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寻找一个有苦难的天堂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07-22 23:1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寻找一个有苦难的天堂读后感精选

  《寻找一个有苦难的天堂》是一本由刘墉著作,现代出版的170图书,本书定价:17.50元,页数:2010-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寻找一个有苦难的天堂》精选点评:

  ●完美与破碎,没有一定的界限,全看你从哪个角度去看。

  ●没有苦难,怎么知道到了天堂呢

  ●我们丰富地过一生,不是因为有太大的享乐,而是由于有许多苦难。这些苦难在我们的挣扎下,都过去了。且从记忆中升华,成为一种泰然。

  ●这样的畅销书表面上好像而后能励志,实际上都是大同小异的 东西。好吧我是被洗脑太多了于是有了抗体。抛开商业化这一点其实这本书还是能给人以向上的力量的吧。= =

  ●这本书手感真好

  ●为人处世的哲学 淡然处之

  ●生活需要一点苦难,才能更好地感受美好。

  ●知老之将至,仍旷达自若

  ●喜欢亲人的部分,有些地方过于玄乎又玄。感悟需要体验。

  ●前半本炒鸡好看!

  《寻找一个有苦难的天堂》读后感(一):刘墉的书

  他的书,总像是一个饱经世事的老人在耳边絮絮叨叨,人生的大小道理,睿智又不让人生厌。总有一股暖流在心中流淌。

  这本书也不例外

  经历过的人生,才丰富吧! 有故事的人,是美丽的。 苦难不是可怕的,只要我们有直面它的勇气,以及信心。

  《寻找一个有苦难的天堂》读后感(二):写给亲爱的鱼

  还记得那本《超越自己》吗?那是我第一次读刘墉老师的书,书是你的,薄薄的,很快就读完。在16岁的夏天,那时年轻的我们,正是需要这种励志的书来鼓舞我们。记得你生病,好像是全身发痒吧,我陪你回寝室休息。我们谈学习生活的不如意,双双想重新选择一次,似乎当时都对川外很向往,结果当然是想想而已,还是继续呆在现在看来还是很亲切的母校......说这些,有点偏题。突然想到,就说说。又看刘老师的书了,《寻找一个有苦难的天堂》,喜欢里面说的一段话,大概是“我们在这世上,正是因为有着无数的苦难,而这苦难又经过我们的挣扎顺利度过了,人生才显得有意义,快乐这时才显现出来,如果人生一直都顺顺利利的,那幸福这个词就毫无意义了......”。亲爱的鱼,我拥抱你,给你力量!

  《寻找一个有苦难的天堂》读后感(三):看刘墉书,学实用的道理

  标题很俗气,我知道,但是这是我读他书最主要的原因。触动我继续买刘墉的书是因为我看了他博客里的文章,用很浅显的事例告诉你生活中很实用的道理。不会像很多出书人一样,告诉你一些很美好却很不实在的道理,构建一个精神世界的乌托邦。他用风趣幽默的文笔,通过生活中一个一个的例子,告诉大家很实在的道理。

  书中分几个框架,寻找童年、寻找爱情、寻找婚姻、寻找黄昏、寻找人生。人生很重要的几个时期都概括了,而且都是从小事说起,道出大道理。慢慢读,慢慢悟。

  一直很想买《不是我教你诈》这个系列的书,奈何囊肿羞涩。其实真正让人成长,是苦难、残酷和真实。浇一盆水,让大家看清这个世界,递上一块毛巾,让大家相信世界还是美好的。

  《寻找一个有苦难的天堂》读后感(四):生活中的那些不可思议

  在图书馆买下这本书,却一直没时间看,放在办公室的书架上,直到有一天保洁阿姨拿起这本书,嗤笑道,天堂就是天堂哪里来的苦难...

  书面这样写道“我们丰富的过了一生,不是因为有太多的享乐,而是由于有许多的苦难,这些苦难在我们的挣扎下都过去了,并且在记忆中升华,成为一种泰然。”深思一下的确如此,苦难和幸福形成强烈对比,我们之所以快乐因为有不开心的事情作为铺垫我们才能明白什么是快乐,如果仅仅有快乐有幸福却没经历过悲伤和痛苦那又如何知道这是幸福,在生活中我们往往对不开心的事情记忆犹新,耿耿于怀不是因为我们有多恨而是它潜移默化的在我们心底残留了深刻的影子,这些影子在我们年迈后沉淀升华它比那些开心的回忆更深入骨髓并值得我们珍藏。

  作者从寻找童年、爱情、婚姻、黄昏、人生凭借自己所见所闻轻松幽默的向我们阐述了生活中的经验之谈,你不自觉的会被作者的文笔牵引明白其中的道理然后泰然。

  小说没有太多的点缀,如家常般讲述一则则事件,我们可以从中解读到作者的价值观及人生观,它让我们正确面对生活的压迫及现实的一系列问题。

  《寻找一个有苦难的天堂》读后感(五):所谓生与死之间

  读书:《寻找一个有苦难的天堂》 刘墉 现代出版社 2010年

  关于摘抄,关于四个主题:生、死、援助、故乡,所谓生与死之间。

  一)所谓生

  二十年前看周弃子先生的书,说他老来奉行“疾不问,死不吊”,当时我觉得他好薄情。

  现在却有了另一种感触。

  人老了,不再走得动,不再拿得出。就仿佛风烛残年,求自己的烛火不灭,已经不容易,哪里还能想去“照亮别人”。

  人老了,对死亡的感觉也淡了。经历了年轻时祖父母的死、中年时父母的死、老师的死、朋友的死、手足的死,甚至晚辈的死,由最初的“恨天”,到后来的“知命”、“认命”,死已经成为不得不慷慨面对的事。加上老来的辛苦、病痛和寂寞,那死,甚至真成了一种“解脱”。

  当然,老人家的爱心还在,只是不再激情、不再表现,知道大家都好,就成了。

  他们年轻时争强好胜的脾气也改了,表面上虽不再较劲,私下还是偷偷在比,比谁获得久,比谁活得健康。

  “人老了,就是在偷生。”我得老母说得好--“偷偷地,在这世界上的某个角落,坚持地活下去。”

  二)所谓死

  多么好风水的房子,都可能变成坏风水,你想想,同一栋房子,一百年不垮,两百年不垮,总有垮的一天。到垮的那天,住在里面的人非被压死不可,还能算好风水吗?”他指了指自己:“我们这个身体也一样,有人天生风水不佳,有人天生风水奇好。问题是,再好,也有跨的一天。所以啊!人死,就是搬家,换个新房、换个新家。倒是有,又有一批新邻居、新朋友,多好!”

  我们一点一点搬,一步一步退。关上不堪用的厨房、卧室,丢掉已经朽坏的四肢、躯干。

  最后,我们退出了大门。对那住了几十年的臭皮囊挥挥手,走了。

  走去我们下一世的新家。

  三)所谓帮助

  我突然间懂得了,为什么许多慈善团体钱多得用不完,又有那么多重度残障、贫苦老人和植物人的照顾中心,穷得难以为继。

  因为,我们都希望那丢出去的钱,能像丢出去的石子,听到回音。

  然而。。。

  对生命的尊重,不建筑在这生命可能有的贡献,而在于他是一个生命,又资格存活在这个世界。

  每个生命,都会有“没有明天”的一天。但是对某些人而言,他们一生也盼不到几个明天。

  只因为他反正无望,就不必帮助,帮他也是枉然,而放弃他呢?还是正因为它看到的明天太少,而应该优先地拥有明天?

  给他明天!不要问他明天还有没有明天!

  给他尊重!不因为他的成就,只因为他是一个可爱的生命!

  --这里刘墉用了可爱。如果真谈不上可爱呢?

  四)所谓故乡

  “故乡”,英文说得好,是hometown也是birthplace,家在哪里,哪里就可以是故乡;生在哪里,哪里就是故乡。

  故乡本来就不该执着在一个地方。

  有人总盼着归乡,有人常盼着离乡。归乡是去寻找自己的故乡,离乡是为子女创造另一个故乡。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寻找一个有苦难的天堂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