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海德尔》的观后感大全
日期:2020-09-14 17:2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海德尔》的观后感大全

  《海德尔》是一部由维夏·巴德瓦杰执导,沙希德·卡普尔 / 施拉达·卡普尔 / 伊尔凡·可汗主演的一部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海德尔》精选点评

  ●真正的你妈炸了

  ●还是挺有想法的 配乐也有亮点 但是有些部分导演的话说就是太chutzpah

  ●电影还算可以 ,但我希望有条件的话萨尔曼汗或者沙鲁克汗能演一部关于喀什米尔冲突的电影

  ●一個不守婦道的女人引發的血案

  ●印度版的哈姆雷特,旧瓶装新酒而已

  ●散场时发现仿佛穿越到了阿三电影院,真的没办法接受IMDB9分还有坏番茄94分。。。是我脑子问题吗?一颗星给我自己非常不容易熬下来的两小时,一颗星给导演辛苦你了。

  ●叔叔嫂子害死大哥侄子复仇狗血故事

  ●4.0

  ●克什米尔背景有趣。但编导演都显幼稚表演尤其浅表过火,Tabu一出来我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男主角更是毫无深度小白自以为是型,尤难理解其似乎与生俱来的对亲娘排斥憎恶感;其父本是同情帮助独派武装当局扫荡也该认栽,但他在死牢里是怎么会忽然悟出亲弟与妻子合谋陷害自己的狗血剧情的?

  ●The son of bitch and his mother.

  《海德尔》观后感(一):观影笔记1(Viax

  「与其谈论电影是否忠于原著, 不如思考改编文学所带来的变化

  削弱了原著中对人性明显刻画描述,为适应导演所处的语境经改编之后把侧重点放在了克什米尔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冲突。由人性到政治中心迁移是这一电影明显的特点

  借用过来的人物关系也只是单纯的从蚕蛹中抽丝罢了,并没有过多意义,我认为与其说改编,整部电影更像是再创作,印度电影特有的歌舞色彩也在此片中展现

  个人认为电影结尾的设计过于仓促,缺少设计。仅由简单枪战结尾,减少哈姆雷特叔叔的算计杀死哈姆雷特这一步,与戏剧相比缺少了艺术的可欣赏性。(结尾哈姆雷特/Haider没有选择杀死自己叔叔这一修改也值得作一番思考)

  用镜头语言代替文学语言,在这部影片中由于过于影像化,不能说不足,也不能说超越,二者过于不同,无法做高低比较。(不过有些导演确实能通过头拍出文学效果......

  对克什米尔了解不足导致我在这部影片的时候还是有很多迷惑地方。但或许对于印度本土人来说比较容易理解。只是个人认为如果只是想描述政治冲突问题或许不需要利用改编哈姆雷特这一方式,又或许正是因为某些原因才导致导演需要利用改编哈姆雷特这一方式来叙述克什米尔的状态,这点值得未来去思考与深挖。

  (啊,两部哈姆雷特看得我太痛苦了……

  《海德尔》观后感(二):拜托了,能不提哈姆雷特吗?

  不知道那么多不同的评分是否出自真心,但是说句实话,看完了感觉国产电影还是不错的。这部电影可以改名叫做《猪队友的坑爹实录》了,还印度版的哈姆雷特呢,我求您了唉,要给5星我不说话,您能不能不侮辱世界名著?!

  这编剧,这情节,敌人或者目标已经蠢到如此地步了,你一个海德尔除了卖弄情操装个pos还能干吗,如果换成其他编剧,可以在饭菜饮料里下个毒,so easy,上点档次,可以等你二大叔睡着了,用你的无敌石头功把他砸死,好么,你既然这么有情操不喜欢在别人祈祷的时候让他去天堂,那可以等他唱歌等他走路等他上厕所甚至等他跟你妈妈ML的时候一枪蹦了他,都是如此简单啊!好吧,再来点难度,组织连电话号码都给了,难倒就不能派个小卧底来辅助一下战五渣小队友?怎么说呢,男主每次都是挑敌人有足够把握来消灭他的时候,以一副大义凌然的小身板来挑逗敌人,真的是挑逗,连藏都不藏的,真不明装傻那么长时间是为什么,唉,这情节简直堪比《大闹天宫》……

  情节说完了,这电影也不是一无是处的,起码反映了特殊地区的压抑生活,虽然多么渴望自由从生活中看不出来,但起码帅气的男主角策动了啊,男主演技还是能打到7分的,男主的妈妈演的不错,能到8.5分,其他演员都长的挺好看的,也保持了印度电影的特有风格。

  一星,不谢!

  《海德尔》观后感(三):莎翁论政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是“叔嫂勾结,王子复仇”的莎翁故事,迪士尼让辛巴与刀疤争夺森林之王,黑泽明做了一回坏蛋睡得最香的噩梦,在阿基·考里斯马基手里,它被旧事新说,然后捣得粉碎。到了宝莱坞,想要本土观众买账,《哈姆雷特》自然得要拌上咖喱风味,除了歌舞,还有他们熟悉的背景、纠结的困境——克什米尔。

  维萨·巴哈瓦吉导演是个莎翁粉,之前改编过《麦克白》和《奥赛罗》,这次,他把哈姆雷特易名海德,再把后者一家由北欧搬到南亚。二战后,英国殖民者撤离殖民地,这根搅屎棍遗留下不少历史问题,克什米尔就是一例。自从印度、巴基斯坦分治,60多年间,对于此地归属问题,两国爆发过四次战争。如今,3/5的领土由印方控制,北部地区则由巴方控制,而两地的极端组织的枪声、爆炸声,还时常响起。

  1995年的克什米尔,银幕上,上演着明亮的、欢快的宝莱坞电影[君复何似](萨尔曼·汗代表作),银幕下,是压迫、绝望的冷色调。所以,对此情景,[海德]两个国家都没讨好,而是各自扇了一记耳光(海德台词:“印度、巴基斯坦,边境上的一场游戏;印度紧抓住我们,巴基斯坦像水蛭般吸血。”)。不过,影片对己方的耳光显得尤其响亮。

  响亮的根源来自“AFSPA”(武装部队特殊权力法案),[海德]借莎翁之手,好好谈了一回政治话题:这个法案规定,在骚动地区,为了维护公共秩序,如果认为有必要,允许使用其他武力。由于它赋予军队更大权力,用以逮捕、虐待、滥杀平民,所以一直存有争议。海德的医生父亲因此法案,在兄弟的出卖下而“消失”,后者一路升官发财,还娶了贪想已久的海德之母。于是,“王子”回到故乡,致力于寻找父亲,重建家庭,得知真相以后,信念垮塌,他开始报复害死父亲、抢走母亲,破坏他的家庭的仇人。

  电影借了莎翁剧的壳,说的还是战争扭曲人性,但诉求更为东方。它的镜头特别突出了海德他家被炮火炸毁,以此隐喻地持续的战狼,使得这个家庭,乃至所有家庭都分奔离析。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海德尔》的观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