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都柏林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08-14 23:51: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都柏林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都柏林人》是一本由[尔兰] 詹姆斯·乔伊斯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6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都柏林人》精选点评

  ●补标。2018年2月。过年回的。想到写这本书时乔伊斯才23岁,就让人感到绝望。 相比于大家盛赞的小说的“精神史”意图,我更着迷于乔伊斯对生活微之处的把握,对那些稍纵即逝思绪,人普遍的生存状态呈现。 这是一本必然会重读的书。

  ●虽然十五个短篇质量不一,但还读完以后还是非震撼。尤其是刻画人物活动的那几个故事,他把人在内心焦灼心理状态下的思考写得很细致功力很深,很难想象写这本书时他只是个二十几岁的青年。再就是,主角们似乎都知道自己生活在一种沉郁的对死气沉沉厌恶中,只要有内心觉醒的时候,就希望打破压抑现状。但真相是,这种时刻就像一片阴云天气组成一样,压抑焦灼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他们安然做生活的囚徒。都柏林人的生活截面是文明社会都会有的危机,即生活在其中,无法摆脱的内心焦灼。

  ●游荡在都柏林的少年乔伊斯。《伊芙琳》面对出海航向阿根廷的拯救命运,与一九零零面对陆地新生活时具有相似恐惧是的,相似,《何其相似》中,凡事不顺的愤怒者法林顿殴打儿子时,被打者的一日崩毁的处境父亲何其相似。乔伊斯描述都柏林上空的《一小片阴云》,《两个浪汉》微弱金币之光只是信徒眼中卑微的希望,在《泥土》中,玛利亚蒙眼摸到的泥土,也许意味着对死亡的触摸,而祈祷书则意味着人们愿意选择救赎。除了《姊妹们》,其故事并没有出现真实死者,在末篇《死者》中,人们处在愉快感动欲望满足成功健康与含有爱情的夜晚,一切似乎是幸福的,但死者却并未缺席,生者易逝而死者永恒,小说的结尾如大雪降落在都柏林,覆盖了这本书,乔伊斯的观察怜悯为爱尔兰着上颜色

  ●读起来真的很费劲。所以读了好几年。最后也没怎么理解。就看到一个青年对家乡解读怪异热爱

  ●我对那篇痛苦事件印象最深了,理性的爱尔兰男人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大四那年春天在北大图书馆

  ●怎么能有人写出这样的文章

  ●不好看

  ●说十一种孤独就是美国的都柏林人那未免差得有点多⋯

  ●有人说这部作品是神品,我觉得除了言过其实之外,还有谄媚之嫌。

  《都柏林人》读后感(一):都柏林人

  没有激烈冲突,都是生活中琐事,淡淡的,没有生气,甚至散发着厌倦和绝望。那个国度的那个年代,它的历史政治,都隔着很远的距离。所以即使是20世纪整个西方最著名的短篇集,也不是我的菜。

  《都柏林人》读后感(二):译文

  漂亮的装帧,译文却让人失望。干枯的句子,失去了原文的节奏感。那种独特的韵味也模糊了许多。这仍是一本翻到任何一页都能立刻往下读的书,书中的句子却不再让我反复默念、生出摘抄的冲动。就这样放进书橱吧,别破坏了记忆中的美好。

  《都柏林人》读后感(三):看书的人,才是最重要的

  其实没有看太认真,这本书是在图书馆借的,马上要还了。

  可能自己阅历不深,故事倒是平淡的小事,作者写得也很用心,却总觉得看不太明白个中韵味。倒是几处让我很感同身受,想想跟自个差不多了。

  看书的人,才是最重要的。那种心境,是很难达到的呀

  《都柏林人》读后感(四):都柏林人

  《都柏林人》(Dubliners)是詹姆斯·乔伊斯久负盛名的短篇小说集,称得上20世纪整个西方最著名的短篇小说集了。1914年出版,置景于二三十年代的都柏林,截取中下层人民生活的横断面,一个片刻一群人,十五个故事汇集起来,宛若一幅印象主义的绘画,笔触简练,错落成篇,浮现出苍凉世态,遥远、清冷,然而精致。

  《都柏林人》读后感(五):意识流奇妙初探

  本文没有任何重点,嘻嘻。

上月翻译乔伊斯《都柏林人》里《阿拉比》的最后一句: “向黑暗深处望去,我感到自己如同一个被虚荣驱使的、变得可笑的生物,我的双眼由于懊恼和愤怒熊熊燃烧着。” 今日偶然看到了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版本: “望向黑暗深处,我感到自己就是一个被空虚所驱使和耍弄的傀儡,双眼燃烧起懊恼和愤怒的火焰。” ——哎呀我就想着,我还不错嘛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都柏林人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