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的春天》是一本由[美]蕾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现在正经历着60年代美国的历程,但改变得非常迅速,因为是中国。
●我们需要戳穿虚伪的承诺,正视难以下咽的苦果,工业生产下的现代武器,枪口对准的不只是昆虫,更是整个地球。我们只是从一个危机走向了另一个危机而已。
●环保,人人有责!
●寂静的春天,经典环保之作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一):春天是否越来越寂静?
现代环保科普书籍的鼻祖,经典环保之作,小说《三体》情节的推动点。出版于1962年,美国当年的问题正适用于飞速发展的中国的今天,该版本是2017年最新译作。我们的春天是否越来越寂静?
作者用大量惊人的论据和精准的大数据痛诉化学防控,即农药杀虫剂等,通过空气、土壤、水源等不同途径对整个生物界造成的不可挽回的危害次生灾害!致死甚至物种灭绝、不育成长迟缓、眼盲畸形等致残……这些最终将通过自然循环食物链回报给人类自己!农药杀虫剂大大提升了产能,可是没有办法定向喷洒害虫,通过接触传递食物链气溶胶到更多地方……危害不容忽视!有些药剂甚至在水中能够自发合成,变成新物质产生新危害!而在土壤中会残留许久,通过叠加累积增加危害!笔者强烈推荐自然防控生物防控,如细菌性病原体精准植入,超声波诱导,还有神秘大自然的天敌对攻!
另外,这些化学药剂直接作用在人类身上的危害也不容忽视!破坏生殖系统染色体影响后代繁衍,产生如唐氏综合征类患者。而患癌率已高达1/4!起初某些化学物品经由皮肤接触、吸入、吞咽等方式进入人体体内积累致癌,潜伏期长短不一。1920年代,一些工厂汽车仪表刷闪光涂料的女工,15年以后陆续患上骨癌;而广岛原子弹爆炸后3年时间,幸存者就出现了白血病症状。化学致癌因子如此普遍的融入了我们的经济活动和生活日常,并因我们不断发展跃进追求更便捷的生活方式而愈演愈烈!
“人类冒着极大风险试图把自然改造得称心如意,最终却事与愿违,真可谓绝大的讽刺——但这确实就是人类面临的现状!”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二):又一个春天
忙忙碌碌又一年,没想到蝙蝠给我放了假。《寂静的春天》放在书架上也有一年多了,配合着窗外广播反复播放提醒大家戴口罩,少出门的信息,也算看完了。
我生长的地方五十公里以内就有几个癌症村,我的高中同桌来自其中一个。书中的“明日寓言”对我和我的高中同学们来说就是现世报。他对未来没有理想,就想搬到市里,这样以后得病的概率会稍微小一点。那些癌症村附近区域的GDP倒一直都是市里的重点表彰对象,G20峰会全面停工,我的同桌叔叔的厂也被迫停业,我们见到了难得的蓝天。那个蓝天比现在窗外还要蓝一点。
发横财的人一般来说不惜财,我们这里除了盛产癌症,还盛产富二代。深夜开着窗,基本半小时里定会有发动机轰鸣而过的声音。这一届富二代没有倒在赌桌上,淫窟里,却倒在了G20的环境管控。原本能接上班的厂少爷跑去了开网约车,虽说车还是豪车。
化学合成制品让人十分谨慎,但土生土长的瓜果蔬菜还是有毒,实在防不胜防。卡森女士说我们的水有毒,土壤有毒,绿植也吸不光的那种,所以破坏生态链的人们都是短视且无知的。我不知道吃猴子吃蝙蝠的人怎么想,本来猪的病通过生态链层级传递到了人身上,真是一出好戏。
中国膳食文化的以形补形算不算文化糟粕先撇开不说,我们真的知道我们每天的摄入从何而来吗?我的乡民们对于种菜的认知还是在于有虫嘛批发点药洒一洒,管用就行。而我的同龄人可能已经在实验室里研发出了无土栽培甚至更加高精尖的科技。有机农场很高级,高档食材看起来确实好,但价格壁垒挤出了很多人。超级市场替代了本地菜场,连锁品牌取代了地缘菜商。能扒上资本这趟快车的人不多,更多选择了当你的房东。
1962年,卡森女士提到了50年代后肺炎得病率急剧上升。2020年,钟南山先生说新型肺炎十分可怕。
由于出行限制,这个春天确实寂静了一点。这倒映衬了大喇叭喊话的振聋发聩。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三):慢一点、烦一点、累一点
在“术”的层面来讨论本书意义不大。如果作者只是有目的性地搜集和宣扬自己的观点,那早就被反方戳穿到千疮百孔。大家都是有机生物,对昆虫、对动物有害的东西就一定能对人类无害?恐怕只是承受能力的高低和问题爆发的前后而已。道理很简单,想想就明白。
如果从“道”层面来看待作者的意图,“自然有法、天道轮回”,作者对人类自以为能够征服自然这种想法感受到愚昧和狂妄。“无论人类如何妄想自己主宰了大自然,他都只是隶属于大自然的一个物种而已”,平心而论这样的判断并无半点妄自菲薄,我们远远没有达到“人定胜天”的程度,无论人类社会如何发展,疾病、贫困、焦虑、不幸福等等从来都没有被彻底解决,各种疑难杂症、食品安全、环境破坏层出不穷,人类何时战胜一切、成为地球主宰、凡是对己只有益而无害?
反方最大的论据是禁用滴滴涕导致了许多落后国家数以千万计的人死亡、以至于WHO宣布重启滴滴涕来防治疟疾。的确对于落后地区而言,滴滴涕不失为低成本且有效的防治疟疾的方式,但这是否就杜绝了滴滴涕对落后地区的未来不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也是否代表了发达地区的人类就应该停止“树立更高尚的目标,培养更深刻的洞察力”、研制更有综合效益的药品?或者人类为了延续种群的暂时安全而无限制地饮鸩止渴呢?到底是异类打扰了我们生存的质量,还是我们触及了他们生存的底线?
这使我想到了无数大片里总有人想“干大事”,极度悲观者想直接毁灭地球一切从头来过,有点理想者的如灭霸想一个弹指干掉一半人类这样地球又能重新承载繁衍,这样的心态虽然简单易懂还很有哲学思辨,但无非是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和滥用化学农药本质上都是一样急功近利、自以为是。无论是毁灭异类还是毁灭同类,“如果给生物造成如此痛苦的恶行我们都能纵容,那么谁还能够理直气壮地声称,人类仍然有资格以万物之灵长自居?难道不会丧失文明的资格?”
“生命在以千年为单位计算的岁月中不断调整,最终达到了一种平衡”、“大自然浑然一体,没有任何事物是孤立存在的”、“大自然本身就拥有一套精密而玄妙的制约体系”、“自然平衡代表了生物间复杂、精密、高度一体化的关系网,人类绝不可忽视自然平衡的力量”、“自然平衡并非固定不变,它是流转变化的,处于持续调整中。人类也是自然平衡的一个部分,有时从中受惠,有时却深受其害——而且这常常是人类自作孽的结果”…书中有大量关于“天道平衡”浅显而深刻地描述,很客观、很平静、很深沉。
守护我们自己的家园,爱护赖以生存的地球,有时候慢一点、烦一点、累一点都不是坏事,目前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也不能只想着我们自己、只看着眼前,“千秋万代”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事情。我们普通人能做的事情也俯拾即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有看到说别的版本翻译不行,这个版本的翻译看着没觉得有什么毛病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四):《寂静的春天》:不是春天
迄今为止,关于这本书最粗糙的评语,来自身边的朋友:《寂静的春天》整整一本书,不就说了“不要使用杀虫剂因为它对环境有害”这件事吗?出于无奈,我的回答是:错,它还讲了不要使用除草剂。
地球需要人类拯救吗?当然不需要。在漫长的时间里,地球经历过异常极端的气候变化,它安然无恙,只是地球上的生命不复存在而已。人需要拯救的,是我们自身。如果了解这一点,那么出于对自身的保护,我们必须谨慎使用化学产品,因为人为制造出的化学产品,可能对自然环境带来不可逆转的损伤,从而危及人类健康。
当然,从《寂静的春天》中,还可以提取出很多主旨之外的价值。例如,这本书的重点不在于改变人们已有的浅薄认知,而在于改变人们的认知方式,拓宽公众视野。从水到土壤,再到植物、动物,化学制品对自然界的危害或许不会立刻暴露,但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愈发严重。大自然处处相通,是紧密联系的有机体。最小的剂量,在生物富集作用下也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最稳定无害的化学物质,在混合作用下也具有很强的毒性;一个不起眼的小镇进行农药喷洒,也有可能影响到大洋彼岸的候鸟迁徙。倘若鼠目寸光,囿于一时、一地、一事,就不可能理解“百年大计”的意义;倘若前人唯利是图,后人就必然要付出更惨重的代价。凡此种种,都在教人用综合、整体、长远的角度看问题,教人对自然怀揣敬畏之心,以审慎态度使用手中改造自然的能力。又如,阅读过程中,我不求甚解,并未仔细考证书中所举事例和其引用数据的准确性。因为,这本书的目的,是用最平实无华的语言向普罗大众解释化学制品的危害。为了达到振聋发聩的效果,用浅显的方法范式进行推广普及,这是无可厚非的。故而,有人质疑,作者只言当下手段贻害无穷,却未提出合理的替代方法;对喷洒农药带来的污染破坏口诛笔伐,生物学方法的弊端却绝口不提。对这些声音,我认为,它们都属于“合理的质疑”。简言之,在广大,不在高深精微。也正因如此,它打动我的地方在于焦虑。目不忍视、耳不忍闻,又要试图尽快唤醒麻木的生命,这种发自内心的焦灼,其实就是深深的使命感。
实际上,尖锐的矛头,也直指政府和体制。所谓“有关部门”盲目行使权力,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公众对知情权和参与权。农药工业企业的大资本家和其他利益集团,为了开辟市场,维护其自身的既得利益,官商勾结,做了不少草菅人命、伤天害理的恶事。还有环保部门的不作为,科研院所和监管机构的漠视,甚至包括司法机关的不公正判决,等等。实际上,如评论所言,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公共事业天然处于有产阶级掌控之中,这并非邪恶的老板幕后操纵一切,而是社会化大生产在私有制基础上展开的必然结果。资产阶级不可避免地绑架学术与媒体,来为其利益保驾护航。从这方面出发,《寂静的春天》绝非只是一本环境保护类书籍。
我买的这一版,有一部分原因是它的装帧设计比较精致。但是,封面背后的文字摘要太过平常。倘若是我,一定会引用这段话:
道格拉斯法官在书中回忆了美国农业部野外工作人员的某次集会,会上讨论了杀灭蒿草的项目受到市民反对的问题,有一位老妇人因为喷药会杀灭野花而反对整个计划,在场的工作人员都认为这种想法极其滑稽可笑。但悲悯的道格拉斯大法官提出反诘:“就像牧民寻找牧草、伐木工寻找树木一样,寻找一株萼草或者一株虎皮百合难道不是她不可剥夺的权利?原野的审美价值同群山中的矿脉和森林一样,都是人类继承的公共遗产。”
——权利意识、环保意识与悲天悯人的情怀兼具,这一席话说出来,果真拥有直抵人心的力量。溪流淙淙,鸟鸣啾啾,才称得上“春”。寂静的,是死亡,不是春天。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五):《寂静的春天》发表五十多年后的今天,农药的影响怎么样了?
《寂静的春天》被奉为环境保护的圣经,对于从一开始就想做环境保护的我,这是一本不应该被错过的书,但是这本书以农药为主题的展开始终没有像沙乡年鉴和瓦尔登湖那样的散文吸引我。随着最近几次出差对村寨的走访以及文献的阅读,农药对野生动物的影响成了我心头一片驱之不散的阴影,所以终于决定把这本1962年发表的关于农药问题的书从头读了一遍。
通读全本之后是觉得这本书虽然确实是一本划时代的书,但可读性似乎并没有那么高,首先讲一下可读性,作为一本通识教育的书来说,它至少让普通人看懂了这个寂静的世界的背后的原因,讲述了我们平时可能忽略掉的农药的危害,和野生动物为之所受的一系列灾难。而五十年后的中国,这些惨剧依然存在。
我在云南走访村寨做野生动物现状调查以及整理师兄关于绿孔雀的访问资料时候发现,很多绿孔雀消失地方的人们,统一的口径说着大约二三十年前,还能看到成群的在田间地头,而今天,有些地方已经彻底消失了。抛开林地减少、打猎这样的事,文献中描述了许多刨食包衣种子而导致绿孔雀成群死亡的案例。绿孔雀以家族小群为单位活动,性格机警,食谱广泛,我越来越猜想到,长长的尾羽,敏锐的猎人甚至减少的森林都没有减少生机勃勃的它们,但农药已经出现,命运就似乎走入了死胡同。同时还有关于水獭山龟的描述,在二三十年前,溪流河里的水獭种群何其丰富,然而自从外地人到来使用毒药药鱼之后,水獭在大多数的地方彻底销声匿迹了。家里的老人们也在说,田间的鹌鹑,蛇,路灯下的蛐蛐也都不知所踪了,这与寂静的春天里描述的画面何其相似啊。而今我走在森林边缘的田野里,或是橡胶林里,总能看到到处乱扔的农药袋子,甚至溪流边的垃圾堆里。
我不知道五十多年后的美国针对农药问题有了怎样的改变,而中国,似乎更多的是关注人的健康。农药的使用从来没有减少。餐厅的剩饭堆积如山,丰衣足食的年轻一代是否还记得节约粮食,政府解决候鸟迁徙没有充足的食物的问题就可以倾倒大量的玉米……时至今日,为了提高粮食产量日复一日的倾洒农药真的是必要的吗,五十多年过去了,有没有更好的替代品呢?
此处差一个文献综述,讲述中国在农药大规模使用后的种种后果,有空会专门做一个这方面的调查的。
而这本书存在的一些弊端如下:一是内容重复,这在评论里已有人提过,这本书中分不同的章节汇总了详实的案例翻来覆去的讲农药杀虫剂除草剂对于野生动物和人体的影响,再列举一些实验室的毒性检测和实验,再详细解释毒性具体如何产生影响的生理生化过程,再举例生物防治的成功案例,每一章都是相同的套路,看到最后都是如此,有点像是一篇文献综述。不过另一篇宇镭的书评中大概解释了这个原因,寂静的春天最初是连载在报纸上的报道,那么也就不奇怪为什么这本书不像是一本书了。
第二个原因是书中尽管案例详实丰满,但从理科思维来讲,还是缺少有力的实验证明。据说文章连载在报纸上的时候删除了作者引用的文献,是这本书的可信性明显打了折扣。就像某乎上的一个本应该是干货的问题,问一些社会现象或是其他云云,论述这样的问题我以为应该是用社会调查的横向纵向的数据说明,结果打开回答满满的“说一个我自己的故事……”,“说一个我表哥/闺蜜/室友/七舅老爷的故事……”。你不能说人家故事是编的,但是论述问题只提供个例只提供反例没有一个普遍的数据显然是薄弱的。当然这是一本面向公众的应该是带着科普性质的,以带动大家情绪为目的的书,我说的这些并不否认详实生动的描述性材料的重要性。
第三个原因是书中列举的生物防治在那个时代可能是因为知识局限的原因,并没有考虑到为了防治入侵物种而引入外来物种的严重后果。我暂时手边没有具体的材料,但是一个单独地理单元里的生态系统是经过长期发展互相作用的整体,生态位是固定不变的,引入外来物种势必会导致某一生态位的本土物种的生存空间被挤压。其实五十多年来,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消灭虫子这一想法,无论是植入真菌病毒还是转基因的改造,都以杀灭某一“有害”物种为目的。那么“有害”物种真的应该被清除了吗,我想起来之前在某乎看的一个问题如果把蚊子从地球上抹掉,生态系统会发生什么? 这就是另一个话题了。那这本书,它还究竟是不是环保呢?