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哗与骚动》是一本由[美]威廉·福克纳著作,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33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使我对写作有了更深的认识:故事线可以像拼图一样让读者自行拼凑起来,作者只需给出片段式的情节与情绪,无需填鸭式地把所有来龙去脉都交代清楚明白。完全在炫技的一本书。喜欢有一个白痴视角的这种安排,跟鲁迅的《狂人日记》类似。喜欢杰生的视角,把他的刻薄、卑鄙、狡诈、贪财等等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不太喜欢昆丁的视角,意识流太混乱,几度看得糊涂时差点弃书。好在我坚持了下来。
●思绪杂乱的天气把这本书一口气读完了。没有译者的“剧透”可能真的读不下去。思绪杂乱时看班思绪杂乱的意识流反而更加清晰,看其他三部分相对正常的反而容易发困。姐姐婚礼的时候,他意识到姐姐要永远离开他了,就嚎啕大哭起来,姐姐穿着婚纱,不顾一切地奔向班,去安抚他。那是故事中最美的时刻。
●喧哗与骚动看完了,班吉那章读起来实在费劲,要不是有注释,都不知道是在写什么。又没有一个整体串联的一章,怀疑若干年后作者自己都记不得这么多细节吧。我觉得我的关注点太小了,看出了杰生的卑鄙,但没有看出迪尔西的博爱。
●混乱与疯癫,我只记住了昆丁在河边看到的那群超然于外的钓鱼的孩子们
●意识流代表作,在那一年发生的事用流动的意识回忆串起了整个家族的兴衰更替。未加标点迷宫式的文本确实考验人的耐心,看完像经受了洗礼,我觉得这就是经典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
●我觉得我现在还没有能力说出一本意识流小说的好坏来,仅从直觉看,它在我心里比不上《押沙龙,押沙龙》。一直觉得读福克纳的小说像进入到某种音乐当中,老福起承转合真的很有一套,大段大段的意识流诱惑你、侵占你,让你受苦、受困,最后如抽丝般迅速溜走,真心爽,语言的魔力。
●福克纳用四天来讲一个家族的故事,仅这点就让人很有阅读欲望,他的四天用三个第一人称,一个全知视角来写,且开始于一个弱智的非常规逻辑的意识流,然后逐步推进,故事从混乱难懂到情节愈渐清晰,人物从主观或客观的片面呈现到越来越立体丰富,读着有一点点解开迷题的快感。读到最后你会发现康普生家族并不是只有一个疯子,康普生们就活在精神病院里,健康的只有黑奴们。所有想控制的,结果全部失控了,又想到了那句话:家是不洁之地。 PS:尽量不要看注解,要跟着福克纳的节奏,有点耐心,相信他一定会告诉你答案的。
●4.5 一上来读第一章就开眼了,行文就像思维的变奏曲。最开始看起来很累密密麻麻的注释很吓人,读了半本终于找到节奏了,短短几行字里变换数次时间的蒙太奇也能很自然,最后只能感叹意识流真美。昆丁那章最精彩,结局太美式。
●如果事先没有听人讲这个故事,读起来会是怎样一番感觉,真是遗憾啊。一天就是一生。
●二刷。还是最喜欢班吉那一章,虽然好多人说那一章过于炫技。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一):大时代的喧哗,人性下的骚动
之前在读《百年孤独》的时候,看过一个马尔克斯的介绍,说他在霍乱时期的爱情后确立了自己的文学风格,而不单单是模仿福克纳的叙事技巧,当时感到很疑惑。现在读完了《喧哗与骚动》,终于知道为什么这么说。《喧哗与骚动》主要写1898年到1828年这三十年康普生一家的变迁和家族成员的变化。全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由幼子班吉讲述,班吉是个疯子,没有严明的叙事逻辑,正好可以给福克纳尽情发挥他的意识流技巧。我认为这一部分是全篇最精彩的部分,意识流动带来的时间和空间转换十分自然,常常在不经意间就转到了另一件事,这和班吉本人的敏感有很大关系。第二部分由长子昆丁讲述,昆丁是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哈佛学生,叙述逻辑和叙事能力都要强于班吉,所以出现了很多诗一般的长句,意识流动也没有班吉那么跳跃,而是舒缓有节奏。昆丁希望妹妹凯蒂保持贞操,而凯蒂偏偏风流成性,昆丁为家族荣誉困恼、愧疚,选择投河自尽。第三部分由次子杰生叙述,杰生从小和昆丁、凯蒂、班吉的关系很冷淡,长大后更是冷酷,以凯蒂的私生女小昆丁要挟,将自己的姐姐驱逐在外,并私吞了姐姐给女儿的钱,最后小昆丁偷了杰生的钱,差点把杰生逼疯。第四部分主要是迪尔西的视角作为补充。全篇虽然只有四个视角,但康普生一家人各个的性格特点被完美的展现出来。这是一个黑奴解放、南方庄园经济衰落背景下的家族分崩离析的故事。昆丁对于家族荣誉的捍卫与固执竟至自杀、凯蒂解放天性逃脱束缚却堕入风尘、杰生冷酷贪婪逼走侄女送走弟弟,三个亲人的经历与遭遇展现了当时南方平静表面下的不同人的迷茫、固守、自由等不同的状态。时代在喧哗中前进,个人在骚动中迷失。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二):“他们在苦熬。”
喧哗与骚动
薄薄一本、短短几个印象式场景的不连贯拼接、支零破碎的人物塑造、混乱的意识流结构,却把把带有深厚历史社会背景的挣扎和沉沦精巧地拓印出来,手法很现代,可含蓄得很传统,从对由心理视角向周围生活发散一圈的无关紧要的漫谈絮语中显出及其复杂有深度的人物形象,即使是完全的心理自述也不是那种消解了不确定性的坦白,而是一种间接的朦胧的烘托,它是背后真正有东西的顾左右而言他。当残破不堪的人物带着血泪忽忽闪闪地显形之后,历史的残酷和情境的悲凉意味就在情感关系的磨砺中扎扎实实地深远高大起来,这种极富表现力的建构模式可以用最后一句话来体现
“他们在苦熬。”
对,这种很奇妙的感觉就是在和文字里面的背后的世界在交流,有时候抽脱出来看他的语言觉得和19世纪黄金时代的文学大师们比起来实在不能算很有文采(或许是翻译的原因,有一点隔、甚至有点白),出彩的地方是他组织文字所指的深厚功力,在意象搭建层面上的非凡,由此可以想象英文语句对阅读者的冲击力;而透过文字深入进去以后,是很空旷的凄凉的回响声的默然体会,写家族湮灭也可以是马尔克斯一百年五六代人下来的繁复极致,也可以是这种由自我浅薄的心理指向和现实命运的纠缠恶斗中形成的明灭昏暗的历史轨迹和悲凉境界,要说理想黯淡、制度落后、生命苦难都没有中国这种血肉模糊的吓人程度,论残酷没哪儿比得上咱(看很多人提出这个看法,我也悄悄复议,很多时候看外国故事心里觉得残忍可一想起脚下这片土地又觉得好像也还好),可他是把这苦难用文字和思想撑起一个及其阔大的空间,你能在里面体会到比现实残酷更深蕴的痛苦和撕裂,它不仅加深了你对苦难的细腻敏感,打开了很多迷蒙麻木的突触,还隐隐约约地显示出这种苦难本质的朦胧形象和生命特征,不知道那究竟是什么、似乎很久才能走过去,但那种亘古不变的恒久属性永远召唤着你。对,就是这种感觉。
班吉的自述视角和语言都很独特,一开场是技术上的下马威;昆丁就开始扎心了,满足读者的投射愿望;杰生又残忍又可怜,但总在想象作者写这么一个肆无忌惮的恶棍时候的爽快,前面很生猛,后面越来越冷;到最后达尔西就冷得像最后一天了,也就是复活节,内在的大爆发,书完了还感觉余波还在书里书外延续下去成为独立存在。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三):形式结构创新与内容思想阐发双赢的意识流文本——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本来用一天就能读完的文本,而我却断断续续地花去了两周时间,这或许就是意识流文本相对于以前接触的正常叙事文本所突出的阻拒性,虽然阅读之前做好了准备,但还是猝不及防地晕,时间跳来跳去、场景自由切换等一切令人难读的东西都是在无限逼近人的意识的习惯,我们平日里脑子里的意识何尝又不是一下跳回了家、一下回到十年前、一下睹物思人、一下又畅想未来、跟A正在聊天又突然想到了B呢,这些都是意识的真实状态,本毋庸置疑,但这些东西放在文本里面就有意思了,要不是字体大小粗细的变化和场景变换时加的提示性序号,我毫不怀疑自己会张冠李戴,半途而废。另外,我们都知道自己的意识有时候十分混乱、流动特别快、陷入一种低抑制性状态,反应在文本中就是整段整段的没有标点,一行想几个字就几个字,不过带给人的阅读体验也是一种由最初的不适应逐步变换为妙趣横生、乐在其中的过程。意识流作家说,规规矩矩的叙述出一件事是不合常理的,不真实的,因为人的真实生活不可能像排好的节目一样发展的那么纯粹简单,一件事从发生到结束的过程中充满了其他的与这件事没有直接关系的思想、行动,只有把那些杂乱无章的东西逐一地、尽量完全地捋出来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看到的才更接近故事本身。我觉得这种说法的正确性是毫无疑问的,选择更加全面而真实地反应故事真面目的尝试也非常精彩、很值得提倡。 “《喧哗与骚动》是最出色的失败。是我写作时感到最大痛苦的一本书,我下的功夫最大……其它书写起来都比它容易……我对它们都没有我对这本书的感情深。”福克纳如是说。作为福克纳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喧哗与骚动》无论在结构形式的实验上还是思想内容的阐发上无疑都是很成功的。形式上,这部作品除过上面提到的各种具有显著意识流写作特征手法的应运,还把全书分成四部分,每部分是一个不同的日期,叙事主体也不一样,且打乱顺序,通过前前后后不同人物的交叉叙述天衣无缝地将完整的故事“织”出来,另外“神话模式”的应用也不容忽视,类似于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套用了荷马史诗《奥德修纪》的神话模式、艾略特的《荒原》套用了亚瑟王传说中寻找圣杯的模式,在《喧哗与骚动》中三、一、四章的时间恰好是耶稣受难日到复活节,而第二章的时间在那一年又是基督圣体节第八天,在全文中也时时出现《圣经》和基督受难的影子,在一定意义上把现代人的倒行逆施与基督的教义对立起来,以期达到讽刺警醒目的。在内容上,福克纳刻画了一个逐渐走向没落并最终定会没落的美国南部旧家庭的残影,看似巧合却却都合情合理的灾难性变故都在指向旧式制度分崩离析的必然结局。思想复杂却没有行动能力的一心求死的大哥、压制太久而终于爆发而堕落的妹妹、掉到钱眼里的残忍冷血的三弟、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小弟、无病呻吟神经兮兮的女主人几乎都是新旧制度碰撞中产生变异的人,在这些人身上,作者既表达了南方蓄奴制必然灭亡的意思,又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侵害下人性的扭曲,将全文最有人情味的角色给了黑人保姆,这一切,都让这部作品具有了多种解释的可能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伟大的作品,极好的阅读体验。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四):再读福克纳
从拿到这本书到真正读完它花了近一年的时间,总共尝试了三次才真正完成了阅读,因为总希望自己能在非常好的状态下一口气读完它,今天终于实现了愿望(笑)之前读福克纳的短篇集就感叹过他的文字如同江河的流水般奔涌,读完《喧哗与骚动》更是惊叹怎么会有人写出这样的作品后将其称作自己“最出色的失败”,怎么会有人这样运用比喻,怎么会有人绝口不提“命运”二字却写尽它对人们的倾轧。
阅读这本书不是什么轻松的体验,文字量极大,叙述方面的特点又叫人不能略读任何一段话。在福克纳笔下康普生家的人们似乎一直在相互折磨,却被血脉或是什么无形的丝线紧紧捆绑在一起,彼此之间的斥力与引力仿佛进行着一场经年累月的角力。对自身堕落的命运持接受态度的凯蒂,在班吉和昆丁的记忆中分别有着树和忍冬香气的凯蒂,她无法回避也并未回避自身的命运,如同一件必然碎裂的容器的她,却有着毋庸置疑的爱的能力,她对班吉和昆丁的爱尤为深沉,并且是因为二人的缺陷而爱着他们。迷恋着死亡,以为自己爱着凯蒂实际却是恨着她的昆丁,事实上如果不是附录我并没能看出这份感情的真相,在我看来他对不同对象作出的“你有没有妹妹”这样的发问,即便不是对凯蒂爱意的体现,也绝对包含有同等深刻的同情与关怀,以及由此而生的愤怒与不甘。昆丁拥抱死亡的那一天着实混乱,甚至相当荒谬,却有着惊人的美感。对于杰生我实在没太多想说的,他性格的悲剧性让他成为一个令人厌恶的、可以说没什么同理心和道德观的人,过于精明的头脑和太多的鬼点子最终也没能给他带来什么利益,即便不说是恶有恶报,也是可以预见的结果。最后说说班吉,其实班吉视角的第一部分是我最喜欢的部分,由于他敏锐的感受力,这部分有着非常丰富的感知描写,同时他常从一个场景联想到不同时间的另一情景,这种跳脱却合理的转换也带给人更加复杂的感受。
全书虽未直接出现“命运”一词,却似乎能教人听见它沉重的车轮滚动之声,康普生一家人彼此之间的关系似乎也少有纯然的温暖爱意,而是更加复杂的关系,彼此撕扯着,像是一半想要拥抱或爱抚对方,一半则想击倒甚至杀死对方的伸出的手。他们似乎穷尽一生也没能找到所谓“正确”的相处方法,没来得及摸索出不会伤害到彼此的距离,这个家族的故事就要走到终幕了。小昆丁的成功出逃给了我些许安慰,也许这样她就能逃离家族的“诅咒”,即便无法过上普通的安稳的生活,也能拥有自己选择的生存方式。最后感叹迪尔西才是这么多年康普生家族得以勉强存续的支柱,这又不能不让我想起《汤姆叔叔的小屋》里的凯西,是否只有这样拥有坚韧且虔诚灵魂和悲戚质朴歌声的黑人女子才能稍微安抚这些破碎而动荡的心,是否只有这样饱经沧桑却依然澄澈的目光才能做这样曲折宏大的家族史的见证?迪尔西百折不挠的骨架支撑起的身体里究竟蕴藏着怎样的力量啊,她拥有怎样的一颗心,能在漫长的时光里容忍着这么一大家子人各自的脾性,并给予他们无限的包容与慈爱呢。
故事的结尾来得异常平静,我一开始有些讶异,再一想这也许就是最合适的结束方式,加之附录又做了补充,每个人的归属都尘埃落定。回味全书还是会惊叹怎么会有人这样写作,用这样非凡的叙述方式牵动人心,又如此平静地叙说故事的终章。也许日后还会再读,但应该是很久之后了,毕竟实在是非常消耗人的一本书,也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但绝对是值得的,《喧哗与骚动》给我的是许久不曾有过的震撼,是极为宝贵的阅读时光。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五):没看懂
事先就知道福克纳这本不好读,提前做了一些功课,挑选了李文俊和方柏林两个译本。尽管知道先读3、4章会更容易理解,不过最后还是选择从第一章读起,第一遍看方柏林版(没有注释),第二遍看李文俊版(有注释),最后阅读序言以及附录的人物表(后来发现其实还是从第一章读起比较好,到后面自然会恍然大悟的,而且反正读第二遍是必然……),最后两本对照着再多读几遍。
这个世界上诸多学者仍在研究福克纳,所以我看了好几遍还是没有领悟到《喧哗与骚动》的“内涵”或者说“意义”也很正常的对吧……其实读起来不累,福克纳的叙事相当流畅舒适,但理解起来辛苦。不过我觉得即便是注释或者别人的书评也不必太在意,你读到了什么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感受。
全书按照时间划分了四个部分,分别从班吉、昆丁、杰生、迪尔西四个人的视角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合起来即展示了康家族发展到这一代人丁凋落的状态。第一章是弱智儿班吉疯癫的脑内活动,是全书最难懂部分;第二章把昆丁自杀前的心理活动掰开揉碎了细细讲述;第三章杰生的自述不愧是最简单明了的,一个冷血无情的恶棍形象跃然纸上;第四章站在仆人迪尔西的角度讲述了之后的故事。看了好几遍总算理顺了些,没什么特别的感受,就是觉得众生皆苦。
They endured.
We endured.
我个人还是不习惯这种风格,神神叨叨如同呓语一般,耐着性子缕清楚关系之后,没有惊艳的感觉,只有如释重负;它没有让我觉得这样的叙述方式对整部小说有什么升华,只有俗话说“吃饱了撑得,不好好说话”的感觉。所谓的“四种不同叙事,细节前后呼应,相互强化”也由于阅读的难度实在难有精力去印证。我只看明白了这个家里的人物和发生的事情,至于什么“通过一个旧家庭的分崩离析和趋于死亡,真实地呈现了美国南方历史性变化的一个侧面”——对不起,完全没看出来……理清故事线就已经耗尽了我的耐性,读毕序言和各种评论才能把我的思绪扯到其他意义的分析上。福克纳的意识流对我来说刺激太大……本人水平有限,暂时欣赏不来。
后来大致翻了一下原版,预读了十来页,感受完全不同,原版明显更清晰直观,中翻真的是心有余力不足,也不能怪翻译,实在是文字表述方式差异太大。只是我暂时不想过于挑战自己的英文阅读耐性,还是放到以后吧……但想体验美国文学的话,福克纳的确是绕不过去的高山,读不下去也得读,方柏林有句话颇为有趣:“此书十分难译,我翻译中的抱怨不少,为此我要感谢我的家人,尤其是两个孩子,长时间忍受我的呱噪。但愿他们记得这个过程,日后学校让他们看起《喧哗与骚动》来,他们不要偷懒。爸爸都逐字逐句译了一遍,你读上一遍又有什么?”
所以等我再长进点,以后还会重读的,也会去读读福克纳其它的作品。
另外第一次读的话不推荐果麦李继宏版本,翻译是另外一回事,主要第一章的彩色分类虽然确实很方便,可是第一次读的话那可全都是剧透哇……我比较赞同方柏林的观点,就是意识流写作里,时间和事件频繁转换,刻意地区分反而破坏阅读的流畅感。所以至少第二遍再选择果麦版本会比较好。至于翻译的争议我是没本事评价的,虽然豆瓣都在骂,但如果感兴趣的话还是自己多找几个版本对比一下(不过果麦那本价格是别家的两倍多倒是真的……)。我个人觉得译林的方柏林版同李文俊版对照阅读还挺搭的,都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