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流年》是一本由阎连科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50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一次读阎长篇,略震撼,文字好的,结构也还好的,比同辈作家的造诣要高。
●第一次读阎连科 看的时候总觉得活着真是太不容易了 对司马蓝喜欢不起来 太坏了 对竹翠说 你干嘛干嘛我就娶你 对四十说 你去卖淫救我我就跟你合铺 最后一部分看司马蓝又觉得他单纯 从司马蓝的死讲到出生 前面是村里人一个接一个死去的沉重 后面又是村里孩子一个一个出生的喜悦
●嘭的一声,司马蓝要死了。/司马蓝就在如茶水般的子宫里,银针落地样微脆微亮地笑了笑,然后便把头脸挤送到了这个世界上。
●我的心中唤着那声,司马蓝哥。
●无法撼动的宿命里,司马蓝和蓝四十之间的爱情是一笔美得发昏的糊涂账。
●其实写得很不错,但是太沉重了,读了第一卷失去了读下去的勇气。
●三代村长的起起落落,三家大姓之间的恩怨情仇,直面土地的农民们在生存与死亡之间的挣扎,半个世纪中国乡村变迁史的缩影——一部厚重得几乎让人无法承受的优秀文学作品,作者声称“写完这部小说时,人仿佛被掏空了”,而我花了半个多月时间读完之后,空无感同样强烈。
●越往后越觉得悲惨。有很多洛阳方言,只是有个疑问,这和“1942”说的是一个时期的事儿吗?
●阎连科,一个绕不开的作家。
《日光流年》读后感(一):读《日光流年》
1.阎连科的书中似乎有着,对于九十年代之后出生的人群来说太过浓重的乡土气息,阎所在时代氛围要求他们对于乡村和城市有着不停且激烈的描述、回忆与反思
3.似乎读到了最后的最后,我都没能了解阎的意图与蕴藏,只是在读这本书时,突发了一个想象——与书度过的时光总显得平和而安稳。虽然这本书中隐匿的情绪是以悲悯为主基调的
人类是强大的,强大到可以征服蓝天海洋崇山峻岭,强大到再凶猛的飞禽走兽都可以抓起来做玩物,甚至端上餐桌……
人类也是脆弱的,脆弱到一个肉眼看不到的病菌就可以横行无忌,脆弱到一句谣言可以弄到整个社会体系慌乱……
又或者人类社会的发展本身就是一条错的路?就如同此书的故事一样:到最后才会发现全世界所有人努力了人类的真个历史,结局只是个笑话?
阎连科再一次震惊了我。
倒叙?这一描写手法从开场就惊到了我。随着情节的深入,这部史诗展开了它辉煌的篇章。村里面奇异的现象,各任村长为了长寿而付出的努力以及司马蓝那艰难的情史,使人读完以后欲罢不能。
我为读到这部作品而感到荣幸,同时也为这本书没获茅盾文学奖而感到惋惜。
《日光流年》读后感(四):我们该如何面对死亡
对我来说,五百页三十多万字,实在是一部太厚的书(没想到接下来看的书更厚)。好不容易读完第一卷,却又想匆匆继续读下去;读完第二卷,几乎不能停下来。这的确是一部好作品,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社会的哲学思考和对生命的不断拷问,更令人感到痛苦和窒息。
一个叫司马蓝的“老人”,四十岁时死了。书一页页的翻,时间却在倒流,老年、中年、青年、少年,直到这个人出生的那一刻,故事结束。这是作者如是的叙事方式和故事结构,如果倒过来看?那就无法如此深刻的感受到死亡的来临时的无助,就像那场事先张扬的谋杀案。
人总归一死,无论怎样的方式,始终逃不出生命的轮回。死亡总是悲伤和残酷的,更何况是预知的那天那年。故事中的每一个人,也伤心也期待,可死亡还是如期而至。被社会抛弃的村庄是无辜的,也是无知的,剩下的只有善良。
《日光流年》读后感(五):那以轮回的流年,映了日光。
其实不止一次的拜读阎连科的作品,朴实中透着那么股子坚持。阎连科的作品中总是有着那么点让人琢磨不透的东西在里面,他可以在里面脏话连篇,也可以文艺而又简短;他可以在里面用无休止的河南方言,也可以在里面用那么普遍而熟知的言语。
这部作品开始的时候让人看的很郁闷,看不懂。可是随着慢慢的深入,不舍得再将这本书放下,我总是会在睡前看,一看便到深夜3点钟,直到熬的自己的小台灯真的再也熬不住的时候,才会悻悻地睡去。他让你在不断变幻的情节中深刻的理解者生与死,深刻的理解着活着与生活,深刻的理解着女人的身体与贞操。
这本书是16K的,有500多页,这也许是我看过的最认真,最长的一篇小说……大家如果有时间,可以耐下心来,认真的看一看,他会给你别的小说给不了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