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蛋》是一部由Carsten Unger执导,Markus Krojer / Antonia Lingemann / Finn Kirschner主演的一部犯罪 / 剧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混蛋》精选点评:
●还是不够冷酷,如果结局是boy和girl大杀四方就给五星了……这俩个演员选的真不错
●颜值与剧情齐飞,觉得特别好
●妈妈我交了新的男朋友 我好像爱上他了
●顏好正義
●男孩给女孩披上外套拿一下看哭了
●让人想起《告白》,虽然故事不及前者的高明,但是画面和音乐营造的调调很是喜欢,特别把握是冷暖色调的节奏
●影片的立场是相当中立的,既没有将罪犯刻画得罪无可恕,也没有给予其身世过多的同情。关爱的缺失与承诺的背叛是人性扭曲之因。不爱的话,就只能恨
●开始没多就就觉得是一部顶级腹黑片,看到尼古拉斯父母双人床上的两张被子才觉得这片子真不简单;男主被收养后的姓名在影片中只 很少提及,似乎养父母给他取的名字本来就是✘。✘覆盖在尼古拉斯的照片上,深深地刻在课桌上,已经不仅仅是代表着想要绑架杀害尼古拉斯的行为,更是表示着男主本人的实体: 精神且物质上的。
●音乐很棒
●此片想表达的思想我很喜欢,可惜导演功力不够。剧情逻辑是硬伤(警察不可能这么废柴吧。。。)PS:出演女警察的竟然是窃听风暴和冷杉溪那位
《混蛋》影评(一):“我忘记玛蒂尔达了”
影片接近尾声时我以为,这会是一部有着大圆满结局的电影。但就在最后五分钟,导演给了我当头一棒。我发现,我错了。其实,这部电影的真正主角应该是玛蒂尔达。
汉娜警探的一句话揭示了莱昂的动机,“伤的你越深,我们之间的关系也越深”,他想不惜一切代价跟生母建立关系。莱昂的这种做法虽然很极端,但他毕竟成功了,他成功地引起了大人的注意,成功地引导人们去挖掘背后的隐情,最后也成功地换来了亲生母亲的道歉与接纳。
而那个没有什么惊天大动作、全场都看似配角的玛蒂尔达呢?当所有人把注意力集中在莱昂身上时,却忽略了这样一个有着糟糕母亲、极度渴望父爱的同样可怜的女孩。正如那句悲剧性的自述:“没人试着来理解我”。当她在教堂里被深情表白,当她试图将卑微的爱寄托在莱昂身上时,等来的却是承诺之后的一次又一次违约。
“保证过了就要做到”,“快说你爱我……”,女孩彻底绝望了,最后把枪对准了自己……
莱昂并没有杀了弟弟,而玛蒂尔达却杀了自己。
而令人恐慌的是,在现实中,
更多的不是莱昂,而是像玛蒂尔达一样的人……
…… ……
最后,愿每个有着不幸的原生家庭的人都能够走出阴影,勇敢去爱。
《混蛋》影评(二):让我看到你爱我
GM满分,里面一首round and round 真的太棒,情绪一下子就出来了。
不过这片子还真的够冷门。好像在德国那边也是很冷门的,片子本身也有几个bug,不过瑕不掩瑜,很棒。
亮点大概是小男女主的过人美貌和这俩青少年的冰冷内心带来的反差吧。两个小演员演技也是有的,都是同样缺爱的孩子,在教堂里玛蒂尔达把自己作为礼物送给里昂,里昂却为她披上衣服抱住她,同类相怜,女孩的眼泪缓缓落下,男孩向她约定“我们解决掉一切”。
这一段两个人有着一模一样的眼神,带着决绝和绝望。
这个片子的设置本身就很有意思了,犯人里昂是个智商很高的男孩,性格寡言阴郁,还有点少年独有的孤高。玛蒂尔达是个不学无术,视性为爱的女孩,性格机灵乖张,是十足的叛逆少女。两个青少年是很搭的组合,里昂脑子很聪明但是过于阴沉,更多时候需要一个乖张叛逆的玛蒂尔达来展现。
两条线,一条是里昂绑架half brother来报复抛弃了自己的妈妈,一条是年幼丧父的玛蒂尔达百般寻求关注,里昂和玛蒂尔达第一次碰面无意中泄露了自己是绑架犯的线索,玛蒂尔达就此介入了这场复仇。这个过程中她始终在寻求关注,却一次次被里昂,被麦纳特遗忘。因为她是一个局外者。从头到尾她都是里昂的帮凶,却始终游离在局外。里昂最终得到了救赎,玛蒂尔达在心念俱灰下将枪口对准自己。
里昂终究得到了,玛蒂尔达终究失败了。
“答应了就要做到!”
“答应我,不要再放我鸽子了。”
“说你爱我。”
“你爱我吗?
让我看到你爱我!”
“我忘了玛蒂尔达!我忘了玛蒂尔达……”
这是两条截然不同的线,它们交汇相融,最后断开。一个通向生,一个通向死。
小女孩导演处理得其实不算好,但是并非不合理。思来想去,最后终于只剩一句。
我亲爱的玛蒂尔达,我爱你。
《混蛋》影评(三):对于《bastard》我的看法与疑问
这是我目前为止最喜欢的一部电影,我一向对德国有种特别的情愫,当然德国电影也没让我失望,我看过《罗拉快跑》《朗读者》《敲开天堂的门》《感化院》… 每每看得我欲罢不能,但是这一次只有这部冷门的《bastard》真正触碰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强制植入那个叫共鸣的东西…我很认真的再一次观看这部影片每一个镜头都不想要错过,要是错过了就会断章取义认为这是部糟糕的电影…
电影反应的是社会最普通的一面,很多人都会选择性忽略的那一面,只要不发生在自己身上就永远无法有人感同身受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这部电影那么冷门…
设身处地,如果我是男主我也会做他做的那些看似极端的举动,虽然男主的行为在所有人眼里完全就是无理取闹不可理喻,可是他有什么错?每个人都在推卸责任才造就了这样的局面,一个悲剧的无限循环…反倒是父母…电影里女警察和他情人谈论的那段话:那究竟是社会的错?还是父母的错?我也无从得知可是在男主生日当天他亲生母亲给他的空盒礼物就残忍至极了,他母亲甚至都不愿正眼看他,那毕竟是他亲生母亲啊,一个渴望被亲情疼爱的人生来就是个被抛弃的野种…养父母在怎么对你好毕竟中间隔了一层纱,本质的区别。一家三口的照片里他把尼古拉斯用黑笔画了一个叉,那原本应该是他的位置,可是现实呢?他不仅在这个家里没有一席之地甚至在母亲的心里对他都充满抗拒,母亲更爱尼古拉斯,他同母异父的兄弟…满满的讽刺啊
本片的另一条主线马蹄琳达,一个卖弄风姿的少女,看了两遍才敢确定她母亲是个接客的妓女,对于她找了新男友母亲能给的只是个避孕套,变形的母爱,让马蹄琳达不仅得不到一丝真正的关爱,甚至让从小丧父的她对父亲的渴望变成一种性欲,我也想问,到底是社会的错?还是父母的错?最后她自杀之前一直在等待暴跳如雷的发泄时说的话,答应了就要做到啊…在餐桌上用抢指着兔子:说你爱我,快说啊…模糊里她已经将枪口对准自己…她一直是那个被人遗忘的角色,不管如何求得关注,也同样无人理会,抑郁之情溢于言表…
最治愈人心的是男主与萝莉在教堂里的那一出,萝莉脱光上衣愿意为他献身作为礼物可是他却捡起衣服披在她身上把她抱在怀里,我不禁心头一凉,感情戏的高潮啊。
不过有些地方我也不明白,那个萝莉在游乐场偷走的那个男人的钱包里有张照片,她后来烧了来着只留下一个小女孩我不懂什么意思,还有那个女警察与萝莉之间有什么联系?男主生日的那天化妆是为什么?总感觉男主基味十足啊!?还有男主对萝莉到底是种什么样的情感?
《混蛋》影评(四):扭曲的罪恶都来自关爱和承诺的缺失
德国片《混蛋》再次展现了德国电影严密的剧情和对社会历史问题的深刻思考。不过看完《龙纹身的女孩》再看这片,也发现生活最无忧但也单调的德国人和北欧人也是最变态的。影片开始于一起儿童绑架案,凶嫌很快被锁定,是个充满抑郁气质、迷恋尼采的帅哥(Markus Krojer)。不过由于凶嫌未满14岁,也缺乏证据,警察也不能逮捕他。
随后,这部电影由一部悬疑犯罪片演变为剖析犯罪动机的社会问题电影。影片中另一个抢眼的角色是少女Mathilda (Antonia Lingemann),她苍白的面容让我想起了《大开眼戒》里出租礼服的老板的神秘女儿。Mathilda在火车上偷窃,勾引已婚男人,乃至介入这起绑架案,其实都是为了引起关注,根源是早逝的父亲和酗酒的母亲让她从未感受到关爱。而这个无名少年绑架同父异母的弟弟(Finn Kirschner)也是为了向遗弃自己的生母报复(片名Bastard既有混蛋又有私生子的意思),并准备在自己14岁生日时枪杀弟弟作为给自己的礼物。然而这罪恶的源头又来自于母亲当年被强奸。这是将仇恨转嫁到无辜的人身上的连环悲剧。
从头到尾,影片的立场是相当中立的,既没有将罪犯刻画得罪无可恕,也没有给予其身世过多的同情,为的只是呈现这一出希腊式悲剧,符合德国电影的一贯作风。而那个被遗忘的Mathilda处理的也是相当好,她的戏份恰如其分,时不时提醒关注她的存在,然而观众们也随着剧中角色一样遗忘了她,直到最后悲剧的发生。两个少年主角的表演都相当出色,引领了两条悲剧线索。这部电影名不见经传,在德国都很冷门,但依旧显现出了严谨、完整、用心的品质。
当然,槽点也是有的。凶嫌虽然未满14岁不能逮捕,但警察你可以跟踪他啊?为啥任由他一次次的回去虐待人质,一边还抓破头的乞求他透露点信息?另外,曹杨电影院无愧本地大爷大妈根据地,前排隔五个座位的大叔声若洪钟,每句台词都要朗读一遍,半小时下来我就有无法抑制的爆他头的冲动—-其实犯罪动机是很容易形成的。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