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游度日》是一本由汤姆·霍奇金森(Tom Hodgkinson)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悠游度日》精选点评:
●每一篇都得我心 也给了我反思日常生活的另一个视角 每个懒人都应该看看 看了就找到理论依据啦。五星推荐。
●本书教你如何做一只咸鱼,前半本非常精彩,后半本气有点散了。
●为无为 事无事 人生之大愿也
●很有趣。
●这是一本让勤劳者看了变懒,懒人看完更懒的书,哈哈
●懒人的哲学,享受生活,可惜离我们太远
●懒,一直懒下去
●一种生活状态,换个角度思考生活。
●闲人的同义词的自由 富有主见
●好消磨意志
《悠游度日》读后感(一):这样的度日
记得从前读过一本书,《你能不能不工作》。可惜的是,只记得书名了。似乎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读完了,再次可以肯定如今这样的度日方式。可若是将此称为懒惰的宣言,那可能也将远离作者的意图了。
这是一种对工作文化的挑战,也是对现代人的提醒。追溯到源头,还是那个哲学的问题:人生的意义究竟何在?
《悠游度日》读后感(二):书籍是否能够指导生活
很抱歉地讲,这不是对书的评论而是书对我的启迪。
于是我想,是不是该 降低生活标准,走上休闲的道路?
我们为什么要每天按时上班呢,
我们为什么要按时上班呢,
我们为什么要上班呢?
我想也许是时候,不上班了。
不过我退休,太早了。
另,此书于我市某折价书店读了半本,望心向闲适的有闲之士踊跃购买。品相不好,但仅此一本,五折出售,过期不候。
《悠游度日》读后感(三):喜欢"偷夺时间的快感",借问哪里能买到便宜的猪肉?
还没有看这本书,不过已放入购买的暂存架里了。
请教看过这本书的朋友:
1. 书里有没有讲,谋生的问题,如果我偷懒被老板发现,扣我奖金怎么办?
2. 悠闲的先哲们是靠什么度日的?可能有几个哲人是独身一辈子,一直处在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境地,这个适用于多数普通人吗?就算所有哲人都是孑然一身,他们是通过什么喂饱自己的?
如果你说悠闲的先哲们都是写文章卖钱的,我们能找到这样的机会吗,一般的写手写一千个字也不一定买得起一斤猪肉。卖文字换悠闲生活?大家都改吃素吧。
3. 悠闲的先哲们的房子都是怎么来的,继承来的?还是一辈子租房?哪个先哲需要月月还贷款?
4. 悠闲的先哲们是怎么交税的,和我们一样-工资没到手税就扣掉了?
5. 悠闲的先哲们是怎么出门的,打车,挤公交,坐地铁,还是总能碰到赶着牛车朴实善良的老农厚道地搭你一程?
《悠游度日》读后感(四):既然是本“悠游”的书,那么何必写得如此教条?
作者按时间的顺序从24个方面介绍了如何过悠游的生活,可惜他没告诉我们,如果全世界的人民都听他的话“悠游”的过日子,谁来保障我们的生活?
11点以前的内容是我最喜爱的。
其中,8点里关于闹钟的一句话在我看来堪称经典:“花自己的血汗钱买个设备,好让人生中的每一天尽可能不痛快地开始,而这一切只是为了自己出卖时间的对象——雇主,这不是太可笑了嘛?”而9点里的那句:“青少年时期的埋头苦干,便是为了成年后继续埋头苦干。”则真让人苦笑。
11点之前的很多内容,让我对工作、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也因此,我生活的速度迅速的慢了下来,懒惰的罪恶感光速远离——有几天我是真的发呆度过的。
可惜,我确实生活在高速发展的中国,而不是已经富甲一方的英国,所以,懒散的过了几天后,我迅速的回归到“正常”的生活中。
11点到晚上9点的内容不过是自然生活的翻版。在中国也可以过这样的生活,只要你有经济基础。至于晚9点以后的内容,实在乏善可陈,无外乎享乐。
可惜天上不掉馅饼,世界上的很多国家又敌视我们,所以就算想过书里生活——也确实可以过这样的生活,但现实的外忧内患实在让人提不起多大的兴趣。或许如果有天我们统一了地球,倒是可以认真考虑下实施的可能。
《悠游度日》读后感(五):今天你晃点了吗?
吕准同学翻译的《How to be idle(中文名《悠游度日》)》一书,在经历了快递员n次过我家门而主人不在的情况后终于入手,拜谢吕准同学,同时感谢锲而不舍的快递公司员工。
看名字诸位也会知道,这是本教导人们如何享乐,并且保持快乐,丢掉因为感觉碌碌无为而羞愧的心情的教科书。
严格的说,我已经有很多年没有看这种类型的译本书了(呃,我记得最后一次看的是《Chicken soup for the soul》),所以阅读起来就有一种逆流时光的愉悦感。
开篇第一章“千古艰难唯起床”,我因为这句话而大笑了一阵——这种浑然天成的磅礴感非常有写历史文的吕准同学古风做派。她将这本书处理成了一种有一定严肃性,又轻微的吊儿啷当的口吻,更融入了中国古风元素。比方【3.a.m:派对时间】这个章节中的那段——换句话说,今后你大有可能穷困潦倒,干吗不趁现在“花开堪折直须折”呢?
与某荀不同,吕准同学的文学造诣属于学院流,(当时某荀正致力于译本风格的小说写作),善于用精准的古风语言插入适当的语句中来展现感情。花开堪折直须折——这句用在此处甚妙。吕准同学的神来妙笔和突然会精巧的出现在句式中的优雅词句非常清顺畅达,以至于会让你有一种看《The Importance of Living》的感觉(实际上这本书的作者Tom hodgkinson应该就是林语堂的fans,显而易见的是他的无数理念都在贴合林语堂的这本畅销书)。
综上所述,你可以选一个恰当的时候,泡一壶清茶或者准备半杯红酒,在闲散的心情下读一读这本书。然后抛弃“浪费时间是可耻的”这种根深蒂固的念头,给自己的身心放一次假。最后说……呃,你们没发觉吗?我在以上这段话里保持的译本风格口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