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政治的历史与边界-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2-04-10 03:34: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政治的历史与边界-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摘抄

  《政治的历史与边界-牛津通识读本》是一本由[英国] 肯尼思·米诺格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政治的历史与边界-牛津通识读本》精选点评:

  ●语义学的探究很有趣,比如party本身暗含的需要另一方(反对党)。以及各种基本概念的嬗变和不同语言的边界(justice as fairness如何翻)

  ●五星,清晰明了,从古希腊罗马到现代民主,实践与思想都做了梳理。以前我以为政治就是权力、欺诈以及各种肮脏的交易,读了这本书发现,政治实践确实也没好到哪里去,但其中仍然有向善的理想。大概这就是人类活着所必需的一点安慰。

  ●抱歉,大概要多看一些别的,再回来看它。毕竟作为导论,很容易浓缩到片段能看懂,整体不认识的程度。

  ●貌似作者是政治学大牛,所以由深入浅讲讲理论不是啥了不得的大事。然而作为通识读本,让读者在浅水里面泡半天,真的可以学会游泳吗?通识读本到底旨在提供一星兴趣的火光,从而激发人们对于理论隧道的探索,还是换个洗脑花样,把人拖到简化主义的大树下乘凉?

  ●前边有点主观色彩的自豪感,后边开始客观顺畅了,鞭辟入里,渐入佳境

  ●轻量级入门,政治历史、实践、科学,许多地方一笔带过浅尝辄止,基础的梳理,概念的祛魅。作者主观性是强的。

  ●作者去世了啊……Kenneth Robert Minogue (September 11, 1930 in Palmerston North, New Zealand – June 28, 2013 in Guayaquil, Ecuador) was a conservative Australian political theorist who was Emeritus Professor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Honorary Fellow at 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好懂又有趣,VSI系列看完的第一本~

  ●虽然是比较通识,但是作者的观点和逻辑联系是比较紧密的,这样一本小书从历史的视野来论述政治乃至于政治学的发展,渗透在观点的论述之后。思维还行,不是特别跳跃,就是感觉不好做批注和记录。对了,还有一些观点和论述是比较新颖的,这一点则超越了普通的通识书。

  ●对初学者过深,对业者过浅,思辨哲学尚在,翻译要加分。

  《政治的历史与边界-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一):将政治当成一门科学是一种进步

  《政治的历史与边界-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二):历史可以回顾,边界产生歧义。

  历史部分的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作者都简要概括了,可惜是他只关注了欧洲以及一点点西亚的历史脉络,而没有考查东亚,尤其是中国的历史发展,也许他是认为中国近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根本算不上政治。

  《政治的历史与边界-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三):《当代学术入门:政治学》私人阅读笔记

  政治的历史、实践、科学。

  1.希腊宪政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分权制雏形;缺陷为以人的理性有高低,只有部分(青年男子)有资格做公民导致不平等。

  7.将政治视为信息化的系统。

  10.政治道德主义与国际主义兴起;“政治”含义扩大为“对价值观进行权威分配”。

  《政治的历史与边界-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四):个人读书笔记

  0 序言

  反思政治科学研究的理性化诠释,通过历史叙事来理解政治;

  以“正义”为标准衡量政治行动;

  反对道德的泛政治化和政治的泛生活化。

  1 希腊民主

  公民:理性的、地位平等的人。公民之间处理关系时不用暴力,只用说服。公民不包括奴隶和妇女。公民在私人生活中属于各自的家庭。

  法律:在公民集会上通过讨论得出,发言者主要是研习过演讲技艺的贵族或有追随者的头面人物。

  宪制:治理国家的一套职位体系+规定公职与国家关系的法律。

  分权理论:为了打破君主-僭主-贵族-寡头-平民-暴民-君主循环论而提出。领导人做行政决策,有经验的公民小团体审议政策,法律的通过需要征求民众意见。

  2 罗马共和

  权威:包括家族和祖先崇拜,元老院最有代表性;作用大于咨询,小于指令

  爱国:自认肩负向全世界普及文明的重任,在战争中多次征服他国;初期富于道德力量

  3 中世纪欧洲

  野蛮人部族:对本族群有道义和法律上的责任感,对族群外的人漠不关心,故暴力和动乱不断

  封建首领:控制了属下佃户,处于独立地位;国王需要征询各方势力的意见才能执政,成立议会;贵族和富有者出于个人利益争取民主权利,逐渐过渡到底层

  4 现代国家建立

  马基雅维利的“治国术“:贵族纷争不断,意大利僭主统治需要权谋以掌握不受制约的权利,维持和平;违背传统政治对正义和道德的追求

  霍布斯的主权理论:受过教育,有各自不同的宗教和政治观点的民众有多元化倾向,可能导致毁灭性的冲突,需要最高权力强制实施保障为和平共处而定的协议;洛克赞成自然法,但统治者与法律界就法律问题争议不断;主权具有危险性,现代科技增强统治者实际权力,实践中民主和分权能改造主权。

  两种对立的观点:自由派——国家只保障和平,使国民能推行个人计划;改革派——国家是压迫工具,民众受其奴役,需用人性加以改造。

  现代性:人应追求个人的志向,而非被动地接受由出身决定的位置。

  6 国际关系

  战争:发动战争以获取优势,抵御敌人以保护国家利益,以欧洲为例,和局是不稳定的均势;战争要求人们付出生命和财产的代价来保卫国家利益,并予战士以至高荣耀;宽待战俘、豁免救护人员等惯例能减轻战争残酷性。

  霍布斯对政治冲突的解释:珍惜资源的数量有限;狂热者追求荣耀;不信任彼此(担心对方侵犯,进而开启军备大赛)

  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现实主义以国家利益为导向,认同政治领域的暴力、欺骗、背信弃义,主张谈判以解决问题;理想主义主张建立一种国际秩序,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贸易的发展使国与国之间的依存关系更加紧密,希望建立统一的国际道义。

  (待续)

  后半本讲了政治的实际运作,讨论了不同政党的信条,政客的活动方式,以及正义、自由、民主等容易混淆的概念的实际含义。

  《政治的历史与边界-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五):张凤阳:通过历史的巡礼,指示一条理解政治的路径

  序言

  张凤阳

  作为一个理论造诣深厚的公共知识分子,米诺格熟悉文明史上的价值之争,更清楚“自由”、“民主”、“平等”之类的当代共识性政治话语所包藏的深刻分歧。所以,他更愿意启发读者去思考,而尽量避免代读者下结论。“为政治导航的最有用的工具是‘正义’”,也许是本书最旗帜鲜明的立场表达。但悉心揣摩,我们又会在这一立场表达背后发现某种思想的审慎。其辩证意涵是:在形而上的价值层面,追求正义俨如来自神圣之域的绝对律令,天然正当且永远有效;而在形而下的操作层面,若监察既定的政府组织或政策实践,看其有没有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正义要求,则必须用怀疑的目光来打量。在现实政治生活中,趋向正义的每一点进步,都应给予首肯;但对那些打着道德旗号彻底改造世界的政治运动,却应保持高度警惕。良好的政治生活与专制主义不相容,可是,专制主义并非只有一种。历史上曾大行其道的专制君主,今天已不再受人追捧;但包裹着理想外衣的意识形态,却带来了现代僭政的新隐忧。因此,应力戒道德的泛政治化和政治的泛生活化。历史告诉我们,“政治艰难地支撑着一个平常的世界”,但在这个平常的世界,“生活的大部分内容并不关乎政治,正如同踢足球的大部分内容不是与裁判争辩”。在这个意义上,米诺格说要防范政治的僭越,归根到底就是要防范公共权力的僭越。

  在米诺格看来,我们或可制订出相对正义、自由和民主的政治规则,但仍无法解决在广阔背景中的人性叵测与文化差异。所以,向往理想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另一方面,则是要警惕种种或明或暗的“狭隘偏见”。也正因此,政治学处于“通识教育的核心”,它关切着我们在道德品性和经验生活中的双重幸福。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政治的历史与边界-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