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四》是一本由(英) 乔治·奥威尔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9.50元,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终于读完了,被压抑得透不过气来。虽然作者描绘的那种极端情形也许永远不会存在,但那三句警句“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却真实的存在与这个世上几千年了。
●战争即和平 自由即奴役 无知即力量 读的第一本反乌托邦小说,振聋发聩。
●动物农场很有意思 书里提到了很多次中国,有两次很有意思,一次是主人公说中国的米酒很难喝,一次是说中国人怎么惩罚犯人,看来中华帝国软实力还是很强大的
●真是令人失望!通篇没讲什么实质性的故事,一味的再说政治架构。还不如后面附录的动物农场,给动物农场4星!
●反乌托邦的小说,看《蝇王》的时候,前言里面有句话说的很好,也可以用在《动物农场》上:个体发展史并不完全重现种系发展史~人类以此共勉吧~
●忽然想起了楚门的世界 你以为你生活在你以为的世界里 然而并非如此 有很多统治的手段 然而思想的迫害 侵蚀 最可怕 分不清真假 生活在别人意志塑造的世界里 还拍着手儿欢呼雀跃 愚民……不想太多提及政治这个词,我想动物农场已是最好的比喻和解释了……
●《1984》+《动物农场》 在奥威尔的政治哲学下,自由就是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若此成立,其他同理。 只是不知道这深刻而悲观的讽刺,是否能让梦中的人们清醒几分。
●这本附带了《动物农场》,但封面上一个字也没写,导致我多买了一本另一版本的《动物农场》,所以此书编辑的水准可谓奇低。小说还是不错的,《动》就不说了,《一九八四》从整体来看瑕疵不少,完整度甚至不如短小精悍的《动》,主要问题集中在故事情节发展过渡的一些不连贯之处,还有英社的三条标语,书中实际上讲清楚含义的只有一条,勉强讲清两条,至于“自由即奴役”这一条基本上一带而过。但书中提出的一些新概念如“双重思想”、“新语”以及对极权社会新的政治方式的预见可谓相当精彩,没记错奥威尔是个社会主义者,但他用头脑与笔杆大胆的预言了那些打着社会主义幌子压迫人民维持统治的伪君子们又是怎么做的,具有一个有良知又有学识的人应有的品质,作为一个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我衷心希望中国多些奥威尔这种带有理智的批判家。
●好书!
《一九八四》读后感(一):小说的时代性
如果好书的标准在于无论在哪个时代读,都能引起众多读者的共鸣,那《1984》无疑是本好书。战争即和平,自由既奴役,无知既力量!这种双重思想下,2+2=5变得是那么的合乎情理。也许现在的我们看来这是一种不可思议,但是仔细想想,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太多2+2=5的“真理”!
《一九八四》读后感(二):超字了。。
《一九八四》:奥威尔构建的世界观代入感实在是强,无数张小粉红式狂热面孔和沉迷于权利游戏的党的丑陋嘴脸跃然纸上,最后几章写得无比凌厉,隔着纸张都可以感受到人性在“权利即上帝”面前的无力挣扎和不可避免的惨败,在这样的热潮下人性的命运也只能是失败吧,只希望书中的时代永远不要成为现实
《动物农场》:寓意显而易见,暗讽无处不在,又是一个神奇的世界观,但其实只是把人类的社会衍变史的主角换成了动物罢了,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一九八四》读后感(三):全球化仍要继续
无疑,这是一本有预见性的著作,在成书的1949年乔治奥威尔已经寓言到未来苏联社会的部分现状。第一次听说这本书还是因为乔布斯的苹果广告,那时苏联应该还没有解体。随着全球化的逐步实现,对于那个年代的记忆应该已慢慢远去,就像《娱乐至死》中所说的,我也认为相较《1984》,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中描绘的人类毁灭方式更可能实现。但近日,由于特朗普的当选,传闻《1984》又在美国风靡起来,世界反全球化浪潮的声音甚嚣尘上,铁幕似乎又要渐渐拉开,人类的记忆真的这么差?可能阻碍人类不断进步的最大阻力就是忘性,人总是在不断遗忘过去的过程中重走老路,历史的进步总是一圈圈的同心圆,每次突破都要付出相当的代价,虽然对人类文明仍充满信心,但心中也不免有些欠缺底气,希望在这云谲波诡的关键几年里,近在眼前的历史不至于让人类视而不见。
《一九八四》读后感(四):孤独的人最可怜!
对于幻想作品,我们一般分魔幻和科幻,但象1984这样的,该归哪种呢?里面有个魔影老大哥,从来没显过真身,但是一双眼睛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盯着你;但里面还有高科技产品——电屏,不仅可以当电视放而且可以作全角度监视器。
就觉得温斯顿特可怜,整个1984的世界里,他是唯一,是最孤独最可怜的那一个。和他有点浪漫温馨记忆的朱莉亚其实和他是两个世界的人,朱莉亚是个还在追求生理满足的小女生,没有什么称得上思想的东西,更没有追求更高一层满足的欲望。那个奥斯丁就是老大哥的化身,和温斯顿一样有思想,但他的思想就是极权的最高点;他赞同温斯顿对极权的认识,但他要温斯顿和他一样认为极权才是合理存在:2+2=5。
温斯顿终于开了窍,他只爱老大哥,脑袋被赏了一颗子弹。死亡是最幸福的,进过一O一房间的人都会这么想!
这和《1Q84》里的那条通道差不多,死——生——死,入口和出口是同一个呢,即使森林象个迷宫,可一旦走到出口就会马上认出来。不同的是在《1Q84》里是两个人一起走出来,而且是相爱的两个人,《1984》里通道一次只能走一个人,温斯顿真可怜!村上可能也是这么想,所以最后让青豆和天吾在一起了。
《一九八四》读后感(五):读后感
喬治奧威爾是個異類,屬於那種真正看得很清,有良知的自由鬥士。他所追求和嚮往的是真正的存在的烏托邦,而不是托馬斯莫爾那種空想的。可惜現實就是這般殘酷,在權力兩字下,所有東西都會破碎,就像納粹和蘇聯極權虛偽這種例子。所以他跟魯迅一樣,做了他們該做的事情。歷史由勝利者所書寫,但是文字可以留下印記,雖然很細微。 說1984是政治寓言不如是政治預言,這前瞻性無與倫比,看看過去50年世界上發生的吧,還有現在我們身邊周圍的發生的,很熟悉不是嗎?奧威爾在書裡寫的很清楚了,如果有希望,那麼它就在群眾。
順便說下,發條橙子和禁閉島裡洗腦的情節,應該是借鑒了1984了。而V字仇殺隊所敘述的故事,可以說是1984的後續。
早年看過莫爾的烏托邦,對其抱有美好幻想,1984則殘酷無情的打碎了這個念頭。列儂的Imagine也只是美好的願望而已,這確實很痛苦,但是總是沒丟掉希望,不是嗎?
有良知理性的人都應該讀讀。
“戰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無知即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