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2-04-10 03:33: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经典读后感有感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是一本由[美]马歇尔·伯曼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页数:52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精选点评:

  ●在概而论之与具体而微两个层面都做到了极致,一面普及世界观一面提供方法论,既能厘清现代主义在不同形态之间迁徙演变的历史纹理,也能潜入具体文本的流深之处推敲词句的琥珀以小见大;波德莱尔的忧郁的巴黎、自普希金以降的俄国作家笔下的彼得堡、摩西的象征森林纽约……在这些大模型中,我最熟悉的当属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现代主义第一人的波德莱尔,本雅明、彼得·盖伊等都无比推崇其作为大街上的现代主义英雄,但我仍只隔岸观火般地提防着横亘于巴黎与我们之间无法跨越的历史与文化的边界线,我们的生活经验更接近欠发达的资本主义——彼得堡,它“被迫建立在关于现代性的幻想和梦境上,和各种幻象、各种幽灵既亲密又斗争,从中为自己汲取营养”,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难道不也是这样混淆了明亮大街上的光荣梦想与昏暗小巷里的平庸现实吗?

  ●作为理论书,文字一点也不冷冰冰

  ●“成为一个现代主义者,就是让自己在某种程度上在这个大漩涡中宾至如归,跟上它的节奏,在它的潮流内寻求它那猛烈而危险的大潮所允许的实在、美、自由和正义。”长达35页的注释。

  ●是不是比许多小说都让人沉浸 伯曼围绕着空间和时间两个中心把现代性的不同面向打开了 具体又广博 前三章要重读

  ●不容易读,前半部分好于后半部分。马歇尔·伯曼的文笔实在太好了,把左翼情怀写得动人但又不缺务实,可能是独一个。左翼如果结合文学,确是有极大魅力的。接下来还想继续读左翼的书,以求纠偏知识结构

  ●“成为现代的人,就是将个人和社会的生活体验为一个大漩涡,在不断的崩解和重生、麻烦和痛苦、模棱两可和矛盾之中找到自己的世界和自我。”

  ●现代性——扭曲的现代性——后现代与现代性的可能。太精彩了,17年下半年看过的第一本教人惊叹不已的作品。几乎一口气读完。

  ●好书!80年代初的作品,今天读了仍充满力道。作者倾向于认为,现代主义,或者说,对于现代性的判断,在20世纪六十年代后有一种“堕落”,在艺术上表现为盲目脱离日常而鼓吹艺术自主性,或是在理论上对现代生活的批判达到极致而近乎一种虚无主义(从马尔库塞到福柯)。作者在大篇幅中论述的,是更早期的,更具活力的现代主义,他们勇于思索及批判现代性的“世界-历史”图景,但同时又热烈地探寻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家’”的方法。第四章《彼得堡:欠发达地区的现代主义》可谓本书最酣畅淋漓的一章,其思路可以和后来的后殖民思潮接通,为我们思考西欧以外地区的现代性的“在场/缺场”的辩证状态以及其物质、精神结构提供参考。

  ●并没有充分理解和进入作者的语境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读后感(一):厚重

  是一本需要刷第二遍的书,本书涉及的学科门类众多,包括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社会学等等(自认为看了许多书,涉及面也算宽广,但读起此书中的内容仍觉得匮乏和吃力)。

  成为现代的人,就是将个人和社会的生活体验为一个大漩涡,在不断的崩解和重生,麻烦和痛苦,模棱两可和矛盾之中找到自己的世界和自我。成为一个现代主义者,就是让自己在某种程度上在这个大漩涡中宾至如归,跟上它的节奏,在它的潮流内寻求它那猛烈而危险的大潮所允许的实在,美,自由和正义。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读后感(二):现代性与理性思考

  今早在朋友圈看见一句话:“大部分网友既没有立场也没有独立思考的理性,在极左与极右之间反复横跳。”这个观点和我最近在读的书《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形成了强烈的共鸣,因此我把我的读书记录放了上来。

  我的观点是:我认同前半句的事实,但不认同后半句的预设。在我看来:所谓缺乏理性和没有立场,是一种将思考放逐于情绪的自救。在溢于言表的骄傲与刻骨铭心的愤怒之外,我看到人们的健忘、无奈与彷徨。

  对于这个观点我希望说明:

  1.拥有立场和独立思考是困难的,困难的事做成的人少,这是自然的。

  2.网络放大了这种少与多的对立,少数人发声与多数人追随,多数人发声与少数人裹挟,难以判断是阴谋还是民意。

  3.现代世界是一个巨大的漩涡,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在崩解与重生;反复的横跳,未尝不是这种结构性矛盾的再现。

  4.网络社会拉结一切对网络来说有价值的事物,排除其他无用的;相对于理性的思考,网络社会中的情绪更易于传播。

  5.面对变动不居、信息爆炸、危机重重的现代社会,放弃思考、追逐情绪是现代人被动的自我拯救;你、我是现代的人,是救赎者,也是被救赎者。

  6.我并不标榜自己理性,如果有任何傲慢的姿态,我道歉。

  以上说明意味着,缺乏理性和没有立场,虽是个人选择,但也是无奈选择,与现代社会的特征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庞大冰山露出海面的尖角。

  详细文章如下:

  https://mp.weixin.qq.com/s/v8KXoQDFq_sCei8vxFdvxw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读后感(三):《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太平盛世最终将把生活的悲喜剧转变为一种即兴的演出

  “在这种新的世界中成长起来的更加年轻的一代,显然并不想要行动或成就、权利或变化;他们只愿意说‘你真美啊,停留下来吧’,并不停地这样说,直至结束他们的生命。甚至现在就能看到这些属于未来的儿童在欢乐地闲荡、唱歌、跳舞、[屏蔽词]、在加利福尼亚的阳光下兴高采烈。克拉纳赫有一幅关于黄金时代的绘画,被斯腾特用作其著作的首页插画,‘只不过是对金门国家公园内嬉皮士狂欢会的预见’。 正在到来的历史的终结将是一个‘全面停滞的时期’;……‘但浮士德式的人最好正视这一事实,即正是这个黄金时代才是他全部的疯狂努力的成果,而现在希望它不是这个样子是没有什么好处的。’斯腾特以一种悲伤的、几乎是挽歌式的调子结束了论述:‘进行艺术和科学活动的太平盛世最终将把生活的悲喜剧转变为一种即兴的演出。’” 每个生活在现代而感到恐惧的人都可以一看的书。它不能解决问题,不,它甚至无法给出答案,但它尝试为今天的局面和我们的本性找到缘由。

  我还不够年轻,中学时代在课本上看到黄金时代,完全无法理解西方那批年轻人的诉求——怎么可能,会有人不想要成功,不想要赚更多的钱,不想要价值和意义,不想要往前走下去直至看到宇宙的尽头?但我也许还算年轻,到了这两年,拽着时代的尾巴硬生生也一脚踩进“全面停滞的时期”,为停滞感到浪漫,为无意义感到舒心,站在荒漠上感到一切美好的画像。 浪漫是矛盾,在奔流不息的时间面前,停滞者运动得显然比追逐者凶猛,马歇尔那句“他们只愿意说‘你真美啊,停留下来吧’,并不停地这样说,直至结束他们的生命”正是恰如其分的写照:为了追逐停滞,我们自身却永动不止。在时间序列的锚定面前,只有以动才能制静,正如浮士德唯有走到恶魔身边,才能抓住神性的纯粹的善。 舒心是停滞的副产物,看看现今的一切意义:当意义被文明识别、被文字演说、被实施、被指使、被审判……所有的意义都只能走向反意义,一个人所伸张的必然会成为其备受攻击的镜像武器。价值与意义早已脱离了好坏善恶,它们如尖刀,刺向每一个迈出步子的人,哪怕我今天宣称放弃,“放弃”亦会成为我“得到放弃”乃至从中牟利的铁证。一切都是含糊的,混乱的,越想接近,必然远离。停下来吧,有个声音说,闭上眼睛,拥抱但不分辨,卷入但不规训,从意义天秤的托盘上走下,也许我才能看清那副骨架。 悲喜非悲喜,即兴定恒定,每一场表演都只能在合眼时看见,舞台与席位交替,演员与观众交叠,再没有留下一丝界限。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读后感(四):.

  从歌德作品《浮士德》谈起,讲到6070年代的政治,经济催生出的社会结构,浮士德是强有力的建设者、制作历史的人,当他建构起一个新世界时,他就变成了新世界的破坏者;而后谈到马克思思想,为了能让巨大变化持续稳定进行,需要法律、财政帮助,进而出现中央集权并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谈到资本主义优点在于,生活建立在自己实际工作上,是不断变革的动力,因为他们all focus on市场,利益,马克思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永不满足的欲望冲动,不断革命,和虚无主义。而后谈到知识分子身处资产阶级统治社会,必须意识到为了面包和精神食粮都需要依赖市场,没有人可以完全逃开市场的网络和模棱两可(其中举列卢梭绝对独处的悲壮,对于他人产生连结,自我的完整虽然其结果是毁灭性的;伯克式逃避自由淹没在集体主义中),而解决方式是直接开放地面对这些矛盾,否则永远不可能克服它们。有提到电子摇滚乐在上千万个关闭房间里盒式录音带播放是一种现代性的狂热与嘲弄。有一点是阿伦特对马克思思想提出的问题,这种倡导个体自由发展的社会,是什么把这些人捏在一起?这种生活导致一种集体的无益感,没有把生活自身固定或实现在任何持久的其劳动过后依然存在的主体上面,但在伯曼看来,马克思提出的不是摆脱矛盾的解决方式,而是更加深入的去把握进入矛盾的道路,最后那些分离我们的力量同样也会把我们聚拢在一起,可能那个点就共同的经验性,遥远的相似性?波德莱尔这章是最酣畅淋漓的一章,从巴黎林荫大道建设创造了一个公共场合,爆炸性的物质力量和人的汇合中介,使各阶级、各式各样的人建立了一种连结,人与人之间的有限性,身份与身份之间,关系与没关系之间,一种无声对话和交流,到都市街道、咖啡馆、电流和霓虹灯,这种持续处于变动的现代性特质之一带来的混乱,在于他们的相互作用。被抛入这场漩涡的人不仅仅要善于作出突然的、急转的、参差不齐的扭曲和变向,不仅用到他们的腿和身体,还需要他们调动心灵和感觉,而这就是创造性力量的源泉。伯曼认为,要以一种决意与现代生活各种复杂性和矛盾搏斗,并在它运动着的混乱的痛苦和美之间找到和创造自己。书后面第几章,相对于前面论述有点失色,伯曼从俄罗斯的1905年的彼得堡,文学作品果戈里、陀翁,历史权力政策的交迭变更,环境的压抑(想起弗洛姆提出的观点人基本冲动的满足在一定程度上压抑越大,文化程度越高)对现代性进行探索。将彼得堡的结构与连贯、空间与时间、喜剧与悲剧的各种有效的正常规则,与涅夫斯基大街这些规则被悬置起来,视角和体验的平面与边界被粉碎对比,提出19世纪40年代俄罗斯从街道和印刷品把人们鸿沟和冲突戏剧化了,又是一个现代性的嘲弄。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读后感(五):读《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笔记

  在此书中,作者把现代主义定义为:现代的男男女女试图成为现代化的客体与主体、试图掌握现代世界并把它改造为自己的家的一切尝试。这种现代主义的观念较之一般学术著作中的现代主义观念,其含义更加宽广丰富。它意味着一种开放而伸展的理解文化的方式,与那种博物馆式的理解方式十分不同,它能使我们把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艺术活动、理智活动、宗教活动与政治活动都看作同一个辩证过程的组成部分,使我们展现出它们之间创造性的相互作用。这种理解方式为在过去、现在与将来之间展开对话创造了条件。它跨越了物理的和社会的空间,揭示出伟大的艺术家和普通老百姓之间的统一。它拓宽了我们对自己经验的理解,向我们表明了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比我们原有的设想更多的东西,赋予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一种新的广度与深度。这当然不是解释现代文化或者一般文化的唯一方式。但如果我们想让文化成为滋养我们生活的一个源泉,而不仅仅成为对死者的崇拜,那么这种理解方式就是有意义的。

  假如我们把现代主义看作是一种斗争,一种把一个不断变化着的世界改造为自己的家的斗争,那么我们就会认识到,任何一种现代主义的模式都是不可能是最终的不可变更的。我们最有创造性的建设和成就都迟早会转化为一些监狱和石墓——只要生活还在继续,我们或我们的子女就将不得不逃避或者加以改变的监狱和石墓。

  作者认为,现代生活就是过一种充满悖论和矛盾的生活。它有可能被那些巨大的层级组织所压倒,因为这些组织有力量控制并且常常能够摧毁所有各种社会团体,价值观念和人的生活。然而由于我们决心直面这些力量,决心进行斗争来改变它们的世界,并使之成为我们自己的世界,现代生活不会被挡住。现代生活是革命的也是保守的:它意识到各种新的经验与历险的可能,它受到许许多多现代历险都会导致的深厚虚无主义思想的恐吓,它渴望创造并且抓住某种真实的东西而不管一切东西都在融化。我们甚至可以说,完全现代的生活是反现代的:从马克思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时代到我们自己的时代,我们始终不可能在抓住并且拥抱现代世界的各种可能的同时不厌恶不反对现代世界的一些最显而易见的现实。因此,无怪乎克尔凯郭尔这位伟大的现代主义者同时也是伟大的反现代主义者说,最深刻的现代性必须通过嘲弄来表达自己。现代的嘲弄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激发了如此多的伟大艺术作品和思想作品;与此同时,它也浸濡到了千百万普通人的生活之中。作者试图把现代主义文化的精神财富交还给大街上的现代男女,并且表明现代主义为什么对于我们大家来说就是现实主义。这样做不会解决现代生活中处处存在的各种矛盾;但这样做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它们,以便我们在面对、清理并且应付造就我们的各种力量时能够变得清醒与诚实。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