我们没有经历过的。
●是一部温情又可爱的电影,对于不丹山区的风土展现对我有很大的吸引力,然而感觉导演要表现的东西有很多但是又同时表现得太浅。得知这是导演的处女作,完成度已经非常好了,期待下一部。
●坦白說劇本不是特別出色,攝影也是中規中矩,不過很多畫面和情節很像以前在山區支教時所經歷的,同時也讓我忍不住聯想起騎行路上曾收留我的藏民。純樸簡單的人活得最幸福,與物質無關。希望我遇見的那些人都安好。
●#20191204 HIIFF 第二部 离雪山最近的学校,风景太太太太美了!唱歌的女子和大眼睛班长都好喜欢!拍人用了很多近景,喜欢这种感觉。很久没见过人心如此淳朴而虔诚的地方了,就算说出永远待在这里也没有伤感。想起在尼泊尔的失望与不解,不觉得那里的人们虔诚,甚至觉得他们眼神木然,现在想想也未必? 不过电影还是有美化,有借村长之口问出尽管人们说不丹是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青年人,国家的未来,为什么还是想去其他地方追求幸福?看到一半开始想七想八,教育可以摸到未来,但现在就应该开始改变啊! 感觉剧情有一个bug是村民太爱新来的老师但是为啥他比其他都好设定感太强。另外为政府工作,为王室服务啥的就不说了… 开放式结尾余韵悠长,遗憾的是说好的映后取消了
《教室里的一头牦牛》影评(一):再思考教育的意义
身为教师必定会思考的问题:教育的意义是什么?有人说过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是“点燃焰火”、是“阶级固化的工具”…在《鲁娜娜》里我听到了最为触动的一句:教师是可以触碰到未来的人。偏远闭塞如鲁娜娜,海拔4000米人口只有56人的小村庄里,一位老师的到来仿佛神迹显世,因为村民期望着他能够把九个孩子带入未来。高原似乎都有种神秘的力量,在离天空最近的大地上人的心灵也愈发纯净。那里的人敬畏着一切,天空、大地、雪山、牦牛、以及远来的教师。心灵的互通永远是双向的。无论他是否还会再回到鲁娜娜,在澳洲酒吧里唱起牦牛之歌时,我知道乌金已经被鲁娜娜改变了。
《教室里的一头牦牛》影评(二):奇景窥淫 浅尝辄止
经典叙事的奇景窥淫套用——心怀梦想的主人公被迫远走鲁娜娜,被淳朴民风所“感化”,而使命般完成教授课程,完成了自我的心灵涤荡后迷失于梦想之乡,揭示一个所谓永恒母题“传统与新生”的选择。
但之所以说是所谓的“感化”,是因为影片主创团队对支援教育的浅尝辄止。首先,剧作层面上的空洞,不断以足以让身处影片叙境之外的剧作者、主人公、城市观众,在一个个反复确证刻板印象的情节设置中,得以确证自己对“偏远地区”的想象。其次,导演层面的懒惰,几无创新的视听语言在缺失形式美感的镜头中,不断以一个“外来者”的主人公,聆听着“当地人”旅游式的风俗介绍,纯粹以被动的姿态,居高临下地审视一切,哪怕是在最为令人期待的,主人公如何教育这群如此温顺亲切的孩童时,创作者也用造黑板、做家访等等并无建树的方式,继续着他们的观淫。
相比较之下,同样是教育题材的《孩子王》,早已在1987年完成了对相关命题的直面。但与其不同的是,陈凯歌及其主创团队是切身经历过浩劫之中的上山下乡,在面对父权的坍塌后重新以全新的姿态审视着“教育”这一主题,因而更为深刻也更为写实,而非《教室里的一头牦牛》刻板地、几无创新地、无说服力地呼吁现代关注的回归。
《教室里的一头牦牛》影评(三):流放在不丹的变形计
经典叙事的奇景窥淫套用——心怀梦想的主人公被迫远走鲁娜娜,被淳朴民风所“感化”,而使命般完成教授课程,完成了自我的心灵涤荡后迷失于梦想之乡,揭示一个所谓永恒母题“传统与新生”的选择。
但之所以说是所谓的“感化”,是因为影片主创团队对支援教育的浅尝辄止。首先,剧作层面上的空洞,不断以足以让身处影片叙境之外的剧作者、主人公、城市观众,在一个个反复确证刻板印象的情节设置中,得以确证自己对“偏远地区”的想象。其次,导演层面的懒惰,几无创新的视听语言在缺失形式美感的镜头中,不断以一个“外来者”的主人公,聆听着“当地人”旅游式的风俗介绍,纯粹以被动的姿态,居高临下地审视一切,哪怕是在最为令人期待的,主人公如何教育这群如此温顺亲切的孩童时,创作者也用造黑板、做家访等等并无建树的方式,继续着他们的观淫。
相比较之下,同样是教育题材的《孩子王》,早已在1987年完成了对相关命题的直面。但与其不同的是,陈凯歌及其主创团队是切身经历过浩劫之中的上山下乡,在面对父权的坍塌后重新以全新的姿态审视着“教育”这一主题,因而更为深刻也更为写实,而非《教室里的一头牦牛》刻板地、几无创新地、无说服力地呼吁现代关注的回归。
“我不唱这种歌”的刻板傲气与 “你可以教我唱吗”的反转桥段,真是令人怀疑,《变形计》是不是已经走出国门,迈向不丹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