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yings:
为什么这么说?
先是#散装卫生巾#引起热议,这个词条被阅读了 13.5 亿次。很多人都被那句“我有难处”刺痛了。
但刺痛我的,除了女性不被看见的贫困,还有对女性身体需求的无知。
特别是这条:
原来女性不是一个月只用一片卫生巾啊?
我想起知乎上一个热门话题,叫“有哪些男性可能不知道的女性身体常识”。前排有个热门回答,就是讲月经。
他们是真的不知道。
2.8 万女医护被送到前线,卫生巾不够。大家在后方为她们打了另一场仗,保护她们的经期舒适安全。
她们会来月经。
我常常想,为什么我们总是在讨论一些本该是常识的东西?但今天我觉得很必要。
如果你从未看见女性的需求和困境,
是时候要多谈些了。
一个女性的身体会遭遇什么疼痛?这种疼痛又是如何被忽略,甚至被打压?
我们都低估了这种痛苦。
那标准是什么呢?
BBC 专门做过一个调查,看我们生活的世界,到底是以何种标准建立的。
美国办公室的室温标准,是按照一个 140 斤的成年男性的体感温度制定的。
但女性会觉得冷。
不考虑女性的体型——
里面提到最小码的防护服,女医护穿起来还是拖地。走路很不便,只能像企鹅样往前挪。
因为最小号的防护服按 164 cm 生产的,而中国女性的平均身高是,
155.8 cm 。
不考虑女性的安全——
你可能会震惊,汽车安全测试用的假人,是身高 1.77 米,体重 70 kg 的男性。
上为男性假人,下为女性假人 。
不考虑女性对药物的耐受性——
一些心脏药物只适用于男性。生理期的女性吃了会有副作用,甚至更容易引起心脏病发。
一个 9 岁的小女孩喜欢篮球,她买了篮球明星库里设计的鞋,发现都是男孩款,太大了,穿不上。
她歪歪扭扭写了封信,直接问:
为什么没有我的码?
我一个同事苦笑,关于女性正常的身体需求,已经变成了冷知识。
有人说这是一种隐形歧视,是偏见。
但我觉得更糟糕。
是女性身体的需求,从未被看见。
不被看见,就会导致无知。
但更令人难过的是,女性的需求不被允许讨论。
一个同事说:我们小看了月经这件事。
我完全同意。
月经是个切口,它的遭遇,就是所有女性身体需求的遭遇。
《破产姐妹》一个播放量很高的片段,老板 Han 将卫生棉条涨价,员工 Max 不让。
下面这个细节很经典。
Han 扭过头,挡住卫生棉条,像挡一个危险品,斥责 Max:
“你在干嘛呢?
这玩意儿不能出现在公众场合。
你妈没告诉你这是女性不能说的秘密吗?
你没有羞耻心吗?”
说出口,就是不知羞耻。
久而久之,连女性自己都默认了这种不被允许。
同事@桃桃 分享了一个痛苦的经历——
有次经期量大,猛得从工位上站起来,经血顺着阔腿裤往下流,根本控制不了。
脚踝上,地毯上,全是血迹。
正好一群男同事从会议室出来,她的第一反应是,
跪下。用膝盖盖住地毯上的血。
因为,这是不应该出现在办公场所的。
我挺难受的。于是事情就变成了一退再退,一遮再遮,
退出公共场所。
退出你我能看见的讨论区。
最后变成女性的私事。
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
一个看不见女性需求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呢?
女性独自承受痛苦。
是遭受误解——
40 岁的汤唯产后复出,和雷佳音拍电影。
雷佳音吐槽汤唯,演一段情绪很激动的戏,拍了 10 条,她就上了 3 趟厕所,
“总是打断我情绪。”
汤唯先是笑,后来忍不住了,背着镜头哭。
雷佳音一脸懵:“不至于这样吧”。
你很少见到汤唯如此失控。隔天她发了个声明,生完孩子后身体不好,抗生素用多了,身体机能不好。
最后还说了句:很内疚。
是被指责——
2005 年,希拉里参加电视辩论,竞选总统。
另两位都开始发言了,她才急急忙忙走到台上,摊着手道歉:
Sorry .
隔天人们才知道,她迟到是因为在女厕所排队。
但这句道歉,却成了对手攻击她的把柄:
“拿这种理由,恶心!”
马伊琍拍《北上广不相信眼泪》时,是刚生完二胎。人们说她胸下垂,身材变形了。
马伊琍写了一大段文章,说了自己的经历。还提到了种种不便,母婴室很缺。孩子饿了哭,想喂,又不好撩衣服。
底下有条特别醒目的评论:
“有钱人就是矫情。”
但女性身体的需求,不是以钱财、名气区分的。
它说你我生活里密密麻麻的小事。
几乎伴随着一个女孩从小到大的生活:
来月经、青春期发育、怀孕生产、产后身体机能变弱……
每一个都是隐秘的角落。
每一个角落里,都藏着痛苦。
我知道,把一些常识拿出来讨论,会引起争议。
每当类似月经、漏尿等女性身体上的需求上热搜,都会有一种质疑:
是不是小题大做?
答案很确定:绝对不是。
因为它背后不是一个女性的痛苦,是许许多多女性叠加的痛苦。
它应该被改善——
2019 年,心脏复苏培训用的假人,终于有了女性。
会增加人们救援女性的经验。
它应该被公开——
Ella 去年上了次热搜,不是开演唱会,也不是发新歌。
而是她当妈三年了,才敢鼓起勇气说出这个痛:
她生完孩子,一直在漏尿。
“打个喷嚏就会漏。”
“不是失禁一点,而是整个护垫都湿掉,然后裤子也湿掉。”
底下有上万条评论涌来,都是在谢谢她,
“谢谢你分享最难以启齿的困扰。”
最令我感动的是这一条:
一个女性生产后漏尿,一直戴着尿不湿,忍到了 70 多岁,
终于在女儿的劝服下,勇敢去做了手术。
它还应该被理解——
2016 年,傅园慧在伦敦奥运会上没游好。记者问她怎么了,她大大方方答:
来例假了,肚子疼。
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傅园慧登上了BBC 和纽约时报的头条。
还让比尔盖茨的妻子亲自发推特感谢,谢谢她的勇气。
这种勇气,是能唤起行动的,甚至会出乎你的意料。
你可能不知道,武汉疫情期间,第一个发朋友圈替医护要安心裤的,
是一个男医生。
他第一次听说“安心裤”这三个字。也第一次知道女性在经期的痛苦。
他知晓了,于是他也发声了。
你看,把女性身体的需求,拽回公共讨论里,是能撬开点缝隙的。
会有越来越多的缝隙,
它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撰稿:袁灿烂 姜姜
责编:袁灿烂
实习:焦思达
素材来源:果壳、BBC 、梨视频。
晚祷时刻:
牛津大学开过一门通识课,
讲了一个很通识的事情:
“承认她们的特殊需要,
并不代表她们软弱。”
要知道,
有些痛苦,
她们本不必承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