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是杀人犯》观后感摘抄
日期:2022-03-28 03:02: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我是杀人犯》观后感摘抄

  《我是杀人犯》是一部由马切伊·佩普日察执导,米洛斯拉夫·哈尼斯泽斯基 / 阿尔卡迪乌什·雅库比克 / 阿伽塔·库莱沙主演的一部剧情 / 犯罪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是杀人犯》观后感(一):我不是杀人犯

  和日韩两版的《我是杀人犯》完全不同,指涉也深刻得多。 第一印象是阴郁的色调不多见。然后是镜头十分简洁。比如精神病杀妻,拿着铁棍切擦拭血迹,叙事太凌厉了。由此显得剧情有点拖沓,特别是色诱法官一段,于主线剧情毫无影响,只是凸显了男主的堕落,连情人都可以利用。许多近景,男主的眼神变化深入刻画他陷入深渊的历程,演得真棒。在男主堕落和男副蒙冤的背后,批判了当时波兰的政体。

  《我是杀人犯》观后感(二):一种刺骨的寒意!

  《我是杀人犯》观后感(三):谁是杀人犯?

  影片对真正的凶手已经有了明确的交代:那个杀了妻子和两个孩子的精神病人。

  那么另一个杀人犯是谁?调查组的负责人?体制?还是人性?

  我的答案是:人性。

  我相信无论在哪一个体制下,人基于自己的贪念等等,会做出恶的举动,就像电影中,调查组长明知道真凶并非嫌疑人,他也愿意、希望嫌疑人能够保住性命(既保住了由此而来一批人由此案的收益,又不至于违背良心),可是最后,他只能在良知和杀人中选择——此为片名的本意。

  《我是杀人犯》观后感(四):你会寻找真相吗?

  人性,制度,以及群体的劣性导致最后的结果。

  我是杀人犯,其实是警察的自我独白吧,或许有无数次可以回头的机会,但总是在要坦白的那一刻,给他人打断自己误解,然后自我逃避与欺骗,最后越推越深,剩下的就只能是心灵上的折磨了。其实换做是你,你会怎么做呢?真会去努力寻找真相吗?

  其实还想问,真正的12个妇女杀人犯到底是谁?是那个精神病患者吗?其实或许也不是,但为什么抓了沃尔克以及患者自杀后,就不再出现杀人事件了呢?

  《我是杀人犯》观后感(五):承认了吧,你就是那个杀人犯

  提早买的票博下运气,也不算中奖吧,获奖影片相对冷门,波兰职能部门的作风怎么和我社会主义国家如此相似,其实看之前就有预感到剧情的走向,总体也是按这个方向走的,就是导演最后玩了一把轻反转,种种伏笔让你觉得很有可能判无罪的,结果还是被判绞刑,其实呢,最后嫌疑犯是否有罪已经不重要了,影片告诉我们的是,一个人一旦被认定为凶手,他就失去了所有作为人的权利,身边的人也无法幸免,我们也拍过类似题材的影片,但没有波兰人这么赤裸裸,就凭着这深刻的自我反省,获奖也在情理之中。

  《我是杀人犯》观后感(六):2017年9月9日

  没有wifi,车上看的谷阿莫…看完觉得有点后悔,因为我喜欢这个故事:警察在侦破连环杀人案的过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难,中途他们捉到了一个嫌疑人。在媒体和政治压力之下,他们很快把这个嫌疑人定罪了。后来有证据显示,这个嫌疑人是无辜的,但是民众、长官、媒体都需要一个犯人,所以嫌疑人只能成为犯人。男主(警察)在过程中有挣扎过,不过最后还是在胆怯、升迁欲望下认同了这件事情。

  有观众说风格冷峻,想看看它具体的风格、节奏、剪辑。我想象中,这部电影可能会有点无聊。

  之前也有想过写这种故事,不过我可能会处理成荒诞的搞笑风格。

  《我是杀人犯》观后感(七):谁是杀人犯

  正直的男主最终为了自己并不沉浸于其中的虚妄,明知故犯错杀了好人,最终成为了杀人犯。

  我们须知,在当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远大进步的今天,充当杀手的,除了小概率的精神时常,大部分都来自于身边,家庭,社会舆论,错误的价值观。

  什么才算杀死了一个人?我认为不仅仅是失去了生命。如同影片最后,嫌疑犯已经麻木,不像过去吞了纸还知反抗。毁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算是杀掉了一个人。

  所以,控制好自己的言行,在不打扰别人的情况下去寻求幸福。不要做任何意义上的凶手,不要杀死任何人的理想世界。

  《我是杀人犯》观后感(八):我在盛世你在哪里?

  看到评论里很多提到聂树斌案觉得很可笑,在司法建立的路上,聂树斌案能翻案已经是一个进步,你们拿着这一个冤假错案整天挂在嘴上说不觉得很无聊吗?真正的冤假错案你看到过吗?当初严打,我一个同学拿刀抢劫了七块钱被枪毙,现如今可能吗?一个贪污犯贪污50块钱被枪毙,现如今几百亿都死不了,你觉得这是司法进步还是倒退呢?有时候恨的牙痒痒,说这样的人应该株连全家,凌迟处死!简单一枪崩了太便宜他了!结果后来听说取得受害者家属的谅解,崩不了了,呵呵(CNM)!有时候说多杀几个社会就安定了,乱世用重典!朋友,这可是你说的我可没说,我觉得我已经在盛世了!

  《我是杀人犯》观后感(九):电影之后的百态众生

  影片的最大看点是高难度的动作戏。尤其,挂着李斗锡奔跑的赛车竞赛场面,让人记忆深刻。牵引整个故事发展的脉络,却有些不足且粗糙。虽然也有反转的关键性剧情,却未能达到给电影带来画龙点睛的作用。主人公展开报复的方式,并没有深入人心,俩人大打出手的动作戏也未能让观众体会到快感。而这可能就是导致与津津有味的中后半部相比,前半部分牵引故事情节让人乏味的原因,结局也让人觉得是在画蛇添足。以重现为前提开始的影片再次回到原点的结局,是电影《我是杀人犯》和《杀人回忆》之间,脱离轨道的决定性因素。被认为是制作费用和时间上的问题,导致的不自然CG特效也是美中不足的一点。

  《我是杀人犯》观后感(十):惨案

  这么多年来,一直有一件事情让崔向久(郑在泳 饰)久久无法释怀。那是17年前,社会上发生了一件影响极其恶劣的女子连环凶杀案,而崔向久则是负责此案的警探。狡猾的凶手巧妙的躲过了正义的天罗地网,当15年诉讼有效期到来的那一天,当凶手彻底的逃脱了法律制裁的那一天,受害者的家属以死发出了对无能警察以及残暴凶手的控诉。

  正当大家以为惨剧带来的阴影即将消散之时,一本名为《我是杀人犯》的书的出版让所有的人都极为震惊,而书的作者不是别人,正是当年凶杀案的始作俑者李斗锡(朴施厚 饰)。可是,作为当年追捕凶手的警探,崔向久并不相信李斗锡就是当年的罪犯,一场激烈的猫鼠之争在两人之间展开。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是杀人犯》观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