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手一号》是一部由弗雷德里克·特利尔执导,拉斐尔·佩尔索纳 / 纳塔莉·贝伊 / 奥利维埃·古尔梅主演的一部剧情 / 犯罪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杀手一号》影评(一):不论是什么影响了你,最终能够对此结果负责的只有你自己而已……共勉
主要还是记录这个案件的侦破过程,超长的时间跨度,耗费的人力,办案人员的心力交瘁以至于影响到生活,制度的不合理。
犯人童年的阴影致使他一直不愿意认罪,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一个那样的罪人,不愿意接受童年不幸的事实,到后来时间很长了,他看到无数的人因为这个案件心力交瘁,终于认罪了,悲伤的接受了自己童年的不幸,悲伤的承认了自己所犯下的罪孽,悲伤的发现,原来这些就是自己的命……自己逃避不愿承认,就会有那么多人在为这件事继续熬着。
原来命运永远不是公平的,犯人童年的不幸遭遇错不在他,却致使他做了很多令人发指的惨案,他心里不愿意承认这就是他自己做的,他觉得是不幸的遭遇让自己变成了这样一个人,他始终在逃避,始终在拒绝接受:不幸遭遇-犯错-受罚。他可能还觉得如果不是自己的不幸遭遇让自己变成了这样,那么根本就不会杀害那么多人,他觉得错不在他!
最后,是与这个案件相关的所有人让他明白,如果他不认罪,是没有人会替他承担这份责任的!只有他自己接受命运,接受命运带给他的所有,哪怕是发生了如此可怕的事情,也只有他自己才能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去负责任,只有这样才能结束这一切,让所有人解脱!这可能才是这个犯人最后承认罪行时,哭的像个孩子的原因,他只能无奈的接受这个现实!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一个人的性格,思想做事方法的形成可能来自于这样那样的群体和事件,导致你做出了这样那样的选择!可是一旦你做出了决定,那么能够为你承担后果的,也就只剩下你自己一个人,你自己这个个体而已了。
希望所有人都是幸福的……
《杀手一号》影评(二):更现实的Zero Dark Thirty
其实题目这里是有点不妥的,因为《猎杀本拉登》也是真实事件,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杀手一号》更能让人感受到现实的无力感吧。
一部绝对被低估的电影,法庭和调查戏两条线同时进行就很明确了这不是悬疑片,这也是分低的原因吧,很多人把这部当悬疑片看了,这部电影只是记录了调查案件这十几年间各种来自于体制、社会还有技术上的干扰因素。
抓捕Guy George的那段镜头,配乐声慢慢变弱,剩下的只是时针转动的声音,十几年的努力化为一张迟到的DNA检验报告,这张DNA检验报告本可以让那些少女活下来,十几年就是为了抓捕那短短的十几秒。不能再压抑了。
为什么拿这部电影和猎杀本拉登相比较呢,首先是因为整个电影的叙事方式和猎杀本拉登相似,只截取了调查过程中的特殊时间段进行叙述,从始至终贯穿着对现实的无奈还有对体制的控诉,ZDT里的CIA内部管理层,SK1里的更加数不过来。还有一个共同点,SK1里主角Charlie和还有猎杀本拉登的Maya都将自己职业生涯最初十几年的青春年华都耗在了他们唯一的目标上,十几年间只做了一件事。不同的是Maya所有的努力都得到了回报,而Charlie却因为体制上还有技术上的限制收获寥寥无几,简单的DNA检测结果就将他十几年的努力带过了。
最后,Maya在空荡荡的飞机里痛哭,Charlie最终选择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去从事与调查无关的工作,他们都被现实打败了。
所有演员都献出了精彩的表演,Guy George的扮演者表演十分惊艳,佩尔索纳的表演也十分出众。
《杀手一号》影评(三):杀手一号:真实的刑侦
杀手一号,又名SK1。在这部电影上想看推理的人,可以出门左转了。很难说这是一部精彩的电影,但绝不是一部糟糕的电影。真实性是它最大的魅力。作为一部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其纪实性很强。若要谈影片意义,从法国36号重案组十年不弃的追踪,DNA技术对刑侦的影响,连环凶杀案件促成基因库的建立,以人情论罪的欧美法庭,感化罪犯的辩方律师,影片甚至还穿插了和主线无关的恐怖袭击的片段在其中。
但我更想谈谈这部电影刑侦过程的真实性。事件最早起源于1990年前后的一起恶劣奸杀案。由案发现场在被害人家中房间,无强行闯入住宅的痕迹,无剧烈反抗打斗痕迹,甚至死者在最后时刻仍有与凶手说话的表情,警察首先就考虑罪犯和死者认识这一方向。何况在先验概率中,强奸案件中也是熟人犯罪的比例更高。然而真实的情况是,犯人跟踪夜晚独行的女性回家,威胁她们打开房门,然后谎称是逃兵或者越狱犯人在逃,只是借宿一晚,承诺不会加害她们,但为了防止她们逃出报警,需要把她们暂时绑起来。这样简单的话语就让受害人放松了警惕,束手就缚,也把警方引向了完全错误的方向。
这之后就是各种挖坑,跳坑,填坑。比如说受害者的男友在案发前十多天曾在自己的侦探小说中写过和案发现场十分相似的描述,因此而遭到怀疑。调查员男主还发现受害者的祖父的家在两年前也曾成为一起奸杀案的现场,只是谋杀方式是勒死而非割喉,进而怀疑到受害者的父亲,然而他有solid的不在场证据。在这之后又发生了一起由男主所在的调查组负责的奸杀案件。男主强烈地认为,这两三起案件是同一人所为。男主的一个比较惊艳的推理是,在针对亲友的社交圈搜索无果后,决定扩大社交范围,开始考虑可能到受害者家中的维修工人、快递员等各类员工。结合一个现场电话线被切断,以及受害者新搬家的事实,男主怀疑为之安装电话线的工人,甚至还发现两起案发现场的电话线都是同一家公司负责的。然而,然而被怀疑的电话工人还是洗脱了嫌疑。在一部中规中矩的推理剧中,这样的设计已经凑够一集可接受的剧情了。男主一直没有抛开"熟人犯罪"的猜想,也因此一直拘泥于不同案件之间的共同点,比如受害者之间共同的社交圈。比如,男主发现两起案件的受害者曾就读同一中学,又怀疑到她们的共同好友,某一受害者的前男友,传讯一番仍是没有证据。
男主的调查组后来接到一起强奸未遂的案件,晚饭后行动,胁迫入门,小刀,黑色胶带,捆绑方式,都十分吻合。事件中,受害者侥幸逃出。男主敏锐地感觉到这同属一起连环奸杀案件,这是主人公执着和富有直觉的体现,事实上这三四起案件前后共跨越了三四年,能够觉察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是很需要想象力的。针对出逃女性对犯人相貌的回忆,调查组开始大海捞针式搜索。事实上,女受害者回忆出的肖像素描和真正罪犯并不相似。而在以往的刑事案件中,通过肖像素描破案的情况,还不到5%。甚至当女证人面对犯人时,也只是说"很像,但不是他,应该要更混血一点"。昏暗的灯光,惊恐的精神状态,现实中,受害者对犯人相貌的回忆,也并不可靠。
案件的最后,还是靠妥善保存的证物,以及终于等到的DNA技术,解决了问题。事实上,直接破解的案件是隔壁调查组手中的三四起连环奸杀案。但男主敏锐地觉察到两个调查组的共七个案件是同一人所为,最终说服女领导意识到案件的恶劣,开始大规模的搜索。并且男主手中的案件提供了罪犯的精液作为DNA物证,而后续的案件中,犯人刻意使用了避孕套。最终的侦破手段是,在数千名有过性侵犯前科的犯人中搜索DNA与证物中吻合的。并不是多么精妙绝伦的推理,但却是真实有效的。甚至在确定嫌疑人后,还有左撇子、埃及脚、某处非受害者血迹,这些细碎的证据没有吻合上,而被辩方律师诟病。
个人感觉,这部电影花了不少时间在煽情上面,而对情节的打磨不足。因为就其取材的案件来说,是可以拍成一部比肩《杀人回忆》和《追击者》的出色的刑侦电影。说到底,一部电影的容量有限,详略要得当,也分轻重。既然编剧选择了人文关怀,那不免会对推理情节有所妨害。尤其是如果决定犯人最终是被感化而自首的,而前面花费篇幅抒情,是难以避免。总的来说,还是从这部电影中看到了真实刑侦和推理剧的区别,重要的区别。它将帮助我们更好地演绎真实动人而非精巧唬人的影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