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瑞莫》是一部由Francesca Scalisi / Mark Olexa执导,剧情 / 短片主演的一部瑞士 Switzerland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ricks of room
●中近景別以上的景框限制一如Moriom的腳鏈,而如此逼近的鏡頭,強迫著觀眾觀看解讀,但縱使如此靠近,也依舊看不出真相。或說,沒有真相。 造成這一切的因,遠在鏡頭之外。
●只能說 閱
●剪辑巧思
●拍成长片吧
●柯首映。解密。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5NzUyOTAxMA==&mid=2247484550&idx=1&sn=2b0605adaef5df2abf85b692d2f67b11&chksm=ecb2ff5bdbc5764ded4f2e8d07a8d6e7a00183661fe83c0969e8eef9f760a06ecc3be82d4dd6#rd
《莫瑞莫》观后感(二):真相具有相对性
影片第一个镜头,是这个叫做Moriom的美丽少女用一支牙刷在梳洗整个脸部,让我不禁感叹牙刷的全能性!但看完Moriom一些列的动作,不免怀疑:在她的国度牙刷真的能这样使用还是她的精神出了问题?
故事慢慢发展,Moriom的眼神时而正常时而涣散游离。她换上了绚丽的衣裙,化上艳丽的妆容,我以为Moriom要去参加聚会,可谁曾想父母用锁链捆住她的双脚,将这美好囚禁在房间内。
故事的最后,年迈的父亲开始娓娓道来Moriom曾经遇到的不幸,那是导致她现在精神失常的原因。而情绪逐渐失控的Moriom却坚持说是父女虐待她、囚禁她。
双方各执一词,父母悲情的诉说,Moriom真实的惶恐的表情,让我曾有那么一瞬间的迟疑:到底他们谁的话才是真相?
真相具有相对性,人们的记忆是会出现偏差,所谓的真相,脑中的记忆,到底可不可靠?导演用短短的12min像我们交代了故事的原委,留下一个大大的疑问给我,我觉得这才是值得深思的地方。
《莫瑞莫》观后感(三):施害者的始终缺席
《Moriom》更新了电影的语法(从一个很小的部分):以持续的主语(女儿的脸,整部影片几乎完全由主角Moriom的脸部特写完成)和断裂的谓语(转场,完全背离对话拍摄的180度法则)制造“隔离”,没有宾语,宾语始终不在场,就像每一起性侵案,施害者始终缺席于视线的中心,被害者承受了全部的压力和创伤。
一方面,这出于影片叙述的需要,为了示现女儿和父母(以及她之外的一切)的疏离与隔断— —她陷入了绝对的孤独:这类事上,父母也无法真的体会受害者的创伤,也没有任何人能真的得知现场实情(包括她自己),她已经认不出她的父母,她也许已经认不出任何人,她失去了与凡世沟通的能力(这也解释了后来她产生与天使通灵的幻觉),她已是一个失语者,虽仍能开口。
另一方面,影片也通过它所使用的语法保护Moriom,每一次转场的断裂都为Moriom竖起一堵保护之墙以及一次对被施暴被虐待的躲藏和逃离,并且,这种语法本身即是Moriom语焉不详的摹状物。但这也就是此部影片对于性侵的发生所能做的一切了。
再回到影片最开始的地方,一个长镜头,她刷完牙后继续用牙刷刷自己潮湿的脸,刷她的颧骨,刷她长发下的后脖颈,刷她的睫毛、她的眼睑、她的耳后、耳廓、她的耳蜗。
她要洗干净自己。
《莫瑞莫》观后感(四):尊重女人的地方,神也会停留
如果不是80后导演FrancescaScalisi和Mark Olexa刻意使用的“打破第四面墙”技法,这部纪录片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某卫视“以调解纠纷、促进和谐为宗旨”的真人秀综艺节目的印度版:电影不再有故事,取而代之的是一家三口在一个机位后的相互埋怨和仇恨——Moriom是在孟加拉某裁缝店做学徒的普通少女,某天,父母发现她一连五天没有回家,开始老人们以为是在裁缝店加班,第六天却发现女儿衣衫褴褛且神经异常,最后发现她是被人轮奸了,就栓住脚踝把她锁在了家里。在父母的陈述里,用铁链拴住Moriom是因为她对老人又打又骂,Moriom对此的回应则恰好相反,她之所以侮辱父母,是因为他们把自己锁起来。
与那档真人秀节目类似:看似要给观众一个真相,结果却把彼此的裂缝撕扯得更恐怖。但电影在这里精致起来:真人秀要满足的,是撩拨起观众馋猫似的八卦心思,而电影却要折断这种,转而制造一种断崖似的沉思效果——父母用铁链把女儿拴起的真相究竟是什么?以及,谁应该为此负责?
在电影里,无论父亲还是母亲,言论的侧重点始终都是Moriom失常的反应,比如女儿失踪后隐瞒消息,女儿失而复得后又指责她行为失常,对父母又打又骂,无奈之下把她锁在家里,而对女儿被轮奸的事实只是一言带过——亲生父母传来的冷漠,很难不让人想起2015年BBC制作的纪录片《印度的女儿》里,强奸犯的辩护律师所说的一段话:“在我们的文化里,没有女人的位置,她们对男人而言就意味着‘性’……如果我的女儿姐妹有婚前性行为,我会非常肯定把她们拉到农舍离去,然后在全家族人面前把汽油浇在她们的身上,一把火烧了她们……”相较于这名辩护律师,父母只是用铁链把Moriom锁在屋里的做法,显然已极尽克制。
但克制并不意味着罪恶程度的降低,就像善心并不能替代善行的功德,这背后遮蔽的,其实是一个机制里的人性丑恶。如父亲所言,被强奸后的Moriom像极了疯子,把屋里搞得堪比拆迁现场,无奈只好把她锁起来,而对造成女儿行为失常背后的心理活动,父亲丝毫不关心。尽管没有说,但父母内心的念想,大约就是印度人面对“强奸”的真实想法,就像《印度的女儿》的制作人雷思丽·尤德文接受采访时所揭示的真相:在印度社会,很多人,从受害人的亲朋好友,到相关机构的执法人员,都对强奸事件不以为然,甚至觉得“强奸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人人都在强奸!”
或许没人能真正理解“人人都在强奸”的含义。不如回过头去看《印度的女儿》里,强奸犯的妻子得知丈夫要被绞死时说的一番话:“你们要绞死所有的强奸犯么?女人被她的丈夫保护着,如果他死了,谁来保护她?她又该为谁活着?我也不想活了,我儿子还这么小,他什么也不懂,我会把他也绞死,要不然我还能怎么做”——这个在前期采访中沉默寡言的、极其年轻的传统女性,意识到丈夫果真要被绞死时,如是说。相比于对“强奸”所作的肉体性定义,类似观点和态度所体现的心理性“强奸”,其伤害范围显然不啻于肉体摧残。而当同为弱势群体的个人,都能如此理直气壮地去维护敌对势力,这个社会不是病入膏肓又是什么?
但很明显,导演Francesca Scalisi和Mark Olexa并没有想把这种冲突,暴露得如此义愤填膺。恰恰相反,他们的做法更隐忍,甚至说是有一种荒诞感,就像当事人一样,也要故意遮掩这起悲剧内核里最惨痛的真相。这就要涉及两位导演对传统电影技法和语言的摒弃与开创,以及他们对语言与真相的哲学关系的视觉化思考。
在12分钟的时长里,影片只提供了一个镜头和一个机位,唯一变化的就是在Moriom和父母之间的五次剪辑切换,而负责承担常规电影里故事冲突的部分,完全被一家三口的话语所替代。这样做的好处,是能以隐忍的逻辑,剥落出最为残酷的内核,给人以细思极恐的事后颤栗感。所以主创们摒弃了积攒的不少采访素材,诸如Moriom被街坊四邻扔石头、被锁在屋里时的哭闹喊叫、父母被人瞧不起等等。导演只截取了他们直面镜头的部分,且把电影包裹成剥洋葱的效果。这种剪辑方式,既凸显了语言在叙述中的重要性,又暴露出语言对真相的遮蔽性,更利用前后事实的反差及态度,包装出态度极其隐忍的荒诞感。
电影开始,就是Moriom对着镜头诉苦:爸妈用铁链子把我锁起来,还不给我饭吃,每天折磨我;紧接着就是父母自证清白,斥责女儿说是她行为失常侮辱父母在先……顺着相互埋怨时的喋喋不休,观众才意识到,无论当事人还是父母,都对“强奸”本身置之不理——事实的真空与冷漠的态度,成了剿杀Moriom的两根绳索,也让意识到这一点的观众不寒而栗。
电影结束,是Moriom盯着镜头/观众,幕后是父母唯一一次讲述女儿遭受屈辱的画外音。这勾勒出一种奇妙的,或者说是荒诞的反差:眼瞅着一家三口相互指责,临了却发现背后有着更惨的真相。但当真相被揭穿,每个人(当事人)却又好像漠不关心。这就是Francesca Scalisi和Mark Olexa剪辑的功力,他们用视觉的方式,完成了哲学关于语言和真相的视觉化思考:真相会在言语间被悬置,取而代之的是扑朔迷离的自证和他证,以及真相在这个过程里逐渐被遮蔽。就本源而言,语言意味着真相被说出,但语境失效时,语言反而与真相背道而驰,成了人与人相互中伤的工具,以及真相被遮蔽的帮凶。——Moriom和父母对无关痛痒之事的争论,与Moriom被人强奸一事的只字不提,既回应了这个沉思主题,又反讽了整件事情的荒诞程度。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柯首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