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我我》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2-05-18 02:07: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我我我》读后感摘抄

  《我我我》是一本由(日)星野智幸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7.0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我我》精选点评:

  ●设想很好,通过不断发现和最终毁灭的“我”感悟到,人应该是独特的,应该是有自己的样子的,而不是与他人一样。但是全文不停出现的“我”字看得我已经要不认识这个字了……

  ●简直狂気

  ●很好的构思 果然人还是和与自己不同的生活在一起好吧 如果都知道对方的心思了也太过没意思了啊 虽然创意不错 但是未免太过拖沓 让人忍不住跳着看呢

  ●前三分之一被电影完全还原 增殖开始有些混乱了 复活之后展现的自我意识实在是unique……

  ●教个人主义合群,教乌合之众认清自己。

  ●脑洞十分之大

  ●也是醉了,这种唠嗑也能糊个两百页,文风婆婆妈妈极了,而且啊请先好好定义“我”好吗,随随便便的把唯一的自我意识轻描淡写的分裂或者说共享给“他人”,“我”那么珍贵的代词不断遭到滥用,最后还端碗鸡汤上来,不给一星真的只是因为封面好看了

  ●关于生存,关于我,关于人类

  ●没想到这本书评价还很高。。。我是觉得不好看啦,迷迷糊糊跨越了很长的时间看完的。看得头晕。。。

  ●太精分太玄奥了。。。。。。。。。我的境界没跟上。。。。orz话说所有人回过头都是同一张脸这个画面好像在某部动漫里也出现过…?不是银魂…

  《我我我》读后感(一):自我认同或者毁灭世界

  小说首先假设每个人都是相同的,这样人就会找不到自我的价值,从而开始贬低和压迫别人,以突显自己的价值。

  然而由于有了“每个人都相同”的假设,所以终究没办法觉得自己高人一等。

  于是继续讨厌自己,彻底否定自己的价值,且对和自己一样的他人也同样讨厌。

  这样任何人之间充满敌意。最后互相伤害,走向毁灭。

  要走出这种困境,首先是肯定自己的价值,即“我需要我自己”,另外,能被他人需要也是一种价值,这样至少保证基本的自我认同,从而变得相信自己,也就能够相信和自己一样的他人,这就有了合作,然后有社会。

  还有一种办法,那就是,看清所谓任何人一样只是个假设,事实上,每个人都是不同的。

  《我我我》读后感(二):碎片化的主体,被打碎的人际关系

  整部小说用五章的篇幅层层递进将以“我”作为叙述视角,展示了发现另外一个我以及第三个我,乃至所有的人都成了我——一个将所有人都变成了类型化、同质化的世界。整篇小说的最后一段可以理解做作者想要表达的最核心的思想:不要忘记自己,保持自己的本性。如此的呐喊是作者面对后现代社会中主体隐退的呼吁和呐喊。同时,这三个“我”并不等同于弗洛伊德的三个层次上的“我”。整部小说所所体现出来的后现代的风格,或许是对个人被严重压抑社会的模写,每个个体不自觉的成为了不能自我操控的个体,完全丧失了所谓主体的能动性。

  开篇部分和高潮结尾部分,我个人认为写的还是很刺激的,但是中间部分较两端略显拖沓,叙事推进很慢,或许这正是“我”的自我发现之旅漫长而痛苦的体现。

  《我我我》读后感(三):我我我,我是谁?

  我我我 我到底是谁, 是孤独的我,是冷漠的我,是善良的我,是纯真的我…… 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的我,而我也是那千千万万中的一个,我们了解过自己吗?我们所展现出来的只是众多“人格”的一部分,你在众人面前的形象正是那较强人格的个性。 可,你的个性是数不清的,只是有些细微到让你无法琢磨,可真正看见有和你相同个性的人走来,你就会恍然大悟,哦,他是我。 这个世界是这样的,每个人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你再不承认,你也能从别人的身上发现自己的影子,只是这影子或多或少…… 所以,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一群由我所组成的世界,所有的人都是我的一部分。 ……现在这些共性渐渐模糊,所以人才会寂寞孤独,就好比血脉之情,一代代延续下去,血脉只会越来越淡薄,人的关系也就越来越疏远,想一下,我们可是从同一个祖先进化而来的,为何现在却有仇敌,杀戮?就是因为那淡薄的血脉已经无法将彼此联系在一起! 所以,那群“我我我”构成的世界,到最后只会迎来毁灭,再轮回循环…… ——读《我我我》有感

  《我我我》读后感(四):社会性 loop

  回来的车上读了星野智幸的小说《我我我》。

  故事梗概:主角捡到了一只手机,恶作剧般地,接了一通手机主人母亲打来的电话,接着,主角发现自己变成了手机的主人,而原本的自己又被另一个人所替代。然后,主角进一步发现,替代掉自己的人,也是自己,即“我”。再然后,“我”越来越多,所有人都是“我”,“我”也可以是所有人:喜欢的人是“我”,讨厌的人也是“我”,我的父母亲是“我”,我生下来的孩子也是“我”。

  作品意图,用作者本人的话来讲,旨在揭露任何人都可以被无情替换的日本社会现状。但我认为这种现状是普适的,即社会性吞噬主体性。

  幼年,学前教育,兴趣班,主要的快乐时光;学生,学业重负,父母期待的成绩与深造方向,没有心理准备地踏上不能回头的路;中年,房与车与孩子的养育,事业的期许与被期许,父母赡养,矛盾中心;老年,留守,反思,疾病。

  生活不再是指向丰富可能性的高尔顿板,而是四驱车轨道,loop,这个循环往复的圈就是“我”,所有人可以看作“我”在某个特点时刻的状态:父母是未来的“我”,孩子是过去的“我”,因而“所有人都是‘我’,‘我’也可以是所有人”。

  为何如此?首先从本质上来讲,人必须与世界具有联系才能被认为是“存在”的。原本这种联系具有多样性,但在现代社会,却逐渐收敛于社会性:人依赖于自己的社会角色而活,每一个时期,对应一种或几种社会角色,每个社会角色对应几项行为,框架已搭死。还是拿四驱车跑道来说吧,“一”字形或者“Z”字形行驶,看起来虽然不同,但本质上完全相同,连殊途同归都算不上。

  要跳出框架也可以,但很痛苦,这点我深有体会。

  小说作为虚构作品,可以把这种同质推向极端,即所有人都变成了同样的“我”。因此主角和另一个人互换了身份,对方的父母、亲人、朋友、同事可以毫不在意——到后来,主角也毫不在意了——因为不管是父母、亲人,还是朋友、同事,其存在不过是作为社会角色行为的作用对象。也就是说,“我”只是需要有这么一些对象,能够对其进行赡养、关爱、帮助等行为,从而确定自己作为孩子,作为亲戚,作为友人的社会角色,进而确定自己的“存在”,对“我”来说,就足够了。对作为父母、亲人、朋友、同事的“我”来说,也是一样,这些人也同样有自己要扮演的社会角色。

  “我”在此成了一个喻体,即所有通过社会性来确定自身“存在”的人,或者更准确一点,过分追求社会性,导致主体性逐渐失却的人。

  前面提到人与世界联系的多样,其实是强调主体性,人是能动的,能动性绝不是体现在选择用“一”字形还是“Z”字形去跑四驱车跑道,而是体现在去跑四驱车跑道还是 F1 赛道。

  现在的问题是,社会成了一个大漏斗,底下连着一圈四驱车跑道,F1 赛道在外面。想开 F1 的人,要很努力很努力才能爬到漏斗上边。许多人爬到一半就掉回去了,再也没爬上来。这些人掉下去的时候,又把漏斗壁磨得越来越光滑,后面的人再想爬出来,就更难了。

  《我我我》读后感(五):[转]《俺俺》内容介绍--来自译林2011年第五期

  《俺!俺》源自2003年开始频发的电话诈骗事件。犯罪分子假借孩子的名义给老年人打电话,谎称自己发生了交通事故或其他事件,要求老人尽快汇钱到某账号,当然也有借警察、律师等名义进行诈骗的。这些诈骗的共同点是电话接通时第一句话就是“俺!是俺!”,等老人猜测说出一个名字后,就开始以这个人的名义继续进行诈骗。小说共分为:诈骗、觉醒、蔓延、崩溃、转世和复活六章。讲述了:在东京近郊一家电商场工作的“俺”,一时冲动用在麦当劳就餐时从邻座男人那里偷来的手机进行了诈骗,没想到电话主人的母亲却信以为真,不但给“俺”汇了钱,而且即使见面也没发现异常。于是我就在不知不觉中扮演着那个人。从此深陷诈骗而不能自拔。

  其实现实中的“俺”是无足轻重的,家电商场也只是临时的栖身之所,当“俺”被他人替换后业务依旧进行,这更证明了自己存在的可有可无。同时整个商场都弥漫着这样的气氛,大家都靠着自欺欺人来维系着濒临崩溃的共同体。并且几个这样的“俺”也开始组成团体,建立一个与他人没有联系的,彼此心照不宣、透明的共同体。而且在这里“俺”体会到了一种从没有过的心醉神迷的感觉。这样的“俺”不断增加,甚至蔓延到整个社会,致使自己的外部世界都不复存在了。荒唐的是当“俺”回老家的时候,却意外发现家中有一个以“俺”的名义生活的男人。最终周围的很多人都成了“俺”,包括我的母亲和上司。这些“俺”们相互欺诈,最终迷失了自我,连自己是谁都不清楚了。作品深刻地批判了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现代日本社会。揭示了在充满孤独和绝望的现代日本社会,人与人之间根本无法相互信赖。同时抨击了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为减少职工的福利待遇和保险支出,而打破了原有的终身雇用制度,普遍推广人才派遣制度等。在人们丧失工作的同时,终身雇用制下人们所形成的“归属感”和“忠诚心”也突然消失了。人人成了社会的可替代品,每天生活在欺骗和自欺之中。共同的社会认同感和价值取向越来越匮乏。其实在作品的最后,读者还是看到了一点点的希望: “俺”所栖身的固有场所开始瓦解,精神也彻底崩溃,于是逃往东京郊外的深山中。希望“俺”能在遁入深山后找回自我,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共同体。

  星野在诠释该作品的创作意境时指出:“通过选举和舆论调查等社会现实,深刻感悟到:因为所有的人都自私至极,所以最后甚至连什么是‘自私’都不知道了。”评论界认为,《俺!俺》自始至终给人一种“没有条理”的感觉,星野用自己苦心经营的文体营造出浓重的文学氛围,正与大江健三郎“复活文学语言”的设奖宗旨不谋而合。

  因为大江文学奖的评委只有大江一人,所以每次评选后,都要举行大江和获奖作家的公开座谈。本次纪念座谈是于2011年5月19日在讲谈社的会议室举行的,座谈的内容发表在日本纯文学杂志《群像》上。座谈围绕星野的获奖作品《俺!俺》展开。大江评价这部作品说,像安部公房的作品一样能让人产生“小说的思考力”。对此星野表示:他本人从学生时代就非常喜欢安部的作品,并借鉴了其从极端特殊的设定来构思小说的手法。“小说的思考力”用这部作品说明的话是指,通过增加“俺”的设定,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对此星野说,以前他作品中的人物经常被批评像机器人,原因可能是过于偏重小说的思考力了吧。这次为了写好《俺!俺》,他煞费苦心让出场人物具有真实性。小说为了描写“俺”不断增加的社会现实,在主要出场人物中设定了三个“俺”,这既符合星野本人对这一类人不断增加的问题本身的认识,同时也符合人们的“人以群分”的思维方式。大江说这种人物的真实性就是“小说的想象力”,小说人物的真实性正是通过具有这种想象力的各种描写赋予的。也就是说,《俺!俺》是一部融合了“小说思考力”和“小说想象力”的作品。

  星野解释说这部作品的主题是揭露任何人都可以被无情替换的日本社会现状,希望把无形的问题用有形的文字表现出来后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摘自:

  《译林杂志》------ 2011年第五期

  迷失自我的“俺” ——第五届大江健三郎文学奖获奖作品《俺!俺》述评

  郑爱军

  链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我我》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