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相册》是一部由陈小波执导,中国大陆主演的一部2016-09-02(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家相册》精选点评:
●此生不悔入华夏系列
●国家相册,最轻的方式续写最厚重的历史......
●近代史老师每次上课放的
●相比较档案那种纪录片,有点简单平淡,涉猎而已
●很难想象吧,看《国家相册》竟然会哭出来,这个人的泪点真的很清奇。但这个作品让我更加敬畏,所有的我从未注意过的,从全家福到年画、灯笼、广播体操,都有我不知道的事情。原来送丈夫以及六个儿子一个又一个上战场不只存在戏剧;原来在最好的年纪分开而在村口等夫归来一年又一年,青丝到白发不是过度渲染;原来两岸相隔之下,是一个又一个的母子分离……关注个体,敬畏历史,人一定要有温度呀。
●很适合零散时间看
●我们就是这场时代洪流中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还挺不错的,目前只更新到三十多集,每集五六分钟,刷起来很快。
●珍惜、感恩
●这么好的片子,为什么"暂无评分"???
《国家相册》观后感(一):国家相册第33集:身边劳动者
社会上的每份工作,没有高低贵贱,都是不可或缺的,你我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既是在为他人服务为国家建设,也是在为自己讨生活求乐趣。
自然界中生物钟可以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劳动者,而人类社会中,每个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国家相册》观后感(二):国家相册第34集:恋恋图书馆
博尔赫斯: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老子,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
中国最古老的藏书楼——天一阁。
1902年绍兴古越藏书楼向公众开放,成为我国第一座公共图书馆。
国家图书馆的前身是京师图书馆,1909年开始兴建。
置身图书馆,就像闯入知识的海洋。
想起大学时光,即使没有论文要写,没有要紧的书要读,也依然喜欢待在图书馆,享受那份宁静和满足。
《国家相册》观后感(三):历史怎样被印记,过往如何再泛起,《国家相册》开启时空回忆
古时,每个朝代都有史官,来记录当时发生的事情,便是历史,这些由记录的材料编辑而成的书,我们称之为史书。比如《春秋》、《左转》、《战国策》、《汉书》、《史记》、《资治通鉴》等等。
到了当今社会,从文字到图片到影像的记载、储存与流传,已经足够先进和便捷,所以,新中国似乎已经没有专门的史官来记载时事,但众多的媒体,甚至是公民个体,却也都成为了历史的记录和见证者。
但若要说官方的记载,文字层面,应该有相关的文史资料库、档案馆等等,影像层面的拍摄,我们比较熟知的是新影厂,而图片部分的记录,就不得不提到新华通讯社社(简称"新华社")。
新华通讯社是我国的国家通讯社,历史可以追溯到1931年11月7日,其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在江西瑞金成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最早的新闻机构,1934年10月,红中社随中央红军长征。1937年1月,为适应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根据中央的决定,红中社在延安更名为新华通讯社。
作为党和国家的"官方"通讯社,近百年来,新华社的记者们,始终奋战在新闻第一线,扎根于生活最基层,在进行方方面面报道的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宝贵资料。而近年推出的《国家相册》,正是新华社依托中国照片档案馆,所打造的微纪录片栏目,旨在唤醒民族的集体记忆。
中国照片档案馆,隶属新华通讯社和国家档案局,是中国馆藏量最大的照片档案馆,已收藏1892年以来的珍贵照片1000多万张,其中凝固着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瞬间,成为记录国家历史的珍贵典藏,可以视为另一种纬度的"历史"。
如何让这些尘封的记忆,在新时代闪光,俨然是《国家相册》所肩负的伟大使命和艰巨任务,虽然拥有极具价值的资料,却也是浩如烟海般的庞大内容库,如何查找、归纳,如何整理、创作,那都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繁复与艰辛,但《国家相册》相册做到了。
如今,《国家相册》已经的第二季已经在陆续上线,目前可视,第一季总计100集,第二季已经上线大约50集,照这样的计划,应该是每季100集的容量,最终能够出品多少季多少集,尚不可知。
《国家相册》每集的长度,大约是5-10分钟,虽然篇幅不长,却题材包罗万象,内容不拘一格,或是庄严时刻,或是耻辱伤痕,或是生活点滴,或是奋斗历史,或是趣味常识……创造思路极其鲜活,令战台烽颇多感慨,完全打消了潜意识中,有关历史纪录文献作品都比较枯燥严肃的固有印象。
同时,主创团队也耗费了很多的努力,让平面的照片动起来,虽然只是如"动态相片"那样,有一些小幅的动感效果,但对于观者而言,确实非常新颖的体验,似乎曾经的平面照片,瞬间变成了流动的岁月,在我们的眼前缓缓走过。当然,这背后,创作者更是付出了高强度的创意构思与特效制作。
日前,新华社为支持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工作,主动为各级各类学校免费提供其重磅打造的这部微纪录片《国家相册》。这是一个基于照片档案的微纪录片,将历史浓缩成5-10分钟的光影岁月,是一部集思想精深、艺术精湛与制作精良于一体的全媒体影像力作。对于孩子们而言,生动有趣,又相当有教育意义,来得相当是时候。
而北京教育系统也由此推出了"使命在肩 奋斗有我"主题活动,市委教育工委、市 教委明确将"相册进校园"纳入北京教育系统"使命在肩 奋斗有我"主题教育活动,并把《国家相册》精品资源,上传至北京数字学校"空中课堂",并在"首都教育"微信公众号、"V 思想"微信公众号持续推送有关内容。
也是基于这个原因,战台烽得以和儿子一起,在家浏览了《国家相册》,不得不感叹,容量之巨大,内容之丰富,题材之广泛,简直就是一部时代百科全书,家国情怀、邻里和睦、母子情深、童年欢乐……还有许多的重大事件、榜样人物等等,让观者时而激动,时而欢笑,时而落泪……这便是历史的记忆,带给我们的感同身受。
《国家相册》中不仅仅有历史的记忆,而且节目也会根据时令、节气乃至国情特点,推出一系列的特别节目,比如"扫盲日"、"清明"、"春节"、"元宵节"等等,都有相应的内容推出,特别是在最近的一期,是武汉专题,特别安排了武汉方言进行解说,让我们更真切的走进武汉这座抗疫之城,那种感觉,难以言表。
所以,真心和大家推荐《国家相册》,目前将近一百五十集的容量,看似庞大,但每季5分钟左右的长度,还是相当精炼,而且大家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来点开,对于战台烽而言,更为关注的,多是平凡的民间记忆,洪流般的历史一刻,还有先辈们的战斗足迹、成长轨迹、生存印记……你喜欢的又是什么呢?
《国家相册》观后感(四):《国家相册》第一季01-30集-分集介绍
第3集:奥运与国运 奥运与国运紧密相连。在国家衰败沉沦的黑暗年代,不知有多少悲壮的勇士淹没在了历史尘埃之中,比如创造全国纪录、主演过电影、会开战斗机的传奇英雄符保卢,比如跨越新旧两个时代的杰出运动员吴传玉。 我们挖掘这些鲜为人知的名字背后的故事。中国的奥运之路从来不是一条坦途,中国人正以日益成熟的大国胸怀走向未来。
第4集:血染的黎明 9月30日是烈士纪念日,我们推出两组鲜为人知的老照片。一组记录了一位烈士从受审判到就义的全过程。另一组,拍的是著名的渣滓洞烈士。自革命战争年代以来,2000多万烈士为国捐躯。而最让人叹惋的,是那些倒在黎明之前的英雄。一个尊崇英烈的民族,才是有血性、有希望的民族。那些以鲜血染红旗帜、以生命点亮共和国黎明的人,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第6集:山就在那里 不久前,中国登顶珠穆朗玛峰的先驱者屈银华离世。新中国牺牲的第一位登山勇士是谁?谁被大雪崩吞没五分钟后又奇迹生还?人类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时,那三位光辉的登顶英雄背后,还站着神秘的第四人,有谁听说过?……岁月无情,英雄老去,唯有山依然在那里,而英雄们无所畏惧的精神还在那里,人类在危难时刻守望相助的温暖还在那里。
第7集:对根的情意 阎肃、老舍、常香玉……他们的名字,如雷贯耳。他们的作品,我们耳濡目染。《龙须沟》,这部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舞台上演了60多年的经典话剧,老舍是怎么创作出来的?常香玉,这位豫剧表演艺术家,曾义演180多场,为志愿军捐献一架战斗机,她又经历哪些生与死的考验?这些艺术家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们的故事仍然有温度,值得我们重温。
第8集:三位“大”医生 什么样的医生才有资格被称为“大医”?没有留下鸿篇巨著的张孝骞,缘何成为首批学部委员之一?终身没有婚育的林巧稚,为何被称为“万婴之母”?当曾宪九身患癌症,他念兹在兹的是什么?这些大医并非只因医术精妙而被人铭记,更因他们即使见多了病痛、生死,仍将每一个生命视若珍宝。他们留给时代的背影依旧清晰,依旧能给我们无尽的启迪……
第9集:修“天路”的人 今天,险峻奇绝的川藏线已成为许多人精神朝圣之路。当你行进在这条跨越数十座雪山大河的“天路”上,经受寒冷、缺氧,面对塌方、雪崩、泥石流时,是否曾想到过60多年前修筑“天路”的人?他们是如何用铁锤钢钎,凿出这条通向世界屋脊的路?连绵相望的3000多座烈士墓,又记载了怎样悲壮的牺牲?迈向远方时,请不要忘了向长眠路旁的筑路者致敬。
第10集:我的“小人书” 今年3月,贺友直离世。在上海美术界,他与画三毛的张乐平齐名。这位美术大师一辈子只画“小人书”。他画的“小人书”曾风靡全国。“小人书”年销量一度超8亿册。连环画为什么淡出人们视线?畅销半个世纪的《三毛流浪记》《鸡毛信》是怎么创作出来的?贺友直的《山乡巨变》为何在收藏市场上一书难求?“小人书”,几代人的集体“文化记忆”。
第11集:家书抵万金 你多久没有写信了?多久没有收到信了?“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在那个家书抵万金的年代,一声“有信来了”,牵动多少惊喜;一句“此致敬礼”,收笔多少爱意。那些年,那些为我们捎来家书的人,也是最可爱的人。她们为何能几十年从不送错?为何能让“瞎信”复活?为何能克服独在路上的恐惧?国家相册,为您讲述。
第12集:远去的车站 相见时难别亦难。在人生的旅途上,您曾经在多少车站驻留与等待?车站,人间相聚与离别之地。它是远方和希望,也是乡愁与别离。每天,都有数不清的悲欢离合,在一个个车站里上演。今天,我们为您准备了一些特别的照片~~一些百年老车站照片。在这里,您可以看到那些承载了百年风云聚散的老车站旧貌,看到那些凝固在照片里的过去时代的悲欢。
第14集:风雪未归人 冬天又来了。风再猛,雪再大,有些事非有人做不可,我们的温暖安全,就是他们顶风冒雪的理由和意义。一个冻馒头如何让人生死两隔?有哪些人以雪为令,风雪来了拔腿就出门?谁是寒冬中最可爱的人?这一期《国家相册》,照片风雪扑面,故事却温暖人心。
第15集:大师的背影 我国第一部电影拍的是什么?我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拍的又是什么?两部电影的主角都是大师。在那个京剧最富生命力的年代,四个男人担起革新重任,把舞台上的女性演绎得风情万种。他们被称为“四大名旦”。如今,大师早已远去,留下的是背影和经典。他们留下哪些罕为人知的影像?有哪些罕为人知的故事?“国家相册”为您讲述。
第16集:云端的传奇 日行千里,究竟是谁带我们行走云端?1949年11月,12架国民党民航飞机一路北飞,投奔新中国。乱世中的暂别,通常都是永别,年轻的机长与妻儿一别三十年。这,就是中国民航事业的起点。新中国的第一批空姐什么样?几十年前乘飞机是什么体验?人们怎样飞进了“空中禁区”青藏高原?本期《国家相册》飞上蓝天,为你讲述万米高空之上的爱与险。
第17集:冰川的奥秘 全球变暖,冰川融化可能造成全人类的灾难。你能想象吗?半个世纪前,中国科学家第一次走近冰川,恰恰是为了融化冰川。在冰面上铺洒煤粉,调飞机轰炸冰川,这背后藏着什么玄机?施雅风、秦大河、康世昌等一代代冰川学者,又经历过哪些生死瞬间,见证了哪些绝世美景?冰川是地球的年轮,里面刻满了时光的奥秘。本期《国家相册》走近冰川,一起来感受久远有多远、壮美有多美……
第18集:迎新的日子 新年第一缕阳光,总会勾起人们心中的感动。这一天,人们与过去辞别,满心期待地迎接未来。本期《国家相册》,为您呈现近一个世纪的新年影像。百年间,我们告别了什么?每个普通的中国人经历了怎样的悲喜?我们的父辈、祖父辈,又曾有怎样的新年表情?新年又来了,2017,你准备好了吗?
第19集:千里牧歌行 逐水草丰茂而居,沿牧道千里辗转,是游牧民族千百年来的生活方式。一路放牧,一路歌声,一路冒险与沧桑。他们在暴雪中用身体为羊群开路,他们在暗夜里吼退狼群,他们深谙大自然的信息密码,他们围炉弹唱,唱相聚离别,唱英雄史诗。本期《国家相册》用一曲特别的牧歌,带你领略千里牧道上诗意背后的艰辛,感受高山草原上的旺盛生命力。
第21集:最美是家宴 年夜饭,阖家欢聚的飨宴。一盘饺子,一碟年糕,一碗酸菜白肉,一锅全家福……家的味道,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味觉记忆,熨帖肠胃,抚慰心灵。你可见过,一百多年前的团圆饭?你可记得,困难年代里过年吃肉的幸福感?岁月流转,中国老百姓的年夜饭,勾勒出历史的轮廓。时代在变,对家的念想没变。本期国家相册,带你回味最美团圆饭。
第22集:年画又一春 这个春节,你贴年画了吗?你还记得那些年曾经贴过的年画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从河南朱仙镇到天津杨柳青,从古朴的门神到可爱的胖娃娃,年画负载着一代代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伴随着中国人度过了千百个春节。打开《国家相册》,一起来感受年画中的新年。
第23集:花灯照元宵 花好月圆的元宵节,您是否有一盏花灯为伴呢?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在没有电的漫长时代,缤纷的华灯,点亮了中国最美的夜色:它照亮了秦淮河畔的人,陪伴了风雪边关的兵,唤起了耄耋老人的童年记忆。本期《国家相册》,我们为您整理出了百年来最美元宵节照片,并祝愿新年的华灯能为您点亮夜空,照亮来时的路,和即将奔赴的前程。
第24集:特别节目:《心中的牵挂》 辞旧迎新之时,你最牵挂的人是谁?也许是父母、儿女、爱人……然而有这样一位“黄土地的儿子”,牵挂着13亿中国人。牵挂别人的人,自己也被牵挂着。在河北阜平骆驼湾村,村民唐宗秀惦记着捎点土鸡蛋给他;在呼和浩特儿童福利院,孩子们惦记着为他送上亲手制作的新年礼物;在伊尔施的棚改社区,冯秀华老人还记得他掌心的温度;在零下三十摄氏度的阿尔山,战士们仍然记得天寒地冻中他送来的鼓舞与关怀……他是谁?“国家相册”2017新年特别奉献,为您讲述。
第25集:情满全家福 全家福一个福字道出中国人对家的依恋。拍照时,一家老小整装打扮,在镜头前携手相偎,完成一场最有仪式感的家庭活动。本期《国家相册》带您看一百年来的全家福,其中有不同时代的千百种人生。为什么母亲把儿子从全家福中撕去?一家人分离前最后的合影,是怎样的表情?全家福里有家庭聚散,更有家国面貌。环境装扮变了,不变的是亲情浓浓。
第26集:最难是离别 春节过后,又到了离别的时候。有些人,有不一样的离别。一次离别,她用了76年去怀念。七次送别,她没有等来哪怕一个重逢……“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这曲离歌穿越战火硝烟,穿越和平时代,穿越百年人生,带你走进那些爱恨交加的时刻。
第28集:朝气蓬勃时 从第一套到第九套广播体操,你做的是第几套?熟悉的音乐口令响起,唤醒的不仅是身体,更是青春的记忆。本期“国家相册”带你迎着朝阳,扩胸展臂,重温那些朝气蓬勃的时光。
第29集:儿时的游戏 还记得小时候玩过哪些游戏吗?有种游戏现在居然有了职业联赛,猜猜是哪个。55年前有个跳绳女孩能跳32种花样,我们居然找到了她。本期“国家相册”带你重温儿时的游戏,愿这些游戏还能滋养下一代的童年。
第30集:天下有情人 爱情,到婚姻,究竟有多远? 从父母之命的封建包办,到志同道合的自由邂逅,几十年里,中国人婚恋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小家的悲欢离合,社会的风云变迁,本期《国家相册》带你走进婚姻故事里的大时代。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国家相册》观后感(五):用1000万张照片拍出的国产纪录片,真好!
昨儿,淘到一部纪录片。一集5分钟,每周五更新。
看完后,我特么老泪横流——
看哭了!
国家相册★★★★★
推荐理由:百余年历史,千万张照片,浓缩的历史,逝去的光阴。
时 长:5min*100集
观看地址:新华网、爱奇艺、腾讯
《国家相册》是新华社依托中国照片档案馆精心打造的微型纪录片,于2016年9月2日播出了第一期,“胜利的日子”。
这里必须要科普一下中国照片档案馆。
它成立于1984年5月,是我国馆藏量最大的照片档案馆,收藏了1892年以来的珍贵照片1000多万张。
百余年历史,借由这些照片,永远活在了人间。
《国家相册》则首次带着镜头走近这些老照片,把影像讲述与三维特效结合,打开那些被浓缩的人生、被折叠的时代,讲述那些鲜为人知的人与故事。
(第2期,《一个不能少》)
而昨晚把君君虐哭的,就是第29期——《儿时的游戏》。
跳皮筋儿、跳房子、翻花绳、抽陀螺、丢沙包、踢毽子、夏天的放风筝、冬天的打雪仗……
一个又一个儿时的游戏款款而来。
老鹰抓小鸡
掰手腕
跳绳
丢手绢
这些童年游戏哪个是你的最爱,你最拿手的又是哪一个?
拿君君自己来说,我就最喜欢跳皮筋,虽然笨手笨脚,但总也玩不够,伴着上课铃声慌手慌脚地收皮筋是童年里永远也抹不去的记忆:
小皮球、香蕉梨、马兰开花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女孩子们喜欢跳皮筋,而男孩子,则喜欢在“斗鸡”中寻求刺激。
包围、偷袭的“大战略”和上挑、下压的“小战术”层出不穷,你说我用手了,我怪你脚放下了……
看着老照片中的那些游戏,真的好像是一场梦。
工作、毕业、高考、读书……一觉醒来,窗外飘扬的杨花,黑板上叽叽喳喳的粉笔、夏日里同桌轻柔的呼噜声,又是童年。
真好。
对比现在的孩子们,那时没有“吃鸡”、没有《王者荣耀》,也没有近视眼。
虽然是“穷玩”,但想想我们童年的乐趣,真的是“无忧无虑”。
现在,那些陪着几代人长大的老游戏,真的已经渐行渐远了吗?
好不舍。
所以,陈小波女士在片末提出的倡议,让君君倍加期待:
儿时最拿手的游戏,还会玩吗?眼下春光正好,要不要带上自己的孩子 重拾旧日的快乐?
(三八三五六、三八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
对《国家相册》,执行导演之一的郝方甲是这样看的:
在那个人们还挣扎在温饱线上的年代,这些故事不需要过多着墨,时代感就扑面而来。
(第30期,《天下有情人》)
是啊,那些年,真的是很戳泪点的三个字。
《儿时的游戏》,也只是中国照片档案馆里1000多万张照片的冰山一角。
现在的你,是否还记得当年做过的广播体操?
(第28期,《朝气蓬勃时》)
是否还记得以前看过的动画?
(第40期,《悟空现身记》)
是否还记得那些年赶过的时髦?
(第82期,《那年流行色》)
是否还记得第一次做过的发型?
(第87期,《从头美起来》)
而对于君君来说,二零一八年五月九号晚上十一点之前的四分钟又何尝不是独属于我自己的“君君相册”?
因为在那个时间,我刷到了《国家相册》,而在六分二十秒之后,我告诉自己,我会记得这个时间,直到永远。
(翻花绳)
电影《东邪西毒》里有这么一句台词:当你不能够再拥有,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记。
或许,这就是《国家相册》想要告诉我们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