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激荡的岁月》是一部由刘一君执导,王宁 / 李嘉诺 / 张哲人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青春激荡的岁月》精选点评:
●真得很想在大荧幕上看这部电影!
●确定这是当时人们的真实想法?
●青春电影的另类风景。
●难言是非功过,演员出戏镇不住场
●“我今年三十七岁,还是个青年人。”1952年的故事。有点意外
●暖色调为主。革命不只是喊口号。强调克里斯马,集体捆绑见领袖就鼓掌。爱好辩论,却言之无物。弹钢琴,交女友是不是个人主义?教条总编是反派。批判贫穷社会主义很勇敢。个体理想屈服于国家利益的矛盾柔和化。不是不苦,而是不怕苦。生命价值不是由国族外在价值决定的,主旋律应在个人刻画上更深入。
●本来是冲着王宁来看这部电影的,没想到电影这么震撼。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年轻人却拥有着最富有的精神财富,和他们相比我真为自己的安于现状碌碌无为而羞愧。感谢刘导、感谢所有的演员把这段历史再现给我们,让我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洗礼!青春万岁!青年万岁!祖国万岁!
●他们虔诚的信仰让我很感动。
●电影三星,多一颗给胡耀邦这名字。作为胡百年纪念,影片选取了北大荒开荒,实在不痛不痒。诚然,五十年代的青年,是中国近一百年来最朝气蓬勃的。但,真正深得人心的是二十多年后那个平反胡。
●演得太做作!
《青春激荡的岁月》观后感(一):我可能看了一部假的主旋律
胡耀邦为主角的电影第一次。难得拍出了一种小清新的味道,虽然仍然会有口号,但两条线并行发展,更多青春,爱情,理想,而且演员看着都是阳光,纯粹,英俊,漂亮,真有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可以说拍出了不一样的主旋律。这是我第一次不想落下一分钟的主旋律。
我更期待《烽火梁山》了,这部电视剧与胡耀邦也有很深渊源,正是胡耀邦的儿子胡德平等人的促成,最终才得以拍摄,可惜因为出品的公司涉嫌非法集资,导致播放有点遥遥无期,那可是我曾经用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参与的一部戏,无论怎样,都想看到那些熟悉的人物在屏幕上会是怎么一个模样!
《青春激荡的岁月》观后感(二):期待明晚的“首映”
小的时候,爸妈没有跟我提过胡耀邦,上大学之前我对他一无所知。第一次听到他的名字,是大一的《大学语文》课上,教授给我们讲他参加学潮的故事时提到的。第二次,是大三选修的近代史课教授讲“反右”和拨乱反正时提到的。
我花了很久,看了很多历史书,才理解他为何备受爱戴,才明白他的名字为何曾经像断层一样消失于我这一代的历史教育中。我理解了他生命最后几年对于真理和政治理想的坚守是多么艰难而珍贵。我很想知道,这个晚年依旧清白坚定的人,他的青春,是什么样。
村莊居士老多磨,成就人間好事多。
天順已須新歲月,人臣應謝舊山河。
心同呂望扶周室,功過張良散楚歌。
愿我今朝舊去也,白雲堆裡笑呵呵。
《明史》曰:公论久而后定,信夫。
《青春激荡的岁月》观后感(三):青春不老,风华正茂
1952年秋,胡耀邦开始担任新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书记处书记,这一年他37岁。
故事由此展开。
影片中几个有代表性的青年形象是虚拟的人物,鲜活得存在于那个真实的历史背景中。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方能躲得过某局的“火眼金睛”。
倒也不能怪他们,对于耀邦同志的功过是非,至今不能直叙于公众。主创人员另辟蹊径从他早期的工作经历着手,紧紧围绕青春二字进行刻画,称得上用心良苦,于是有了一个略带偶像气质的青年政治领袖胡耀邦。
一个用演讲实力圈粉的大大。
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时代,当真唯有那些看起来貌似空洞的口号,支撑着一批又一批青年,喊一声就是一股力量,喊得北大荒变成北大仓。
全面开垦北大荒是1958年以后的事。随着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度到社会主义社会,1957年胡耀邦的头衔也变成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第一书记。
影片到此戛然而止。
他本有更伟大的功勋值得铭记,但这5年的青春记忆对他来说应该是最美好的时光,以此来纪念他的100周年诞辰或许最合适不过。
青春不老,风华正茂。
导演选中王宁想必不止因为其外形像(胡跟邓身高差不多,宁还有点伟岸了呢),宁微博下有条评论说宁除了帅就剩演技了,简直我的心声!毕竟连我家婆在看到身着中山装的耀邦同志时都忍不住赞了一句:“嗬!这身儿真帅!”
喂!演技才是重点!她全程都没认出来这位其实就是那个几乎每天都给我们下饭的贴小广告儿的人,知道真相的她比知道赵雅芝的真实年龄还要惊讶。
他演得好本就在我意料之中,毕竟科班出身的专业演员,而且还是资质颇高底蕴颇深的专业演员,拍摄期间又做足了功课,受到导演和胡的家人的肯定也在意料之中。
于是,当37岁的王宁遇到37岁的胡耀邦,恰恰好。
胡耀邦李昭与子女
《青春激荡的岁月》观后感(四):时光里的青春
《青春激荡的岁月》是作为一部纪念胡耀邦诞辰100周年的纪念片上映,如果说有什么特别之处,可能就是给我的小家碧玉的感觉吧,含蓄。类似的纪念片看了很多,看多了,就也摸出些门道——以某一主人公为主线,选几件典型事件串联在一起,最后以一个突出的时刻,或功成名就、或与世长辞做结,这些电影大多上映在学校的礼堂。《青春激荡的岁月》把几个青年人的“北大荒”梦摆在了前面,从他们的故事中向我们刻画了理解青年、关心青年的胡耀邦的形象,少了些平铺直叙的摆事实,多了几分脉脉温情,反而使人物更显得有血有肉了。
最后还是想说说演员,开始看到王宁主演时我是拒绝的,想到《建国大业》中某位喜剧演员出场全场都笑了的场景,有些担心这会是一种奇怪的感觉,不是演员演的不好,反而是观众的另一种肯定,就是习惯的笑了。对于王宁的喜剧作品我真的很喜欢,尤其是他演的一些小机灵的角色,简直可爱极了。所以,开始看电影的时候我是完全的出戏了,总觉得还是在看他演的某部小品中他扮演的局长的角色。可是后来我又入戏了,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不记得,最后我是完全认同胡耀邦的形象了,反而觉得那就是一位可爱的大哥,可敬的长者,能谈心,也能依赖。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演员和导演都有功劳,至少作为一名喜剧演员要演正剧还能够让观众认可——不仅要让不熟悉他的人认可,还要让熟悉他的人认可,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他要先把舞台上浮夸的表演收回来,绷住了的演,才能让人记住这个角色,这点王宁的努力可见。
导演刘一君在微博里说“有人说我选了一个喜剧演员来演胡耀邦,太顛覆了。我想说,好演员不是只会耍自己,好演员是框不住的”,无论如何,他有这样的眼光和胆量,更有让演员服务于剧本的能力,就值得肯定了。所以这部电影我给5分,3分给影片,那是一段时光里的青春,1分给王宁,1分给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