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香港》是一本由强世功著作,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37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香港》精选点评:
●作者中联办干过,也研究过西方特别是英国的历史和政治,明明知道,香港的问题就是民主与专制的矛盾关系。却希望主子能以中华文明对抗西方文明为幌子,以民族主义压服香港的进步与发展的要求,并希望成功后,以此再来解决台湾问题和大陆内部的民族问题。可惜的,在中国大陆这片贫瘠的恶土和统治者愚昧无政治技艺的条件下,作者希望越大,怕是以后失望越大。我个人是非常敬重真正的左派的,但对作者这类揣着明白装糊涂,用自己半瓶子醋为主子招摇撞骗的小文人,也是非常厌恶的。读完这书,我立马扔到了门口的垃圾箱里,免得玷污了老子的书橱。
●不行了,对这本书有种生理性厌恶,就像看到一个exhibitionist在面前晃一样
●读到头秃
●立场害死人。
●排除一些偏左言论,以中立角度来看的话,还是有很多信息点的。
●古今中西
●其实就说了一件事:区域自治。
●「中國共產黨毫無疑問是香港特區的執政黨。」這本書寫得很有文匯大公社評的風範,而且全書都在談「一國兩制」和基本法,略有標題黨嫌疑。
●(11.20)为了写读书报告把《香江边上的思考》都翻了一遍,今天朋友圈疯转才发现其实集结出了书,以及感觉自己要多读点东西才能对“到底是怎么回事”有判断力。(11.22)又想了想,感觉最核心的观点是在政治话语权争夺上的失败,也就是我们的“大民主理论”的失效:这个观点看上去很新鲜,但是其实可能是有问题的。西方的民主理论是从霍布斯以降的民主理论家长期构建,至少是有严格的论证的,但是“大民主”理论从头开始就没有被严格地构建过,一套(非中国的、非马克思的)列宁主义的民主理论。。。当然讲话语权的失败跟项飙讲一国两制对政治自信的要求是差不多的,但是这种政治自信怎么构建起来,是强老师在这里面暂时没有说的。
●很漂亮的专栏类文章。
《中国香港》读后感(一):还没看完
还没看完,看了不到一半。
感觉这本书的学术味比较淡,作者在遣词造句上不够严谨。尤其第55页说“美国政府用庚子赔款的部分钱创办了清华大学”一句,让我耿耿于怀。当然也有其他的梗阻,但目前为止还没有更让我耿耿于怀的。
《中国香港》读后感(二):爱香港
粗略地把书看了一遍,作为学渣还是有许多东西需要消化和吸收。“行政吸纳制度”作为在香港运行多年的治港制度,作者引用的金耀基的观点。我倒是挺喜欢里面提到的几个港督。
第八任总督轩尼诗,主张和大陆开展平等的经济交往;第十四任总督创立了香港大学,让香港的人才再生产有了机制保障。
对中西文化不同导致的治理理念不同也进行梳理,并说明“一国两制”源自古代儒家治国伦理基础,不是今天突然的创造。
《中国香港》读后感(三):中西对抗的桥头阵地
当大英帝国离开殖民地时,在主权回归治权亦回归的状态下,其开始积极借助民主改革的大旗,扶持受到英式文化并爱慕英式文化的精英上台。在其治理期间,香港的失败有这群人做替罪羔羊,而在回归时由于意识形态的矛盾,这群人则难以对大陆政治产生一种认同,产生北京政府与港府的分裂。
中国面对这一问题绝非可以依靠法律形式主义解决,而要思考独立于西方民族国家论的“何为中国”这一命题,只有在这基础上,才能建构我们的一种实质宪政秩序。
《中国香港》读后感(四):重读《中国香港》
重读小强《中国香港 政治与文化的视野》,这本书绝不是某些豆瓣一星评价所说的无耻之作,而是中国内地少有的探究香港近现代以来主权和治权脉络、以及相关问题成因的专著。
全书基于作者03-07年在中联办工作的经历和详实的资料写成。其中介绍英国在战后对香港进行的“行政吸纳政治”“洗脑赢心”的精妙的治理术让人印象深刻,对一国两制和基本法的历史源流也写的很清楚。虽然全书由于立场/观点先行,某些部分论述过于刻意和语焉不详,但仍然很有启发。
中国社会对香港、台湾普遍以一种“自古以来”的简单视角看待,只关注大立场而不关注具体问题和诉求,最终只能是两边各说各话,没有在大众和广泛社会层面沟通和达成有效解决路径或共识的基础。
《中国香港》提出的解决方案是政治的问题要靠文化的教化、心灵的认同解决。今天的种种似乎是对这个结论的反证。
另外不可忽视的是一连串看似偶然的事件对也许存在的某些治理计划的不断影响和干预,像是99年的吴嘉玲,03年的自由党,消失的书店老板和富商......只是偶然背后也都有迹可循。
《中国香港》读后感(五):港台作为历史的出口
柏克所言:“一个伟大的帝国,一群渺小的心灵,是很不般配的……我们应当将自己的心灵,拔擢于崇高的境界,以无负上天命我们接受的委托。”柏克的此番话实乃“以德配天”的政治伦理。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