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快速作答
▼
编辑这篇文章的时候,还不知道大家都会选择什么答案,但不管大家的回答是什么,关于“军嫂,到底是不是一个让人感到幸福的称谓”这件事,已经有人通过专业调查问卷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更多人的答案会是什么呢?到底都是些什么样的因素让军嫂幸福或是悲伤?请大家一起来看看S地军嫂@徐锦秀给大家带来的分析。
文/徐锦秀
当我看到陈莹这篇名为《S地军嫂主观幸福感及干预研究》的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时候,又惊又喜,竟还有人做此类研究。
军嫂这个群体是受关注,可常常是好奇、唏嘘和不解的围观,真正能产生建设性影响的不多。
正如作者所说,军嫂作为中国女性群体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军人的妻子,其所必须承受的身心压力状况有着不同于其他女性群体的特殊性。
她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军人家庭的和睦密切相关,更间接影响着军人的备战能力及军队内部稳定。
在这篇研究报告中,作者从军嫂的年龄、文化程度、是否随军、有无子女、经济收入、丈夫军衔、家庭居住地7项人口学因素进行研究。
分别得出以下结果:
45岁以上主观幸福感较低;
有子女者幸福感更高;
同城分居的主观幸福感最高;
丈夫军衔为团职的幸福感最高;
家庭总收入在8001-10000年收入组得分最高。
幸福总体值偏低?
连数据都表明,S地军嫂主观幸福感总体结果略低于我国城市女性主观幸福感常模。我们不得不承认,军嫂的情况确实有一些实际问题。
“我们这个群体有几个不辛苦的?我是不会主动劝身边的小姑娘去主动的找军人的。因为她们在实际的与军人接触后,未必会理解,未必会坚持下去,这样对双方都不好,军人的价值需要更多的力量被外界正视和自我重视起来。”
该研究者陈莹将主观幸福感从六大方面体现,它们分别是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对健康的担心、精力、抑郁与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松弛和紧张。我不知道这样的分类是否正确全面,因为幸福感是一种综合评价,其相关因子没有统一标准,而且它们的概念都比较模糊,不是那么容易界定。
再者,幸福感是长期而非短期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这是一个相对长久的稳定值。问卷调查具有时效性,反应的是被试者当时的状态,比如恰好遇到S地台风期间,或者全军军事任务繁重期间,当然军嫂们就比较担心,而军人则都无暇顾及家庭,军嫂的精力消耗就加重。所以我觉得研究者应该增加时间维度,综合调查取其平均值。
不管这个数据是否最标准,但还是具有参考意义。而且只要我们打开各种论坛、贴吧、微博,军嫂辛苦的信息铺天盖地。军嫂幸福感总体值不高,这个结果似乎没那么让人意外。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幸福的人不会像感觉不幸福的人那样有强烈的网络发泄的欲望,所以这一大部分人的情感价值观似乎也应该通过别的渠道来做了解。
但有一点,军嫂不是我们“被迫选择”的角色,它通常是我们(带着某种高尚或不高尚的动机)主动的选择,肯定有人会后悔,但更多的人一直幸福下去了。
强制的快乐?
曾经读到一篇文章,大意是说艺术家不太可能是一个幸福的人,因为他们必须有一颗对苦难极其敏感的心,以及直面苦难的决心和勇气,也就是说艺术家不能太“正能量”了,他们要不断面对伤害和痛苦,甚至主动制造伤害和痛苦,并且把这种伤害和痛苦上升到审美可以理解的程度,也就是觉得苦难是“美的”。
而军嫂却是一批必须(至少是应该)幸福的人,若她们不幸福,军人如何全力备战?
在美国,早期海军配偶(在那些年代,海军配偶特指妻子)甚至有一些“强制性的快乐”,她们必须定期参加俱乐部、年度舞会等各种各样的聚会。她们在与海军丈夫交流时被要求:
1、你不能让你的丈夫先读完一封令人不安的电子邮件,再去站岗或执行其他任务,因为那些工作都必须全神贯注。
2、首先,试着在通话时保持乐观和积极的情绪。你的配偶不会想要听你唠叨日常琐事和诉说烦恼。
3、如果你的配偶错过了打电话的时间,不要烦躁。
4、你要表达你心情不错,但不能表明你一直很好,那样你的水手会感到不被需要的。
这真是一群高觉悟的海军配偶啊(反正臣妾是做不到),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是极强的。这其实是一种能力,心理学上叫“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不仅是军人必备的素质,俨然也成了军人配偶营造和谐家庭的素养。
在《S地军嫂主观幸福感及干预研究》中得出一个结论,这种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维度上,35-44岁年龄组的军嫂得分最低,45岁以上、不满25岁组、25-34岁得分依次递增,说明25-34岁组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力最好,34-44组控制力最差。
这个结果不让人意外,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维度就体现在婚姻状况之中,控制得好,婚姻状况也佳,这也是普遍婚姻的基本走势,新婚燕尔、幸福稳定、七年之痒、中年危机……
幸福感是一种心理感受,科学可以统计研究它,但不得不承认,除了客观因素,个体特征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如果一个人的快乐来自于能放肆的哭闹,所有情绪可以立即得到回应,那做军人配偶就不是最佳选择。但不表明她就不能做军人配偶。
如果真正爱上了一名军人,为作为一名军人配偶而感到快乐,并且喜欢自己的角色,那两个人相处就应该不断磨合适应,从根本上为对方改变。
军人配偶也不是一味的妥协。一方面恋人要在对方面前展示“真我”,以最真实自然的状态示人;另一方面也要甘愿委身。
“你想要的我能给,我给的你想要”,供需是完全匹配的才能长久不是么?
距离是个大问题?
在这篇调查报告中,夫妻居住情况是影响S地军嫂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之一。同城分居的军嫂主观幸福感得分最高,异地分居的幸福感得分最低,一同居住(驻地)的幸福感居中。
若距离太远,长期的分居生活,导致S地军嫂不仅要承受巨大的家庭压力和照顾子女的压力,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更重要的是缺少来自另一半的直接关怀和交流,令她们在感情上处于不安全状态,甚至在见到丈夫时会产生逃避行为;
若一同居住,则一般是军嫂随军居住在军队驻地,这样一来,她们一般就失去了选择工作的权力,个人空间也是极少的,融入社会并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就更少了。
距离的确是个大问题。若两地分居,没有人经得起长年累月的婚后却单身的生活;若一同居住,也没有人可以无休止的寄生军营而不觉生厌。
同城分居的军嫂在精神上和生活上能够即时获得丈夫的关爱和支持,她们大多数对生活更满意。相较看来,同城分居是比异地分居和一同居住来说更适当的距离,这种距离能让婚姻关系适度而不至于造成破坏。
我的一个朋友,她的军人男友被分配到某三线城市,就是因为她研究生毕业后不愿去那里所以被迫残忍分手。她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要快刀斩乱麻,所以先验地、果敢地分了手。我们为有情人未终成眷属感到惋惜,也希望她做的选择是正确的。
当然,更希望军嫂们不要定睛在距离长短上,而是自己能出去面对世界,和军人丈夫成为共同闯荡江湖的伙伴,一起去奔赴未来,彼此陪伴(哪怕是心灵陪伴)着一起走,将这份感情长久下去。
让小孩出场?
调查显示,有子女者比无子女者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更高,子女给军嫂带来极大的精神慰藉和快乐。
一般情况下,子女的出生使得女性对生活采取更积极、更热情的态度。尤其是对那些未参加社会工作的全职家庭主妇来说,子女的到来令他们获得了精神寄托。其次有子女的家庭比无子女的家庭更加稳固,子女作为联系夫妻的情感纽带,为小家庭带来更多的话题和共同关注,为家庭增强了凝聚力。
蒋雯丽主演的电影《立春》以王彩玲到孤儿院收养了女孩小凡做女儿收场。在对女儿的教育和天伦之乐里,王彩玲重新有了寄托,不再孤单。
刘瑜曾这样评价电影《立春》:“当关于人生所有的幻觉破灭时,让小孩出场。总还有小孩可以出场。谢谢小孩允许我们让他们出场。这听上去令人绝望,但是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我认为,人类在与寂寞对峙的过程中,“让小孩出场”是不道德的。小孩的出场应该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而且,多数女性都表示,婚姻中最难的一年往往集中在有小孩后的第一年,这也是夫妻离婚率最高的时段。让小孩出场并非万事大吉。
妞博网的一位网友甚至说:“可能是我见识少,我周围大多数朋友,包括我自己都在产后的第一年狠狠地摔了一跟头。轻则把家庭矛盾摔得处处都是,重则把夫妻关系摔得名存实亡,总之,和睦又平顺度过的我几乎没见过。”当然,可能是她见识少。
的确,家庭因为一个新生命的诞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每个成员都新增一个身份,在心理上势必造成一次震荡。矛盾和纷争几乎是没办法避免的,区别只在于如何处置和解决。这个坎跨过去了,婚姻关系会变得更加牢固。
从陈莹的研究来看,情况还是乐观的。我也相信,只要男女双方在婚姻中形成了成熟健全的人格,并且占据了较好的教育资源,小孩的出场无疑是锦上添花。
给S地军嫂争取幸福的建议:
1、一入S地无春冬,从此秋裤是路人。
2、注意保养护肤,有条件可以给自己办张美容卡。
3、增强国家安全意识,了解涉密信息范畴,尽好保密之责。
4、这是一个辛苦的角色,如果想发财请另找金龟婿。
5、如果你的军人是个奋斗者,奋斗者的爱情很可能是“被爱”,你要将自己定义成“支持者”。
6、脱离注定失败,融合注定失去自我,但至少,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他十天半个月不在家,你厨房案板上起一层灰就不好了。
7、多看书,多请教人。
8、不管是全职工作,还是全职太太,要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才能找到一个位置。
最后,有几句话送给所有女性朋友共勉:
要有一群朋友,在你失意时不嘲讽,得意时不嫉妒;
要有一两个朋友,在你失意时伸出援手,得意时为你庆贺;
要有一种爱好,可以陪伴你一生,即使你一无所有,你还有它,即使你心灰意冷,你还是有它。以此无限之事遣有涯之生。不然老了的时候,只剩下广场舞。
当然你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做得恰到好处,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也不可能都是正面的,这都出于你对自我价值的诠释。
编辑:芽典
版权信息:本文为军嫂club读者投稿,转载请联系授权
支持军嫂创业享优惠,点下图:
伴军生活有困惑,点下图:
好看的人都点了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