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信封》是一本由[罗]诺曼•马内阿著作,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信封》精选点评:
●看了几个月了,写的是个精神病人,我怀疑作者是不是精神病人,不然这也模仿的太像了,希望我不会变成精神病人。总算看完了,再也不敢拿起这本书了
●居然遇到读不懂的书。
●有点胡言乱语,读了二十几三十页,还是找不到人物之间的联系和中心思想,甚至社会背景都看不出来,感觉是疯狂的“精神病人”,暂时放置到了一边,不知道是否还读的下去
●是我的问题,看不懂。。
●愣是没怎么看懂
●马内阿使用了一种很特别的叙事手法(闪避故事情节,从梦境与幻觉抄小路进入核心),使得该书像密码一样难解。故事情节在阅读过程中变得不再重要,罗马尼亚的充满毒素与暗影的社会现实却越来越揪紧读者的心脏。尽管不能完全理解作者要传达的思想,但能在绝美的文字中窥见到独裁的深渊,已经足够。4.2
●如果有可能的話,很想給十星。
●难得能有个精神病患者对政治的嗅觉这么敏锐。
●在前几十页很顺畅的阅读体验之后,我发现我读不懂它,被噎住了,无法下咽。但它无疑是本好书。
●以精神病人视角写的书……果然读不懂……哪怕是一页书里的内容……都读不出逻辑和意义……我败了……
《黑信封》读后感(一):读完
大概两个星期前看完的。
每天抽时间断断续续的看,期间有几次不想看下去的心情,
但碍于不看完此本无法继续下一本的强迫症逼迫,
只好按捺着昏昏欲睡的心情看完。
最后,我只能用“终于看完了”来形容读完的心情……
此书……此书……
容我寻得时机再慢慢体会……T_T
(PS.评价随意点的)
《黑信封》读后感(二):难读
“我们的思想已经被过多的沉睡,被过多的章程、欺诈和限制所麻痹。这种中毒至深的限制,这种持续进行的无聊压制,危险,而且永不停止”
这是一个发生在“充满敌意、桀骜不驯”的春天的故事。
这真是一本很难读的小说,要花很久才能习惯作者讲故事的方式,读完了也不知道故事是如何结束的。
就为了在世界文学版图上多拼一块罗马尼亚,拼一下也要看完。
《黑信封》读后感(三):飘着
如果你对阅读有很强的征服和挑战欲望,那么推荐你读这本书。这本书是我同学借给我的,说实话,封面挺漂亮的,挺喜欢,封底说马内阿的创作可以和卡夫卡,果戈理相提并论,鉴于卡夫卡,这本书勾起我的阅读兴趣,翻开书,小五字体,300多页,看惯大一号字体的我,有些不习惯,坚持看了20页,似有所懂,又好像没抓住什么,像一个个不相关的片段,我想,这应该不是一个正常人写的书(后来,一查,果然如此)。零零散散继续读下去,读到70几页,飘着的感觉,有种迷离,苍白,像一层雾的感觉,但情节的连贯性还是没抓住。几经周折,我继续读着,希望有一天能落地。读到现在,我还是挺欣赏作者的文笔的,说不上干净,说不上诡异,有一番独特的味道。
《黑信封》读后感(四):这样的书多吗?太少!(1)
首先,我得说,这本书我没有看懂,但是这并不妨碍它作为一本好书的价值。对于那些看不懂的书,我以前总是这样告诉自己:写书的人一辈子就写了这么两三本书,要是看一遍就看懂,那还了得!这一次,我还是用同样的话告诉自己。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想到了两个人,一个是索尔仁尼琴(《古拉格群岛》),一个是乔治·奥威尔(《一九八四》)。不同的是,索尔仁尼琴讲述的,是真实的故事,具有犀利的穿透力;乔治·奥威尔是在现实的基础上,构造一个虚拟的世界,来批判现实;而诺曼·马内阿则是以一个精神病人的视角来看待世界,或者说,诺曼·马内阿的文学世界是亦真亦幻的。也可以这样说:索尔仁尼琴在地上,他的视角是悲悯的、愤怒的;乔治·奥威尔在天上,他的视角是俯视的、超脱的;诺曼·马内阿是在天地之间。但是他们的书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看过他们的书的人越多,出现集权统治的危险可能会越少。
《黑信封》读后感(五):读不懂的感悟
前段时间我要求自己每周至少看一本书,但这种读书的惯性突然间在一个月前停了下来。为什么?因为我遇到了它,诺曼•马内阿写的《黑信封》。我读不懂它,就像吃了消化不了的东西,我被噎住了,无法下咽。
诺曼•马内阿,1936年生于罗马尼亚,他的幼年在纳粹集中营里度过。1945年,二战结束后回到曼马尼亚,1986年去了西德,现定居美国。
现代罗马尼亚,于1918年1月摩尔多瓦(比萨拉比亚)宣布独立,同年3月与罗马尼亚合并。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8年11月28日布科维纳、12月1日特兰西瓦尼亚分别宣布与罗马尼亚合并,至此,罗马尼亚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
书的主人公是一个精神病人,情节围绕着他的内心活动展开,书中人物的行为、思维随着他的臆想而生存。情节跳跃,人物语言隐晦、迷离。我很有耐心的看了一百多页就看不下去了,为了了解书中的一切,作者的内心,我又找来了吉林出版社同期翻译出版的他的另两本书,随笔集《论小丑》和故事回忆录《流氓归来》。
我突然明白了,那读不懂的就是作者要表达的,那个世界的意象,混乱、颠倒、压抑,永远像蒙着一层浓得化不开的雾霭。
如果一些文字是用来承载这样的情感,而又必须通过严格的审查制度。那它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样子也就只能如此了。
一个月了,我仍无法将这三本书读完,有时候读着读着就会心神混乱,但有时候又觉得那原本困扰内心的情绪却被它一一点透。
摘自《论小丑》
文字也是一种对抗或保护人性的武器。(情感发泄和表达的意愿)
党员证只代表一种依附的证书,是众多个人档案中又一份可以证明一个人正常社会状态的东西,仅此而已。让一个党派如此迅速地扩充就相当于废除它。党员身份的好处完全是潜在的,这些好处取决于一个人利用机会的能力,也取决于他保全自己的敏锐直觉。(申请入党的理由?报考公务员热潮连年上演的原因?)
自由是一种比约束力更为复杂微妙和东西。多样的选择、激烈的竞争、困难和危险、冒险的刺激、富有成效的(也许是被夸大的)民主制度所产生的无度和节制——这些只是自由社会的一些方面。(民主自由与东方传统的对抗产生了无数的闹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