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他经常跟我说“该让豆豆去做什么了”、“问问豆豆不去打球”、“豆豆会去爬山吗”……明明是很简单事情,而且我们三个都在同一屋檐下,他们俩的距离也并并没有比我俩差多远,但是他就是要用一种“转述表达”的方式,来完成自己的想法。
我偶尔会反问他:“为什么你自己不说呢?”
你搞不懂他是懒,还是怯,亦或者,就是……习惯了这种隔着一层的生活。
久而久之,我开玩笑说,你这是“间接育儿”,假借我之手,参与了育儿生活。
当然,不光是在豆豆的事情上这样,许多其他的事情,他也会习惯性地这样做,着实令我惊讶。
02
好像许多人热衷于参与生活,而是采用一种婉转曲折的间接的方式获得快乐,完成生活的步骤。
我们每一年都会有一两次全家出游,我妈雀跃非常地参与其中,但是要说服我爸一起去则要花费很多力气,而且在旅行途中还要时时看他眼色——吃得不能太贵,住得不能太贵,必须尽量多把景点都跑完否则太亏了,因此马不停蹄,累得人仰马翻,若是你买了纪念品或者景区昂贵的小吃,嗯……
总之,跟我爸出去旅行心理压力略大,稍有不完美,就可能面临被吐槽的危险。虽然旅行结束回来他也偶尔回味一下,但是过程总是波澜起伏跌宕非常。
他不喜欢旅行的终极理由是:电视里都能看到,干嘛要跑那么远,费钱又费力!
现在又有了网络,电视里看不到的,网上随便一搜,应有尽有,全世界犄角旮旯的景色大概也能尽收眼底了。
问题是,旅行对大多数人而言,过程艰苦也是一种体验,就像是爬山累得气喘吁吁,但是到山顶看到波澜壮阔的风景,依然会觉得汗水和辛苦都很值得一样,旅行更重要的是身历其境,彼时的感受,彼时的心情,与日常生活中迥然不同的一切,才是最最珍贵的。
躺在沙发上看电视?那不还是,看电视嘛。
03
我当然没办法说服说服我爸改变观念,因为很多人热衷于这种“间接生活”。
看到网上的健身视频,貌似很简单的样子,那么就转发收藏一下,只要我看到视频中的人挥汗如雨,而且我也Mark过了,大概就是相当于我做了意思;
手机里收藏了很多美食视频,可能总有一天会做吧。然而这一天有了时间,还是会习惯性点了外卖,以后再说吧;
跟朋友见面固然好,但是出门好麻烦,要洗头要化妆要换衣服,倒不如就在网上聊聊天,看看曾经的照片,感动于彼此的情谊那么深厚,就OK了。
很多人说自己有社恐,所以才懒得出门,懒得交际,懒得说话。
但大多数人社恐是假,懒惰是真,更重要的是,沉浸在一种缥缈的完美中,不想被现实打破吧。
短视频风靡的这两年,有些人几乎是“长”在短视频里了,被它感动,被它惹怒,有时候哈哈哈觉得很快乐,有时候哼哼哼怒火中烧。许多人仿佛忘记了,这里面给自己的都不是真正的生活。
旁观着别人的生活或表演,却忘记了参与自己的生活,这也是一种悲哀吧。
04
我仔细想了一下,克莱德先生为什么总是让我转告豆豆这样那样的事情?
因为他觉得若是豆豆不肯去做,可能又要费一番口舌,而若是我去做的话,他以可以得到解放——当然,还有更大因素是他觉得我的震慑力比较强,总之,他希望目的达到,而不必费力。
这跟我爸他们这种不爱去旅游的人一样,不想费钱,不想辛苦,若是过程中有什么不愉快,反而破坏了心情,于是宁愿在电视里看专业人士拍摄出来又精心剪辑的画面,就认为是“一样的”。
真的不一样啊。
真实的鲜活的热气腾腾的生活,怎么可能一样呢?
厨房里,肉扔进锅里滋啦一声的热闹;在某个美好的傍晚,赤着脚踏在沙滩上,感觉到的凉爽:跟朋友在一起吵吵闹闹的快乐……每一刻,都都全身心地沉浸其中,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
这才是真正的有趣的生活。
不完美,但是可以让你更加丰盈,更加充实,酸甜苦辣都吃过,才会有一种千帆过尽,从头开始的感觉啊。
我不要二手的快乐。
哪怕再完美,再好看,再精致,那也只是别人给我看到的世界,不是我双眼亲自看到,用心亲自感受的风景。
如果我来这个世界,是为了完成一次几十年的人生旅途,为什么认认真真地去做每一次经历,高高兴兴地度过每一个沟坎,全身心地体验每一次跌宕呢?
这才是,快乐的人生吧。
每一次都尽力而为,每一秒都身在其中,每一日都不曾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