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刽子手世家》是一本由(法)勒谢尔博尼埃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刽子手世家》精选点评:
●桑松一世到桑松三世还算是在给桑松家族写传记,到了第四代桑松就成了描写大革命了,桑松本人的情况却少之又少,而且,翻译的艰涩和毫无铺垫跳出来的各种人物让后半程的阅读十分艰辛。倒是弄清楚了很多读《九三年》时的不明白的情况。总之后半部分没有前半部分好看。
●我总是喜欢读人类关于杀戮,刑罚,战争,掠夺的历史。因为这些是人野蛮本性的体验,原始欲望的诠释。
●以一个特殊阶层的角度去窥视十七世纪动荡不安的法国。虽然叙事有些冗长,但是还是挺有意思。
●年底之前終於拓寬了今年極其貧乏的閱讀紀錄。。。作者這個說書似的驚奇風格我還以為自己在看三言二拍。。。不過真的相當好看,當中展示的就是當今主流知識界最為警惕的庸眾恐怖。可微博那些說人家和中國人像的真是好意思嗎,這是兩百年前。。
●于是他们纷纷拜倒在吉罗葶姑娘的裙下。
●刽子手家族只在开篇作为引子 第五章之后连配角的戏份都不够 彻底成为法国大革命人权迫害史 编辑校对相当差劲 同一人前后译名不同(施米德、斯米特)----恐怕是两个译者各自负责的部分根本没有对照过 拉瓦锡译为拉瓦西埃 1796年终年二十四岁的人生于1722年 全文错字层出不穷 不通顺之处也常有发生
●巴黎真是一座散发着尸臭的罪恶之城。
●他们忍者别人异样的目光,将这份家族事业传承下去。
●腥风血雨!
●描述了法国大革命前后一个以刽子手为职业的家族的起落,不太了解起历史,但以小说的角度来看,深度,故事都有了
《刽子手世家》读后感(一):贱民与历史
贱民与历史
这是一本好读的法国刽子手小史。
书中以桑松家族的兴亡和大革命前后的刑罚变化为主题,从第一代桑松——小贵族夏尔·桑松爱上了刽子手的女儿,从而误打误撞成了世袭刽子手家族的一员,写到最有名气的桑松四世在大革命中斩杀国王与王后;从中世纪法国的野蛮刑罚,到大革命时期更为‘文明’的断头台;从波旁王朝混乱的司法制度,到大革命时期的屠杀。
《刽》的文笔流畅,带着抒情散文的韵律感,把桑松家族的崛起、衰落外加大革命时期混乱的屠杀写得像是一首抒情诗,这是它的优点也是缺点,优点在于让原本枯燥乏味的字里行间充满激情,缺点在于讲得过于简略,如果你对于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或者人物知之甚少,这本书读起来倒更像是一本满是人名的小说。
《刽子手世家》读后感(二):另类的传承...
1675年,夏尔-桑松,这个年轻的诺曼底孩子误打误撞地结识了一位迷人的女子,他为她痴迷继而娶她为妻,从而继承约翰家族的传统事业成为了后期法国王室亲自任命的刽子手。
从1688年9月23日桑松正式得到王室的任命书,直至1847年3月18日桑松家族的最后一位刽子手亨利-克莱芒被解职。在这一个多世纪中,桑松家族的刽子手事业从辉煌走向结束,既见证了法国历史的种种变革,又透过这个所谓的“最高司法执行人”的角度,看到了不同时代人们对死刑观念的执念与变化。从仇恨报复,到人道主义思想的萌发,再到废除死刑,法国人的转变也代表了人类在人性进化过程中的一种普遍规律。
桑松之所以出名,不仅仅是他一生中砍掉了不下2700颗人头,其中还包括国王路易十六、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丹东、罗伯斯庇尔等名人的头颅,还因他那喜欢写日记的习惯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史料,更是因为他心中始终保守着一丝未泯良知……
《刽子手世家》读后感(三):红色弥撒
这本《刽子手世家》描绘的世界是全然陌生的,不仅因为这一早已就消失的古老而神秘的职业——刽子手,更是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但人类对于死亡那种兴奋和畏惧可以跨越时空的界限,让我们去直面远古时期的嗜血本能。
刽子手归根结底是一种职业,是一种特殊的为人不耻的职业。书中写道,第一代桑松(夏尔·桑松·德隆瓦勒)第一次在刑场上行刑时,被老丈人刽子手皮埃尔·约翰要求对犯人打一棍,都吓得昏了过去。到后来的驾轻就熟,一个人的内心要有多强大,才能亲手让死亡发生。
与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兴高采烈在刑场观刑的法国民众相比,刽子手的死亡的敬畏反而让人心生敬意。刽子手们大多采用断头铡来处决犯人,但也不乏五马分尸和扒皮类似的死刑。在死亡的痛苦面前,他们好似麻木不仁,但让死囚快速的死亡其实是他们最后的仁慈。书中有写一个刽子手行刑时砍了四五刀,最终才处死了犯人,给犯人造成了炼狱般的痛苦和刽子手的精神折磨。
夏尔·桑松在日记中记录的心灵拷问很是震撼人心,不是没有反思,而是历史的车轮下被碾压的个体在命运赋予的日常中无能为力,“第一个要诅咒的人就是我自己,我咒骂自己!我咒骂那些手持马刀的宪兵,是他们将这些可怜的、无辜的、双手被捆绑的人带到断头台。我诅咒那些愚蠢的民众……我还要诅咒照耀这一切的太阳。我被心灵的痛苦折磨得死去活来,想哭却没有泪水。”
本书的作者贝纳尔·勒歇尔博尼埃是一位研究历史和文学的法国文学博士,他用较为清晰的历史脉络,讲述桑松一世到桑松家族七代的历史,带读者看到不一样的角度下的法国革命历程。
法国大革命的红色弥撒,像是一场末日狂欢,看书的时候,很容易会为民众的盲目感到痛心,但这其实就是大多数人在人群中的模样。洛朗夫人临死的那句“噢,自由之神,人们以你的名义犯下多少罪恶呀!”值得更多人的反思。“究竟何谓革命,谁革命,谁反革命,实在难以分辨”,或许正是因为这段历史,法国的“自由 平等 博爱”的思想才显得那么珍贵。
《刽子手世家》读后感(四):刽子手的境界
《刽子手世家》。说老实话,我从书架上抽下这本书的时候,未必没有被鲁迅先生讥讽过的“看客心理”——人们对死亡、尤其是“非正常死亡”总有一种病态的好奇心;现实看不到,就从文字描写里“过把瘾”。可是合上这本书,我却想到了洛朗夫人临死前发出的那一声:“噢,自由之神,人们以你的名义犯下多少罪恶呀!”
刽子手当然是一个被一般人所不齿的行当,他们杀人如麻却麻木不仁,似乎只是一群冷血动物,一个嗜血机器。所以这个职业无法找到接班人,只能代代相传,成为一种“世袭”。这本书就是介绍了法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刽子手世家”——桑松家族的六代人,并透过他们反映了法国十七世纪末到十九世纪中期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王权的陨落、大革命的爆发、红色和白色恐怖时期、帝国的创立和灭亡。这段历史刀光剑影、腥风血雨,用刽子手的视角来描绘,实在是太恰当不过了。
刽子手的职责是处决犯人,桑松们主要使用的是断头铡。他们真的“冷血”吗?非也!他们绝非毫无良知,在心中也往往会为被冤屈的死犯鸣不平,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让死囚尽快死亡,减少他们比死亡痛苦百倍的折磨。请读夏尔.桑松的一段日记:
“第一个要诅咒的人就是我自己,我咒骂自己!我咒骂那些手持马刀的宪兵,是他们将这些可怜的、无辜的、双手被捆绑的人带到断头台。我诅咒那些愚蠢的民众……我还要诅咒照耀这一切的太阳。我被心灵的痛苦折磨得死去活来,想哭却没有泪水。”
我都能听到他灵魂被撕裂的惨叫声!就是他,一生砍掉了不下两千七百颗人头,包括国王路易十六、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丹东、罗伯斯庇尔。当时断头铡超速运转,革命民众疯狂推崇,称执行死刑为“红色弥撒”。人们为之歌、为之舞;断头铡甚至成为时尚,被做成儿童玩具、木偶、耳坠、水果刀,还有……避孕套,所有的乐趣都混在其中了。桑松先是处死革命的对象,后来主要处死的是革命队伍里的不同派别——罗伯斯庇尔杀了亲密战友丹东,自己也被“热月政变”送上断头台。杀了王族杀平民,杀了敌人杀同志,杀了保皇党又杀革命党,而每一次杀戮,都是冠以“祖国”的名义,“革命”的名义!你让桑松怎么不被“折磨得死去活来”!啊啊,洛朗夫人更应该说的是;“祖国之神,革命之神,人们以你的名义犯下多少罪恶呀!”
《刽子手世家》里描写的那些血腥的狂欢和红色的恐怖,我们一代人是并不陌生的。以“祖国”的名义,以“革命”的名义,我们做过多少蠢事、坏事,神州大地也曾经“血流成河”呀。多么残忍的事,只要一句“革命”,就被抹上了神圣的色彩,成为天然合理的“正义之举”了。然而对这个“革命”的解释权就掌握在几个人的手里!我总是忘不了一件事:1966年文革初期,北京大兴县大杀“地富反坏右”及其家属,老到九旬,幼到婴儿。一位老太抱着孙子被活埋,土盖到了胸口,孩子哭着说:“好怕!”奶奶安慰道:“好孩子,一下子就不怕了!”孙子立刻安静下来了……我不知道这些顺从地走进地狱的无辜良民最后想的是什么,我只想知道那些愚昧又残忍的刽子手,他们的“名义”又是什么呢……
一般认为文革才是“红色恐怖”。其实不然,强权专政就是在不断地制造恐怖的过程中发展和巩固的。思想改造,让读书人感到了“恐怖”;反右派,让敢于直言的人感到了“恐怖”;反右倾,让有良知的党员感到了“恐怖”;三面红旗,让平民百姓感到了“恐怖”:社教运动,让基层干部感到了“恐怖”;而文革,则使所有的人尤其是领导干部感到了“恐怖”……当人人都“惶惶不可终日”的时候,革命似乎就可以高唱凯歌了。其实不然,当神州大地只剩下一个人不“恐怖”的时候,这个人就沉浸在了更加可怕的恐怖之中,一个王朝离覆灭也就不远了!
现在我们强调了“以人为本”。什么叫“以人为本”?那就是说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无法复制的、最宝贵的,谁都没有权利要求另外一个人做出牺牲,哪怕是为了一个伟大崇高革命的目的;况且,正如本书译者在《前言》里写的:“究竟何谓革命,谁革命,谁反革命,实在难以分辨”,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不要上了政治骗子的当。市场上吆喝声最高的往往就是那些卖假货的。这些人道貌岸然、以真理化身、道德楷模出现,可是他们的境界比起桑松这些刽子手,相差又何止十万八千里哟!
《刽子手世家》读后感(五):断头台式的避孕套到底长什么样子……
《刽子手世家》以1699年的一场具有残忍的戏剧性的“砍头演出”开始,从桑松一世到桑松家族七代的刽子手生涯为主线展开,时间跨越法国的路易十四、路易十五、路易十六三位皇帝,一直到法国大革命以及之后的一个世纪。
刽子手们行刑的方法从复杂多样变得简单统一,轮刑、辱刑、分尸、绞刑等等多种死刑方式都被砍头取代。桑松世家的刽子手们,伴随着摄政王、国王、革命法庭,慢慢的趟过时间河流。他们挥舞着砍刀,听从命令,斩断生命,历史在他们刀下缓缓的流淌出异样的血红,诡异瘆人。
桑松家族并不是生来就是刽子手,第一个桑松成为刽子手几乎是个浪漫的爱情故事:年轻的男人爱上了神秘的女孩,不顾女孩父亲的阻止,两人想要在一起,男人却发现,要娶这位姑娘,他就必须要加入一个可怕的刽子手家族,自己也必须成为一个刽子手。
于是,第一位桑松家的刽子手就这样诞生了。
普通人的命运在历史的洪流中总是像浮萍一样,远近沉浮,飘来荡去,全由不得自己做主。桑松家族的刽子手们也不例外,这七代人中,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事实上作者也确实大书特书的,当然是桑松四世——路易十六和大革命时期巴黎的刽子手。
整本书几乎有一半的内容是在描述桑松四世的职业生涯,其间作者讲述了无数个案例,桑松四世的断头铡砍掉了无数著名的脑袋,其中我们非常熟悉的就有:路易十六、玛丽皇后、丹东、罗伯斯庇尔,还有著名的化学家拉瓦锡等等。
法国大革命后期雅各宾派的血腥冲突、无知的民众围着断头台大声喝彩、草菅人命的起诉和判决、被编造出来的阴谋、无数人的鲜血清洗着“革命的纯洁”、革命变成了宗教,砍头变成了红色弥撒的伟大祭台、被告密者为了保命摇身一变成为了告密者杜撰出许许多多莫须有的罪行、揭发揭发再揭发、爱国者与卖国者的界限模糊、革命者和反革命者只需要一纸空白的判决书……
眼熟么?
是的,人类的历史总是重复的。
这本书的书名虽然叫做《刽子手世家》,但是桑松家族的七代刽子手并非主角,他们更像是历史中的一个幽灵,阴沉又悲哀地注视着那些围绕着断头台的人们。在某种程度上本书可以作为《乌合之众》的实例集锦,“人们只有看到比自己更加不幸的人,才能面前接受自己的不幸。”在混乱的背景下,各种丑陋的真实面貌被一一呈现,卑劣、贪婪、善变、愚蠢、短视,这些人性的弱点,像戏台子上的生旦净末丑一样一个接一个的粉墨登场,看书的时候真的好心塞——生而为人,多么幸运,又多么悲哀。
那围绕在断头台边叫好的人们,就像无数个阿Q,可能今天他还在为某个大人物上了断头台而兴奋不已,明天就因为邻居的告密而身首异处。
至于我,这个几百年后的读书者,我承认不管我对人类的酷刑有着度么深刻的厌恶和痛恨,但是我还是多少抱着猎奇的心态去查了一下前文提到的那些酷刑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突然发现,历史就是一种酷刑,被施以惩罚的,是整个人类。
于是更加心塞了。
《刽子手世家》的封面印着一行字:噢,自由之神,人们以你的名义犯下多少罪恶呀!那是洛朗夫人在被砍头之前说的,这话简直古今中外皆通用。
以下是书评:
我看的是新星出版社的那个版本,黑白图片在封面上构成一个“十”字,配上鲜红的腰封,非常醒目。表扬一下这本书的腰封,不是说有多好,而是至少它没让我在拆开书的第一时间扔掉它。没有xxx倾情推荐、畅销xxx本、本世纪最xx的书等不要脸的自吹自擂。顺便吐槽一下腰封这种破玩意,很多书明明是美人啊美人啊!偏偏活生生让那些乌七八糟的腰封给玷污了!
跑题了,说回这本书,作者采用旁观者的记录方式,穿插上桑松自己的记录文字,基本按照时间线在讲述。对于一些特别的死者,例如出轨并试图谋杀丈夫的女人、打家劫舍的绿林大盗、刺杀马拉的女刺客等人物描写得相对详细,当做故事看还是不错的。不过在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那些描述,读起来有点混乱——可能是因为断头台砍下的著名头颅实在是太多了,作者想要把他们尽量写出来吧。以及,作者虽然尽量想要保持客观,但是时不时的还是忍不住自己的情绪,要讽个刺,嘲个笑什么的。不过不影响阅读。
总之,还不错看,因为不是连续性的故事情节,所以断断续续的阅读也没问题。
END
:看书的时候去搜索了一下路易十六的图片,百度第一张图片点进去是一个牌子叫做“路易十六”的壮阳药!我天厂家你是有多想不开要用这个短命倒霉的皇帝来命名壮阳药啊……就算叫做拉斯普廷也靠谱点啊!
以及,书中提到,在大革命的砍头高峰期,“人们不仅歌唱断头台,还把它做成儿童玩具、木偶、小装饰品……情夫们喜欢使用断头台式的避孕套……”断头台式的避孕套是什么鬼!真的十分好奇这玩意儿长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