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很难上女厕的女生们”
这是认识 Rita 后,我开始思考的问题。Rita 出生时是个男孩,从戴假发,到后来蓄长发、服用激素类药物,她从男性的世界跨向女生的生活圈,一跨便是很多年。
作为一个顺性别女生,和 Rita 接触的过程中,我才明白那些曾经觉得顺理成章的行为,充满了“要像某个性别”的焦虑。
今天,我想与你分享的,就是跨性别女生 Rita 的故事。她正在争取,可以上女厕所的权利。
清晨六点,Rita 从香港的廉租房醒来,潮湿气的空间里左右两侧各有一张床。
右侧床的衣物堆积如山,墙上悬挂着三顶假发。Rita 在左侧双层架子床上立起一把化妆镜,仔细梳妆。
昨晚她跟着 YouTuber 学了新的化妆技巧,今天特意用眼线细细勾勒眼周,以突出眼部,在视觉上削弱鼻翼的宽大。
最后一环,是把长发捋向脖子前方,遮住自己突出的喉结。但刚走几步,头发就散开了。
关上房门前,Rita 会在家里上洗手间。如果忘记,就有很大机会,在外一整天都无法如厕。
为了成为 AngelaBaby 那样的女生,
化妆是 Rita 跨入女生世界的必修课。
用适合的修容来遮掩自己突出的颧骨、用蓬松卷曲的侧刘海遮饰自己的额头。此外,嘴唇要红得发亮、双眼皮最好明显、头发丝要温柔而撩人。
在看过 Rita 一系列精密完整的化妆过程后,我感到些许“自惭形秽”。
我平时生活里大概是梳头及画个眉毛就能出街的程度,而且眉毛也画不好,常常只描了一半。朋友会以此开玩笑,“你还是个女生吗!”
而同样不精于装扮的 Rita 努力学习化妆,只是为了让自己在别人眼里看上去更“舒服”,不至于“变态、恶心”。
除了化妆,Rita 还花更多时间去观察模仿,一个“标准”的女生在各种情境之下的反应。
在对方夸赞美丽的时候会说,“真的吗?!你也是啊!”,同时略显娇羞;
讲话时要捏着嗓子,细声细语,不可以太大声;
走路要挺胸,不能迈大步,而坐着的时候,双腿不能分开太多......
只要有一丝丝的空间,Rita 都紧紧抓住,将自己打造成一个比女生更女生的女生。
因为路人的眼神多停留几秒,都可能令 Rita 陷入怀疑 ——
“我是不是被人看出来了?”
“我是不是还不够美?”
“我是否真的不像一个女生?”
这种自我怀疑,会让她在和好友吃饭时突然叹气,“好不开心啊我。”
于是她严丝合缝地装扮自己——因为任何一处忽略掉的点,都可能不像女生。
正在细细刷睫毛的 Rita
Rita 白天的工作是房地产中介,这是为数不多见到她身份证为“男性”后仍愿让她工作的岗位。
她每天站在人流聚集地,重复着“先生/小姐,你需要看新楼盘的示范单位吗?”
她卖力工作,以便有足够的钱可以完成手术:削喉结、整细声带及完成下身的性别置换手术。
她反复跟我强调,好希望有钱去整容,可以变得美一些,最好是像 Angelababy 那样。
我总想问问 Rita,女生非得是这样吗?有些 Transgender 就可以同时拥有不同的特质啊,没必要强迫自己成为标准......
话到嘴边的时候,我意识到自己替她拆解了一个女性的范式,却又毫不自觉地另立起了一种酷儿形象的模范。
后来再想想,“女生非得这样吗”这问题是该抛给 Rita 的吗?让初成为女性的她来解决几代女性都未曾彻底打破的束缚?
“管他呢”三个字并不是能在所有人身上践行的。对有些人,这种性别焦虑如影随形,牵绊一生而无从摆脱。
如果我们只是轻率地说一句“管他呢”,会不会太自以为是了?
Rita 曾经为了存钱做手术而努力工作
校方为她改造了性别友善洗手间,
但上厕所却成了她的梦魇。
Rita 工作的同时,也在港就读一间成人夜校。
虽然 Rita 已经全然女生模样,但依然感到大家看她的目光还是奇奇怪怪。背着她,关于她原生性别的风言风语暗暗流传。
“真的要歧视我也没什么办法,大家都是成年人了。” Rita 虽然在意,却从没当面驳斥过。
她会早一点到达课室,安安静静坐在书桌前,拿出镜子补一下淡掉的妆,然后等待上课。
她没期待在这里遇到她曾渴望的闺蜜情谊,只希望能进女厕所如厕。而这遭到了校方及同学们的反对。
在 Rita 的争取,和一些当地性少数群体平权组织的介入下,校方将原本的残疾人士洗手间添加了性别元素式样,建设成一间“性别友善洗手间”,附上三种性别的图样,并用彩虹色诠释它的多元。
我本能地觉得这是再好不过的结果了,既接纳了性少数群体,又照顾到了其它女生同学的心理感受。
但 Rita 告诉我,她并不愿意使用这间洗手间,甚至,如果不被允许使用女厕的话,她情愿憋尿一整天,回家才解决。
和多数人反应一样,最初我完全问号脸。
改造后的洗手间门口图样
性别友善洗手间,意味着可使用此洗手间的人不局限于男或女的单一性别,而是所有性别的人都可以使用,包括了带儿子的母亲或带女儿的父亲。[1]
Rita 不愿意进入“性别友善洗手间”,因为她并没有感到这种“友善”。
相反地,她感觉到的是被隔离与排斥的状态:由残疾人士厕所临时改建的性别友善洗手间在楼层中段,与男女洗手间并不在一处;没有屏风之类的遮挡,同学们轻易便看到是谁进入了洗手间。
Rita 经过这洗手间的时候,都能感到人们的侧目。
她希望进入女洗手间——用女性的姿态跨入女厕,以女性的方式坐着解手。这之中的每一步,都会让她更认同自己是一名女生。
而每一次被拒绝如厕,都似无数人反复敲打她,“你生而为男性,就没有作为女性生活的权利。”
如厕,成了她的梦魇。
后来,我渐渐理解到 Rita 想进入女厕的心了。
在穿工装裤被说不够女人味的时候,在剪短发时犹疑的那一秒钟,在被提醒到年纪而未婚的时候......我也曾经千万次被质疑或自我质疑。
当被质疑裹挟的人,争得一分被理解时,就像得到了一座奖牌。哪怕它没有任何重量,都能让你觉得,还可以再坚持坚持。
被允许进入女厕,就是 Rita 想要发给自己的阶段性奖牌。
当地一个关于 LGBTQ 群体的活动
“不能等变性手术完成了再用洗手间吗?”
可能真的等不及。
中国的《性别重置技术管理规范》规定:
希望进行生殖器手术或第二性征手术的跨性别者必须先被诊断为有“易性癖”,并且未婚、年过20岁、被证明适合接受手术、无犯罪纪录且对进行性别确认手术的渴望长达 5 年以上。[2]
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并非“做一下手术、改一下身份证”这么简单。
跨性别者通常会经历一个性别过渡阶段,一般可分为三个层面:社交过渡、身体/生理过渡、法定性别更改。
其中社交过渡,即是以心理认同的性别身份去适应生活,其中包括了社会关系的转变,即以认同性别与旁人相处、及使用认同性别相应的性别设施。
而在身体/生理过渡前,需经医生评估后才可使用荷尔蒙或进行手术。通常医生会要求跨性别者进行“真实生活体验”,该体验包括了上述的社交过渡阶段。[3]
这是一种漫长的,艰难的适应过程。
以 Rita 为例,去女厕可能违法、如果被认出来也可能会被斥责,而去男厕,就一定会被指指点点,也有机会因外形而遭遇霸凌。
当我们禁止跨性别者使用相应的洗手间时,其实是夺去了他们进行社会转换的实践空间,这也可能造成他们无法顺利地完成性别置换手术。
Rita 在凝视镜中的自己
有人问我,“那你身为女生,怕不怕跟一个有男性性器官的人共用一个洗手间?”
坦白讲,听到这句话会咯噔一下。
但类似的场景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在飞机、火车的洗手间,或是餐厅、酒吧的洗手间,我们仍是解决了自己的需求,而未曾提出要求,要将所有的异性隔开。
我很难想象,连别人多看她一眼她都会陷入自卑的 Rita,却要被视作一种人身威胁。
有人问:“那怎么办?”
和所有人一样,我也想找一个答案。
我没有答案,但有一个体验想要分享。
我在香港读本科时的宿舍,可以选择男女混宿楼层。一侧是男性,一侧是女性,中间是公共厨房与休闲空间。这样的设置,其实并没有造成什么想象中的混乱。
而女生的安全是如何保障的呢?
每一间宿舍或是公共洗手间,都装有求救警铃。至少对我而言,我没有感到恐惧,而是知道如果有事情发生,我都可以按下警铃来保护自己。
在这个设想中,我不会去假设我面前的是怎样的人,他们强壮、矮小、高猛、柔弱,甚至性别都无关紧要。
所以面对这个讨论时,我会倾向于完善的社会安保措施与针对性骚扰的严格执法,比把跨性别群体当作假想敌更为有用。
像 Rita 这样的女生仍然在艰难前行。
在闯过了一层层关卡后,Rita 告诉我她要放弃完成下半身的性别置换手术了。
我认识她的多年里,她都在以完成性别置换手术为终极目标来规划人生,为此拼命工作。
她告诉我,尽管她渴望以女性的身份来生活和恋爱,但她意识到,如果真的变成了女性,就没法和心爱的女生结婚了。
我有些疑问没有问出口:
为什么不能谈一场同性恋爱呢?尽管法律不够完善,但还是有很多同性恋人们在为了一个美好未来而努力呀。为什么不能和大家一起承担“同性恋”的社会压力?为什么曾经付出这么多努力却在最后的关头而放弃了?
我觉得可惜,但无法责怪她。
逃避是有用的,能带她避开一些纷扰与怀疑,但势必又带她陷入了又一重迷宫,而往后的那条路,毕竟是要她亲自走完的。
相比之下,台媒「一件衬衫」访问的这位40岁、喜欢粉色女装的“外卖员大叔”,可能会更加自在一些。
「一件衬衫」的视频截图——
《狂爱粉红色的40岁大叔,职业也选粉红色》
有顾客说收到她送的餐会吃不下,她显得云淡风轻,“那你要是吃不下,可以给我吃啊,可不要浪费。”
她將人生看作一场游戏,而自己好像不小心拿到了难度最高的等级——男生的身体,女生的心,偏偏没有清秀的脸蛋。
“我觉得拿了一手好牌的人好像不厉害,拿到什么牌都能打好的人,我觉得才是真的厉害。”
无论我们拿到了怎样的牌,无论是怎样的复杂玩法,都希望我们将人生这场游戏玩得漂亮。
参考资料
[1] 好奇心日报《北京出现了一堆“性别友善”厕所,这是怎么回事?》https://www.qdaily.com/articles/27394.html
[2] 跨性别者性别认同的法律承认 — 中国相关法律和政策的评估报告
https://www.cn.undp.org/content/china/zh/home/l//legal-gender-recognition-in-china--a-legal-and-policy-review-.html
[3] 香港平等机会委员会赞助刊物
https://gen.org/wp-content/uploads/2016/05/transgen.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