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乡土中国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03-31 23:0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乡土中国读后感1000字

  《乡土中国》是一本由费孝通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胶订图书,本书定价:20元,页数:10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乡土中国精选点评

  ●乡土中国是一个有趣合理介入点,在差序格局中表露的信息认同、克己外推、法礼之别、权利相佐、血缘地缘、甚至是欲和求都是对比变化,所有的结论支撑简洁明了饱满丰富

  ●对中国乡村社会甚至是整个中国的独到见解。对于现在的意义是,有利于理解,在现在中西交流出现观念碰撞。文中对中国和西方社会为何会发展出如此不同的社会格局作出了根本性解释,很有说服力

  ●薄薄一本小书,确有许多富有深意新意概念观点。闲时再读。

  ●概括简单直白,但缺点优点同样明显

  ●以前看的,补个标

  ●深入浅出

  ●16开107页16篇(含序言后记),书薄字不小,每一篇都读了不止一遍,语言通俗简洁内涵专业深奥。71年前的乡土社会放到现在,好像在人文上还是那个样子

  ●非常佩服

  ●2019年5月12日读,2019-134。

  ●超薄的一个本子,预览图为什么画得这么厚啊!感谢小鹿姐姐赠书,真的应该早些去读。语言质朴深刻篇幅凝炼但精髓社会学实在是一门实践真知学问熟人社会、差序格局、教化权力,或许不够全面,却是几千年乡土性格真实写照

  《乡土中国》读后感(一):未完待续

  很薄的一本小册子,读了好几天没读完,每读两篇就有共鸣感受,平时好像很少观察思考自己本来处在什么样的国家和社会,作者一讲,就有一种拍手称快知己之感。差序也好,礼治也罢,之前很长一段时间不屑于听父辈建议,觉得自己看的书多,懂的知识多,们连手机电脑怎么用还是我教的呢。年过三十经历多了以后,特愿跟父亲心事岁月教给他们的东西融入血液中,只是不善于表达亦或觉得我不愿意听吧。所以很多习俗,很多礼教经过岁月的浸淫,看起来没那么时髦,却着实有用

  《乡土中国》读后感(二):认识乡土社会的敲门砖

  给满分有点感情分,源自我对社会学这一学科本身的兴趣热爱高中时候经常听到这本书里面的片段作文中也偶尔有引用,但是高中时间太少,闲暇时间读理论性这么强的书肯定是读不进去的。 稀里糊涂在两次分别买了人民出版社和华东师范出版社两个版本的,就拿这本更大的来读方便笔记了。 本书虽然是费老课程里面一些主要内容专题整理,但是前后链接挺强的,后文常用前文的内容。 读完整本对差序格局这个词有了还算过得去的理解,个人观点这个词比较大,读过整本书再反过来看会更好体会。 整理一下书中解释过的概念 土,礼俗社会,法理社会,村落,愚,文字,象征,文化,记忆,熟习,街坊,伦,推,权利,仁,社会圈子,小族,家庭,单系,氏族,感情定向,了解,礼治,人治,传统,无讼,调解,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长老权力),时势权力,无为而治,社会继替,社会变迁,血缘,地缘,人情,注释,要,欲望,动机,意志,文化事实,功能

  dbq我是把书当作课本来学的哈哈哈

非社会学专业,专业知识不够支撑我评价大家的作品

  《乡土中国》读后感(三):乡土社会

  费孝通先生阐述的“乡土社会”的特质及格局是许多中国传统行事方式下的深层次原因:1.文字是文明社会的工具,乡土社会对于文字需求低。

  2.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以个人为中向外延伸(儒家“克己修身”),西洋社会为团体格局,先有无私的团体而后有个人,讲求人人平等,而中国以人伦亲缘形成差序,而后造成不同社会观念。(屡见不鲜的包庇、自家人)

  3.家族是乡土社会基本社群,属于事业社群,讲究纪律、效率而排斥私情(三从四德、家庭主轴在于父子、婆媳关系)。

  4.乡土社会实际上为一种“亚普罗式社会”,讲求秩序的完善维持而拒绝冲突和变化,与“浮士德式”的城市社会恰恰相反,是一种求同的安稳。

  5.乡土社会以礼治为秩序,礼即为社会公认合乎范式的行为规范,是一种个人习惯维持,经教化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传统的习惯。正因遵从礼治,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法治的推进,评判行为的标准是“合乎礼”,而不从真正理性角度去看待。(同性恋等)

  6.乡土社会最理想的礼治是个人依靠自觉性“克己”,不需要外部规则的约束,而社会的责任就是让每个人“知礼”(父母教导子女“有知识”、子不教父之过)

  7.人们喜欢权力的本质在于享受它带来的利益

  8权力的分类:a. 横暴权力:统治阶级根据自身利益强制实施的权力,伴随反抗,源于社会冲突。b. 同意权力:分工体系的产物,源于社会合作。c. 长老权力(教化权力):非政治性的强制权力,多见于亲子关系、长者对后辈的教化等,从社会接替中产生。d. 时势权力:从知识中得来,多见于社会变迁。

  9.籍贯是血缘关系的空间投影,在乡土社会中“人情”为关系纽带,交易以相互馈赠的方式进行,“清算”意味着绝交。而契约的发展意味着以理性为主导,不讲求人情,地缘是契约社会基础,血缘是身份社会基础,两者的转变是现代化的走向。

  10.社会领导阶层能追上社会变迁速度,就可以避免“流血”和一系列混乱。(英国)

  11.社会变迁并非被动的,而在于人的需求和旧社会结构无法适应新环境时。

  12.乡土社会依靠经验而非计划行事,自然替他们选出足以依赖的传统生活方案,人类只需依靠欲望生活,而从欲望到计划的转变是社会变迁的里程碑之一。

  总体而言,费孝通先生作为一名出色的社会学家,确实讲述了行为背后的传统和社会性,自己蕴含的文化。“乡土中国”至今仍然并未全然走向现代化,许多传统的乡村习俗背后的诸多“文化渊源”,也值得去深思。

  《乡土中国》读后感(四):社会共同累积的经验,就是文化

  很薄的一本小册子,加上后记才104页,可我却读了1月有余。每每读上一两页就有强烈共鸣,想停下记录自己的想法,平时很少观察和思考自己本来处在什么样的国家和社会,作者一讲,就有一种拍手称快的知己之感。我觉得一本好书应该就是这样吧,看着书上满满的横线、感想,精神愉悦感甚足!

  一、乡土本色 开宗明义,这本书讨论的是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性。 我想我应该是在读大学的时候才发现,原来“乡下人”是这么多,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理所当然的认为,我才是大多数,总以为自己才是世界的中心。后来读书、工作认识了很多来自其他城市的人,慢慢认识到自己只是个特殊又平凡的人。

  二、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 乡下人真的“愚”吗? 乡下孩子擅长捉蚱蜢,教授的孩子擅长读书,真的仅是遗传原因吗?我看未必。 存在即合理,在乡下,敲门的时候一句:“我啊!”门里的人凭借语音语气语调就能判断出对方是谁。也许熟人社会对文字需求本就不强,才有大量的“文盲”所以在评价他人的时候应该多想想原因,不要自大的说对方“愚”,也许在他的圈子里我们才是“愚”的那个。

  曾几何时,简、繁之争,广东话、普通话谁才应是正统,大家也讨论甚久。现在看来,每项抉择都有当时的必要性,若不简化文字,那上亿的文盲要如何能在几十年间消除?若没有“我手写我口”,新文化运动有何以传播如此之广?

  很多学者也是揣着明装糊涂哄哄百姓罢了,降纬的煽动,然后我们就觉得获得了尊重与自由。所以说我们更要争的是独立,给你自由而不独立,仍是奴隶。

  说起来简单,处于息链底端的我们如何看清世界争得独立呢?好,就算你全知全能了,比如现在这个情况,提前知晓了疫情,顶多多囤点口罩罢了。

  三、差序格局 在上海工作的年轻人,买不起房,最常见的居住形式就是合租。但是差距格局导致合租的现状就是”个人自扫门前雪“,屋子里都干干净净(少数屋子里也不干净...),卫生间和厨房就变成了重灾区。所以很多中介租房机构应运而生,例如自如,付一点服务费,就有保洁阿姨隔一段时间来打扫一次公共空间。

  四、男女有别 最颠覆的观点“感情的淡漠是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我现在竟然理解和认同了,多悲哀啊。

  五、礼治秩序 在此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大约高中以后)都觉得年轻时最大的资本,父辈没什么可教我的,我懂的知识比他们多多了,所以很不耐烦与家人沟通。

  而立之年受挫,与父亲聊天更感岁月教给他们的智慧已在血液中,只是不善表达亦或觉得还无须教我。

  六、血缘与地缘 如果互相不欠人情,也就无需往来了 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

  很多书之前读不懂或无共鸣,最近都有了改变,成长的痛苦!无法再做一只快乐的猪咯。

  《乡土中国》读后感(五):远去的乡土中国

  看到封面,想起初中时学《愚公移山》也是此图,于此中亦能窥见即将逝去的乡土社会的一隅。男有分、女有归、黄发垂髫怡然自得。事业是父子相继的,男女是有别的。“男女只在行为上按着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的事业,他们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合”。

  此书乃是作者根据讲义而写成的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内容并不繁冗,贵在对中国乡土社会的分析鞭辟入里,发人深省。是作者尝试的记录,尝试回答其提出的“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

  乡土社会的本色是“生于斯、死于斯”的人在熟悉的社会中从心所欲不逾规矩地自由生活,一切皆依“熟悉”。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飞不上天。这束缚的表现在人与空间关系上是“不流动”,在人与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是“孤立”和“隔膜”。

  作者从乡土社会的特点出发,考虑在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依然是乡土性不变的条件下,文字下乡的不那么必要性。乡下人与城里人的区别无关智力问题,只是两者所掌握的知识结构有所不同而已,如此看来,乡下人的“愚”也就站不住脚了。“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因为这个社会是熟人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们可以“眉目传情”、可以“指石相证”。最早的文字也是庙堂性的。

  与西方“团体格局”的社会结构不同,中国熟人社会的格局是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而向外布出的不同的可以伸缩的网,“伦”是有差等的次序,也是维持这个社会稳定的纲纪:父子、夫妇、君臣等皆不能混淆其中的差序的关系。所以孔子的道德系统也离不开差序格局,“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他的“仁”不是普遍的,与耶稣的“”是有差别的。这种以己推人很容易导致社会中的“私”,而家族所维系着的也是私人的道德:克己复礼、仁义孝悌等,且这种道德很容易在不同程度上“看人下药”的伸缩。在这种社会里家族为主轴,男女是有别的,不仅是生理或者职责分工,更多的是心理上的隔阂,由此形成“相敬如宾”的夫妻关系,这种关系有利于社会关系的稳定,因为“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人治与法治并不能说明西洋与中国社会的区别,无论是人治还是法治都依赖于人,法治是“人依法而治”,中国的乡土社会是礼治秩序。维持礼的是传统,这个传统中是文明与野蛮兼存的。

  这个社会也是长老社会,社会的运转依据的是“礼”或者传统的规制,是不需要诉讼的存在的,于是在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中,律师(也即师爷)的地位可谓云泥之别。

  近一个世纪过去了,现代工业文明的兴起,使得乡土社会名存实亡,已渐行渐远,遗留的习俗甚至乡土社会特有的节日也只是聊胜于无。安土重迁、叶落归根、衣锦还乡已随着农业文明的远去而消失殆尽。

  “田园牧歌”也已成为虚无缥缈的乌托邦般的存在。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乡土中国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