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见你》是一本由简奇峰 / 林欣慧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33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美好爱情,莫过于无论跨过时间距离身份,无论辗转多少岁月,无论穿过多少春夏秋冬,我们永远还能在一起。 这本《想见你》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其实像我这样很久不看言情小说的那种人,在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仍然觉得里面的深情真的很让人钦佩。 这本小说改编的影视剧能够在豆瓣上获得9:02的高分,实在是名不虚传,可以说这本《想见你》是打动万千读者的年度华语爱情小说。 看这本书的时候,突然想起一句歌词,“我们绕了这么一圈才遇到,我比谁更明白你的重要……” 这个故事分为了两条时间线 90年代的莫俊杰春心萌动喜欢上了内向的陈韵如,然而在同学之间备受孤立的陈韵如却喜欢上了阳光大男孩李子维。 2010的黄雨萱,对意外丧生的男友王诠胜始终耿耿于怀,备受着失去爱人的痛苦之中,但是李子维,却因为过于悲痛而来到了2010年的王全胜身上并且遇见了黄雨萱,开始了一段新的爱情。 黄雨萱因为内心的执着,来到了90年代的陈韵如身上,并且遇见了一个和他男友长得一模一样的李子维,但是命运并不会一直对一个人好,本以为遇见了希望的黄雨萱,她与李子维的相爱却造成了陈韵如和莫俊杰的悲剧。 所以说整本书其实就是李子维与黄雨萱两个人的爱情故事,但是他们的命运轨迹却像是被人打乱一样让读者觉得唏嘘不已,两个人的命运让人觉得很心疼,为什么相爱的两个人在一起却要如此的坎坷。 其实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的思绪是比较混乱的,我想大概就是穿越时空,必须付出的代价一样,正如我们无法改变过去,擅自更改命运的轨迹终将付出代价,而这代价却是陈韵如的死和莫俊杰自杀。 其实看到大结局的时候,我并没有很理解那个结局,但是不得不说作者的这个无限反转,但是很让读者觉得烧脑,但是我就觉得或许这就是一种最应该有的结局吧。 其实仔细想来,书中的每个角色在现实中都可以找到对应的人,陈韵如这样自卑的角色在现实中其实也并不少见,其实仔细想想,难道说这样的人注定都是陈韵如这样的悲剧结局,我想不是。 只可惜陈韵如没有黄雨萱那么幸运,他没能遇见一个爱她的李子维。 莫俊杰这个角色可以说是本书中最让人难受的一个角色,他和朋友同时喜欢上了一个女孩,但是他却选择了放弃,而最终他也为了另一个可怜的女孩,而选择了放弃。 以前也看过一个类似这样题材的小说,叫做《乌云遇皎月》,在千万个时间线里,而我只想遇见你。
《想见你》读后感(二):在千万个时间线里,我只想见你
“所以暂时将你眼睛闭了起来,黑暗之中漂浮我的期待……”相信在今年年初,大家都被这首伍佰的《Last Dance》洗脑过。这首歌原本在网易云音乐只有几百条评论,从去年年底开始评论人数忽然大涨,到现在一共有十几万条评论。突然的翻红,只因为一部现象级台剧——《想见你》。
台剧虽然没落已久,但一直不乏新颖的尝试,各个题材都有所涉猎,去年更是出了豆瓣9.5分的《我们与恶的距离》这种大爆款。谁料到,年底又出一部更有爆款相的《想见你》,豆瓣上五十多万人打出9.2分,热度直逼《庆余年》。
我入坑较晚,因习惯一口气看完全集故而没有加入追剧大军。看网友评论,很多人都说前几集节奏较慢比较无聊,我却是从第一集就爱上了这部剧。后来剧情越发高能起来,我更是如陷进了坑里无法自拔,特意将追剧速度放慢,这样就能多看几天。但剧总有完结之时,犹记得我当时无比失落,感觉就像剧中的李子维所说的“好像我心里面有一块很重要的东西不见了”那样。所以现在能拿到由编剧简奇峰和林欣慧创作的同名小说,多少给了我一点安慰。
迅速翻完本书后,我严重怀疑这本书是不是直接由剧本改编而成,文笔略显粗糙,剧情、场景的转换也比较跳跃,也就比剧本多了些人物的心理描写。如果是没看过剧的人,直接看书可能会看得满头问号。但对于看过剧的人来说,由于比较熟悉剧情,再加上书中保留了剧中原汁原味的对话,画面感超强,看书就相当于重温一遍剧,流畅得一口气就能看完。
《想见你》能这么火,除了剧情的复杂烧脑,我认为极佳的人物塑造也是一大原因。黄雨萱和李子维就不用多说了,右耳失聪却温暖得像小天使一般的莫俊杰也令人难忘,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反而是陈韵如。其实比起会发光的男女主角,有点阴沉可怜的陈韵如才是最让人心疼的那个。因为感受不到母亲的关爱和弟弟的关心,陈韵如自卑敏感、胆小内向,在学校也把自己封闭起来。时间一长,她习惯了被同学和亲人忽略,一个人戴着耳机躲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驼着背低着头,既怕被人发现,又渴望被人发现。直到黄雨萱的灵魂意外附身于她,她这才发现,原来自己也有得到幸福的可能。因此,后来陈韵如的“黑化”,伪装成黄雨萱和李子维交往,其实并不难理解——如果不曾见过光明,就不会惧怕黑暗。但一旦见识过光明,她便再也无法忍受与黑暗为邻了。幸好,最后还有个莫俊杰,肯陪在她身边,多少算是一种安慰吧。
总的来说,这是一份给剧粉的礼物,如果你曾为《想见你》着迷过,那么这本书一定能带给你原汁原味的感动。
《想见你》读后感(三):只有你想见我的时候,我们的见面才有意义(有剧透)
已经追过剧的读者,对故事已经非常了解,不赘述。
跳出故事讲述的时间线,90年代,李子维和莫俊杰是一对好朋友(不是基友哈),性格内向的莫俊杰喜欢同样沉默寡言的同班同学陈韵如;而备受同学孤立的陈韵如和大多数女同学一样,被阳光帅气的李子维吸引;2010年代,独立女性黄雨萱有个深深相爱的男友王诠胜;王诠胜因为飞机失事而失踪,黄雨萱在对他的思念中不可自拔。
黄雨萱因为思念王诠胜穿越到90年代的陈韵如身上,遇到了和王诠胜长得一摸一样的李子维。他们的再次相遇和相爱带来了另外一个悲剧,造成陈韵如的自杀和莫俊杰的入狱(出狱后自杀)。李子维受到打击出了车祸,穿越到2000年代因家庭等原因跳海自杀的王诠胜身上,遇到了大学时期的黄雨萱,追求并相爱。
如果故事到这里,这只是一个穿越时空的爱情故事。作者后面的几个反转,让陈韵如、莫俊杰得到救赎,也打破这个莫比乌斯环式的悲剧循环。开放式的结局让我们乐观的想到李子维和黄雨萱注定会在某个时候相遇相爱。
这个故事被追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烧脑。的确,除了时空的穿越,还有人物的穿越,如同蝴蝶效应,每个人物和动作,都会造成故事走向的改变,最后反噬自身。
我更喜欢的是作者讲故事的方式,从2010年代黄雨萱的视角,如同解密一般,层层剥开谜团。故事结构复杂而精致,尤其是结尾,作者有能力把摊开的这个大局,严丝合缝的收网。没有漏洞,没有狗血,逻辑严密,着实考验作者的结构能力。
其次是对爱情故事的描述,黄雨萱和王诠胜的撒狗粮一样的亲昵和甜蜜、陈韵如(黄雨萱附身)与李子维的青春校园青涩懵懂爱情,莫俊杰对陈韵如深沉而不离不弃的守护,描述的自然而打动人心。
再者是友情这条线,李子维与莫俊杰这对好朋友相互信任与支持,为了挽救莫俊杰,李子维的一次一次的失败的努力。李子维作为一条暗线,从90年代到10年代的隐忍与守护,让人心疼呀。
最后是一个很高级的提升。黄雨萱穿越到了陈韵如的身体里,她的乐观开朗吸引了所有人,而让陈韵如失去了生活下去的意义。人们都喜欢积极外向、想要什么就大胆争取的黄雨萱,那就是我们想要成为的样子。而沉默寡言小心谨慎相爱而不敢表达、受到委屈只能默默忍受的陈韵如,才可能是大部分的我们在现实中的样子。我们不喜欢真正的自己(或者说是部分),要把这部分隐藏起来,如同陈韵如自我认知一样,我是不受喜欢的,我的存在没有意义。
当黄雨萱意识到这一点,认可了陈韵如的存在价值,挥手砍断诺比乌斯环,这个悲剧终于结束了,每个人都获得了救赎。这个立意可以说是高级了。
故事精彩,结构精巧,情感充沛,最后落在救赎与成长。很棒的故事,点赞推荐。
《想见你》读后感(四):自始至终 我爱的人都是你
“想见你,只想见你,未来过去,我只想见你”这是今年大火的台剧《想见你》同名主题曲,不知道什么时候,这首歌突然在我朋友圈流行,朋友们也都纷纷像我种草这部剧。我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追这部剧,趁这次机会正好直接补补原著。刚翻开的时候,我还想,这不就是青春狗血脑残剧吗,有那么吸引人吗?看到后面,对不起,我为我之前的言论道歉。
整个故事由两条时间线组成,刚开始看会有些模糊混乱,摸不着头脑。看到后面,自己稍微整理一下时间线,就很容易懂了。27岁的黄雨萱爱上的王诠胜身体的李子维,而17岁李子维爱上的是陈韵如身体的黄雨萱;陈韵如车祸身亡,黄雨萱过来遇到李子维;王诠胜溺海身亡,李子维过来遇到黄雨萱。所以其实哪有别人,自始至终,只有李子维和黄雨萱,他们爱的都是彼此。当整个故事像莫比乌斯环一样循环无解的时候,终于出现转机。哪怕因为蝴蝶效应,李子维和黄雨萱不再记得之前的种种。但我相信,他们无论如何兜兜转转,一定会再次重逢相爱。
整部书中,我最心疼的是莫俊杰和陈韵如。莫俊杰先喜欢的陈韵如,在天台上默默倾听陈韵如的呐喊,可是他比李子维迟一步推开那扇门,当他看到自己喜欢的女孩,身体还是那个身体,灵魂却换成了另一个人的时候,该有多难受啊。李子维,王诠胜喜欢的都是黄雨萱,只有莫俊杰一个人喜欢的还是陈韵如。即使身体没变,可那个人也不是我喜欢的人了。在陈韵如万念俱灰,想要跳楼的时候没能拉住她,甘愿承担罪名,最后也选择自杀。而陈韵如,父母不疼爱,内向自卑的她敏感而脆弱。喜欢的男生终于喜欢上了她,可那个人也不再是她。黄雨萱是很好,可是陈韵如又何尝不像是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没有那么大方外向,不敢主动表达内心的情绪,有委屈的时候,只能自己默默消化。看书的时候,我希望他们能够有个好结局,幸好最后他们都是幸福的,每个人都得到了救赎。
只有你想见我的时候,我们的相遇才有意义。你相信吗?也许在另一个时空,有个和你长得一模一样的人,正被你求而不得的那个人热烈的爱着。
《想见你》读后感(五):想见你:只有你想见我的时候,我们的相见才有意义
读完《想见你》这本书就想着电视剧是如何才能拍出这种错综时空来回穿梭的感觉,还是三个人不同时间段不同穿梭不同相遇导致最后不同的结果。追完剧之后不禁感叹为何这部剧会有如此高的评分了,在我看来李子维跟莫俊杰的扮演者是完全入戏,刚开始觉得陈韵如的扮演者略显老气也不够精致,但是细看来演技真的是很厉害了,也完全把胆怯自卑的陈韵如跟乐观开朗的黄雨萱演成了不同的感觉。
对于人见人爱的黄雨萱来讲,我觉得我在学生时代更像是陈韵如。懦弱害羞不与人说话有点孤僻,都知道黄雨萱那种性格好,吃得开,但是对于天生内向或者原生家庭不好的人可能没有办法立马变成那样的人。她们只能小心翼翼的活着,活成一个小透明,不让被别人发现,不让别人的眼神在自己身上停留。
在后面几集,黄雨萱穿越回去却不能变成陈韵如,弹幕上很多人弹出陈韵如黑化,在我看来,这本身就是陈韵如的人生,也许做黄雨萱更好,但是,对不起,我是陈韵如。
最后的结尾,莫俊杰的手拉住了穿越回来的黄雨萱救下了要自杀的陈韵如,所有的结局都改变了。那一次救了五个人的人生,不,应该是六个人,包括那个班长。虽然没有了黄雨萱与王诠胜的故事,没有了他们的回忆,但是也没有了往后的悲伤。
如果 另个时空 另个身体 能不能 换另一种 结局,很喜欢这句歌词,也很喜欢这部剧,这本书,以及莫俊杰小天使~~~(选角真的很厉害,李子维一出现,就会觉得莫俊杰暗淡很多)想见你 (2019)9.22019 / 中国台湾 / 爱情 悬疑 奇幻 / 黄天仁 / 柯佳嬿 许光汉
《想见你》读后感(六):浅谈“自由意志”一二
黄雨萱回到1998年的台南,能否改变2019年的台北?夏娃在蛇的引诱下,没有摘取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历史是否迥然有别?如果历史可被假设,个体的“自由选择”是否会影响未来——问题便归结为:是否存在自由意志?
“自由意志”的准确定义,尚无定论。通俗的理解是,人有没有选择做a/b的自由。宗教是这场讨论最激烈的战场。预定论认为神旨绝对、无可挑战,某人得救与否是前定的,不为人的意志所转移。详言之,一个人相信,是神拣选的结果;一个人不信,亦是旨意的体现。这一判断的后果是,既然拯救的人数已然预定,拯救是一项计划,所有人在自由选择之前已预先确定了结果,那么人的努力便是徒然。正统的预定论还为“自由意志”存留空间,却从未在理性上说服受众。加尔文创造性地提出了新的预定论观点,蒙拯救的信徒需要通过个人努力,去证明自己是被拣选的子民,透过行动见证因信称义,展示得救的凭据。抉择或者行动,证明了“自由意志”。
这种讨论在什么维度有意义?比如,一个人处于十字路口,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可供选择。我们说这个人有选择的权力,因为不加干涉的情形下,他可以去往任一方向。因此,就说人多自由啊,想去哪儿就去哪儿。这样的简化未免天真,引得人不免哂笑。行动本身不是重点,关键在于结果。换言之,自由意志不在于人能不能在a/b之间作选择,而是能不能自愿承担由此选择而产生的结果。结果意味着责任,责任指向分配。责任的分配是秩序的基础。文明是一种秩序,一种所有人不自觉的因循。如此,我们就把有无“自由意志”归结为:结果与选择的先后问题。结果在前,选择在后,人只能被动接受结果,承担责任;选择在前,选择有果效,影响未来,产生A、B,甚至C的结果。
《想见你》提供了两种假设。
一种是黄雨萱回到1998年的台南,造成了2019年的悲剧,改变历史却回归历史。重返过去,主动介入,未来并不因此改变。像《十二猴子》中的故事那样,回到1996年的费城去杀死或者拯救,是一种上帝式的参与,即不需要征得周遭人的同意的命令。这种突兀让人很难生发共情;只有俄狄浦斯,让人对命运感到绝望,使宿命感获得共识。像《少数派报告》中的乔恩,他通过“先知”发现未来自己将会犯罪,就试图与未来违拗,改变未来,却走向犯罪,成就了未来之所示。这有点像薛定谔的猫?不打开盒子,不知猫是生是死,或者,既生又死。人的观察的介入,使得混沌变得确定。归根结蒂,人的选择,很少是天才式的灵光乍现,更多的是时空情景、人物周遭、过去当下诸多因素合力的结果。可预期或者每个人被期待在此情此景、彼时彼地的选择,是顺理成章的。我们看到所有的偏离终将被修正,因为“我们看到”。
一种是陈韵如被黄雨萱救下来,活过1999年的小年夜,时空轨迹发生变化,不一样的未来徐徐展开。这是非常浪漫的构思。人的能动性以不可遏制的势头迸发出来,回答了“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的问题。英雄以一己之力——像南美的一只蝴蝶,煽动了一下翅膀,北美就倏地发生了龙卷风——拯救了赴死的个体,也拯救了自己的人生。这一结局的问题在于,一个已然来到的现在可以被改变的话,现在将不复是现在。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可能,扭转历史进程。现在就陷入一种不稳定的深渊,变成既可能是这样,也可能是那样,还可能有第三种可能。这始终不是平行时空的多重可能故事,而是同一空间不同时间因果联系的问题。时间的线性明示未来只有一种状态。理性崇尚确定性,这种确定拒赤这一假设。
私以为,人没有自由,没有结果分配意义上之“自由意志”。人偷吃禁果,是基督教信仰中罪之滥觞。我要赋予它文明源头的意义。辩证法教育我们,万事万物均存在对立面。没有矛盾对抗,事物就不可能螺旋上升。如果人没有吃禁果,世界始终是单向的。无恶,便无善;无死,便无生。人不能作恶,便不能为善。如果我们相信矛盾的必然性,就不难想象夏娃亚当决定之必然性。即使第一次夏娃禁受住诱惑,也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直到人类真正获得了抉择的自由。上帝是一,人的抉择的加入成就了二,世界变成了多。所以,人在违背上帝旨意之前的所有决定都毫无意义。而在此之后,人被第一次自由抉择的感觉所迷惑,相信人可以选择,并自主地承担由此带来的结果。殊不知,只有第一次是违背,是有代价的,之后不过是第一次的延续,是没有新的代价的。
或许,“自由意志”可被应用到“民主”的分析。“民主”的构造和“自由意志”很像。选民选出自己满意的领袖,领袖代表民意行使权力。有两种虚假的民主:(一)选民无从选择(等额);(二)选民有的选,但无论选谁都不会改变选举的结果,选举的结果将不加询问地放置于选民的背上。后一种比前一种更加令人反感。前一种选民或许还能以不合作、不投票的方式行使否决,后一种给选民以选择的自由,却不给人结果承担的自由。文明发展到现在,惯行的统治术让人误以为有真“民主”。这跟柏拉图的理念世界有什么分别?可望不可即,万物不过是模仿,终究不是实体。最后不过是马基雅维利的赤裸和霍布斯的暴力。搞明白“自由意志”,“民主”的问题也许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