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江湖》是一本由王鼎鈞著作,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裝图书,本书定价:104.00元,页数:5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學江湖》精选点评:
●借此书可以一窥49年以后台湾知识分子的生活与经历,台湾避免了共产主义的席卷,却也经历了国民党的专制统治与特务政治,所幸的是台湾的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能够相对稳定地发展。鼎公一生遭遇曲折,加上文学的修炼,笔下文章非常耐读,从中可以见历史见人性。印刻出了新版的回忆录四部曲,打算买回来,算是弥补和收藏
●不是书不好,而是我对书中提到的人物和历史了解太少,摸不着头脑。四册回忆录读完,第三册最好。
●令我更了解這片土地的歷史人情。
●昨天,我刚刚把王鼎钧的第四本回忆录《文学江湖》读完,这本书写的是他在台湾三十年的岁月,我觉得写得非常好。早在读第一本回忆录《昨天的云》时,我就已经成为鼎公的粉丝,现在则更对他赞叹不已。我膜拜的,不仅仅是他的文笔,还有他的见识。相比他的同时代人,他显然看得更细,想得更多。我建议大陆的朋友都来读一读这本书,因为你可以了解一个你以前不太清楚的台湾;我也建议台湾人尤其是本省人来读一读这本书,因为你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你本来很熟悉的社会。在我看来,王鼎钧回忆录的视角很有典型性,他的经历代表了上世纪整整一代中国人面对历史的大变动大离散时的迷茫、选择、困窘和坚守。
●很雅致。对于49-78年的台湾社会有了了解。人性都是一样的。虽然时间不一致,但是事情都差不多。鼎公的文笔很通俗,耐看。
●一旦接受了竖排左翻的设定,斗鸡眼就自动痊愈了
●王鼎钧1925年出生在山东,1939年到安徽做流亡学生,1945年加入国民党军,1949年随军撤退到台湾,开始当作家。这四段人生,他写了四本回忆录,最后一本跨度最大,范围却最小,足足二十九年,只有两个字,文学。
●到底隔膜了些。
●文学之于我,如老蚕之茧,老蚌之珠,老僧之舍利,我不相信文学会死亡,如果文学该死,我也该死。
●像巴金,情真意切但平铺直叙
《文學江湖》读后感(一):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
先是看了齐邦媛老师的《洄澜》,其中收录了王鼎钧先生的一封信,其中提到了他的作品《文学江湖》,当时看到便兴趣盎然的淘宝起来。后又发现《文学江湖》是作者回忆录四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只得通通买了,一本本按顺序来。
终究读文学少,竟没有听过王鼎钧的名字,一翻书便感叹定是大家,文笔、节奏、韵律,这样的功底现在是见不到的。
这四部曲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写到七十年代。作者从抗战初期懵懵懂懂的童年(《昨天的云》),写到抗战后期跟着学校迁移的流亡学生(《怒目少年》),而后少年在学潮中成长从军参战、俘虏、入台(《关山夺路》),最后作者在台湾三十年从事媒体,体味沉浮(《文学江湖》)。看完全套回忆录,就应了作者的话——“因果纠结、死生流转”。
抗战、内战方面的历史很少涉猎,个人谈不上有所观点。前三本书中,作者在国军看共党,看国民党,看百姓,看学潮,看抗日,看内战,一个人边流亡边思考,一个人的颠沛流离映射了当时世间百态,读作者一路记叙两党,不见意识形态,甚为中肯。作者在记述回忆的同时还穿插特写了一个个给予他极大影响的人,尤见真情。最后一本则是国民党退守台湾之后的媒体工作生活,期间白色恐怖,裙带结党,人人自危,特务围绕,亦尽显世情冷煖。
四卷读毕,书中情真意切,文字平蓄不失张力,真为大家,不忍释卷。
《文學江湖》读后感(二):牢记阶级斗争
《文學江湖》读后感(三):雨雪无踪待天晴——王鼎钧回忆录略述
雨雪无踪待天晴
——王鼎钧回忆录略述
踉踉跄跄读完了厚厚一大本《文学江湖》。至此,从《昨天的云》《怒目少年》《关山夺路》到今日的《文学江湖》,鼎公的四大本回忆录一一拜读。幸甚,幸甚。
此刻,窗外雨雪蝶舞,大风欢歌,草色青青,看春色又近了。
闲想,有时候作家和读者之间真是一种缘分。十年前偶然在《读者》上读到鼎公的《读江》,苦苦搜索,一路追随。那时鼎公的书很难买到,原因大家都知道。就连《关山夺路》和《文学江湖》,也是托人辗转从尔雅购得。有人一路播撒种子,有人后头跟着收获,有人拾几粒麦穗,也有人存心不让那些种子发芽。我们算是有福之人,埋怨和牢骚改变不了悲摧的生活。
读书已成为我的生活常态,虽然早就知道“黄金屋”“颜如玉”什么的纯属好玩的谈资。多年来,鼎公的书影响了我的读书取向、语言风格乃至行文特点。期间感谢插柳先生几次不吝赐书。最爱“大气游虹”里的那几篇文章,反复把玩、甚至东施效颦,仿照这种文体写过几篇不成样子的小文,见笑。四大本回忆录我无资格信口评说,反正宝藏在那里,自有采掘者捧美玉呼赞语、逢路人而高歌的。可是,如果你在山里顶着老大的日头旅行,有幸喝到了甘甜的蜂蜜,总要对那好客的主人道一声谢吧?《昨天的云》如春雨,读之清新、神往;《怒目少年》如劲竹,字里行间,你能听得到青春在拔节;《关山夺路》如“闯关”,自古关山难越、歧路众多、迷雾重重,你是怎么从一个个历史的漩涡里全身而退的?《文学江湖》如醇酒,味道甘洌、世事艰辛。
套用一句老话,多一个人读鼎公,这世上就多了一份从容雅致、大义担当,少了一份蝇营狗苟、浑浑噩噩。
是为:十年读江一朝成,福缘甚大气游虹。文路无尽缘无尽,雨雪已过待天晴。
感谢鼎公如椽大笔,祝安好如新月。
《文學江湖》读后感(四):一代中国人的共同记忆
昨天,我刚刚把王鼎钧的第四本回忆录《文学江湖》读完,这本书写的是他在台湾三十年的岁月,我觉得写得非常好。早在读第一本回忆录《昨天的云》时,我就已经成为鼎公的粉丝,现在则更对他赞叹不已。我膜拜的,不仅仅是他的文笔,还有他的见识。相比他的同时代人,他显然看得更细,想得更多。
上天给了鼎公以高寿(已经88岁了),又给了他文学创作的热情、才能和机会,也许就是要他做一个时代的见证人,告诉我们那个我们未曾经历的年代,描述那一代中国人共同的心路历程。很幸运的是,他做到了!他说:“珍珠不是蚌的私产。”
《文學江湖》读后感(五):【南锣荐书】《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之四》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昨天的云》《怒目少年》《关山夺路》《文学江湖》——小民推荐
王鼎钧1925年出生于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1949年入台湾,1978年移居美国,当代著名的文学大师,一生阅历丰富,勤奋不懈,笔耕不辍,被誉为“一代中国人的眼睛”。 他晚年致力写作的四本自传回忆录,对于了解上个世纪那个动荡的年代,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视角。 《关山夺路》获联合报读书人2005最佳书奖,“回忆录四部曲”获《中国时报》2009开卷十大好书,《文学江湖》获第三届2010台北国际书展大奖。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
“对日抗战时期,我曾经在日本军队的占领区生活,也在抗战的大后方生活。内战时期,我参加国军,看见国民党 的巅峰状态,也看见共产党的全面胜利,我做过俘虏,进过解放区。 抗战时期,我受国民党的战时教育,受专制思想的洗礼,后来到台湾,在时代潮流冲刷之下,我又在民主自由的思想里解构,经过大寒大热、大破大立……我的经历很完整,我想上天把我留到现在,就是叫我做个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