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杀李哥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2-03-07 14:55: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杀李哥读后感锦集

  《杀李哥》是一本由华秋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杀李哥》读后感(一):我的爱情

  林阿姨,我爱的女人

  和我说了一会儿话

  起身拿来水瓶,我捧过水杯

  接水瓶的水,小心烫着

  嗯,水瓶放回碗柜顶

  棕色碗柜,玻璃门、玻璃碗

  彼此形影迷离

   

  林阿姨轻笑,我回过神来

  注意到她坐回原来的地方

   

  她坐在通往后门的过道

  凳子靠着墙,她直立的后背

  与墙相距一厘米

  缝隙处,有后院的光

  急速通过,那光急促闪烁

  玫瑰的脸、夹竹桃的动荡、天竺葵的气息

   

  昨天我站在芳草街和二环路的十字路口

  意外地看到十八年前的景象漂浮在梧桐树叶里

  记忆占据任何空虚,时间不是问题

  问题是我如何安置

   

  我闭着眼,摸索盲道

  我模仿盲人,走完神仙树北段

  很成功地经过元通一巷出口

  并转入元通二巷

  感觉巨大的成功,我调皮大喊

  阿姨!阿姨!

   

  “把黑暗拉下来

  遮盖她光辉熠熠的身体”

  不用说那是夏天,是深夜

  林阿姨在浴盆待了一个多小时

  之后,她穿着当时少见的丝绸睡衣

  坐在后门边的椅子上

  (她通常都坐在那里,照看后院的花木

  这不由我不对门、椅子、以及抛光的水泥地面产生敬意)

  我还看见浴盆,木质

  被水溅湿的地面,闪着幽光

  上面悬着她的赤脚

   

  三十年未能阻止童年

  为此我已卧如海底,我想啊,想要静静地想

  海洋真大啊,不仅是太平洋

  还有大西洋和印度洋

  然后我觉得压抑和忍耐

  只是一种假设:为了让记忆沉默

  我必须再寻找你

  说明: 这首诗是写作《杀李哥》之前写的。动手写小说之前,我通常会写一些诗,这些诗或描述梗概,或聚焦关键点。

  《杀李哥》读后感(二):时间是杀人的最好武器

  《杀李哥》是一本好看的好小说。就像好看的女人并非都是好女人,很多好看的小说不是好小说。好看的小说简单地说,需要有好故事,好小说除了要好的故事之外,还要有好的语言以及独特的气质和”世界观”。

  《杀李哥》具有好看的通俗小说的两个最基本要素:情se和暴力。从第一章开始–爸爸带着赖利去看他的初恋情人林阿姨,林阿姨成熟女人的丰韵深深地吸引了少年的赖利–就牵引着阅读者的好奇心,这少年对阿姨的”不伦之恋”究竟会发展到什么地步,另外,从某种意义上说,赖利和爸爸成为了”情敌”,我想看看这个奇怪的父子关系将会有怎么样的收场,作者似乎深谙读者之心,在影影绰绰的上世纪80年代的时代背影下,更影影绰绰不断勾引着阅读的是,这对父子对林阿姨的不死之心,和少年赖利的成长。赖利的真正情敌李哥,作为一个小有势力的黑道分子占有着林阿姨,赖利出于嫉妒和”正义”,于公于私,都想”杀李哥”。赖利在成长的过程中,先是在”情se”上得到了林阿姨的女儿小梅,接着和三个兄弟在”暴力”上快速成长,从录像厅台球城里的街头斗殴慢慢发展到成立半黑、掺杂政治暗喻的群体性游戏这些平常人很难见到的”非日常”情景,彻底满足阅读小说最基本最本来的要求:窥奇。

  但难道,《杀李哥》仅仅是一本”诲淫诲盗”的小说吗?

  《杀李哥》就像罗伯?格里耶的《橡皮》、《窥视者》、《金姑娘》等,借用了侦探小说、情小说、性虐小说的一小部分外壳。如果只是看壳,《杀李哥》还可以说是一部”青春小说”、”成长小说”,(乃至是反映80年代的”时代小说”?)但这两个壳其实完全装不下,如果非要用类型小说的概念去套,那么《杀李哥》无疑是”破型之作”。它是一部独特的小说作品,一部刚好写了”青春”和”成长”的小说作品。在”形而下”的情节下,充满了对美好和诗意的追求,以及对世界和时间”形而上”的思考。

  王朔、石康、冯唐的”青春小说”、”成长小说”,比起装蛋的主流文学作品,当然是好了很多,语言流畅贴身,思想真实和”积极向下”,但语言还不够精炼和”专业”,想法也不够独特和彻底。在说了他们的坏话之后,难道接下来我就要说《杀李哥》的溢美之词了吗,好像是的–《杀李哥》的语言节制、精炼、流畅,散发着冷静和理性的诗意,并且一直真气弥漫,构成了一个良好的揪人的气场。对于父子关系、兄弟之情、个人和时代等等,《杀李哥》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反传统的观点。《杀李哥》里的人物,观点理想主义,行为现实主义,用最世俗的手法去对付内心美好的失落,这似乎正是大多数成年人在现实生活中最悲凉的感触。

  最后要说,我看到的《杀李哥》的核心是个体和时间的关系,无论要”杀李哥”还是”杀张哥”,无论青春还是爱情,无论林阿姨、爸爸还是兄弟,最后都统统被时间杀死,如作者在封面所言:最后输给时间。这样的失败,也正是我们所有人的失败。

  2008.12.24

  《杀李哥》读后感(三):想杀谁就杀

  华秋:想杀谁就杀谁 /邵风华

        我知道华秋已经写下了大量的小说。它们有许多还没有走进世俗读者的眼底。我所说的世俗的读者,是指一个圈子以外的更广大的人群。他们和艺术无关,却常常认为自己能够左右艺术的前途和命运。我们多的是具有掌控欲望的人。他们对他们不懂的一切指手划脚。因为他们认为拥有了世俗的权力就拥有了一切。事实当然完全不是如此。尤其在我看了华秋新近的长篇小说《杀李哥》之后,就更加肯定了自己的想法。因为《杀李哥》作为一部优秀的小说,已经完全逸出了世俗的判断之外。

         在此之前我看过华秋的不少诗歌。但和大部分既写诗歌又写小说的人不同的是,他们基本上是先写诗歌然后又写小说,而华秋则是先写小说后写诗歌。在我看来,不管华秋在小说上下了多大的功夫,取得了多么大的成就,他首先是作为一个优秀的诗人而存在的,然后才是一个优秀的小说家。

       《杀李哥》完全可以视为一部成长小说。从少年到青年,从小学到中学到师范到毕业,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和几个少年的成长史。我们不能说他们,说赖利、夏小、林爱民、何昊是坏人,但也决不能说他们是好人。最起码不是寻常意义上的好人。他们在上学时就结伙打架、看黄色录相、泡女人、组建类似于黑社会的“清道夫”组织,后来辞职做生意后又搞娱乐中心、设赌场,赚取不义之财。但和从前流行的这类小说不同的是,这部小说中充溢着一股不可遏止的理想主义,它隐藏在那些不堪的生活之下,不管是在海边,还是在山林之中,这种理想主义的火花总是让人热血涌动。他们才华横溢,倾心于诗歌和哲学;他们内心深处无时不在渴望着正义和邪恶的较量,却又常常做出有违常理的选择。而赖利对林清华从少年时期就开始的吸引和向往,又让我们多么清晰地回忆起我们每个人的少年时光。那种庸常简单的道德判断在华秋这儿无疑是失效的。

      “小梅长乳房啦。”我脱口而出。

      她高兴地说:“是啦。”

        读到这儿的时候,我知道华秋在写作过程中一定沉浸在一种莫可名状的喜悦之中。那是一种找到青春的惊喜,尽管他仍然居住在青春之中。他所描写的生活是日常的,又是特异的,只有有着青春怀旧症的人才能看得出来;只有当青春正在渐行渐远的时候,我们才能体味出它的甜蜜和残酷。当然,许多年之后,当我们回首前尘,一切都会变得面目全非,一切都会变得不真实、不可辨认。只有华秋的小说能唤起我们并不久远的记忆。无论是先锋也罢,传统也罢,无论是世俗也好,前卫也好,都已不再重要。技术并不是挽救艺术和生活的良方。精确也并不能够表现所有的真实。在华秋的小说面前,我所感受的是一股不顾一切的气息。这和他在谈话时不时爆发出的爽朗的大笑是一致的。在这里,一切条分缕析的做法都注定是无效的。我们所能感受到的,只是他汪洋恣肆的叙述的快感和作为一个诗人所特有的敏锐。我所说的也只能是:华秋,他已经做到了想杀谁就杀谁。我们知道,在他所构筑的那个世界里,他具备这个能力。当他把他的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他的笔是唯一的秩序。

                                                                              (2005?)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杀李哥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