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珍珠》是一部由徐昌霖执导,小王玉蓉 / 陶金 / 侯宝林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方珍珠》精选点评:
●建党伟业的路数
●侯宝林演了一个略偏反面的市井手艺人,真传神。王先生劝破风筝以先进为名谦让头牌一段,以现在的价值观来看,充满讽刺意味。
●五角星转场光芒万丈,老舍的台词很劲道,考察上世纪说唱艺术生态的一次电影化尝试。
●电影资料馆看的修复版,开场火车一出来真漂亮。陶金戏好,某些角度像王志飞。侯宝林先生活灵活现,两处相声段子明显跳戏,冲了影片格局,导演却还是没有将其剪掉,算让后世一饱眼福;前半段旧社会如虎狼,后半段学习毛主席新思想;一细节是学习大会上侯宝林后面一群演睡着了
●老北京风貌:老街、老玩意儿、老礼数、老做派。那时候的演员真是长得有特点,不想今天千篇一律。前半部往死里压抑,后半部往虚幻里赞颂,一半批判现实主义,一半乌托邦景象。到底过去是什么样子的,到底国民党和共产党统治的社会景象是什么,我很想了解。
●BIFF201707
●我喜欢陶金!!!还有王玉蓉
●老舍专著改编,曲艺小花场。”你醉了吗?“”我饿了!“这点儿太精彩了!看了这个就知道侯宝林早年为什么叫”幺鸡“了
●2011.12.20,观摩课。
●相比《鼓书艺人》和《龙须沟》,这部《方珍珠》通顺流畅了许多,演员都是好角儿,得天独厚的优势让他们的表演十分自然贴切。奔侯宝林先生去的,真是太棒了。
《方珍珠》影评(一):冰窖里看老片
听着侯大爷的老段子虽然听了那么多遍了 气口还是那么漂亮 为什么那个时代的电影拿出来往往必须要放在时代语境当中去了解且同情着才能看下去,而他们的那些相声段子却依然那么经典的经典着,永远不会过时或者褪色,无论何时听上去都那么精彩。
《方珍珠》影评(二):寻找高占非
我想如果高还想留在影坛也只能演演反面角色,那岂不让当年他的粉丝们背过气去?好在最后成了唯一,高占非很快离开影坛经商去了,他没有逃过文革!
网上有一篇张爱玲写《万世流芳》的影评说高占非对他演的林则徐“崇拜到近恐惧”,张爱玲还是很喜欢这部电影的,在政治上她和高占非同样幼稚。
《方珍珠》影评(三):世态炎凉的众生相
【戳豆娘,我木犯禁吧!啊?!】
说起1949年之后的老电影,必然不能漏掉一条既显眼又经久不衰的脉络,那就是所谓的“诉苦片”——所谓的,“看看黑 暗的旧 社会,是如何把人变成鬼,又如何让鬼装成人的全过程”。
可以说,这个是近现代的中国人最耳熟能详的玩意了。从《祝福》到《林家铺子》,从《我这一辈子》到《白毛女》,从《三毛流浪记》到《骆驼祥子》,零零总总的,也有百十来部,无一不是涉及到一个人、乃至一个大家庭在剥 削和压 迫下的沦 亡史。
1952年的《方珍珠》,一如既往的,就是这么一个“非常苦”的典型。改编自老舍的舞台本,说着的是一口娴熟响亮的京片子(尽管被一群土生土长江南制作者拍得不那么地道),讲的却也正是个原汁原味的老北京故事。
唱北京大鼓书的“破风筝”方老板(陶金饰),国破之时流拓各地,唱演抗日曲目近十年,最终辗转回到京城,想要重振旗鼓,却遭到了政 府 官 僚的层 层盘 剥。其师弟白老二(侯宝林饰)被逼的活不下去,不得不拆自家同门的台;养女方珍珠也被虎视眈眈的李长官看中了,要收房做小。
在无止尽的贿 赂和勒 索中,方老板耗尽了家财,也被砸了饭碗,一家人穷途末路、苦不堪言,千等万等才等来了新 中国。
若是撇开一元化的政 治 宣 传不谈,也先不去计较国 家 意 识 形 态 机器发动民 众的惯用手段,你可以清晰的发现这部拍摄于“十七年”前端的片子,比起之后的国 家 体 制下的模式化颂 歌,透露出的是对于新 政权的真正憧憬。
毕竟,那时候的民营电影公司尚未收归国有,旧日“佝着脊背赚钱”的屈辱记忆也仍在。是以,全片少了几分言不由衷,更多的是骨子里的欢欣向往。
影片在接近末尾处,方珍珠在听闻八 路 军围城时,说的是:“再糟还能糟成什么样呢?还有什么人能比(KMT)那些人更坏呢?”显然,是有点乐观的估计了之后的历史走向。
可以说,这部片子和大部分的本国老电影一样,视听表达上的缺陷随处可见,对空间和时间的把握也永远抓不精确,比如上一个镜头还是方老板远远的走来,下一秒的镜头刷的一下就是一个正面大特写,仿佛人物光速瞬移了似的——但是,天地可鉴,这些考究的剪辑点永远不是评判一部未成熟的国产老电影的关键。
在这样的片子里,你更能感受到的是,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的深刻感悟,或者说,是对于蝇营狗苟的众生相看得过于透彻,也描摹得过于惟妙惟肖了。
如片中满脸横肉的打手向三元,盘剥艺人的写词混子孟小樵,骄昂跋扈、不可一世的李将军,顺手揩油、惯常于威逼恐吓的宪兵班长和丁副官。一幅幅活生生的、死乞白赖的面孔,一幕幕的呼呼喝喝、扯高气扬的场面,小人物的朝不保夕、战战兢兢、唯唯诺诺和点头哈腰,就显得格外的可笑可怜。
难得的是方老板还能维持最后的一丝尊严和体面,穷死饿死也不靠卖女求荣,还有就是方珍珠的负隅顽抗。放到今天大概也是极少有家庭能够坚持的,更何况嫁入豪门早已成为了一件显耀门楣的事。
可以说,《方珍珠》这般的片子放到今天并不过时,这个年代,很多新的问题接踵而来,也有很多旧的问题迎刃而解,而民间艺术的消逝,爱国情怀,女性自觉,官 僚的压 迫,乃至底层的痛苦……不过又是一个历史的回旋罢了。
但是,对于这种题材的处理,真正高度娴熟的叙事手法不是一天积累而成的,我们有着起码七十年的摸索经验。而和大众心理需求的紧密契合,才是它真正的生存土壤。
完
《方珍珠》影评(四):《导演说》之《方珍珠》
老舍谈《方珍珠》剧本:
《方珍珠》剧本有好处,也有缺点。在这里,我愿说出它的好处与缺点何在,和为什么好,为什么坏。
先说好处:
(一)这剧本中有人物。为什么我能写出几个人物呢?因为我十几年来就常和艺人们在一处,彼此成为朋友。我不单知道他们的语言、举动与形相,而且知道他们的家事、心事。对他们的困难,我每每以朋友的资格去帮助克服;我自己有困难也去求他们帮忙。这样,当我开始写这个剧本的时候,我已的确知道我要写的是谁;他们已在我的心中活了不止一年半载,而是很长的时间。俗语说:知人知面不知心。创造人物可不能仅知面而不知心。
这并不是说,此剧中的人与事都是真人真事。一定不是那样。故事是假设的,人物也是虚拟的;不过,这想象的人与事却是由真事中孕育出来的。有真实打底子,然后才能去想象;专凭空想是写不出东西来的。
(二)这剧本中的对话相当流利。我是北京人,我应当用北京话,这没有什么新奇。要紧的倒是我不愿意摹仿自有话剧以来的大家惯用的“舞台语”。这种“舞台语”是写家们特制的语言,里面包括着蓝青官话,欧化的文法,新名词,跟由外国话翻译过来的字样……。这种话会传达思想,但是缺乏感情,因为它不是一般人心中口中所有的。用这种话作成的剧中对话自然显得生硬,让人一听便知道它是台词,而不是来自生活中的;演员们也往往因为念这种台词而无从表现心中的感情;话不带劲,感情就低落。这种话也往往不合剧中人的身分,倒好象不管是谁,说话都该像中学生似的。在这里,我不是要讨论话剧应当用什么样的语言,我只是说,我避免了舞台语,而用了我知道的北京话。我的话,一方面使一部分演员感到困难,因为他们说不惯或说不好地道的北京话,另一方面却使演员们能从语言中找到剧中人的个性与感情,帮助他们把握到人格与心理。此剧中的人物所以能生动,一部分是受了活的语言的帮助。再说,活的语言也美好悦耳,使听众能因语言之美而去喜爱那说话的人。
我知道一些艺人们受用的黑话,可是没有用在这剧本中。用它们,我晓得,是足以使角色们的职业与环境的特殊色彩更加明显的。可是,我怕听众们听不懂,所以不敢用。我描写的是艺人,可是戏是要演给大家听的,我的地道北京话恐怕已经不是任何人都能懂的,若再加上黑话,就更难懂了。
(三)我尽量的少用标语口号,而一心一意的把真的生活写出来,教生活表现标语口号的含义;用不着说,戏剧是具体的表现啊。
一点小事也比喊口号更有力量。或者,把小事调动好了,才能作到深入浅出。举个例说,剧中白花蛇的烟盒中有两种香烟:好烟“孝敬”贵人,贱烟自用。这点事实很小,可是它既具体,又酸痛!丁副官呢,当白花蛇敬烟的时候,收起一支好烟,又拿一支贱的。这点事也很小,可是它却足以表现解放前作副官的是怎么无耻,怎么欺负人到底。两支烟替我说明了一些旧社会的黑暗;口号是不能尽这个责任的。我管这种表现法叫作深入浅出,不知对否。
下面说《方珍珠》的缺点:(一)此剧前三幕整齐,后二幕散碎。原因是:前三幕抱定一个线索,往下发展,而后二幕所谈的问题太多,失去故事发展的线索。前三幕以方珍珠为主角,为中心;后二幕抛开她,而去谈另一些问题。于是,前后不一致,至全剧闭幕时,没有一个总的、自然的、有力的效果,使观众失望。我为什么犯了这腰铡两截的毛病呢?我应当这样回答:我没掌握好对写实与浪漫的选择。
从全剧的统一上说,我理应始终看守住方珍珠这个角色,在最后两幕,教她见到光明,成为典型的人物。可是友人们嘱告我不要那样写,因为自北京解放后到如今,北京的女艺人们多数经过学习,有了进步,可是,北京还没有出现一个典型的女艺人。我接受了这个劝告。结果,方珍珠在后二幕即不再突出,而全剧失去中心人物,这是我不懂得怎么运用写实与浪漫的笔法的结果。我应当大胆的浪漫,不管实际上北京曲艺界中有无典型人物,而硬创造出一个。今日的艺术作品不当因效忠于写实而不敢浪漫,假若浪漫足以使作品有更完整的更有力的宣传效果。
因为要写实,我在后两幕里就提出许多问题,在今天北京曲艺界存在着的问题。不错,这些问题的提出,是对北京的艺人有教育价值的,可是由一本戏来看,这些问题却使人物软弱下来,使观众的注意不能再集中,于是最后的效果也就没有力量了。写实是好的,思想教育也是好的,但须善为运用,选择,以免因写实而平板,因宣传思想而失去艺术效果。
(二)此剧原定共写四幕,后经友人劝告,须多写点解放后的光明,乃改为五幕。这又是后二幕单薄无力的一个原因。假若照原来计划,势必集中力量,力写解放后艺人们的狂喜;这么一来,或者全剧既显着完整,而效果亦佳。我很后悔没有维持原来计划——自然,我并不怪友人们多嘴,他们的建议是善意的,是为教我注意思想教育的。
此剧的缺欠并不止上述的两点,不过这两点是最大的,所以特意提出来说说。
《方珍珠》剧本的好处坏处有如上述,不过这是自我检讨,难免还有不确当的地方。我希望多多听到别人的批评。
载一九五一年一月二十五日《文艺报》第三卷第七期
《方珍珠》影评(五):电影和相声如何擦出漂亮的火花,看一代大师侯宝林先生精彩演绎
原创 2017-03-30 土拨鼠 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展映单元
电影和相声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各有各的艺术特点,好像八杆子打不着。一代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却把这两种艺术结合起来,形成了“电影相声”。
为了纪念侯宝林先生诞辰100周年,今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我们将特别放映《美国之窗—杜鲁门画像》、《方珍珠》和《游园惊梦》这三部作品。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说学逗唱”和“蒙太奇”能有什么化学反应。
侯宝林被尊为相声界具有开创性的一代宗师。相声在建国前的地位很低,建国后,通过侯宝林(侯先生有点艺术洁癖,坚持不说黄段子)等人的努力,相声艺术得到升华。现如今活跃在相声界的大多是侯宝林先生的门徒,火爆大江南北的德云社班主郭德纲也是侯宝林的徒孙。
侯宝林先生早先在天桥卖艺的时候,曾经参演过美国人摄制的纪录片《世界各地》,在里面,他饰演一个拉胡琴的艺人。这应该算是侯先生的第一次触电。
1952年,一向拍摄非主流文艺小清新电影的文华公司拍摄了一段侯宝林和郭启儒的对口相声《美国之窗—杜鲁门画像》。这部诞生于冷战初期的相声纪录片,所起到的功能是“斗争的工具”,即用相声的讽刺手法去嘲弄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政治效果大于艺术效果。
电影《方珍珠》根据老舍先生的话剧改编,讲述了旧社会艺人改造的故事。民间艺人“破风筝”(陶金饰演)抗战时因不甘心作日寇的奴隶,带着老婆大凤和义女珍珠,忍痛离开北平。十年中跑遍汉口、重庆、成都、昆明、桂林等地,到处演唱宣传抗战的新鼓书。
日本投降后,“破风筝”满怀希望,兴高采烈地回到北平,没想到北平仍是那些特务、流氓和恶霸的天下。经过一番奔走活动,"破风筝"好歹组成班子,租下了园子。可就在开锣的那一天,因为得罪了李将军,“破风筝”、方珍珠和一众艺人们又被迫流离失所。
北平解放后,“破风筝”、方珍珠都参加了学习班,成了受人尊重的文艺工作者。素来与“破风筝”不合作的相声艺人白二立(侯宝林饰演),经过学习也与“破风筝”合作了。艺人们在新社会里,团结进步,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这里面有老舍先生和侯宝林先生的合作,故事也是他们的生活自况。旧社会的他们是“既在江湖内,都是苦命人”。侯宝林先生的角色就是一个相声演员,所以表演起来非常得心应手。
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随着新政权带来的政治清明和百废待兴,到处都是一片新气象。以当时的背景来看这部电影,很多旧社会艺人,包括侯宝林先生的真实的想法是,“进了新社会,当家做主人”,积极学习,努力地用马列主义改造自己,在作品中体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脱胎换骨做新人,争当人民艺术家,为新政权宣传和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