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托洛茨基》经典观后感集
日期:2022-04-10 03:33: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托洛茨基》经典观后感集

  《托洛茨基》是一部由亚历山大·科特 / 康斯坦丁·斯达茨基执导,康斯坦丁·哈宾斯基 / 欧嘉·苏图洛娃 / Aleksandra Mareeva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托洛茨基》观后感(一):经验主义和本本主义

  我们要密切联系群众,不能只凭借经验,书本带给我们的感觉做事情。要实践调查,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也正在于这里,实事求是,用实践去检验真理,然后反复实践反复得出自己的结论。再综合其他一切因素,千锤百炼才能有最终的结论。

  理性认识是不是比感性认识更高级?这件事情比较复杂。如果让我来看当然未必,但是斯大林却让列宁相信了这一点。

  最后,向红军之父致敬。

  《托洛茨基》观后感(二):神国首任大牧首麾下最强马仔波澜壮阔的一生

  目前只找到了第一集字幕也只看了第一集。除了一些小改动基本遵循了信史。编剧采用了多时间线,时不时的回到托爷年轻时的“峥嵘岁月”。其中托爷和其情妇“践行”伟大革命友谊时的一场戏以及后面那段极具煽动性的演说可以说非常有爆发力非常抓人眼球。后面更是金句不断如:恐惧是所有政权的基础等等(现在未必)你会看到一个理想主义文青(怎么又是文青)托爷,皮笑肉不笑的列秃,以及狂野帅气的慈父。总之你会看到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真理部”修饰过后的圣人。东正教式的罪与罚总是在不经意间戳你一下。同样是主旋律再看看我朝真是货比货得扔呐。

  《托洛茨基》观后感(三):观托洛茨基有感并以自勉

  观托洛茨基有感并以此自勉

  自古凭高多思绪,随风直到帝俄处。

  王公贵族翩跹舞,不思民间冻死骨。

  自幼勤学马恩书,革命一起惊鸿鹄。

  彼得格勒振臂呼,政府垮台亡秦楚。

  铁甲列车陷敌阵,荡灭白军建俄苏。

  第四国际红旗处,工人翻身不为奴。

  命运多舛毋自苦,世界革命翻天覆。

  《托洛茨基》观后感(四):人物塑造太真实了-口音分析

  仔细听剧中人物的口音。-

  斯大林说话是压低声音,并且有很重的格鲁吉亚口音,剧中都有突出。而且,把高加索混混的气质演得活灵活现。高加索人就是带着匪气,比较强悍。在俄罗斯千万别惹高加索人。而且,斯大林说话很谨慎,说话前要想半天。这点剧中好像没有。

  列宁口音很特别,列宁本来就出身贵族,说的俄语口音是贵族口音,以至于他在俄国早期的演讲,下面的工人农民很难听懂。列宁出身富裕家庭,看他在巴黎出手大方,特别接近史实。

  我在俄国呆过,并且在南美居住过,目前在加拿大。

  他被杀之前,加拿大大使馆的确尝试警告过他,因为他的刺客是拿着加拿大护照。

  《托洛茨基》观后感(五):20200410 《托洛茨基》

  这还是第一次看俄剧,在Netflix上线的。给5星的原因是剧情很刺激,带我回到俄国十月革命前后的时期,同时也是一战,俄国内外交困,沙皇退位,资产阶级自由派建立临时政府,然后布尔什维克再推翻,之后又花了几年在国内平复其他叛乱。这部剧把列宁托洛茨基斯大林都黑了一遍,特别是列宁在十月革命中根本没做什么事。不过这部剧也有很多史实错误,所以不能特别当真。

  托洛茨基是和列宁斯大林同一批的领导人,前期在欧洲积蓄人脉和资本,宣传俄国革命理念,后来回国领导了第一次革命,没有成功,后流亡海外,但同时著书立作,在工人中享有很高声誉。十月革命前夕再回到俄国,加入多数派,开始搞十月革命。革命后作为首席外交官签署了和德国的不平等条约,为了弥补谈判失败,开始组建红军,并在国内到处和白军交战,花了几年平复了白军。最后列宁去世后,因为和斯大林和其他高层的矛盾被排斥,最后1927年被驱除出党,最后流亡墨西哥,被斯大林的刺客刺杀。不过其托派的思想影响了后续很多人。

  《托洛茨基》观后感(六):唯一的正面价值仅仅是让人们不要遗忘

  与导演给出的这句,我更喜欢这句作为结尾——“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托先知是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他为自己高尚的信仰战斗到了最后一刻。

  若想要资源可以私我,欢迎交流讨论

  《托洛茨基》观后感(七):悲剧感扑面而来

  花两周时间,看完2017年的俄剧《托洛茨基》。

  一共八集,故事在两个时空展开,一个是十月革命前后十几年的俄国和西欧,一个是1940年他遇刺前后的墨西哥。

  墨西哥那部分的背景和《寻梦环游记》一样,都是亡灵节。前七集,托洛茨基每集都会在片尾见一个亡灵(关于他四个孩子那一集,自然是四个亡灵)。每一集的故事,也基本都是围绕这个“亡灵”生前与主角的交集、对主角的影响展开,这种结构无疑还是很适合历史剧的,让大事件的戏剧性更强(但可能牺牲了史实性,不过作为非纪录性质的电视剧,在尊重历史背景和重大事件轨迹的前提下,戏剧性无疑更重要)。

  印象深刻的是弗洛伊德、马尔金那两集,前者的学说影响了他的革命理论。

  还有他四个孩子那一集,十月革命就被安排在这一集了。

  最后一集的“亡灵”是他自己,他和列宁计划赶走斯大林的行动被迫折戟。他指挥十月革命和创建红军的功勋完全被抹掉。作为个人,他最终也被他自己指挥内战时乘坐的装甲列车所碾碎。

  批评和反思是该剧的主题之一,剧中更不吝惜展现主角的污点,但主角命运所带来的悲剧感仍然扑面而来。

  《托洛茨基》观后感(八):俄国电视剧《托洛斯基》观感

  9-23日开始看第一二集。

  9-26白天看完五六集。讲了托直接指挥了十月革命及让功与列宁,以及布列斯特合约、建立红军等功绩,许多与过去历史记载的出入很大。字幕是Google机器翻译的,词不达意,要靠猜着理解内容,但还是值得观看的,特别是它是去年俄国中央电视台纪念十月革命100周年播出的电视剧,代表了当前俄国政府、社会的主流看法,值得关心。纠错:托罗斯基流亡的是墨西哥而非前面写的西班牙。

  26晚上看完了七八集。虽然字幕翻译很差,历史资料也了解不多,评价起来有些困难。总的印象是编导在努力艺术地再现一个复杂的重要历史人物,虽然不少事件、场面处理得简单、脸谱化,但主要人物的历史经历、地位及个性还是让人印象深刻,也会引起观众的进一步思考与探究。

  《托洛茨基》观后感(九):为了自己的理想,为达目的无所不用其极,只能释放人性中的魔鬼!最终吞噬别人包括自己!

  纵观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有太多的理想主义者,为了一个自己认为的崇高真理梦想,不计任何后果,传统的人性与道德观价值观通通都可以全都不要,为了他们的理想之国可以不顾一切。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 罗伯斯庇尔,到剧中的托洛茨基,列宁,以及德国的小胡子元首,再到红色高棉波X布特等等,这些人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对自己理想的执着已经到了偏执,先不管自己的理想是否对错,他们偏执的都认为只要完成了目标,不管过程有多么肮张有多么血腥,都毫不在乎,最终渐渐的都失去了人性,释放出魔性。而人心中的魔性最后的结果是连他们自己也控制不了的,托为了利用恐惧统治俄国人民一手建立的肃反委员会最终反噬了他自己和家人。

  第八集结尾拍得真好,列和托一手打造的红色魔鬼列车最终把他们自己碾压成碎片。托一再嘲讽人道主义和人性是懦夫的表现,他已经偏执到人与动物有何区别都没弄懂了,人作为高级动物就是因为具有人性,他们会为死去的亲友难过,对遭受苦难的人有怜悯之心,对做错的事情有羞耻之心等等等。而极左和极右,否定人的人性,让人变为整个国家机器的一颗螺丝钉,简单的把社会的运行变成机械系统在运行,哪颗螺丝钉有意见就清除他,再换一颗。当人没有了人性,只剩下动物本能的兽性,还有进而释放出嗜血的魔性,最终这个恶魔号列车终将吞噬整个民族和国家,那些打着理想之国旗号缺乏人性的“兽人”领袖最终也会被自己释放的魔鬼而反噬,人类的历史不断的上演着这一幕幕悲剧!

  《托洛茨基》观后感(十):仅记录一些台词金句

  不懂俄语,对他们那段历史也只是浅薄的了解,对时下的俄罗斯也不做过多探讨,更不做评论,仅根据字幕文本做记录,并加以适当修改。(根据观看进度不断更新)

  你会发现,控制人的唯一方法,是恐惧。恐惧是任何秩序的基础,在众人面前殴打一个无罪的人,好过殴打每一个人,因无所畏惧而造成混乱。

  你不能在决定人的命运的同时仍然在他们年前保持人性。

  你很年轻,很天真,认为全世界都愿意追随你追寻乌托邦这个梦。但两年后,你的天真就会消失,只剩对权力的欲望。

  你们犹太人不懂俄罗斯人,老想着用世界大同那一套去骗他们搞事情,从本质上来说, 俄罗斯人都是恶鬼畜生,要是不管的话能把世界吃光,我现在有生杀大权,正好管管他们,也是为了他们好,打几个人又算什么?

  弗洛伊德:对他来说,性就是革命。社会也是基于性欲之上运作,社群团体之间就像男女交往,争夺权利和争夺爱人是一样的,个体间之所以会遵循原则是因为:恐惧,但也出自爱。

  疯子凭借杀人来体验情感,狂热分子通过杀死自己与他人来产生情感。

  你知道谁不畏惧死亡?那些已死之人。

  重点不是受害者的数量,而是背后的原因。

  过去的死亡滋养了现在,并造就所有人的未来,所有暴君皆以宏大目标将牺牲合理化,并指责其他人无法理解其真正的意图。

  革命就像一阶女流,你一旦踌躇不前,优柔寡断,她就会转身离开。

  莫斯科的阴沉和野蛮,从各个角落盯着布尔什维克的领袖,每当古老的钟声闯进他们的谈话时,过去的幽灵在角落里偷听。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托洛茨基》经典观后感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