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十三亿分贝》经典观后感有感
日期:2020-07-20 22:58: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十三亿分贝》经典观后感有感

  《十三亿分贝》是一部由超级马力工作室执导,汪涵 / 大张伟 / 撒贝宁主演的一部音乐 / 真人秀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十三亿分贝》观后感(一):十三亿分贝

  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

  十三亿分贝从方言文化入题,内容饱满在风格上突破综艺节目常规,不论于情于理,都能感化万物。如果说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妙不可言

  相电视行业群雄争霸的年代,十三亿分贝能成为一棵常青树,为本土原创综艺节目找到一个全新的未来发展空间

  《十三亿分贝》观后感(二):在这个时代让方言歌曲乡愁一并复苏

  这个节目里有太多我喜欢东西,比如主持人张伟、汪涵、撒贝宁,比如方言歌曲。尤其喜欢那种低吟浅唱的方言歌,比如小鱼子&申申、范炜与程渤智、冯翔、尕怂这类,可能是因为这种演唱方式类似民谣,而民谣本身就是在各地方言的基础融合地文化与特色发展起来的,比起那些新兴的演唱形式,这种回归传统表演更打动人。已经很久不关注综艺的我被一首《北京小妞》圈粉,而后发现了这个有创意随意的节目,是个惊喜。在这个时代,它让方言歌曲与乡愁一并复苏。在这个制播分离国产综艺大放异彩的今天,让我们祝贺《十三亿分贝》收官并期待其下一季的表现

  《十三亿分贝》观后感(三):大张伟又污了!《十三亿分贝》用错方言惹争议

  大张伟老师惹麻烦了!在与汪涵、黄绮珊一起主持的网络方言歌唱节目《十三亿分贝》里大开黄腔,虽然节目本身旨在推广各地方言,保留文化多样性同时利用音乐这一全人类共同语言展现中国各地不同民情风俗本意很好,但是因为一个“嬲”字硬是被大老师爆了“粗口”。

  《十三亿分贝》观后感(四):不初心

  十三亿分贝,是一档与众不同的节目,它的元素,它的内涵,它的形式,都和现有音乐节目有很大的区别,我们在到一个刺激热血外包下,其实具有着深刻意义的一次努力,就是传承方言文化。 汪涵说,学习普通话是为了让我们走得更远,而方言,是为了不让我们忘记自己从哪儿来。

  在制作这档节目的时候,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因为它足够新颖,所以如何将这份新鲜感原汁原味打折扣地传递给看这个节目的人,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看到节目的瞬间,明白,还有很多不足,但只要让大看到以后,笑了,找到家味道了,就是我们最满足的事。

  《十三亿分贝》观后感(五):网络自制崛起的时代

  《十三亿分贝》从节目设定就是有深度的节目,定位以方言传承,加之与音乐的结合,乐趣十足。两位Mc选的也是有想法的,汪涵方言的大使,做过很多方言的节目,参加此节目最合适不过了。大张伟段子之王(所谓南北段子手,薛之谦就嘴皮而言不太是大老师的对手)。我只是个人觉得,比好声音,我是歌手要有意思。既有歌听,又有段子,赞!场景也化了心思,特喜欢这种邻居似的设定,互相串门,互相打闹,有点家的感觉。比我是歌手,那种没唱在卧室,唱完在客厅,不能过多交流的设定有趣(当然两个节目定位不一样,说的只是自己的感受)。这个节目上线的时间也拿捏的恰到好处。近期算是优质娱乐节目的节目荒了,极限挑战刚刚结束,火星情报局、奇葩说也都酝酿下一季当中,大学生来了也是2、4播出。六日基本出现了空档期(跑男真心不算优质、谢谢;我去上学啦,算是一般吧。其他粗制滥造的就不提了)横空出世的节目,一下亮瞎了我眼睛。能让人会有期待节目,真心是少的可怜。《十三亿分贝》算是了!

  《十三亿分贝》观后感(六):老牌综艺节目《中国新歌声》挖角后起之秀《十三亿分贝》,“前浪”和“后浪”,究竟谁更有特色!

  《十三亿分贝》和《中国新歌声》这两档节目,最近火了,一则新歌声不断挖角十三亿分贝的消息在网络上不断发酵,并引发了一场舆论风暴,一个是已经有了广大群众基础且已成功开播了四季的《中国新歌声》(前称叫中国好声音),另一个是后起之秀且对歌声有追赶之势的《十三亿分贝》,这档由爱奇艺和尚众传播联合出品的方言音乐综艺节目,由光启传媒制作,以其狂放不羁的风格和国内首开以独特方言为基础的音乐人获得了一致好评,同时汪涵、大张伟等明星的加盟无疑给这档节目增加了娱乐筹码,使得《十三亿分贝》成为综艺节目史上的一抹亮色

  《十三亿分贝》观后感(七):《十三亿分贝》用魔性音乐唤醒沉睡已久的耳朵

  上周五、六(8月12日、8月13日)晚播出的《十三亿分贝》,娱乐赛制再次升级,说到专业性,《十三亿分贝》既然有提到分贝,就表明这是一个颇为专业的音乐性节目。 综艺节目的生命源泉在于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亲和且又不失高逼格的品质,这两期节目用两个字来说就是“魔性”,俗话说不疯魔不成活,在当下这样一种互联网社会,繁忙的工作,疲劳的生活,无可奈何的青春故去,观众需要的是被刺激,被魔性,被疯魔,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再次投入繁忙的工作中。

  在这两期中,大张伟在超贼性的《贼想你》中化身黑超,酷酷的行头,举手投足间将歌曲的贼性、魔性、顽性演绎得让人叫绝。一首《西安乱弹》歌词兼顾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且两人站在城墙上高歌极具后现代意味,现代人在某种程度上距离疯魔只差一步,需要有人在后面轻轻推一下,向魔而疯,以此来完成个人的涅槃而生。《西安乱弹》的境界正是在现代人在工作的精神领域找准了平衡点。小籽和申申的《我只想简单爱》舞美方面的兔女郎魔性舞让人欲罢不能,摇摆的姿态,给人工作之外一种自我调节的精神态度。此外c-BLOCKD带来的长沙韵味《老街的味》让我们无论是从时间还是空间都领略到了味道的旧,轻松愉快且魔性十足,这首歌轻松且又不失严谨的态度给人深深的敬畏感,当然我的理解是,这首歌反映的是现代人的精神乡愁,我们的乡愁无根无涯,唯有时间才是我们最大的敌人,我们只有一任风雨,在时间的小船里回到童年。

  综合以上几首歌,《十三亿分贝》就是想告诉世人一种态度,我就是这么玩,纯正是一种态度,古典是一种态度,而我大“分贝”玩的就是疯魔,疯魔就是我的态度。另外,我试着分析,《十三亿分贝》契合了人们在生活工作过程中从魔性到抽离的过程,魔性是教会人们,学会在当下自我平衡,这么纷繁复杂的社会,你只能用一种更魔性的生活态度去面对,同时将灵魂和肉体暂时抽离,获得片刻的小憩,所以就有了天南地北的混搭,搭完了就分离,这一切仿佛就像是在向世人宣告“我就是这么干”,《十三亿分贝》播出了这么多期,之所以能够形成自己鲜明的风格,这恰恰是因为,节目组找到了观众的精神共鸣,在抗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解压方式,要么不干,要干就要干得魔性,也宣告了一部分观众对于精神追求的自我肯定的回归。

  这档节目的专业性毋庸置疑,大张伟的《贼想你》,廖佳琳的《rolling in the deep》、刘乙如的“I”和高林鑫的《坐凳儿大》。这些神曲不管是从专业角度还是从娱乐性或者被传唱的几率来说,都具备了音乐的高品质。

  值得一提的是廖佳琳的《rolling in the deep》,能创作这样的神曲,也只有借助了洪荒之力,才能将这首歌的魔性给演绎出来,廖佳琳真可谓魔性十足。

  在当今缺失《老鼠爱大米》那样传唱网络的歌曲的大环境下,《十三亿分贝》造金曲的能力可说是非比寻常,至此,期待更多的金曲从这档节目中出来,以餮观众。

  《十三亿分贝》观后感(八):同时霸屏《中国新歌声》《十三亿分贝》的学员是谁

  文/黄鑫亮

  素人撞衣,明星撞脸,介乎于素人与明星之间的这位学员撞什么,撞屏。这本就是一个多屏的时代,周五晚上当你的电视机上《中国新歌声》放着四川方言版的《双截棍》之时,你的手机里视频网站爱奇艺上《十三亿分贝》出现的又是他,衣湿乐队的主唱游淼。两档热门音乐综艺抢衣湿作为学员,这既是英雄所见略同,但由于两档节目的区别,他们请衣湿当学员有不同的理由。《中国好歌声》更多是看重游淼唱《双截棍》致敬台下导师周杰伦,《十三亿分贝》则是让衣湿为方言呐喊,以及他们所唱的方言歌曲里杂糅进的民俗元素。

  “导师易得,学员难求”,音乐类节目里请导师不难,只要给足酬劳,导师又有档期,他们就纷至沓来,而优秀的学员则是各大音乐类节目争抢的焦点,况且他们也是稀缺资源,与其说游淼被《中国新歌声》《十三亿分贝》两档节目抢,不如说是这两档节目为了方言音乐的特色而争人,仔细说说游淼改编过的《双截棍》,勾勒出了一副锦衣夜行的武侠场景,幽暗、深邃、不拘一格,尤其是那句四川话“快使用双截棍”,颇有止戈为武的高深造诣。歌曲里混编进了不少四川戏曲以及民间乐器,唱着唱着让你浑然以为双截棍不再是兵器,而是乐器。当然建构起游淼版《双截棍》的基础是他的四川方言。

  这在清一色普通话演唱的《中国新歌声》听来像是怪咖,但是放到国内首档方言音乐综艺节目爱奇艺《十三亿分贝》里就见怪不怪了,因为这里面的歌手全唱方言。一档有创意的节目对于明星也有着强大的吸附力,比如《十三亿分贝》里的两位领队汪涵和大张伟,他们都是为保护方言而奔走着的人,汪涵是语言天才,能说多种方言,曾自掏腰包400多万用于湖南方言的保护,大老师各档真人秀里乱窜,但一口“京片子”不改,《十三亿分贝》由地方话为演唱形式,从全民狂欢的角度来说是零门槛,但是要以方言演唱是有门槛的,有多少歌手唱功过关,但是方言蹩脚,曾几何时我们会嘲笑身边不会说方言的同学,当下反过来,小孩子一口标准普通话,突然冒出一个说方言的,要被其他同学嘲笑土,所以从根本上需要有这么一档方言类音乐类节目来提振方言士气,而以“原创,改编,翻唱”《十三亿分贝》承载新鲜音乐模式,能让更多年轻人意识到,会说方言会唱方言,比说几句中文里夹杂几个英语单词更酷。

  毋庸讳言,推广普通话让人口流动和沟通更加便捷,否则中国各地纷繁的方言少不了鸡同鸭讲,但是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不是非此即彼,我们现在所说的普通话也是承德一带的方言,当初定下哪个地区的话成为全国普通话时,游淼唱着的四川话差点成为普通话。说方言让每个人更有家乡认同,让生活多了韵味,否则你是不能懂得什么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更何况我们的瑰宝唐诗用粤语来念更有古风,方言和口味本是潜藏于不同区域人们身体里的基因,如果再没有像《十三亿分贝》这样能引起年轻人方言兴趣的综艺节目,那么再过几十年说不定更多的方言会消弭于无形。

  有别于《中国新歌声》学员明斗唱功、暗拼话题,《十三亿分贝》由小见大,从方言演唱这一形式突破,学员演唱的状态更为自由和松弛,从而折射出不同地区人们的民风、民俗和民乐,甚至将《十三亿分贝》称为一档地理知识普及节目也不为过。爱奇艺《十三亿分贝》发出的不仅仅是歌声,更有不同区域人们的方言,飘散出他们的美食香味,这些叠加于一起,让我们看清一个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的全景,听到他们的心声。

  《十三亿分贝》观后感(九):《十三亿分贝》高林鑫回应被抢,选秀潜规则怎么破?

  由爱奇艺和尚众传播联合出品,光启传媒制作的国内首档方言音乐综艺节目《十三亿分贝》,自从在爱奇艺上线之后,以其放纵不羁的风格和独特方言的音乐选手深获网友好评。汪涵坐阵的澡雪山房和大张伟挂旗的大黄宫,常常被各种风格的选手戏耍得面目全非,加上诡异的画风和绝无仅有的网络直播现场,使得《十三亿分贝》成为综艺节目史上的一枝奇葩。

  节目中,各种民间高手奇葩齐聚一堂,有犀利哥现场摆摊献唱,有萌妹子甜美献唱,有重庆男女高唱《拉爆就拉爆》,也有现场出手抢牌的帅哥……各路人马各种风格,各种独特的原创、改编,使得节目的画风愈加新奇。汪涵、撒贝宁的澡雪山房和大张伟、黄绮珊的大黄宫更是多次上演无间道和抢人大戏,让网友全程的围观都热情高涨。更何况,还有网友现场指导汪涵大张伟们明目张胆的抢人戏码。这种将音乐和综艺巧妙融合的风格,确实很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让观众看得尽兴,听得惬意。

  作为一档方言音乐节目,选手的水平自然还是重中之重。在《十三亿分贝》的舞台上,也涌现了一批音乐素养相当不错的选手,比如马帮乐队,比如西北汉子王建房,比如演唱《直男癌》的张姣皎,比如以《你要啷个》一鸣惊人的高林鑫。在《十三亿分贝》巡回看片会成都站的活动中,坐阵现场的高林鑫现场演唱了改编自《rolling in the deep》的重庆话版本《你要啷个》,其震撼效果令现场媒体纷纷喝彩。这个来自重庆垫江的小姑娘,在现场坐实了收到《中国新歌声》的通知,不过她仍然表示先做好《十三亿分贝》。

  对于选秀市场的抢人潜规则,其实大家早已见怪不怪。毕竟音乐选秀市场就这么大,一匹带着光环的千里马,自然颇受四方关注。现在音乐选秀节目中,很多选手都早已混成熟面孔,一张新鲜的面孔一个惊艳的声音,不仅仅是观众的需要,也是节目的需要。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新歌声》接触高林鑫似乎也在情理之中。毕竟从知名度和资历来说,《中国新歌声》比起《十三亿分贝》,的确也有抢人的能力和资本。市场竞争的暗流,在这音乐选秀的舞台上倒是演绎得精彩纷呈。

  说到选秀市场的潜规则,还真是一言难尽。除了像新歌声明目张胆向高林鑫抛出橄榄枝这种抢人之外,还有很多暗地里的潜规则。一是回锅肉绝不可能拿到很好的成绩,张杰当年参加快乐男声止步四强就是典型的例子,而事实证明张杰才是那一届快男混得最好最风光的选手;二是节目组没有下限的为选手炒作话题,曾轶可所引发的话题热度几乎都是节目组一手炮制;三是节目组还会找来一些成名歌手当托儿,节目组要的是收视率,歌手要的是曝光度,简直就是一拍即合,这种也是不可能拿到好成绩的;四是所有制作单位都喜欢听话的选手,别为选手们的卖身契约叫冤,有些选手就连卖身契约都拿不到呢,像陈楚生那种最后对峙公堂的选手绝对是节目组最最不喜欢的,前几年《中国梦之声》的央吉玛一看就是极具性格的选手,所以尽管她的呼声很高,但仍然无法登上巅峰;最后还得说所有的一切都是套路啊套路,观众们看着选手在十强赛里争得你死我活,但也许名次早已被暗中注定……至于那些更黑暗更龌龊的潜规则,咱就不谈了。潜的也好,明的也好,毕竟,规则不都是人定的吗?

  据说,《十三亿分贝》没有像常规选秀节目那样,会给选手最终评定出名次。这是不是向着潜规则说“NO”的宣告呢?正如总策划汪涵说的那样,他的目的是想借由音乐的形式保护方言文化,这一场全民狂欢的音乐大赏,并不是一场真正的选秀大战。

  对于《十三亿分贝》来说,这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次证明自我的机会。网综究竟能将音乐选秀做到何种程度?“方言+音乐”的形式究竟能有多大的魅力?《十三亿分贝》独有的网综身份,摒弃传统的选秀模式,采用综艺做音乐的模式,以及全民零门槛参与的互动,也许能够打开音乐选秀一片更广阔的天空。

  《十三亿分贝》观后感(十):“乡音”里的文化魅力

  领队的汪涵说,最响亮的声音,就是乡音。《十三亿分贝》何尝不是?这个节目,像是写给游子的一首歌,也像是写给每一座城市,每一个村庄的情书,更像是写给中华文化的诗。

  《十三亿分贝》在全国7大区域,32个重点省份,159座城市寻找“乡音”,不禁让我想到了汪涵的“響應”计划,该计划用5-10年的时间,对湖南53个调查地的方言进行搜集研究,建立档案库。如果说,“響應”计划是“拯救”湖南方言的一面小镜子,那么《十三亿分贝》则是中国方言的一面大镜子,它让以每10天消失一种方言的现实,进入大众媒体的视野,成为人们关注,讨论的话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十三亿分贝》成为了“響應”计划的姊妹篇,延续了乡音、乡情的记录,也保护了中国语言资源,同时,它也直接承载了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精髓。这可以看做是文化的传承。

  在《十三亿分贝》中,观众听到的不仅是一首首带有“乡音”的音乐,更多的是这些方言音乐背后所包含的本土文化与情感。也就是说,每一首方言音乐背后都蕴含着当地习俗文化的传承,既有亲情,又有浓厚的乡情。就像文化学者余秋雨所说,“世俗才是文化基础,是全部文化构架的根基,也是推动精雅文化不断变革的动力。它比精雅文化更天然,更贴近民族的生态,因此也更深入人心。”如此说来,《十三亿分贝》展示的不同地域的方言音乐,就是多元文化的体现,也是这种文化的内在精神延续与扩张,从而形成了以地域为中心的文化体系。

  不同于其他浮光掠影的综艺节目,《十三亿分贝》以“地方话”为演唱形式,进行“原创、改编、翻唱”等创作,同时,采用“录制即直播”的方式,将明星和音乐人交流产生的文化因子,全部呈现在观众的面前。这一形态,与节目的主题相一致,更创造出一种现场“窘相”的惊喜与争夺音乐人的欢乐,还与观众产生了一种互动,因此,更为生动地表现出“乡音”里的文化魅力。在节目中,来自长沙方言音乐组合C-Block进入“大黄宫”时,汪涵即过去拉人,并成功将其拉入自己的阵营。然而,汪涵在与C-Block组合的交流过程中,长沙话与槟榔就成为了彼此沟通的文化因素,不仅表现出了长沙人吃槟榔的生活习惯,也道出了长沙的世俗与人文,乃至对长沙的情感。正如歌曲里所唱,“我从细到大,住得长沙河西/恰的水,恰的鱼,哈是湘江河的/河东到河西,那里到国里/公车线我哈熟,万一不懂的就打/……马王堆的辛追现在住得博物馆里/省图书馆从周一到周日都是满的/古迹现在只有走马楼和天心阁/爱晚厅和岳麓书院你要清……”这就展示出了长沙这一区域的精神与文化,并表达出了历史的厚重感与民族的文化之根。

  《十三亿分贝》试图用最具代表性的方言音乐,击中观众的内心,传递出埋藏在内心的情感。这个时代的年轻人,背着行囊远离家乡,在浮躁而混乱的环境中,寻找“生存”。也就是说,“他乡”与“故乡”的二元对立中,我们是矛盾的。“故乡”一方面离我们越来越远;另一方面,“他乡”又引起我们的无限的热爱。以至于,方言渐行渐远,甚至成为“绝响”。这就预示着,农村文化的没落,城市文化的兴起。所以说,《十三亿分贝》中来自山西、台湾、湖南、广东、四川、重庆、北京等地的方言歌手纷纷用乡音表达音乐的魅力,表达浓浓的乡情是“有意思,也有意义”的,也是揭示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与人性柔美的纯粹品性。再者,“一本正经,高唱胡聊,土洋结合,南腔北调”的节目定位,又给这股“乡音”、“乡情”增添了一份乐趣,即所谓的“寓教于乐、轻松快乐”。如此,对于观众来说,在观看明星与音乐人用方言交流,方言歌唱,方言传情的时候,也会被这股文化的“乡”味所感染。

  乡村在城市化,乡音也跟随城市不断的变迁——融合,直至消失。而《十三亿分贝》却另辟蹊径,将乡音与音乐作为一个核心元素,搭建起作品与观众心灵的情感与文化桥梁,从而,在深层次上“读解出具有反思意味的、之于故乡故土的独特的情怀”,抒写独特的地域文化,并阐述中国人的精神诉求与审美需求。(李宁,删节版发于《光明日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十三亿分贝》经典观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